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傳奇集》稗邊小綴〔1〕

關燈
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張君瑞慶團圓”為關漢卿所續。

     〔7〕李日華字實甫,吳縣(今屬江蘇)人,明代戲曲作家。

     《南西廂記》,實為明代海鹽人崔時佩所撰,李日華增補,二卷。

    此劇将王實甫《北西廂》翻為南曲,内容基本相同。

     〔8〕陸采(1497—1537)原名灼,字子玄,号天池叟,長洲(今江蘇吳縣)人,明代戲曲作家。

    他以為李日華所作“氣脈未貫”,于是另撰《南西廂記》二卷。

     〔9〕周公魯字公望,昆山(今屬江蘇)人,明代戲曲作家。

     《翻西廂記》,一名《錦西廂》,傳奇劇本,二卷。

    此劇截去《北西廂》“草橋驚夢”以後數折,翻出紅娘代莺莺與鄭恒完姻,崔張之間又經一番周折方得團圓等情節。

     〔10〕查繼佐(1601—1676)字伊璜,明末清初海甯(今屬浙江)人。

    所著《續西廂》,一卷,《曲海總目提要》注為“傳奇”。

    除增添張君瑞以崔莺莺所贈詩應制的情節外,其他内容基本與關漢卿續本相同。

     〔11〕劉氏暖紅室劉氏,指劉世珩,清末民初安徽貴池人。

    暖紅室為其室名。

    劉氏選刊的《暖紅室彙刻傳奇》,包括元、明、清雜劇、傳奇和戲曲論著,共六十餘種,一九一七年合刊時為五十九種。

     〔12〕按《商調蝶戀花》中的張生未具張君瑞名字。

     〔13〕《周秦行紀》傳奇篇名,寫牛僧孺于唐德宗貞元中落第回鄉,夜晚迷路,宿一大宅中,與漢文帝母薄太後、漢元帝妃王嫱及楊貴妃等聚會賦詩的故事。

    文中對于德宗及其母沈太後有不敬之語。

     署牛僧孺撰,實為牛之政敵李德裕門人所托名,意在誣陷牛僧孺。

     〔14〕《李衛公外集》又稱《窮愁志》,四卷。

    按李德裕《會昌一品集》,一名《李衛公文集》,除外集外,還有正集二十卷,别集十卷。

     〔15〕牛僧孺(779—847)唐代隴西狄道(今甘肅臨洮)人,一說安定鹑觚(今甘肅靈台)人,居宛葉間(今河南南陽、葉縣一帶)。

     他在中唐時牛、李黨争中與李宗闵同為牛黨首領。

     〔16〕李德裕(787—850)字文饒,唐代趙郡(治今河北趙縣)人。

    武宗時任宰相,後封衛國公。

    牛李黨争中李黨的首領。

     〔17〕晁公武所述賈黃中語,見宋代張洎《賈氏談錄》:“牛奇章初與李衛公相善。

    嘗因飲會,僧孺戲曰:‘绮绔子何預斯坐。

    ’衛公銜之。

    後衛公再居相位,僧孺卒遭譴逐。

    世傳《周秦行紀》,非僧孺所作,是德裕門人韋瓘所撰。

    ”按牛僧孺曾封奇章郡公。

     〔18〕莫休符唐末人,曾官融州刺史。

    《桂林風土記》,原書三卷,現存一卷。

    除叙述風土人情物産外,還收有一些他書所未見的唐詩。

     〔19〕韋正卿唐代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

    代宗大曆年間,與其兄韋夏卿同舉“賢良方正”。

     〔20〕關于韋正卿之子韋虢,《新唐書·韋夏卿傳》又雲:“德裕任宰相,罕接士,唯虢往請無間也。

    ”“會昌末,累遷楚州刺史,終桂管觀察使。

    ” 〔21〕劉轲唐代沛(今江蘇沛縣)人。

    天寶末年流落韶右(今廣東曲江一帶)。

    早年為僧,元和十三年(818)登進士第,曾任史官。

     《牛羊日曆》,《新唐書·藝文志》入小說家,一卷。

    注雲:“牛僧孺、楊虞卿事。

    檀鸾子皇甫松序。

    ”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四部正訛》: “《牛羊日曆》,諸家悉以為劉轲撰。

    ……案轲本浮屠,中歲慕孟轲為人,遂長發,以文鳴一時。

    即紀載時事,命名讵應乃爾;必贊皇之黨,且惡轲者為之也。

    案《通鑒注》引作皇甫松,松有恨僧孺見傳,或當近之。

    ”按贊皇指李德裕,他于文宗時受封贊皇縣伯。

     〔22〕楊虞卿字師臯,唐代虢州弘農(今河南靈寶)人。

    憲宗元和末官至監察禦史。

    牛黨重要人物之一。

     〔23〕《藕香零拾》叢書,清代缪荃孫輯,共收三十九種,一○二卷。

    刊于清代光緒末年。

    按該書所收系《續牛羊日曆》。

    《牛羊日曆》見收于宋代晁載之《續談助》卷三。

     〔24〕皇甫松睦州新安(今浙江淳安)人,唐代詞人。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或曰松,奇章表甥,然公不薦,因襄陽大水,遂為《大水變》,極言诽謗。

    ” 〔25〕姓應圖谶除《周秦行紀論》所引谶語外,宋代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十六“木星入鬥”條又說:唐乾符中,木星入南鬥,術士邊罔以為“帝王之兆”。

    “識者唐世常有绯衣谶,或曰将來幸運,或姓裴,或姓牛,以為裴字為绯衣,牛字著人即朱也。

    所以裴晉公(度)及牛相國僧孺,每罹此謗。

    李衛公斥《周秦行紀》乃斯事也”。

     〔26〕李賀(791—816)字長吉,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陽)人,中唐詩人。

    曾官奉禮郎。

    《歌詩編》,即《李賀歌詩編》,四卷,外集一卷。

     〔27〕沈亞之(781—832)吳興(今屬浙江)人,中唐作家。

    所著《沈下賢集》,共十二卷,其中詩賦一卷,文十一卷。

    下文說集中“有傳奇三篇”,指《湘中怨辭》、《異夢錄》和《秦夢記》。

     〔28〕計有功字敏夫,宋代臨邛(今四川邛崃)人。

    所著《唐詩紀事》,八十一卷。

    載錄唐代一一五○名詩人的作品本事及有關詩篇。

     〔29〕辛文房字良史,元代西域(今新疆一帶)人。

    所著《唐才子傳》,十卷,收唐代詩人三九八人的評傳。

     〔30〕柏耆唐代魏州(治今河北大名)人。

    文宗太和初官至谏議大夫。

    太和三年(829),橫海節度使李惇讨伐叛将李同捷,他奉诏宣慰德州行營。

    後被參劾,貶循州司戶,其判官沈亞之同時被貶為虔州南康尉。

     〔31〕《湘中怨辭》傳奇篇名,寫太學進士鄭生與蛟宮龍女氾人戀愛的故事。

     〔32〕《異夢錄》傳奇篇名,寫邢鳳夢觀古裝美人“弓彎舞”及王炎夢為吳王作西施挽歌的故事。

     〔33〕谷神子即鄭還古,唐代荥陽(今屬河南)人。

    憲宗元和間進士,官河北從事,後貶吉州掾。

    《博異志》,又名《博異記》,筆記小說集,一卷。

     〔34〕王炎唐代太原(今屬山西)人。

    貞元十五年(799)登進士第,官至太常博士。

    王播(759—830),字明敭,王炎之兄。

    官至尚書左仆射,同平章事。

     〔35〕葉氏觀古堂葉德輝(1864—1927),字奂彬,湖南長沙人。

     室名觀古堂,刻書多種。

     〔36〕涵芬樓上海商務印書館藏書樓,清代光緒末年創立,收藏善本秘籍多種。

    一九二四年移入東方圖書館。

    一九三二年“一二八”戰争中為日本侵略軍焚毀。

     〔37〕小草齋明代文學家謝肇淛書室名。

    謝氏著有《五雜俎》等。

     〔38〕丁氏八千卷樓清代錢塘丁申、丁丙兄弟的藏書樓,分三部分:八千卷樓,藏四庫著錄書;小八千卷樓,藏善本書;後八千卷樓,藏四庫未收書。

     〔39〕段成式(?—863)字柯古,齊州臨淄(今山東淄博)人,唐代文學家。

    官秘書省校書郎、太常少卿等。

    《酉陽雜俎》,筆記小說集,二十卷,又續集十卷。

     〔40〕《楊太真外傳》參看本篇第七分。

     〔41〕楊國忠(?—756)唐代蒲州永樂(今山西永濟)人。

    以堂妹楊貴妃關系,為玄宗寵幸,官至宰相。

    安史之亂,随玄宗奔蜀,在馬嵬坡被軍士所殺。

     〔42〕《秦夢記》傳奇篇名,沈亞之在篇中自述夢入秦國,娶秦穆公之女弄玉為妻的故事。

     〔43〕關于《秦夢記》的異文,《秦夢記》寫沈亞之将别秦穆公,受命作歌,首句為“擊髆舞,恨滿煙光無處所。

    ”而上文有“将去,公追酒高會,聲秦聲,舞秦舞,舞者擊髆拊髀嗚嗚”等語,故“擊髆”當為“擊髆”之誤。

    《太平廣記》即作“擊髆”。

    又寫沈亞之對秦穆公說: “臣不忘君恩,如今日。

    ”《太平廣記》作“如日”,較合于立誓的口吻。

     〔44〕《無雙傳》傳奇篇名,寫劉無雙與表兄王仙客幼年相親,後無雙因父罪沒入宮庭,得押衙古洪用奇術救出,與仙客成婚的故事。

     〔45〕薛調(830—872)唐代河中寶鼎(今山西萬榮)人,婺州刺史薛膺之子,河東郡公薛蘋之孫。

     〔46〕《翰苑群書》十二卷,宋代洪遵編。

    共收唐代李肇《翰林志》、宋代李昉《禁林宴會集》和洪遵本人《翰苑遺事》等記述唐、宋兩代翰林學士姓名及翰林院掌故的史籍十二種。

    《唐語林》,筆記集,宋代王谠著。

    原書久佚,今本從《永樂大典》輯出,八卷。

     〔47〕範摅自号五雲溪人,唐懿宗時人。

    《雲溪友議》,筆記集,三卷。

    多載有關中晚唐詩人及詩歌的資料。

     〔48〕薛太尉疑為上文“薛太保”之誤。

     〔49〕《明珠記》傳奇劇本,二卷,明代陸采與其兄陸粲合作。

     明代呂天成《曲品》稱其“本《無雙》而作記,借明珠以聯情”。

     〔50〕《上清傳》傳奇篇名,寫窦參被陸贽以“蓄養俠刺”等罪名構陷緻死,其寵婢上清為之申冤的故事。

    窦參(733—792),字時中,扶風平陵(今陝西鹹陽)人。

    唐德宗時任宰相,與陸贽不和,後被貶,死于邕州。

    陸贽(754—805),字敬輿,蘇州嘉興(今屬浙江)人。

    德宗時官至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51〕《常侍言旨》筆記集,唐代柳珵著,記開元、天寶年間宮廷異聞,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卷三著錄:“《常侍言旨》,一卷,右唐柳珵記其世父登所著,六章。

    《上清》、《劉幽求》二傳附。

    ”今傳本中無《劉幽求傳》及《上清傳》。

     〔52〕柳芳字仲敷,唐代河東(今山西永濟)人,開元進士,官集賢學士。

    其子柳登,字成伯,官大理少卿;柳冕,字敬叔,官福建觀察使。

    柳登子柳璟,字德輝,官禮部侍郎。

     〔53〕《楊娼傳》傳奇篇名,寫某武官寵愛楊姓歌女,因妻妬氣憤而亡,歌女亦以死殉的故事。

     〔54〕房千裡唐代河南(治今河南洛陽)人。

    所著《南方異物志》、《投荒雜錄》,《新唐書·藝文志》分别著錄于史部“地理類”和“雜傳記類”。

     〔55〕許渾字用晦,一字仲晦,潤州丹陽(今屬江蘇)人,唐代詩人。

    官至睦、鄂二州刺史。

    著有《丁卯集》。

     〔56〕韋縠五代前蜀人,官至監察禦史。

    所編《才調集》為唐詩選集,共十卷。

    上文所引詩,《才調集》列為“無名氏三十七首”之二十二;《全唐詩》卷五三六收為許渾詩,題作《寄房千裡博士》,注雲:“一作《途經敷水》,一作《客有新豐館題怨别之詞,因诘傳吏,盡得其實,偶作四韻嘲之》。

    ” 〔57〕《飛煙傳》傳奇篇名,明鈔原本《說郛》作《步飛煙》。

     寫武公業之妾步飛煙與鄰人趙象愛戀,被公業鞭撻,至死不悔的故事。

     《三水小牍》,傳奇小說集,唐代皇甫枚著。

    “枚”或寫作“牧”。

     〔58〕盧氏《抱經堂叢書》盧文弨(1717—1796),字紹弓,号抱經,清代浙江杭州人。

    所刻《抱經堂叢書》共十七種。

    《雲自在龛叢書》,清光緒中缪荃孫編刻,共三十六種。

    所收《三水小牍》較盧文弨刊本多逸文十二篇,中有《非煙傳》,題作《步飛煙》。

     〔59〕三水漢代安定郡屬縣,在今甯夏固原。

    唐代邠州新平郡有三水縣,在今陝西旬邑。

     〔60〕姚咨字舜咨,号茶夢主人,明代無錫(今屬江蘇)人。

    喜藏書,著有《潛坤集》、《春秋名臣傳》。

    嘉靖三十三年(1554)他抄得楊氏所藏《三水小牍》二卷,并作跋,後由秦汴刊行。

    盧氏抱經堂本即源于此本。

     〔61〕《虬髯客傳》傳奇篇名,唐末杜光庭作。

    寫隋末楊素侍妓紅拂私奔李靖,後與俠士虬髯客在太原同訪李世民,虬髯客知其必為“天子”,于是遠走海外,另取扶餘國為國主。

     〔62〕杜光庭(850—933)處州缙雲(今屬浙江)人。

    唐懿宗時應試不第,入天台山為道士。

    僖宗避黃巢入蜀,他被召充麟德殿文章應制。

    王建時留蜀任職。

     〔63〕王建(847—918)字光圖,許州舞陽(今屬河南)人。

    五代前蜀國的建立者,九○三年至九一八年在位。

     〔64〕後主指王建之子王衍。

     〔65〕以窺覗神器為大戒指《虬髯客傳》中虬髯客退避李世民的情節及篇末議論:“乃知真人之興也,非英雄所冀,況非英雄乎!人臣之謬思亂者,乃螳臂之拒走輪耳。

    ”神器,指天下,後轉指帝位。

     《老子》:“天下神器,不可為也。

    ” 〔66〕程大昌(1123—1195)字泰之,南宋休甯(今屬安徽)人,官吏部尚書。

    著有《易原》、《雍錄》等。

    所著《考古編》,十卷,雜論經義異同及考訂史事。

     〔67〕“上變之嫌”此事又見唐代劉餗《隋唐嘉話》卷上:“隋大業中,衛公上書,言高祖終不為人臣,請速除之。

    及京師平,靖與骨儀、衛文昇等俱收。

    衛、骨既死,太宗慮囚,見靖與語,因請于高祖而免之。

    ”《新唐書·李靖傳》:“高祖擊突厥,靖察有非常志,自囚上急變,傳送江都,至長安,道梗。

    高祖已定京師,将斬之,靖呼曰: ‘公起兵為天下除暴亂,欲就大事,以私怨殺誼士乎?’秦王亦為請,得釋”。

    高祖,指唐高祖李淵;秦王,指唐太宗李世民;衛公,指李靖。

     〔68〕張鳳翼(1527—1613)字伯起,号靈墟,長洲(今江蘇吳縣)人,明代戲曲作家。

    著有傳奇劇本九種,現存《紅拂記》(二卷)等五種。

    張太和,字幼于,号屏山,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明代戲曲作家。

    所著傳奇劇本《紅拂記》,今無傳本。

     〔69〕淩初成《虬髯翁》雜劇劇本,一卷。

    演《虬髯客傳》故事,以虬髯客為主角。

    按淩氏又有雜劇《莽擇配》,或名《北紅拂》,亦演同一故事而以紅拂為主角;《蓦忽姻緣》,三傳《虬髯客》故事,以李靖為主角,此劇未見傳本。

     《冥音錄》〔1〕出《廣記》四百八十九。

    中稱李德裕為“故相”,則大中或鹹通後作也。

    《唐人說荟》題朱慶馀〔2〕撰,非。

     《東陽夜怪錄》〔3〕出《廣記》四百九十。

    叙王洙述其所聞于成自虛,夜中遇精魅,以隐語相酬答事。

    《唐人說荟》即題洙作,非也。

    鄭振铎(《中國短篇小說集》)〔4〕雲:“所叙情節,類似牛僧孺的《元無有》,也許這兩篇是同出一源的。

    ”案《元無有》本在《玄怪錄》中,全書已佚。

    此條《廣記》三百六十九引之: 寶應中,有元無有,常以仲春末獨行維揚郊野。

     值日晚,風雨大至。

    時兵荒後,人戶多逃。

    遂入路旁空莊。

    須臾霁止,斜月方出。

    無有坐北窗,忽聞西廊有行人聲。

    未幾,見月中有四人,衣冠皆異,相與談諧吟詠甚暢。

    乃雲:“今夕如秋,風月若此,吾輩豈不為一言以展平生之事也?”其一人即曰雲雲。

     吟詠既朗,無有聽之具悉。

    其一衣冠長人,即先吟曰:“齊绔魯缟如霜雪,寥亮高聲予所發。

    ”其二黑衣冠短陋人,詩曰:“嘉賓良會清夜時,煌煌燈燭我能持。

    ”其三故敝黃衣冠人,亦短陋,詩曰:“清冷之泉候朝汲,桑绠相牽常出入。

    ”其四故黑衣冠人,詩曰:“爂薪貯泉相煎熬,充他口腹我為勞。

    ”無有亦不以四人為異,四人亦不虞無有之在堂隍也,遞相褒賞。

    觀其自負,則雖阮嗣宗《詠懷》,亦若不能加矣。

    四人遲明方歸舊所。

    無有就尋之,堂中惟有故杵,燈台,水桶,破铛。

    乃知四人即此物所為也。

     《靈應傳》〔5〕出《廣記》四百九十二,無撰人名氏。

    《唐人說荟》以為于逖〔6〕作,亦非。

    《傳》在記龍女之貞淑,鄭承符之智勇,而亦取李朝威《柳毅傳》中事〔7〕,蓋受其影響,又稍變易之。

    泾原節度使周寶〔8〕字上珪,平州盧龍人。

    在鎮務耕力,聚糧二十萬石,号良将。

    黃巢據宣歙〔9〕,乃徙寶鎮海軍節度使,兼南面招讨使。

    後為錢镠〔10〕所殺。

    《新唐書》(一八六)有傳。

     右第五分 ※※※ 〔1〕《冥音錄》傳奇篇名,作者不詳。

    寫崔氏姊妹得其姨母鬼魂傳授筝曲的故事。

     〔2〕朱慶馀名可久,唐代越州(治今浙江紹興)人。

    敬宗寶曆(825—826)間進士,官秘書省校書郎,有《朱慶馀集》。

    一說肅宗寶應(762)進士,則其登第後二十五年(787)李德裕方出生,不可能稱李為“故相”。

    按陶珽刻本《說郛》始題《冥音錄》為朱慶馀所作,《唐人說荟》沿誤。

     〔3〕《東陽夜怪錄》傳奇篇名,作者不詳。

    寫進士王洙轉述成自虛夜遇駱駝、老雞、破瓠、舊笠等精怪,賦詩酬答的故事。

    精怪詩中多用隐語自示身份。

     〔4〕鄭振铎(1898—1958)筆名西谛,福建長樂人,作家、文學史家。

    曾任燕京、暨南等大學教授。

    主編《小說月報》、《文學》等刊物,著有《插圖本中國文學史》及短篇小說集《桂公塘》等。

    所編《中國短篇小說集》,選錄唐代至清末的短篇小說,共三集,于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二八年分冊出版。

     〔5〕《靈應傳》傳奇篇名,作者不詳。

    寫泾州節度使周寶應善女湫龍女九娘子之請,遣部将鄭承符魂赴龍宮,率亡卒幫助她反抗朝那龍神為弟逼婚的故事。

     〔6〕于逖唐天寶間人,生平事迹不詳。

    元代辛文房《唐才子傳》卷三稱其為“山颠水涯,苦學貞士”。

     〔7〕取李朝威《柳毅傳》中事《靈應傳》中九娘子自述身世,稱洞庭君為其“外祖”,又說:“頃者,泾陽君與洞庭外祖世為姻戚,後以琴瑟不調,棄擲少婦,遭錢塘之一怒,傷生害稼,懷山襄陵。

    泾水窮鱗,尋斃外祖之牙齒”等,皆本于《柳毅傳》。

     〔8〕周寶(814—887)唐代平州盧龍(今屬河北)人。

    曾任泾原節度使,乾符六年(879)十月徙鎮海軍節度使兼南面招讨使。

     〔9〕黃巢(?—884)曹州冤句(今山東菏澤)人,唐末農民起義軍領袖。

    于乾符六年占據宣、歙(今安徽宣城、歙縣一帶)。

     〔10〕錢珽(852—932)字具美,臨安(今屬浙江)人。

    唐僖宗乾符時官杭州刺史,受鎮海軍節度使節制。

    五代時他建立吳越國,九○七年至九三二年在位。

    僖宗光啟三年(887),潤州牙将劉浩等逐周寶,錢珽迎周寶到杭州。

    史書或說周為錢所殺,或說周之死與錢無關(參看《資治通鑒》卷二五七“考異”)。

     《隋遺錄》〔1〕上下卷,據原本《說郛》七十八錄出,以《百川學海》〔2〕校之。

    前題唐顔師古撰。

    末有無名氏跋,謂會昌中,僧志徹得于瓦棺寺閣南雙閣之荀筆中〔3〕。

    題《南部煙花錄》,為顔公遺稿。

    取《隋書》校之,多隐文。

    後乃重編為《大業拾遺記》。

    原本缺落,凡十七八,悉從而補之矣雲雲。

    是此書本名《南部煙花錄》,既重編,乃稱《大業拾遺記》。

    今又作《隋遺錄》,跋所未言,殆複由後來傳刻者所改欤。

    書在宋元時頗已流行,《郡齋讀書志》及《通考》并著《南部煙花錄》; 《通志》著《大業拾遺錄》;《宋史》《藝文志》史部傳記類亦有顔師古《大業拾遺》一卷,子部小說類又有顔師古《隋遺錄》一卷,蓋同書而異名,所據凡兩本也。

    本文與跋,詞意荒率,似一手所為。

    而托之師古,其術與葛洪之《西京雜記》〔4〕,謂鈔自劉歆之《漢書》遺稿者正等。

    然才識遠遜,故罅漏殊多,不待吹求,已知其僞。

    清《四庫全書總目》(一四三)雲:“王得臣《塵史》稱其‘極惡可疑。

    ’姚寬《西溪叢語》亦曰:‘《南部煙花錄》文極俚俗。

    又載陳後主詩雲,夕陽如有意,偏傍小窗明。

    此乃唐人方域詩,六朝語不如此。

    唐《藝文志》所載《煙花錄》,記幸廣陵事,此本已亡,故流俗僞作此書雲雲。

    ’然則此亦僞本矣。

    今觀下卷記幸月觀時與蕭後夜話,有‘侬家事一切已托楊素了’之語,是時素死久矣。

     師古豈疏謬至此乎?其中所載炀帝諸作,及虞世南贈袁寶兒作,明代輯六朝詩者,往往采掇,皆不考之過也。

    ” 《炀帝海山記》〔5〕上下卷,出《青瑣高議》後集卷五,先據明張夢錫刻本錄,而校以董氏所刻士禮居本〔6〕。

    明鈔原本《說郛》三十二卷中亦有節本一卷,并取參校。

    篇題下原有小注,上卷雲“說炀帝宮中花木”,下卷雲“記炀帝後苑鳥獸”,皆編者所加,今削。

    其書蓋欲侈陳炀帝奢靡之迹,如郭氏《洞冥》,蘇鹗《杜陽》〔7〕之類,而力不逮。

    中有《望江南》調八阕,清《四庫目》雲,乃李德裕所創,段安節《樂府雜錄》述其緣起甚詳,〔8〕亦不得先于大業中有之。

     《炀帝迷樓記》錄自原本《說郛》三十二。

    明焦竑作《國史》《經籍志》,并《海山記》皆著錄,蓋嘗單行。

    清《四庫目》(一四三)謂“亦見《青瑣高議》。

    ……竟以迷樓為在長安,乖謬殊甚。

    ”然《青瑣高議》中實無有,殆紀昀〔9〕等之誤也。

    周中孚(《鄭堂讀書記》)更推闡其評語,以為“後稱‘大業九年,帝再幸江都,有迷樓。

    ’末又稱‘帝幸江都,唐帝提兵号令入京,見迷樓,太宗曰:“此皆民膏血所為!”乃命焚之。

    經月,火不滅。

    ’則竟以迷樓為在長安,等諸項羽之焚阿房,何乖謬至于此極”雲〔10〕。

     《炀帝開河記》從原本《說郛》卷四十四錄出。

    《宋史》《藝文志》史部地理類著錄一卷,注雲不知作者。

    清《四庫目》以為“詞尤鄙俚,皆近于委巷之傳奇,同出依托,不足道。

    ”按唐李匡文《資暇集》〔11〕(下)雲:“俗怖嬰兒曰‘麻胡來!’不知其源者,以為多髯之神而驗刺者,非也。

    隋将軍麻祜,性酷虐。

    炀帝令開汴河,威棱既盛,至稚童望風而畏,互相恐嚇曰‘麻祜來!’稚童語不正,轉祜為胡。

    ”末有自注雲: “麻祜廟在睢陽。

    鄜方節度使李丕即其後。

    丕為重建碑。

    ”然則叔謀虐焰,且有其實,此篇所記,固亦得之口耳之傳,非盡臆造矣。

    惜李丕所立碑文,今未能見,否則當亦有足資參證者。

    至冢中諸異,乃頗似本《西京雜記》所叙廣陵王劉去疾〔12〕發冢事,附會曼衍作之。

     右四篇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