譯《苦悶的象征》後三日序〔1〕

關燈
這書的著者廚川白村氏,在日本大地震時不幸被難了,這是從他鐮倉别邸的廢墟中掘出來的一包未定稿。因為是未定稿,所以編者——山本修二〔2〕氏——也深慮公表出來,或者不是著者的本望。但終于付印了,本來沒有書名,由編者定名為《苦悶的象征》。其實是文學論。

    這共分四部:第一創作論,第二鑒賞論,第三關于文藝的根本問題的考察,第四文學的起源。其主旨,著者自己在第一部第四章中說得很分明:生命力受壓抑而生的苦悶懊惱乃是文藝的根柢,而其表現法乃是廣義的象征主義。

    因為這于我有翻譯的必要,我便于前天開手了,本以為易,譯起來卻也難。但我仍隻得譯下去,并且陸續發表;又因為别一必要,此後怕于引例之類要略有省略的地方。

    省略了的例,将來倘有再印的機會,立誓一定添進去,使他成一完書。至于譯文之壞,則無法可想,拚着挨罵而已。

    一九二四年九月二十六日魯迅。

    ※※※

    〔1〕本篇最初發表于一九二四年十月一日《晨報副镌》,後未印入單行本。

    〔2〕山本修二(1894—1976)日本戲劇理論家。京都帝國大學畢業,曾任京都大學教授。著有《英美現代劇的動向》、《演劇與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