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傳奇集》稗邊小綴〔1〕
關燈
小
中
大
《長恨歌》長篇叙事詩,白居易作,寫唐玄宗李隆基與貴妃楊玉環的愛情故事。
陳鴻所作傳,即《長恨傳》,又作《長恨歌傳》。
《唐詩三百首》,唐詩選集,清代蘅退居士(孫洙)編。
通行版本于《長恨歌》後附有《長恨歌傳》。
〔33〕《開元升平源》即《升平源》,傳奇篇名,寫姚元崇于唐玄宗行獵之時進谏十策的故事。
〔34〕《唐文粹》唐代詩文選集,一百卷,北宋姚铉編。
〔35〕元稹撰《授丘纾陳鴻員外郎制》元稹為皇帝所起草的诏令。
元稹(779—831),字微之,洛陽(今屬河南)人,唐代詩人。
參看本篇第四分。
丘纾,唐代元和間人,元和十五年任左拾遺,見《大唐傳載》。
〔36〕《麗情集》筆記集,宋代張君房著。
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著錄二十卷。
原書已佚。
《京本大曲》,大曲集,現無完整傳本。
大曲,宋代的一種歌舞戲。
張君房,宋代安陸(今屬湖北)人。
真宗時進士,官至度支員外郎、集賢校理。
〔37〕秀才唐初科舉有秀才科,品第高于進士科,高宗永徽二年(651)停止舉行。
陳鴻于貞元二十一年(805)進士及第,這裡用“秀才”指稱進士。
〔38〕《五色線》筆記集,作者不詳,當為宋人所輯。
明代《津逮秘書》本二卷。
内容雜引漢魏晉唐文集和小說中的瑣聞奇事等。
〔39〕三本中均無第二三語按明刻《文苑英華》本所附出于《麗情集》及《京本大曲》的《長恨傳》中,有“诏浴華清池,清瀾三尺,中洗明玉,蓮開水上,鸾舞鑒中。
既出水,嬌多力微,不勝羅绮”等句,其第二三語為《廣記》本及《文苑》本所無,而與《五色線》所引相同。
〔40〕《青瑣高議》傳奇、筆記集,前、後集各十卷,别集七卷,北宋劉斧編著。
《趙飛燕别傳》,參看本卷第137頁注〔8〕。
〔41〕洪昉思(1645—1704)名昇,字桮思,号稗畦,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戲曲作家。
《長生殿》,傳奇劇本,演《長恨傳》故事,二卷。
〔42〕蝸寄居士即唐英(1682—約1755),字隽公,号蝸寄居士,奉天(今遼甯沈陽)人,清代戲曲作家。
《長生殿補阙》,一卷,見所著《古柏堂傳奇雜劇》。
〔43〕《東城老父傳》傳奇篇名,《宋史·藝文志》作《東城父老傳》,題陳鴻作。
寫東城老父賈昌,少時以善鬥雞為玄宗寵幸,安史亂後出家為僧的故事。
〔44〕“生兒不用識文字”四句,又見《全唐詩》卷八七八,題為《神雞童謠》。
按其下還有四句:“能令金距期勝負,白羅繡衫随軟轝。
父死長安千裡外,差夫持道輓喪車。
” 〔45〕《資治通鑒考異》三十卷,北宋司馬光著。
書中考列與《資治通鑒》所載史實有關的不同資料,說明其取舍的原因。
〔46〕吳兢(約670—749)字西濟,唐代汴州浚儀(今河南開封)人,官至起居郎。
著有《貞觀政要》等。
〔47〕姚元崇(650—721)字元之,唐代陝州硖石(今河南陝縣)人,曆任武則天、睿宗、玄宗等朝宰相。
〔48〕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陝州夏縣(今屬山西)人,北宋史學家。
官至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
著有《資治通鑒》、《司馬文正公集》等。
〔49〕魏元忠(?—707)本名真宰,唐代宋城(今河南商丘)人。
官至中書令、尚書右仆射。
〔50〕私撰《唐書》《唐春秋》《新唐書·吳兢傳》:“兢不得志,私撰《唐書》、《唐春秋》,未就。
”後奉诏赴館撰錄。
“兢叙事簡核,号良史。
……世謂今董狐雲。
”董狐,春秋時晉國史官。
晉靈公被晉卿趙盾的族人趙穿所殺,他直書“趙盾弑其君”,被稱為“良史”。
〔51〕《貞觀政要》史書,十卷。
分類輯錄唐太宗與大臣的問答,大臣的诤谏、奏疏及貞觀年間的政治設施。
元稹字微之,河南河内人,以校書郎累仕至中書舍人,承旨學士。
由工部侍郎入相,旋出為同州刺史,改越州,兼浙東觀察使。
太和初,入為尚書左丞,檢校戶部尚書,兼鄂州刺史武昌軍節度使。
五年七月,卒于鎮,年五十三。
兩《唐書》(舊一六六新一七四)皆有傳。
于文章亦負重名,自少與白居易唱和。
當時言詩者稱“元白”,号為“元和體”〔1〕。
有《元氏長慶集》一百卷,《小集》十卷,今惟《長慶集》六十卷存。
《莺莺傳》〔2〕見《廣記》四百八十八。
其事之振撼文林,為力甚大。
當時已有楊巨源李紳輩作詩以張之〔3〕;至宋,則趙令畤拈以制《商調蝶戀花》(在《侯鲭錄》中)〔4〕;金有董解元作《弦索西廂》;元有王實甫《西廂記》〔5〕,關漢卿《續西廂記》〔6〕;明有李日華《南西廂記》〔7〕,陸采亦有《南西廂記》〔8〕,周公魯有《翻西廂記》〔9〕;至清,查繼佐尚有《續西廂》雜劇雲〔10〕。
因《莺莺傳》而作之雜劇及傳奇,曩惟王關本易得。
今則劉氏暖紅室〔11〕已刊《弦索西廂》,又聚趙令畤《商調蝶戀花》等較著之作十種為《西廂記十則》。
市肆中往往而有,不難緻矣。
《莺莺傳》中已有紅嬢及歡郎等名,而張生獨無名字。
王楙《野客叢書》(二十九)雲:“唐有張君瑞,遇崔氏女于蒲。
崔小名莺莺。
元稹與李紳語其事。
作《莺莺歌》。
”客中無趙令昫《侯鲭錄》,無從知《商調蝶戀花》中張生是否已具名字〔12〕。
否則宋時當尚有小說或曲子,字張為君瑞者。
漫識于此,俟有書時考之。
《周秦行紀》〔13〕餘所見凡三本。
一在《廣記》卷四百八十九;一在顧氏《文房小說》中,末一行雲“宋本校行”;一附于《李衛公外集》〔14〕内,是明刊本。
後二本較佳,即據以互校轉寫,并從《廣記》補正數字。
三本皆題牛僧孺〔15〕撰。
僧孺,字思黯,本隴西狄道人,居宛葉間。
元和初,以賢良方正對策第一,條指失政,鲠讦不避權貴,因不得意。
後漸仕至禦史中丞,以戶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又累貶為循州長史。
宣宗立,乃召還,為太子少師。
大中二年,年六十九卒,贈太尉,谥文簡。
兩《唐書》(舊一七二新一七四)皆有傳。
僧孺性堅僻,與李德裕〔16〕交惡,各立門戶,終生不解。
又好作志怪,有《玄怪錄》十卷,今已佚,惟輯本一卷存。
而《周秦行紀》則非真出僧孺手。
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十三)雲: “賈黃中以為韋瓘所撰。
瓘,李德裕門人,以此誣僧孺”者也。
〔17〕案是時有兩韋瓘,皆嘗為中書舍人。
一年十九入關,應進士舉,二十一進士狀頭,榜下除左拾遺,大中初任廉察桂林,尋除主客分司。
見莫休符《桂林風土記》〔18〕。
一字茂宏,京兆萬年人,韋夏卿弟正卿〔19〕之子也。
“及進士第,仕累中書舍人。
與李德裕善。
……李宗闵惡之,德裕罷,貶為明州長史。
”見《新唐書》(一六二)《夏卿傳》,則為作《周秦行紀》者。
〔20〕胡應麟(《筆叢》三十二)雲:“中有‘沈婆兒作天子’等語,所為根蒂者不淺。
獨怪思黯罹此巨謗,不亟自明,何也?牛李二黨曲直,大都魯衛間。
牛撰《玄怪》等錄,亡隻詞構李,李之徒顧作此以危之。
于戲,二子者,用心覩矣!牛迄功名終,而子孫累葉貴盛。
李挾高世之才,振代之績,卒淪海島,非忌刻忮害之報耶?辄因是書,播告夫世之工谮愬者。
”乞靈于果報,殊未足以餍心。
然觀李德裕所作《周秦行紀論》,至欲持此一文,緻僧孺于族滅,則其陰谲險很,可畏實甚。
棄之者衆,固其宜矣。
論猶在集(外集四)中,迻錄于後: 言發于中,情見乎辭。
則言辭者,志氣之來也。
故察其言而知其内,翫其辭而見其意矣。
餘嘗聞太牢氏(涼國李公嘗呼牛僧孺為太牢。
涼公名不便,故不書。
)好奇怪其身,險易其行。
以其姓應國家受命之谶,曰:“首尾三麟六十年,兩角犢子恣狂颠,龍蛇相鬥血成川。
”及見著《玄怪錄》,多造隐語,人不可解。
其或能曉一二者,必附會焉。
縱司馬取魏之漸,用田常有齊之由。
故自卑秩,至于宰相,而朋黨若山,不可動搖。
欲有意擺撼者,皆遭誣坐,莫不側目結舌,事具史官劉轲《日曆》。
餘得太牢《周秦行紀》,反覆覩其太牢以身與帝王後妃冥遇,欲證其身非人臣相也,将有意于“狂颠”。
及至戲德宗為“沈翣兒”,以代宗皇後為“沈翣”,令人骨戰。
可謂無禮于其君甚矣!懷異志于圖谶明矣!餘少服臧文仲之言曰:“見無禮于其君者,如鷹鸇之逐鳥雀也。
” 故貯太牢已久。
前知政事,欲正刑書,力未勝而罷。
餘讀國史,見開元中,禦史汝南子諒彈奏牛僊客,以其姓符圖谶。
雖似是,而未合“三麟六十”之數。
自裴晉國與餘涼國(名不便)彭原(程)趙郡(紳)諸從兄,嫉太牢如仇,頗類餘志。
非懷私忿,蓋惡其應谶也。
太牢作鎮襄州日,判復州刺史樂坤《賀武宗監國狀》曰:“閑事不足為賀。
”則恃姓敢如此耶! 會餘複知政事,将欲發覺,未有由。
值平昭義,得與劉從谏交結書,因竄逐之。
嗟乎,為人臣陰懷逆節,不獨人得誅之,鬼得誅矣。
凡與太牢膠固,未嘗不是薄流無賴輩,以相表裡。
意太牢有望,而就佐命焉,斯亦信符命之緻。
或以中外罪餘于太牢愛憎,故明此論,庶乎知餘志。
所恨未暇族之,而餘又罷。
豈非王者不死乎?遺禍胎于國,亦餘大罪也。
倘同餘志,繼而為政,宜為君除患。
曆既有數,意非偶然,若不在當代,必在于子孫。
須以太牢少長,鹹置于法,則刑罰中而社稷安,無患于二百四十年後。
嘻!餘緻君之道,分隔于明時。
嫉惡之心,敢辜于早歲?因援毫而摅宿憤。
亦書《行紀》之迹于後。
論中所舉劉轲〔21〕,亦李德裕黨。
《日曆》具稱《牛羊日曆》,牛羊,謂牛僧孺、楊虞卿〔22〕也,甚毀此二人。
書久佚,今有輯本,缪荃荪刻之《藕香零拾》〔23〕中。
又有皇甫松〔24〕,著《續牛羊日曆》,亦久佚。
《資治通鑒考異》(卷二十)引一則,于《周秦行紀》外,且痛诋其家世,今節錄之: 太牢早孤。
母周氏,冶蕩無檢。
鄉裡雲:“兄弟羞赧,乃令改醮。
”既與前夫義絕矣,及貴,請以出母追贈。
《禮》雲:“庶氏之母死,何為哭于孔氏之廟乎?”又曰:“不為伋也妻者,是不為白也母。
”而李清心妻配牛幼簡,是夏侯銘所謂“魂而有知,前夫不納于幽壤,殁而可作,後夫必訴于玄穹。
”使其母為失行無适從之鬼,上罔聖朝,下欺先父,得曰忠孝智識者乎?作《周秦行紀》,呼德宗為“沈婆兒”,謂睿真皇太後為“沈婆”。
此乃無君甚矣! 蓋李之攻牛,要領在姓應圖谶〔25〕,心非人臣,而《周秦行紀》之稱德宗為“沈婆兒”,尤所以證成其罪。
故李德裕既附之論後,皇甫松《續曆》亦嚴斥之。
今李氏《窮愁志》雖尚存(《李文饒外集》卷一至四,即此),讀者蓋寡;牛氏《玄怪錄》亦早佚,僅得後人為之輯存。
獨此篇乃屢刻于叢書中,使世間由是更知僧孺名氏。
時世既遷,怨親俱泯,後之結果,蓋往往非當時所及料也。
李賀《歌詩編》〔26〕(一)有《送沈亞之歌》〔27〕,序言元和七年送其下第歸吳江,故詩謂“吳興才人怨春風,桃花滿陌千裡紅,紫絲竹斷骙馬小,家住錢塘東複東。
”中複雲“春卿拾才白日下,擲置黃金解龍馬,攜笈歸江重入門,勞勞誰是憐君者”也。
然《唐書》已不詳亞之行事,僅于《文苑傳序》一舉其名。
幸《沈下賢集》迄今尚存,并考宋計有功《唐詩紀事》〔28〕,元辛文房《唐才子傳》〔29〕,猶能知其概略。
亞之字下賢,吳興人。
元和十年,進士及第,曆殿中侍禦史内供奉。
太和初,為德州行營使者柏耆〔30〕判官。
耆貶,亞之亦谪南康尉;終郢州掾。
其集本九卷,今有十二卷,蓋後人所加。
中有傳奇三篇。
亦并見《太平廣記》,皆注雲出《異聞集》,字句往往與集不同。
今者據本集錄之。
《湘中怨辭》〔31〕出《沈下賢集》卷二。
《廣記》在二百九十八,題曰《太學鄭生》,無序及篇末“元和十三年”以下三十六字。
文句亦大有異,殆陳翰編《異聞集》時之所删改欤。
然大抵本集為勝。
其“遂我”作“逐我”,則似《廣記》佳。
惟亞之好作澀體,今亦無以決之。
故異同雖多,悉不複道。
《異夢錄》〔32〕見集卷四。
唐谷神子已取以入《博異志》〔33〕。
《廣記》則在二百八十二,題曰《邢鳳》,較集本少二十餘字,王炎作王生。
炎為王播弟〔34〕,亦能詩,不測《異聞集》何為沒其名也。
《沈下賢集》今有長沙葉氏觀古堂〔35〕刻本,及上海涵芬樓〔36〕影印本。
二十年前則甚希觏。
餘所見者為影鈔小草齋〔37〕本,既錄其傳奇三篇,又以丁氏八千卷樓〔38〕鈔本校改數字。
同是十二卷本《沈集》,而字句複頗有異同,莫知孰是。
如王炎詩“擇水葬金钗”,惟小草齋本如此,他本皆作“擇土”。
顧亦難遽定“擇水”為誤。
此類甚多,今亦不備舉。
印本已漸廣行,易于入手,求詳者自可就原書比勘耳。
夢中見舞弓彎,亦見于唐時他種小說。
段成式《酉陽雜俎》〔39〕(十四)雲:“元和初,有一士人,失姓字,因醉卧廳中。
及醒,見古屏上婦人等悉于床前踏歌。
歌曰:‘長安女兒踏春陽,無處春陽不斷腸。
舞袖弓腰渾忘卻,蛾眉空帶九秋霜。
’其中雙鬟者問曰:‘如何是弓腰?’歌者笑曰:‘汝不見我作弓腰乎?’乃反首,髻及地,腰勢如規焉。
士人驚懼,因叱之。
忽然上屏,辦無其他。
”其歌與《異夢錄》者略同,蓋即由此曼衍。
宋樂史撰《楊太真外傳》〔40〕,卷上注中記楊國忠〔41〕卧覩屏上諸女下床自稱名,且歌舞。
其中有“楚宮弓腰”,則又由《酉陽雜俎》所記而傳訛。
凡小說流傳,大率漸廣漸變,而推究本始,其實一也。
《秦夢記》〔42〕見集卷二,及《廣記》二百八十二,題曰《沈亞之》,異同不多。
“擊髆舞”當作“擊髆舞”,“追酒”當作“置酒”,各本俱誤。
“如今日”之“今”字,疑衍,〔43〕小草齋本有,他本俱無。
《無雙傳》〔44〕出《廣記》四百八十六,注雲薛調〔45〕撰。
調,河中寶鼎人,美姿貌,人号為“生菩薩”。
鹹通十一年,以戶部員外郎加駕部郎中,充翰林承旨學士,次年,加知制诰。
郭妃悅其貌,謂懿宗曰:“驸馬盍若薛調乎。
”頃之,暴卒,年四十三,時鹹通十三年二月二十六日也。
世以為中鸠雲(見《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翰苑群書》及《唐語林》四〔46〕)。
胡應麟(《筆叢》四十一)雲:“王仙客……事大奇而不情,蓋潤飾之過。
或烏有無是類,不可知。
”案範摅《雲溪友議》〔47〕(上)載“有崔郊秀才者,寓居于漢上,蘊精文藝,而物産罄懸。
亡何,與姑婢通,每有阮鹹之從。
其婢端麗,饒彼音律之能,漢南之最也。
姑鬻婢于連帥。
帥愛之,以類無雙,給錢四十萬,寵眄彌深。
郊思慕不已,即強親府署,願一見焉。
其婢因寒食來從事冢,值郊立于柳陰,馬上連泣,誓若山河。
崔生贈以詩曰:‘公子王孫逐後塵,綠珠垂淚滴羅巾。
侯門一入深如海,從此蕭郎是路人。
’”詩聞于帥,遂以歸崔。
無雙下原有注雲:“即薛太保之愛妾,至今圖畫觀之。
”然則無雙不但實有,且當時已極豔傳。
疑其事之前半,或與崔郊姑婢相類;調特改薛太尉〔48〕家為禁中,以隐約其辭。
後半則頗有增飾,稍乖事理矣。
明陸采嘗拈以作《明珠記》〔49〕。
柳珵《上清傳》〔50〕見《資治通鑒考異》卷十九。
司馬光駁之雲:“信如此說,則參為人所劫,德宗豈得反雲‘蓄養俠刺’。
況陸贽賢相,安肯為此。
就使欲陷參,其術固多,豈肯為此兒戲。
全不近人情。
”亦見于《太平廣記》卷二百七十五,題曰《上清》,注雲出《異聞集》。
“相國窦公”作“丞相窦參”,後凡“窦公”皆隻作一“窦”字;“隸名掖庭”下有“且久”二字;“怒陸贽”上有“至是大悟因”五字;“老”作“這”;“恣行媒孽”下有“乘間攻之”四字;“特敕”下有“削”字。
餘尚有小小異同,今不備舉。
此篇本與《劉幽求傳》同附《常侍言旨》之後〔51〕。
《言旨》亦珵作,《郡齋讀書志》(三)雲,記其世父柳芳所談。
芳,蒲州河東人;子登,冕;登子璟,見《新唐書》(一三二)〔52〕。
珵蓋璟之從兄弟行矣。
《楊娼傳》〔53〕出《廣記》四百九十一,原題房千裡撰〔54〕。
千裡字鹄舉,河南人,見《新唐書》《宰相世系表》。
《藝文志》有房千裡《南方異物志》一卷,《投荒雜錄》一卷,注雲: “太和初進士第,高州刺史,”是其所終官也。
此篇記叙簡率,殊不似作意為傳奇。
《雲溪友議》(上)又有《南海非》一篇,謂房千裡博士初上第,遊嶺徼。
有進士韋滂自南海緻趙氏為千裡妾。
千裡倦遊歸京,暫為南北之别。
過襄州遇許渾〔55〕,托以趙氏。
渾至,拟給以薪粟,則趙已從韋秀才矣。
因以詩報房,雲:“春風白馬紫絲缰,正值蠶眠未采桑。
五夜有心随暮雨,百年無節待秋霜。
重尋繡帶朱藤合,卻認羅裙碧草長。
為報西遊減離恨,阮郎才去嫁劉郎。
”房聞,哀恸幾絕雲雲。
此傳或即作于得報之後,聊以寄慨者欤。
然韋縠《才調集》〔56〕(十)又以渾詩為無名氏作,題雲:“客有新豐館題怨别之詞,因诘傳吏,盡得其實,偶作四韻嘲之。
” 《飛煙傳》出《說郛》卷三十三所錄之《三水小牍》〔57〕,皇甫枚撰。
亦見于《廣記》四百九十一,飛煙作非煙。
《三水小牍》本三卷,見《宋史》《藝文志》及《直齋書錄解題》。
今止存二卷,刻于盧氏《抱經堂叢書》及缪氏《雲自在龛叢書》中〔58〕。
就書中可考見者,枚字遵美,安定人。
三水,安定屬邑也〔59〕。
鹹通末,為汝州魯山令;光啟中,僖宗在梁州,赴調行在。
明姚咨〔60〕跋雲:“天蒐庚午歲,旅食汾晉,為此書。
” 今書中不言及此,殆出于枚之自序,而今失之。
缪氏刻本有逸文一卷,收《非煙傳》,然僅據《廣記》所引,與《說郛》本小有異同,且無篇末一百餘字。
《廣記》不雲出于何書,蓋嘗單行也,故仍錄之。
《虬髯客傳》〔61〕據明顧氏《文房小說》錄,校以《廣記》百九十三所引《虬髯傳》,互有詳略,異同,今補正二十餘字。
杜光庭字賓至,處州缙雲人〔62〕。
先學道于天台山,仕唐為内供奉。
避亂入蜀,事王建〔63〕,為金紫光祿大夫,谏議大夫,賜号廣成先生。
後主〔64〕立,以為傳真天師,崇真館大學士。
後解官,隐青城山,号東瀛子。
年八十五卒。
著書甚多,有《谏書》一百卷,《曆代忠谏書》五卷,《道德經廣聖義疏》三十卷,《錄異記》十卷,《廣成集》一百卷,《壺中集》三卷。
此外言道教儀則,應驗,及仙人,靈境者尚二十餘種,八十餘卷。
今惟《錄異記》流傳。
光庭嘗作《王氏神仙傳》一卷,以悅蜀主。
而此篇則以窺覗神器為大戒〔65〕,殆尚是仕唐時所為。
《宋史》《藝文志》小說類著錄作“《虬髯客傳》一卷”。
宋程大昌《考古編》〔66〕(九)亦有題《虬須傳》者一則,雲: “李靖在隋,常言高祖終不為人臣。
故高祖入京師,收靖,欲殺之。
太宗教解,得不死。
高祖收靖,史不言所以,蓋諱之也。
《虬須傳》言靖得虬須客資助,遂以家力佐太宗起事。
此文士滑稽,而人不察耳。
又杜詩言‘虬須似太宗’。
小說亦辨人言太宗虬須,須可挂角弓。
是虬須乃太宗矣。
而謂虬須授靖以資,使佐太宗,可見其為戲語也。
”髯皆作須。
今為虬髯者,蓋後來所改。
惟高祖之所以收靖,則當時史實未嘗諱言。
《通鑒考異》(八)雲:“柳芳《唐曆》及《唐書》《靖傳》雲: ‘高祖擊突厥于塞外。
靖察高祖,知有四方之志。
因自鎖上變,将詣江都,至長安,道塞不通而止。
’案太宗謀起兵,高祖尚未知;知之,猶不從。
當擊突厥之時,未有異志,靖何從察知之?又上變當乘驿取疾,何為自鎖也?今依《靖行狀》雲: ‘昔在隋朝,曾經忤旨。
及茲城陷,高祖追責舊言,公忼慨直論,特蒙宥釋。
’”柳芳唐人,記上變之嫌〔67〕,即知城陷見收之故矣。
然史實常晦,小說辄傳,《虬髯客傳》亦同此例,仍為人所樂道,至繪為圖,稱曰“三俠”。
取以作曲者,則明張鳳翼張太和皆有《紅拂記》〔68〕,淩初成有《虬髯翁》〔69〕。
右第四分 ※※※ 〔1〕“元和體”《舊唐書·元稹傳》:元稹“與太原白居易友善。
工為詩,善狀詠風态物色,當時言詩者稱元白焉。
自衣冠士子,至闾閻下俚,悉傳諷之,号為‘元和體’。
”元和(806—820),唐憲宗年号。
〔2〕《莺莺傳》傳奇篇名,元稹作。
寫張生與崔莺莺的戀愛故事。
〔3〕楊巨源字景山,唐代蒲州(今山西永濟)人,元稹詩友。
官禮部郎中。
《莺莺傳》中引有他寫的《崔娘詩》一首。
李紳,《全唐詩》卷四八三收有他所寫《莺莺歌》篇首八句,又題《東飛伯勞西飛燕歌,為莺莺作》。
其他逸句,見引于董解元《弦索西廂》。
〔4〕趙令畤字德麟,号聊複翁,宋朝宗室。
從高宗南渡,襲封安定郡王。
《侯鲭錄》,筆記集,八卷。
雜記故實藝文。
卷五對《莺莺傳》考辨頗詳,并錄有自撰《商調蝶戀花鼓子詞》,以說唱形式詠《莺莺傳》故事。
〔5〕王實甫一說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戲曲作家。
活動時期大約在成宗元貞、大德(1295—1307)前後。
所著《西廂記》,又稱《北西廂》,雜劇劇本,五本二十一折。
情節較董解元《弦索西廂》有更大發展。
劇中張生名張君瑞。
〔6〕關漢卿号已齋叟,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戲曲作家。
約生于金末,卒于元初。
作有雜劇《窦娥冤》、《趙盼兒》等。
《續西廂記》,明清時,有人以為
陳鴻所作傳,即《長恨傳》,又作《長恨歌傳》。
《唐詩三百首》,唐詩選集,清代蘅退居士(孫洙)編。
通行版本于《長恨歌》後附有《長恨歌傳》。
〔33〕《開元升平源》即《升平源》,傳奇篇名,寫姚元崇于唐玄宗行獵之時進谏十策的故事。
〔34〕《唐文粹》唐代詩文選集,一百卷,北宋姚铉編。
〔35〕元稹撰《授丘纾陳鴻員外郎制》元稹為皇帝所起草的诏令。
元稹(779—831),字微之,洛陽(今屬河南)人,唐代詩人。
參看本篇第四分。
丘纾,唐代元和間人,元和十五年任左拾遺,見《大唐傳載》。
〔36〕《麗情集》筆記集,宋代張君房著。
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著錄二十卷。
原書已佚。
《京本大曲》,大曲集,現無完整傳本。
大曲,宋代的一種歌舞戲。
張君房,宋代安陸(今屬湖北)人。
真宗時進士,官至度支員外郎、集賢校理。
〔37〕秀才唐初科舉有秀才科,品第高于進士科,高宗永徽二年(651)停止舉行。
陳鴻于貞元二十一年(805)進士及第,這裡用“秀才”指稱進士。
〔38〕《五色線》筆記集,作者不詳,當為宋人所輯。
明代《津逮秘書》本二卷。
内容雜引漢魏晉唐文集和小說中的瑣聞奇事等。
〔39〕三本中均無第二三語按明刻《文苑英華》本所附出于《麗情集》及《京本大曲》的《長恨傳》中,有“诏浴華清池,清瀾三尺,中洗明玉,蓮開水上,鸾舞鑒中。
既出水,嬌多力微,不勝羅绮”等句,其第二三語為《廣記》本及《文苑》本所無,而與《五色線》所引相同。
〔40〕《青瑣高議》傳奇、筆記集,前、後集各十卷,别集七卷,北宋劉斧編著。
《趙飛燕别傳》,參看本卷第137頁注〔8〕。
〔41〕洪昉思(1645—1704)名昇,字桮思,号稗畦,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戲曲作家。
《長生殿》,傳奇劇本,演《長恨傳》故事,二卷。
〔42〕蝸寄居士即唐英(1682—約1755),字隽公,号蝸寄居士,奉天(今遼甯沈陽)人,清代戲曲作家。
《長生殿補阙》,一卷,見所著《古柏堂傳奇雜劇》。
〔43〕《東城老父傳》傳奇篇名,《宋史·藝文志》作《東城父老傳》,題陳鴻作。
寫東城老父賈昌,少時以善鬥雞為玄宗寵幸,安史亂後出家為僧的故事。
〔44〕“生兒不用識文字”四句,又見《全唐詩》卷八七八,題為《神雞童謠》。
按其下還有四句:“能令金距期勝負,白羅繡衫随軟轝。
父死長安千裡外,差夫持道輓喪車。
” 〔45〕《資治通鑒考異》三十卷,北宋司馬光著。
書中考列與《資治通鑒》所載史實有關的不同資料,說明其取舍的原因。
〔46〕吳兢(約670—749)字西濟,唐代汴州浚儀(今河南開封)人,官至起居郎。
著有《貞觀政要》等。
〔47〕姚元崇(650—721)字元之,唐代陝州硖石(今河南陝縣)人,曆任武則天、睿宗、玄宗等朝宰相。
〔48〕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陝州夏縣(今屬山西)人,北宋史學家。
官至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
著有《資治通鑒》、《司馬文正公集》等。
〔49〕魏元忠(?—707)本名真宰,唐代宋城(今河南商丘)人。
官至中書令、尚書右仆射。
〔50〕私撰《唐書》《唐春秋》《新唐書·吳兢傳》:“兢不得志,私撰《唐書》、《唐春秋》,未就。
”後奉诏赴館撰錄。
“兢叙事簡核,号良史。
……世謂今董狐雲。
”董狐,春秋時晉國史官。
晉靈公被晉卿趙盾的族人趙穿所殺,他直書“趙盾弑其君”,被稱為“良史”。
〔51〕《貞觀政要》史書,十卷。
分類輯錄唐太宗與大臣的問答,大臣的诤谏、奏疏及貞觀年間的政治設施。
元稹字微之,河南河内人,以校書郎累仕至中書舍人,承旨學士。
由工部侍郎入相,旋出為同州刺史,改越州,兼浙東觀察使。
太和初,入為尚書左丞,檢校戶部尚書,兼鄂州刺史武昌軍節度使。
五年七月,卒于鎮,年五十三。
兩《唐書》(舊一六六新一七四)皆有傳。
于文章亦負重名,自少與白居易唱和。
當時言詩者稱“元白”,号為“元和體”〔1〕。
有《元氏長慶集》一百卷,《小集》十卷,今惟《長慶集》六十卷存。
《莺莺傳》〔2〕見《廣記》四百八十八。
其事之振撼文林,為力甚大。
當時已有楊巨源李紳輩作詩以張之〔3〕;至宋,則趙令畤拈以制《商調蝶戀花》(在《侯鲭錄》中)〔4〕;金有董解元作《弦索西廂》;元有王實甫《西廂記》〔5〕,關漢卿《續西廂記》〔6〕;明有李日華《南西廂記》〔7〕,陸采亦有《南西廂記》〔8〕,周公魯有《翻西廂記》〔9〕;至清,查繼佐尚有《續西廂》雜劇雲〔10〕。
因《莺莺傳》而作之雜劇及傳奇,曩惟王關本易得。
今則劉氏暖紅室〔11〕已刊《弦索西廂》,又聚趙令畤《商調蝶戀花》等較著之作十種為《西廂記十則》。
市肆中往往而有,不難緻矣。
《莺莺傳》中已有紅嬢及歡郎等名,而張生獨無名字。
王楙《野客叢書》(二十九)雲:“唐有張君瑞,遇崔氏女于蒲。
崔小名莺莺。
元稹與李紳語其事。
作《莺莺歌》。
”客中無趙令昫《侯鲭錄》,無從知《商調蝶戀花》中張生是否已具名字〔12〕。
否則宋時當尚有小說或曲子,字張為君瑞者。
漫識于此,俟有書時考之。
《周秦行紀》〔13〕餘所見凡三本。
一在《廣記》卷四百八十九;一在顧氏《文房小說》中,末一行雲“宋本校行”;一附于《李衛公外集》〔14〕内,是明刊本。
後二本較佳,即據以互校轉寫,并從《廣記》補正數字。
三本皆題牛僧孺〔15〕撰。
僧孺,字思黯,本隴西狄道人,居宛葉間。
元和初,以賢良方正對策第一,條指失政,鲠讦不避權貴,因不得意。
後漸仕至禦史中丞,以戶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又累貶為循州長史。
宣宗立,乃召還,為太子少師。
大中二年,年六十九卒,贈太尉,谥文簡。
兩《唐書》(舊一七二新一七四)皆有傳。
僧孺性堅僻,與李德裕〔16〕交惡,各立門戶,終生不解。
又好作志怪,有《玄怪錄》十卷,今已佚,惟輯本一卷存。
而《周秦行紀》則非真出僧孺手。
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十三)雲: “賈黃中以為韋瓘所撰。
瓘,李德裕門人,以此誣僧孺”者也。
〔17〕案是時有兩韋瓘,皆嘗為中書舍人。
一年十九入關,應進士舉,二十一進士狀頭,榜下除左拾遺,大中初任廉察桂林,尋除主客分司。
見莫休符《桂林風土記》〔18〕。
一字茂宏,京兆萬年人,韋夏卿弟正卿〔19〕之子也。
“及進士第,仕累中書舍人。
與李德裕善。
……李宗闵惡之,德裕罷,貶為明州長史。
”見《新唐書》(一六二)《夏卿傳》,則為作《周秦行紀》者。
〔20〕胡應麟(《筆叢》三十二)雲:“中有‘沈婆兒作天子’等語,所為根蒂者不淺。
獨怪思黯罹此巨謗,不亟自明,何也?牛李二黨曲直,大都魯衛間。
牛撰《玄怪》等錄,亡隻詞構李,李之徒顧作此以危之。
于戲,二子者,用心覩矣!牛迄功名終,而子孫累葉貴盛。
李挾高世之才,振代之績,卒淪海島,非忌刻忮害之報耶?辄因是書,播告夫世之工谮愬者。
”乞靈于果報,殊未足以餍心。
然觀李德裕所作《周秦行紀論》,至欲持此一文,緻僧孺于族滅,則其陰谲險很,可畏實甚。
棄之者衆,固其宜矣。
論猶在集(外集四)中,迻錄于後: 言發于中,情見乎辭。
則言辭者,志氣之來也。
故察其言而知其内,翫其辭而見其意矣。
餘嘗聞太牢氏(涼國李公嘗呼牛僧孺為太牢。
涼公名不便,故不書。
)好奇怪其身,險易其行。
以其姓應國家受命之谶,曰:“首尾三麟六十年,兩角犢子恣狂颠,龍蛇相鬥血成川。
”及見著《玄怪錄》,多造隐語,人不可解。
其或能曉一二者,必附會焉。
縱司馬取魏之漸,用田常有齊之由。
故自卑秩,至于宰相,而朋黨若山,不可動搖。
欲有意擺撼者,皆遭誣坐,莫不側目結舌,事具史官劉轲《日曆》。
餘得太牢《周秦行紀》,反覆覩其太牢以身與帝王後妃冥遇,欲證其身非人臣相也,将有意于“狂颠”。
及至戲德宗為“沈翣兒”,以代宗皇後為“沈翣”,令人骨戰。
可謂無禮于其君甚矣!懷異志于圖谶明矣!餘少服臧文仲之言曰:“見無禮于其君者,如鷹鸇之逐鳥雀也。
” 故貯太牢已久。
前知政事,欲正刑書,力未勝而罷。
餘讀國史,見開元中,禦史汝南子諒彈奏牛僊客,以其姓符圖谶。
雖似是,而未合“三麟六十”之數。
自裴晉國與餘涼國(名不便)彭原(程)趙郡(紳)諸從兄,嫉太牢如仇,頗類餘志。
非懷私忿,蓋惡其應谶也。
太牢作鎮襄州日,判復州刺史樂坤《賀武宗監國狀》曰:“閑事不足為賀。
”則恃姓敢如此耶! 會餘複知政事,将欲發覺,未有由。
值平昭義,得與劉從谏交結書,因竄逐之。
嗟乎,為人臣陰懷逆節,不獨人得誅之,鬼得誅矣。
凡與太牢膠固,未嘗不是薄流無賴輩,以相表裡。
意太牢有望,而就佐命焉,斯亦信符命之緻。
或以中外罪餘于太牢愛憎,故明此論,庶乎知餘志。
所恨未暇族之,而餘又罷。
豈非王者不死乎?遺禍胎于國,亦餘大罪也。
倘同餘志,繼而為政,宜為君除患。
曆既有數,意非偶然,若不在當代,必在于子孫。
須以太牢少長,鹹置于法,則刑罰中而社稷安,無患于二百四十年後。
嘻!餘緻君之道,分隔于明時。
嫉惡之心,敢辜于早歲?因援毫而摅宿憤。
亦書《行紀》之迹于後。
論中所舉劉轲〔21〕,亦李德裕黨。
《日曆》具稱《牛羊日曆》,牛羊,謂牛僧孺、楊虞卿〔22〕也,甚毀此二人。
書久佚,今有輯本,缪荃荪刻之《藕香零拾》〔23〕中。
又有皇甫松〔24〕,著《續牛羊日曆》,亦久佚。
《資治通鑒考異》(卷二十)引一則,于《周秦行紀》外,且痛诋其家世,今節錄之: 太牢早孤。
母周氏,冶蕩無檢。
鄉裡雲:“兄弟羞赧,乃令改醮。
”既與前夫義絕矣,及貴,請以出母追贈。
《禮》雲:“庶氏之母死,何為哭于孔氏之廟乎?”又曰:“不為伋也妻者,是不為白也母。
”而李清心妻配牛幼簡,是夏侯銘所謂“魂而有知,前夫不納于幽壤,殁而可作,後夫必訴于玄穹。
”使其母為失行無适從之鬼,上罔聖朝,下欺先父,得曰忠孝智識者乎?作《周秦行紀》,呼德宗為“沈婆兒”,謂睿真皇太後為“沈婆”。
此乃無君甚矣! 蓋李之攻牛,要領在姓應圖谶〔25〕,心非人臣,而《周秦行紀》之稱德宗為“沈婆兒”,尤所以證成其罪。
故李德裕既附之論後,皇甫松《續曆》亦嚴斥之。
今李氏《窮愁志》雖尚存(《李文饒外集》卷一至四,即此),讀者蓋寡;牛氏《玄怪錄》亦早佚,僅得後人為之輯存。
獨此篇乃屢刻于叢書中,使世間由是更知僧孺名氏。
時世既遷,怨親俱泯,後之結果,蓋往往非當時所及料也。
李賀《歌詩編》〔26〕(一)有《送沈亞之歌》〔27〕,序言元和七年送其下第歸吳江,故詩謂“吳興才人怨春風,桃花滿陌千裡紅,紫絲竹斷骙馬小,家住錢塘東複東。
”中複雲“春卿拾才白日下,擲置黃金解龍馬,攜笈歸江重入門,勞勞誰是憐君者”也。
然《唐書》已不詳亞之行事,僅于《文苑傳序》一舉其名。
幸《沈下賢集》迄今尚存,并考宋計有功《唐詩紀事》〔28〕,元辛文房《唐才子傳》〔29〕,猶能知其概略。
亞之字下賢,吳興人。
元和十年,進士及第,曆殿中侍禦史内供奉。
太和初,為德州行營使者柏耆〔30〕判官。
耆貶,亞之亦谪南康尉;終郢州掾。
其集本九卷,今有十二卷,蓋後人所加。
中有傳奇三篇。
亦并見《太平廣記》,皆注雲出《異聞集》,字句往往與集不同。
今者據本集錄之。
《湘中怨辭》〔31〕出《沈下賢集》卷二。
《廣記》在二百九十八,題曰《太學鄭生》,無序及篇末“元和十三年”以下三十六字。
文句亦大有異,殆陳翰編《異聞集》時之所删改欤。
然大抵本集為勝。
其“遂我”作“逐我”,則似《廣記》佳。
惟亞之好作澀體,今亦無以決之。
故異同雖多,悉不複道。
《異夢錄》〔32〕見集卷四。
唐谷神子已取以入《博異志》〔33〕。
《廣記》則在二百八十二,題曰《邢鳳》,較集本少二十餘字,王炎作王生。
炎為王播弟〔34〕,亦能詩,不測《異聞集》何為沒其名也。
《沈下賢集》今有長沙葉氏觀古堂〔35〕刻本,及上海涵芬樓〔36〕影印本。
二十年前則甚希觏。
餘所見者為影鈔小草齋〔37〕本,既錄其傳奇三篇,又以丁氏八千卷樓〔38〕鈔本校改數字。
同是十二卷本《沈集》,而字句複頗有異同,莫知孰是。
如王炎詩“擇水葬金钗”,惟小草齋本如此,他本皆作“擇土”。
顧亦難遽定“擇水”為誤。
此類甚多,今亦不備舉。
印本已漸廣行,易于入手,求詳者自可就原書比勘耳。
夢中見舞弓彎,亦見于唐時他種小說。
段成式《酉陽雜俎》〔39〕(十四)雲:“元和初,有一士人,失姓字,因醉卧廳中。
及醒,見古屏上婦人等悉于床前踏歌。
歌曰:‘長安女兒踏春陽,無處春陽不斷腸。
舞袖弓腰渾忘卻,蛾眉空帶九秋霜。
’其中雙鬟者問曰:‘如何是弓腰?’歌者笑曰:‘汝不見我作弓腰乎?’乃反首,髻及地,腰勢如規焉。
士人驚懼,因叱之。
忽然上屏,辦無其他。
”其歌與《異夢錄》者略同,蓋即由此曼衍。
宋樂史撰《楊太真外傳》〔40〕,卷上注中記楊國忠〔41〕卧覩屏上諸女下床自稱名,且歌舞。
其中有“楚宮弓腰”,則又由《酉陽雜俎》所記而傳訛。
凡小說流傳,大率漸廣漸變,而推究本始,其實一也。
《秦夢記》〔42〕見集卷二,及《廣記》二百八十二,題曰《沈亞之》,異同不多。
“擊髆舞”當作“擊髆舞”,“追酒”當作“置酒”,各本俱誤。
“如今日”之“今”字,疑衍,〔43〕小草齋本有,他本俱無。
《無雙傳》〔44〕出《廣記》四百八十六,注雲薛調〔45〕撰。
調,河中寶鼎人,美姿貌,人号為“生菩薩”。
鹹通十一年,以戶部員外郎加駕部郎中,充翰林承旨學士,次年,加知制诰。
郭妃悅其貌,謂懿宗曰:“驸馬盍若薛調乎。
”頃之,暴卒,年四十三,時鹹通十三年二月二十六日也。
世以為中鸠雲(見《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翰苑群書》及《唐語林》四〔46〕)。
胡應麟(《筆叢》四十一)雲:“王仙客……事大奇而不情,蓋潤飾之過。
或烏有無是類,不可知。
”案範摅《雲溪友議》〔47〕(上)載“有崔郊秀才者,寓居于漢上,蘊精文藝,而物産罄懸。
亡何,與姑婢通,每有阮鹹之從。
其婢端麗,饒彼音律之能,漢南之最也。
姑鬻婢于連帥。
帥愛之,以類無雙,給錢四十萬,寵眄彌深。
郊思慕不已,即強親府署,願一見焉。
其婢因寒食來從事冢,值郊立于柳陰,馬上連泣,誓若山河。
崔生贈以詩曰:‘公子王孫逐後塵,綠珠垂淚滴羅巾。
侯門一入深如海,從此蕭郎是路人。
’”詩聞于帥,遂以歸崔。
無雙下原有注雲:“即薛太保之愛妾,至今圖畫觀之。
”然則無雙不但實有,且當時已極豔傳。
疑其事之前半,或與崔郊姑婢相類;調特改薛太尉〔48〕家為禁中,以隐約其辭。
後半則頗有增飾,稍乖事理矣。
明陸采嘗拈以作《明珠記》〔49〕。
柳珵《上清傳》〔50〕見《資治通鑒考異》卷十九。
司馬光駁之雲:“信如此說,則參為人所劫,德宗豈得反雲‘蓄養俠刺’。
況陸贽賢相,安肯為此。
就使欲陷參,其術固多,豈肯為此兒戲。
全不近人情。
”亦見于《太平廣記》卷二百七十五,題曰《上清》,注雲出《異聞集》。
“相國窦公”作“丞相窦參”,後凡“窦公”皆隻作一“窦”字;“隸名掖庭”下有“且久”二字;“怒陸贽”上有“至是大悟因”五字;“老”作“這”;“恣行媒孽”下有“乘間攻之”四字;“特敕”下有“削”字。
餘尚有小小異同,今不備舉。
此篇本與《劉幽求傳》同附《常侍言旨》之後〔51〕。
《言旨》亦珵作,《郡齋讀書志》(三)雲,記其世父柳芳所談。
芳,蒲州河東人;子登,冕;登子璟,見《新唐書》(一三二)〔52〕。
珵蓋璟之從兄弟行矣。
《楊娼傳》〔53〕出《廣記》四百九十一,原題房千裡撰〔54〕。
千裡字鹄舉,河南人,見《新唐書》《宰相世系表》。
《藝文志》有房千裡《南方異物志》一卷,《投荒雜錄》一卷,注雲: “太和初進士第,高州刺史,”是其所終官也。
此篇記叙簡率,殊不似作意為傳奇。
《雲溪友議》(上)又有《南海非》一篇,謂房千裡博士初上第,遊嶺徼。
有進士韋滂自南海緻趙氏為千裡妾。
千裡倦遊歸京,暫為南北之别。
過襄州遇許渾〔55〕,托以趙氏。
渾至,拟給以薪粟,則趙已從韋秀才矣。
因以詩報房,雲:“春風白馬紫絲缰,正值蠶眠未采桑。
五夜有心随暮雨,百年無節待秋霜。
重尋繡帶朱藤合,卻認羅裙碧草長。
為報西遊減離恨,阮郎才去嫁劉郎。
”房聞,哀恸幾絕雲雲。
此傳或即作于得報之後,聊以寄慨者欤。
然韋縠《才調集》〔56〕(十)又以渾詩為無名氏作,題雲:“客有新豐館題怨别之詞,因诘傳吏,盡得其實,偶作四韻嘲之。
” 《飛煙傳》出《說郛》卷三十三所錄之《三水小牍》〔57〕,皇甫枚撰。
亦見于《廣記》四百九十一,飛煙作非煙。
《三水小牍》本三卷,見《宋史》《藝文志》及《直齋書錄解題》。
今止存二卷,刻于盧氏《抱經堂叢書》及缪氏《雲自在龛叢書》中〔58〕。
就書中可考見者,枚字遵美,安定人。
三水,安定屬邑也〔59〕。
鹹通末,為汝州魯山令;光啟中,僖宗在梁州,赴調行在。
明姚咨〔60〕跋雲:“天蒐庚午歲,旅食汾晉,為此書。
” 今書中不言及此,殆出于枚之自序,而今失之。
缪氏刻本有逸文一卷,收《非煙傳》,然僅據《廣記》所引,與《說郛》本小有異同,且無篇末一百餘字。
《廣記》不雲出于何書,蓋嘗單行也,故仍錄之。
《虬髯客傳》〔61〕據明顧氏《文房小說》錄,校以《廣記》百九十三所引《虬髯傳》,互有詳略,異同,今補正二十餘字。
杜光庭字賓至,處州缙雲人〔62〕。
先學道于天台山,仕唐為内供奉。
避亂入蜀,事王建〔63〕,為金紫光祿大夫,谏議大夫,賜号廣成先生。
後主〔64〕立,以為傳真天師,崇真館大學士。
後解官,隐青城山,号東瀛子。
年八十五卒。
著書甚多,有《谏書》一百卷,《曆代忠谏書》五卷,《道德經廣聖義疏》三十卷,《錄異記》十卷,《廣成集》一百卷,《壺中集》三卷。
此外言道教儀則,應驗,及仙人,靈境者尚二十餘種,八十餘卷。
今惟《錄異記》流傳。
光庭嘗作《王氏神仙傳》一卷,以悅蜀主。
而此篇則以窺覗神器為大戒〔65〕,殆尚是仕唐時所為。
《宋史》《藝文志》小說類著錄作“《虬髯客傳》一卷”。
宋程大昌《考古編》〔66〕(九)亦有題《虬須傳》者一則,雲: “李靖在隋,常言高祖終不為人臣。
故高祖入京師,收靖,欲殺之。
太宗教解,得不死。
高祖收靖,史不言所以,蓋諱之也。
《虬須傳》言靖得虬須客資助,遂以家力佐太宗起事。
此文士滑稽,而人不察耳。
又杜詩言‘虬須似太宗’。
小說亦辨人言太宗虬須,須可挂角弓。
是虬須乃太宗矣。
而謂虬須授靖以資,使佐太宗,可見其為戲語也。
”髯皆作須。
今為虬髯者,蓋後來所改。
惟高祖之所以收靖,則當時史實未嘗諱言。
《通鑒考異》(八)雲:“柳芳《唐曆》及《唐書》《靖傳》雲: ‘高祖擊突厥于塞外。
靖察高祖,知有四方之志。
因自鎖上變,将詣江都,至長安,道塞不通而止。
’案太宗謀起兵,高祖尚未知;知之,猶不從。
當擊突厥之時,未有異志,靖何從察知之?又上變當乘驿取疾,何為自鎖也?今依《靖行狀》雲: ‘昔在隋朝,曾經忤旨。
及茲城陷,高祖追責舊言,公忼慨直論,特蒙宥釋。
’”柳芳唐人,記上變之嫌〔67〕,即知城陷見收之故矣。
然史實常晦,小說辄傳,《虬髯客傳》亦同此例,仍為人所樂道,至繪為圖,稱曰“三俠”。
取以作曲者,則明張鳳翼張太和皆有《紅拂記》〔68〕,淩初成有《虬髯翁》〔69〕。
右第四分 ※※※ 〔1〕“元和體”《舊唐書·元稹傳》:元稹“與太原白居易友善。
工為詩,善狀詠風态物色,當時言詩者稱元白焉。
自衣冠士子,至闾閻下俚,悉傳諷之,号為‘元和體’。
”元和(806—820),唐憲宗年号。
〔2〕《莺莺傳》傳奇篇名,元稹作。
寫張生與崔莺莺的戀愛故事。
〔3〕楊巨源字景山,唐代蒲州(今山西永濟)人,元稹詩友。
官禮部郎中。
《莺莺傳》中引有他寫的《崔娘詩》一首。
李紳,《全唐詩》卷四八三收有他所寫《莺莺歌》篇首八句,又題《東飛伯勞西飛燕歌,為莺莺作》。
其他逸句,見引于董解元《弦索西廂》。
〔4〕趙令畤字德麟,号聊複翁,宋朝宗室。
從高宗南渡,襲封安定郡王。
《侯鲭錄》,筆記集,八卷。
雜記故實藝文。
卷五對《莺莺傳》考辨頗詳,并錄有自撰《商調蝶戀花鼓子詞》,以說唱形式詠《莺莺傳》故事。
〔5〕王實甫一說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戲曲作家。
活動時期大約在成宗元貞、大德(1295—1307)前後。
所著《西廂記》,又稱《北西廂》,雜劇劇本,五本二十一折。
情節較董解元《弦索西廂》有更大發展。
劇中張生名張君瑞。
〔6〕關漢卿号已齋叟,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戲曲作家。
約生于金末,卒于元初。
作有雜劇《窦娥冤》、《趙盼兒》等。
《續西廂記》,明清時,有人以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