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悶的象征》引言〔2〕
關燈
小
中
大
去年日本的大地震〔3〕,損失自然是很大的,而廚川博士的遭難也是其一。
廚川博士名辰夫,号白村。
我不大明白他的生平,也沒有見過有系統的傳記。
但就零星的文字裡掇拾起來,知道他以大阪府立第一中學出身,畢業于東京帝國大學,得文學士學位;此後分住熊本和東京者三年,終于定居京都,為第三高等學校教授。
大約因為重病之故罷,曾經割去一足,然而尚能遊曆美國,赴朝鮮;平居則專心學問,所著作很不少。
據說他的性情是極熱烈的,嘗以為&ldquo若藥弗瞑眩厥疾弗瘳&rdquo〔4〕,所以對于本國的缺失,特多痛切的攻難。
論文多收在《小泉先生及其他》、《出了象牙之塔》及殁後集印的《走向十字街頭》中。
此外,就我所知道的而言,又有《北美印象記》,《近代文學十講》,《文藝思潮論》,《近代戀愛觀》,《英詩選釋》等。
然而這些不過是他所蘊蓄的一小部分,其餘的可是和他的生命一起失掉了。
這《苦悶的象征》也是殁後才印行的遺稿,雖然還非定本,而大體卻已完具了。
第一分《創作論》是本據,第二分《鑒賞論》其實即是論批評,和後兩分都不過從《創作論》引申出來的必然的系論。
至于主旨,也極分明,用作者自己的話來說,就是&ldquo生命力受了壓抑而生的苦悶懊惱乃是文藝的根柢,而其表現法乃是廣義的象征主義&rdquo。
但是&ldquo所謂象征主義者,決非單是前世紀末法蘭西詩壇的一派所曾經标榜的主義,凡有一切文藝,古往今來,是無不在這樣的意義上,用着象征主義的表現法的&rdquo。
(《創作論》第四章及第六章)作者據伯格森〔5〕一流的哲學,以進行不息的生命力為人類生活的根本,又從弗羅特〔6〕一流的科學,尋出生命力的根柢來,即用以解釋文藝,&mdash&mdash尤其是文學。
然與舊說又小有不同,伯格森以未來為不可測,作者則以詩人為先知,弗羅特歸生命力的根柢于性欲,作者則雲即其力的突進和跳躍。
這在目下同類的群書中,殆可以說,既異于科學家似的專斷和哲學家似的玄虛,而且也并無一般文學論者的繁碎。
作者自己就很有獨創力的,于是此書也就成為一種創作,而對于文藝,即多有獨到的見地和深切的會心。
非有天馬行空〔7〕似的大精神即無大藝術的産生。
但中國現在的精神又何其萎靡锢蔽呢?這譯文雖然拙澀,幸而實質本好,倘讀者能夠堅忍地反複過兩三回,當可以看見許多很有意義的處所罷:這是我所以冒昧開譯的原因,&mdash&mdash自然也是太過分的奢望。
文句大概是直譯的,也極願意一并保存原文的口吻。
但我于國語文法是外行,想必很有不合軌範的句子在裡面。
其中尤須聲明的,是幾處不用&ldquo的&rdquo字,而特用&ldquo底&rdquo字的緣故。
即凡形容詞與名詞相連成一名詞者,其間用&ldquo底&rdquo字,例如Socialbeing為社會底存在物,PsychischeTrauma為精神底傷害等;又,形容詞之由别種品詞轉來,語尾有-tiv
廚川博士名辰夫,号白村。
我不大明白他的生平,也沒有見過有系統的傳記。
但就零星的文字裡掇拾起來,知道他以大阪府立第一中學出身,畢業于東京帝國大學,得文學士學位;此後分住熊本和東京者三年,終于定居京都,為第三高等學校教授。
大約因為重病之故罷,曾經割去一足,然而尚能遊曆美國,赴朝鮮;平居則專心學問,所著作很不少。
據說他的性情是極熱烈的,嘗以為&ldquo若藥弗瞑眩厥疾弗瘳&rdquo〔4〕,所以對于本國的缺失,特多痛切的攻難。
論文多收在《小泉先生及其他》、《出了象牙之塔》及殁後集印的《走向十字街頭》中。
此外,就我所知道的而言,又有《北美印象記》,《近代文學十講》,《文藝思潮論》,《近代戀愛觀》,《英詩選釋》等。
然而這些不過是他所蘊蓄的一小部分,其餘的可是和他的生命一起失掉了。
這《苦悶的象征》也是殁後才印行的遺稿,雖然還非定本,而大體卻已完具了。
第一分《創作論》是本據,第二分《鑒賞論》其實即是論批評,和後兩分都不過從《創作論》引申出來的必然的系論。
至于主旨,也極分明,用作者自己的話來說,就是&ldquo生命力受了壓抑而生的苦悶懊惱乃是文藝的根柢,而其表現法乃是廣義的象征主義&rdquo。
但是&ldquo所謂象征主義者,決非單是前世紀末法蘭西詩壇的一派所曾經标榜的主義,凡有一切文藝,古往今來,是無不在這樣的意義上,用着象征主義的表現法的&rdquo。
(《創作論》第四章及第六章)作者據伯格森〔5〕一流的哲學,以進行不息的生命力為人類生活的根本,又從弗羅特〔6〕一流的科學,尋出生命力的根柢來,即用以解釋文藝,&mdash&mdash尤其是文學。
然與舊說又小有不同,伯格森以未來為不可測,作者則以詩人為先知,弗羅特歸生命力的根柢于性欲,作者則雲即其力的突進和跳躍。
這在目下同類的群書中,殆可以說,既異于科學家似的專斷和哲學家似的玄虛,而且也并無一般文學論者的繁碎。
作者自己就很有獨創力的,于是此書也就成為一種創作,而對于文藝,即多有獨到的見地和深切的會心。
非有天馬行空〔7〕似的大精神即無大藝術的産生。
但中國現在的精神又何其萎靡锢蔽呢?這譯文雖然拙澀,幸而實質本好,倘讀者能夠堅忍地反複過兩三回,當可以看見許多很有意義的處所罷:這是我所以冒昧開譯的原因,&mdash&mdash自然也是太過分的奢望。
文句大概是直譯的,也極願意一并保存原文的口吻。
但我于國語文法是外行,想必很有不合軌範的句子在裡面。
其中尤須聲明的,是幾處不用&ldquo的&rdquo字,而特用&ldquo底&rdquo字的緣故。
即凡形容詞與名詞相連成一名詞者,其間用&ldquo底&rdquo字,例如Socialbeing為社會底存在物,PsychischeTrauma為精神底傷害等;又,形容詞之由别種品詞轉來,語尾有-t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