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傳奇集》稗邊小綴〔1〕

關燈
煮沸海水,迫使龍王允婚的故事。

    其情節與《柳毅傳》中龍王主動以女許配柳毅相反。

     〔15〕黃說仲有《龍箫記》“箫”當為“绡”。

    黃說仲,名維輯(一作維楫),明代天台(今屬浙江)人。

    所著傳奇劇本《龍绡記》,亦演柳毅傳書故事。

    未見傳本。

     〔16〕《李章武傳》傳奇篇名,寫李章武與王氏婦相戀,婦死後魂魄仍來與其私會的故事。

     〔17〕《唐會要》史書,一百卷,宋代王溥著。

    記述唐代制度沿革,保存正史不載的資料頗多。

    關于李景亮的史料見該書卷七十六,〔18〕《霍小正傳》傳奇篇名。

    寫進士李益遺棄情人霍小玉,後受到霍的冤魂報複,終生疑妬其妻妾的故事。

     〔19〕《全唐文》唐代散文總集,一千卷,清嘉慶時董诰等編。

     收錄唐、五代作者三千餘人的文章,附有作者小傳。

     〔20〕蔣澄字少明,漢代人,官至刺史。

    義興,即今江蘇宜興。

     〔21〕《秋河賦》《文苑英華》、《全唐文》皆未收此賦。

    《古今萬姓統譜》引有兩句:“連雲梯以迥立,跨星橋而徑渡。

    ” 〔22〕李紳(772—846)字公垂,無錫(今屬江蘇)人,唐代詩人。

    穆宗長慶三年(823),由禦史中丞貶為戶部侍郎,次年又貶端州司馬。

    武宗時官至宰相。

    著有《追昔遊集》。

     〔23〕《鞲上鷹》詩全詩未見,《古今萬姓統譜》引有兩句: “幾欲高飛上天去,誰人為解綠絲縧。

    ” 〔24〕淩迪知字穉哲,号繹泉,明代烏程(今浙江吳興)人,世宗時官至兵部員外郎。

    《古今萬姓統語》,姓氏譜錄,一四六卷,依姓氏分韻編次,記載各姓著名人物的籍貫、事迹。

     〔25〕李益(748—約827)隴西姑臧(今甘肅武威)人,中唐詩人,有《李益集》。

    《新唐書》本傳稱其“少癡而忌克,防閑妻妾苛嚴,世謂穉為‘李益疾’。

    ” 〔26〕《二酉堂叢書》所收李益集,題作《李尚書詩集》,一卷,附《李氏事迹》一卷。

     〔27〕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後遷居鞏縣(今屬河南),唐代著名詩人。

    宋代姚寬《西溪叢語》卷下: “蔣防作《霍小玉傳》,書大曆中李益事,……老杜有《少年行》二首,一雲:‘巢燕引雛穉去盡,江花結子已無多,黃衫少年宜來數,不見堂前東逝波。

    ’考作詩時大曆間,甫政在蜀,是時想有好事者傳去,作此詩爾。

    ” 〔28〕書夏卿(743—806)唐德宗貞元年間官至吏部侍郎、太子少保。

    《霍小玉傳》中述及他對于李益遺棄小玉的行為有所規勸。

     〔29〕湯海若即湯顯祖。

    《紫蕭記》為其早期所著傳奇劇本,寫《霍小玉傳》故事,成四十三出,未完。

    按湯後又寫傳奇《紫钗記》,全本二卷,辦演霍小玉故事,除結局改為團圓外,基本情節與原傳相同。

     李公佐所作小說,今有四篇在《太平廣記》中,其影響于後來者甚钜,而作者之生平顧不易詳。

    從文中所自述,得以考見者如次: 貞元十三年,泛潇湘蒼梧。

    (《古嶽渎經》)十八年秋,自吳之洛,暫泊淮浦。

    (《南柯太守傳》)元和六年五月,以江淮從事受使至京,回次漢南。

    (《馮媪傳》)八年春,罷江西從事,扁舟東下,淹泊建業。

    (《謝小娥傳》)冬,在常州。

     (《經》)九年春,訪古東吳,泛洞庭,登包山。

     (《經》)十三年夏月,始歸長安,經泗濱。

    (《謝傳》) 《全唐詩》末卷有李公佐仆詩〔1〕。

    其本事略謂公佐舉進士後,為鐘陵從事。

    有仆夫執役勤瘁,迨三十年。

    一旦,留詩一章,距躍淩空而去。

    詩有“颛蒙事可親”之語,注雲:“公佐字颛蒙”,疑即此公佐也。

    然未知《全唐詩》采自何書,度必出唐人雜說,而尋檢未獲。

    《唐書》(七十)《宗室世系表》有千牛備身公佐,為河東節度使說〔2〕子,靈鹽朔方節度使公度弟,則别一人也。

    《唐書》《宣宗紀》載有李公佐,會昌初,為楊府錄事,大中二年,坐累削兩任官,卻似颛蒙。

    然則此李公佐蓋生于代宗時,至宣宗初猶在,年幾八十矣。

    〔3〕惟所見僅孤證單文,亦未可遽定。

     《古嶽渎經》出《廣記》四百六十七,題為《李湯》〔4〕,注雲出《戎幕閑談》,《戎幕閑談》乃韋絢〔5〕作,而此篇是公佐之筆甚明。

    元陶宗儀《辍耕錄》〔6〕(二十九)雲:“東坡《濠州塗山》詩‘川鎖支祁水尚渾’注,‘程演曰:《異聞集》載《古嶽渎經》:禹治水,至桐柏山,獲淮渦水神,名曰巫支祁。

    ’”其出處及篇名皆具,今即據以改題,且正《廣記》所注之誤。

     《經》蓋公佐拟作,而當時已被其淆惑。

    李肇《國史補》(上)即雲:“楚州有漁人,忽于淮中釣得古鐵鎖,挽之不絕。

     以告官。

    刺史李湯大集人力,引之。

    鎖窮,有青猕猴躍出水,複沒而逝。

    後有驗《山海經》雲,水獸好為害,禹鎖于軍山之下,其名曰無支祁。

    ”驗今本《山海經》〔7〕無此語,亦不似逸文。

    肇殆為公佐此作所誤,又誤記書名耳。

    且亦非公佐據《山海經》逸文,以造《嶽渎經》也。

    至明,遂有人徑收之《古逸書》〔8〕中。

    胡應麟(《筆叢》三十二)亦有說,以為“蓋即六朝人踵《山海經》體而赝作者。

    或唐人滑稽玩世之文,命名《嶽渎》可見。

    以其說頗詭異,故後世或喜道之。

    宋太史景濂亦稍隐括集中,總之以文為戲耳。

    羅泌《路史》辯有無支祁;世又訛禹事為泗州大聖,皆可笑。

    ”所引文亦與《廣記》殊有異同:禹理水作禹治淮水;走雷作迅雷;石号作水号;五伯作土伯;搜命作授命;千作等山;白首作白面;奔輕二字無;聞字無;章律作童律,下重有童律二字;鳥木由作烏木由,下亦重有三字;庚辰下亦重有庚辰字;桓下有胡字;聚作叢;以數千載作以千數;大索作大械;末四字無。

    頗較順利可誦識。

    然未審元瑞所據者為善本,抑但以意更定也,故不據改。

     朱熹《楚辭辯證》〔9〕(下)雲:“《天問》,鲧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特戰國時俚俗相傳之語,如今世俗僧伽降無之祁,許遜斬蛟蜃精之類。

    本無依據,而好事者遂假托撰造以實之。

    ” 是宋時先訛禹為僧伽〔10〕王象之《輿地紀勝》(四十四淮南東路盱眙軍)雲: 〔11〕雲:“水母洞在龜山寺,俗傳泗州僧伽降水母于此。

    ”則複訛巫支祁為水母。

    褚人獲《堅瓠續集》〔12〕(二)雲: “《水經》載禹治水至淮,淮神出見。

    形一猕猴,爪地成水。

     禹命庚辰執之。

    遂鎖于龜山之下,淮水乃平。

    至明,高皇帝過龜山,令力士起而視之。

    因拽鐵索盈兩舟,而千人撥之起。

     僅一老猿,毛長蓋體,大吼一聲,突入水底。

    高皇帝急令羊豕祭之,亦無他患。

    ”是又訛此文為《水經》,且堅嫁李湯事于明太祖〔13〕矣。

     《南柯太守傳》〔14〕出《廣記》四百七十五,題《淳于棼》,注雲出《異聞錄》。

    《傳》是貞元十八年作,李肇為之贊,即綴篇末。

    而元和中肇作《國史補》,乃雲“近代有造謗而著者,《雞眼》《苗登》二文;有傳蟻穴而稱者,李公佐《南柯太守》;有樂伎而工篇什者,成都薛濤,有家僮而善章句者,郭氏奴(不記名)。

    皆文之妖也。

    ”(卷下)約越十年,遂诋之至此,亦可異矣。

    棼事亦頗流傳,宋時,揚州已有南柯太守墓,見《輿地紀勝》(三十七淮南東路)引《廣陵行錄》〔15〕。

    明湯顯祖據以作《南柯記》〔16〕,遂益廣傳至今。

     《廬江馮媪傳》出《廣記》三百四十三,注雲出《異聞傳》〔17〕。

    事極簡略,與公佐他文不類。

    然以其可考見作者蹤迹,聊複存之。

    《廣記》舊題無傳字,今加。

     《謝小娥傳》〔18〕出《廣記》四百九十一,題李公佐撰。

    不著所從出,或嘗單行欤,然史志皆不載。

    唐李復言作《續玄怪錄》,亦詳載此事〔19〕,蓋當時已為人所豔稱。

    至宋,遂稍訛異,《輿地紀勝》(三十四江南西路)記臨江軍〔20〕人物,有謝小娥,雲:“父自廣州部金銀綱,攜家入京,舟過霸灘〔21〕,遇盜,全家遇害。

    小娥溺水,不死,行乞于市。

    後傭于鹽商李氏家,見其所用酒器,皆其父物,始悟向盜乃李也。

    心銜之,乃置刀藏之,一夕,李生置酒,舉室酣醉。

    娥盡殺其家人,而聞于官。

    事聞諸朝,特命以官。

    娥不願,曰:‘已報父仇,他無所事,求小庵修道。

    ’朝廷乃建尼寺,使居之,今金池坊尼寺是也。

    ”事迹與此傳似是而非,且列之李邈與傅雱〔22〕之間,殆已以小娥為北宋末人矣。

    明淩濛初〔23〕作通俗小說(《拍案驚奇》十九),則據《廣記》。

     貞元十一年,太原白行簡作《李娃傳》〔24〕,亦應李公佐之命也。

    是公佐不特自制傳奇,且亦促侪輩作之矣。

    《傳》今在《廣記》卷四百八十四,注雲出《異聞集》。

    元石君寶作《李亞仙花酒曲江池》〔25〕,明薛近兖作《繡襦記》〔26〕,皆本此。

    胡應麟(《筆叢》四十一)論之曰:“娃晚收李子〔27〕,僅足贖其棄背之罪,傳者亟稱其賢,大可哂也。

    ”以《春秋》決傳奇獄,失之。

    行簡字知退(《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雲,字退之),居易〔28〕弟也。

    貞元末,登進士第。

    元和十五年,授左拾遺,累遷司門員外郎主客郎中。

    寶曆二年冬,病卒。

    兩《唐書》皆附見《居易傳》(舊一六六新一一九)。

    有集二十卷,今不存。

     傳奇則尚有《三夢記》〔29〕一篇,見原本《說郛》卷四。

    其劉幽求一事〔30〕尤廣傳,胡應麟(《筆叢》三十六)又雲:“《太平廣記》夢類數事皆類此。

    此蓋實錄,餘悉祖此假托也。

    ”案清蒲松齡《聊齋志異》中之《鳳陽士人》〔31〕,蓋亦本此。

     《說郛》于《三夢記》後,尚綴《紀夢》一篇,亦稱行簡作。

    而所記年月為會昌二年六月,時行簡卒已十七年矣。

    疑僞造,或題名誤也。

    附存以備檢: 行簡雲:長安西市帛肆有販粥求利而為之平者,姓張,不得名。

    家富于财,居光德裡。

    其女,國色也。

    嘗因晝寝,夢至一處,朱門大戶,棨節森然。

    由門而入,望其中堂,若設燕張樂之為,左右廊皆施帏幄。

    有紫衣吏引張氏于西廊幕次,見少女如張等輩十許人,花容綽約,花钿照耀。

    既至,吏促張妝飾,諸女疊助之理澤傅粉。

    有頃,自外傳呼“侍郎來!”自隙間窺之,見一紫绶大官。

    張氏之兄嘗為其小吏,識之,乃言曰:“吏部沈公也。

    ”俄又呼曰: “尚書來!”又有識者,并帥王公也。

    逡巡複連呼曰: “某來!”“某來!”皆郎官以上,六七箇坐廳前。

    紫衣吏曰:“可出矣。

    ”群女旋進,金石絲竹铿鍧,震響中署。

    酒酣,并州見張氏而視之,尤屬意。

    謂之曰:“汝習何藝能?”對曰:“未嘗學聲音。

    ”使與之琴,辭不能。

    曰:“第操之!”乃撫之而成曲。

    予之筝,亦然;琵琶,亦然。

    皆平生所不習也。

    王公曰: “恐汝或遺。

    ”乃令口受詩:“鬟梳鬧掃學宮妝,獨立閑庭納夜涼。

    手把玉簪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

    ” 張曰:“且歸辭父母,異日複來。

    ”忽驚啼,寤,手扪衣帶,謂母曰:“尚書詩遺矣!”索筆錄之。

    問其故,泣對以所夢,且曰:“殆将死乎?”母怒曰:“汝作魇耳。

    何以為辭?乃出不祥言如是。

    ”因卧病累日。

     外親有持酒肴者,又有将食味者。

    女曰:“且須膏沐澡渝。

    ”母聽,良久,豔妝盛色而至。

    食畢,乃遍拜父母及坐客,曰:“時不留,某今往矣。

    ”自授衾而寝。

    父母環伺之,俄爾遂卒。

    會昌二年六月十五日也。

     二十年前,讀書人家之稍豁達者,偶亦教稚子誦白居易《長恨歌》。

    陳鴻所作傳因連類而顯,憶《唐詩三百首》中似即有之。

     〔32〕而鴻之事迹頗晦,惟《新唐書》《藝文志》小說類有陳鴻《開元升平源》〔33〕一卷,注雲:“字大亮,貞元主客郎中。

    ”又《唐文粹》〔34〕(九十五)有陳鴻《大統紀序》雲:“少學乎史氏,志在編年。

    貞元丁(案當作乙)酉歲,登太常第,始閑居遂志,迺修《大統紀》三十卷。

    ……七年,書始成,故絕筆于元和六年辛卯。

    ”《文苑英華》(三九二)有元稹撰《授丘纾陳鴻員外郎制》〔35〕,雲:“朝議郎行太常博士上柱國陳鴻,堅于讨論,可以事舉,可虞部員外郎。

    ”可略知其仕曆。

    《長恨傳》則有三本。

    一見于《文苑英華》七百九十四;明人又附刊一篇于後,雲出《麗情集》及《京本大曲》,文句甚異,疑經張君房〔36〕輩增改以便觀覽,不足據。

    一在《廣記》四百八十六卷中,明人掇以實叢刊者皆此本,最為廣傳。

    而與《文苑》本亦頗有異同,尤甚者如“其年複四月”至篇末一百七十二字,《廣記》止作“至憲宗元和元年,盩厔白居易為歌以言其事。

    并前秀才陳鴻〔37〕作傳,冠于歌之前,目為《長恨歌傳》”而已。

    自稱前秀才陳鴻,為《文苑》本所無,後人亦決難臆造,豈當時固有詳略兩本欤,所未詳也。

    今以《文苑英華》較不易見,故據以入錄。

    然無詩,則以載于《白氏長慶集》者足之。

     《五色線》〔38〕(下)引陳鴻《長恨傳》雲:“貴妃賜浴華清池,清瀾三尺,中洗明玉,既出水,力微不勝羅绮。

    ”今三本中均無第二三語〔39〕。

    惟《青瑣高議》(七)中《趙飛燕别傳》〔40〕有雲:“蘭湯滟滟,昭儀坐其中,若三尺寒泉浸明玉。

    ”宋秦醇之所作也。

    蓋引者偶誤,非此傳逸文。

     本此傳以作傳奇者,有清洪昉思之《長生殿》〔41〕,今尚廣行。

    蝸寄居士有雜劇曰《長生殿補阙》〔42〕,未見。

     《東城老父傳》〔43〕出《廣記》四百八十五。

    《宋史》《藝文志》史部傳記類著錄陳鴻《東城老父傳》一卷,則曾單行。

    傳末賈昌述開元理亂,謂“當時取士,孝悌理人而已,不聞進士宏詞拔萃之為其得人也。

    ”亦大有叙“開元升平源”意。

    又記時人語雲:“生兒不用識文字,鬥雞走馬勝讀書。

    賈家小兒年十三,富貴榮華代不如。

    ”〔44〕同出于陳鴻所作傳,而遠不如《長恨傳》中“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歡”之為世傳誦,則以無白居易為作歌之為之也。

     《資治通鑒考異》〔45〕卷十二所引有《升平源》,雲世以為吳兢〔46〕所撰,記姚元崇〔47〕藉射邀恩,獻納十事,始奉诏作相事。

     司馬光〔48〕駁之曰:“果如所言,則元崇進不以正。

    又當時天下之事,止此十條,須因事啟沃,豈一旦可邀。

    似好事者為之,依托兢名,難以盡信。

    ”案兢,汴州浚儀人,少勵志,貫知經史。

    魏元忠〔49〕薦其才堪論撰,诏直史館,修國史。

    私撰《唐書》《唐春秋》〔50〕,叙事簡核,人以董狐目之。

    有傳在《唐書》(舊一百二新一三二)。

    《開元升平源》,《唐志》本雲陳鴻作,《宋史》《藝文志》史部故事類始著吳兢《貞觀政要》〔51〕十卷,又《開元升平源》一卷。

    疑此書本不著撰人名氏,陳鴻吳兢,并後來所題。

    二人于史皆有名,欲假以增重耳。

    今姑置之《東城老父傳》之後,以從《通鑒考異》寫出,故仍題兢名。

     右第三分 ※※※ 〔1〕《全唐詩》唐代詩歌總集,九百卷,清康熙時彭定求等奉诏編輯,收唐、五代作者二千二百餘人的詩歌。

    李公佐仆詩,見該書卷八六二。

    按此詩原出五代蜀杜光庭《神仙感遇傳》卷三。

     〔2〕說李說(740—800),字岩甫,隴西狄道(今甘肅臨洮)人,唐德宗時官至河東節度使,檢校禮部尚書。

    其次子公度,宣宗大中六年(852)任義武節度使;懿宗鹹通(860—873)初年調任靈鹽朔方節度使。

     〔3〕關于楊府錄事李公佐,《舊唐書·宣宗紀》:大中二年(848)審判武宗會昌四年(844)李紳誣奏江都縣尉吳湘贓罪一案,關連人中有“前楊府錄事參軍李公佐”。

    宣宗敕:“李公佐卑吏守官,制不由己,……削兩任官。

    ”按此時距《古嶽渎經》中李公佐自稱泛于蒼梧的貞元十三年(797)已五十二年。

     〔4〕《古嶽渎經》傳奇篇名,唐代李公佐作。

    作者自述元和九年在洞庭包山石穴中得《嶽渎經》第八卷,内載夏禹擒獲水神無支祁,把它鎖在淮陰龜山下的傳說。

    李湯,生平事迹不詳,《古嶽渎經》稱其于永泰(765)中任楚州刺史。

     〔5〕《戎幕閑談》筆記集,一卷,唐代韋絢著。

    記李德裕任西川節度使時所述古今異聞。

    韋絢,字文明,唐代京兆(今陝西西安)人,懿宗鹹通年間官至義武軍節度使。

     〔6〕陶宗儀參看本卷第17頁注〔6〕。

    《辍耕錄》,筆記集,三十卷。

    雜記元代文獻掌故,兼及史地文藝。

    此書所引“東坡《濠州塗山》詩”即宋代蘇轼《濠州七絕·塗山》“川鎖支祁水尚渾,地埋汪罔骨應存;樵蘇已入黃能廟,烏鵲猶朝禹會村。

    ”濠州,州治在今安徽鳳陽。

     〔7〕《山海經》十八卷,作者不詳,晉代郭璞注。

    主要記述各地山川、異物的傳說,保存了許多古代神話。

     〔8〕《古逸書》明代潘基慶編《古逸書》三十卷,選錄自秦至宋的文章,其中未收《古嶽渎經》。

     〔9〕朱熹(1130—1200)字元晦,婺源(今屬江西)人,宋代理學家。

    著有《四書集注》、《楚辭集注》等。

    《楚辭辯證》為《楚辭集注》附錄,二卷。

     〔10〕僧伽(628—710)唐代西域僧人,高宗龍朔至中宗景龍年間,居楚州(今江蘇淮安)龍興寺。

    生前即多神異傳聞,後人遂以禹降無支祁故事附會于其名下,流傳過程中又将無支祁訛傳為水母。

     按上文所引胡應麟語中的“泗州大聖”當亦指僧伽,元代高文秀著有雜劇《泗州大聖鎖水母》,明代須子壽著有雜劇《泗州大聖渰水母》,今皆不傳。

     〔11〕王象之南宋金華(今屬浙江)人。

    《輿地紀勝》,地理總志,二百卷。

    記載當時各行政區域沿革及風俗、人物、名勝等。

    淮南東路,宋行政區域名,治所在今揚州,轄今淮河流域東部地區。

    盱眙軍,治所在今江蘇盱眙。

    按《輿地紀勝》卷四十四所載盱眙軍有關無支祁傳說的古迹共四處:聖母洞(即水母洞)、聖母井、龜山、百牛潭。

     前二處實為一處,與僧伽降水母故事有關;後兩處則與李湯獲無支祁故事有關。

     〔12〕褚人獲字石農,清代長洲(今江蘇蘇州)人。

    著有《堅瓠集》、《隋唐演義》等。

    《堅瓠續集》,筆記集,四卷。

     〔13〕明太祖即朱元璋(1328—1398),明王朝的建立者,一三六八年至一三九八年在位。

    即《堅瓠續集》文中的“高皇帝”。

     〔14〕《南柯太守傳》傳奇篇名,唐代李公佐作。

    寫淳于棼夢中被槐安國王招為驸馬,出任南柯太守,亨盡榮華,夢醒方知槐安國是古槐樹上的螞蟻穴。

     〔15〕《廣陵行錄》按《輿地紀勝》引作《廣陵志》。

     〔16〕《南柯記》明代湯顯祖據《南柯太守傳》改編的傳奇劇本,二卷。

    末尾添加了淳于棼夢覺後建道場普度大槐,自己也立地成佛的情節。

     〔17〕《廬江馮媪傳》傳奇篇名,寫廬江馮媪夜間投宿,遇桐城縣丞董江亡妻的故事。

    《異聞傳》,《太平廣記》作《異聞錄》。

     〔18〕《謝小娥傳》傳奇篇名,寫謝小娥父親、丈夫遇盜被殺,小娥為其報仇的故事。

     〔19〕《續玄怪錄》亦詳載此事《太平廣記》卷一二八有輯自《續玄怪錄》的《尼妙寂》一篇,故事與《謝小娥傳》相同,但稱女主人公為“葉氏”女,出家後道号“妙寂”。

    末雲:“……公佐大異之,遂為作傳。

    太和庚戌歲,隴西李複言遊巴南,與進士沈田會于蓬州,田因話奇事,持以相示,一覽而複之。

    錄怪之日,遂纂于此焉。

    ”李複言,唐代隴西(今甘肅東南)人,玄宗時官彭城令。

    所著《續玄怪錄》,宋代改題《續幽怪錄》,筆記小說集,原本已佚。

    今有後人輯本四卷,内無《尼妙寂》篇。

     〔20〕臨江軍治所在今江西清江。

     〔21〕霸灘《輿地紀勝》作蕭灘,在今江西清江蕭水河邊。

     〔22〕李邈字彥思,北宋末清江(今屬江西)人。

    知真定府,金兵進犯,守四旬,城破被害。

    傅雱,北宋末浦江(今屬浙江)人,南宋高宗初年曾出使金國。

     〔23〕淩濛初(1580—1644)字玄房,号初成,别号即空觀主人,烏程(今浙江吳興)人,明代作家,崇祯時官徐州通判。

    著話本小說集《拍案驚奇》初、二刻各四十卷,初刻卷十九有《李公佐巧解夢中言,謝小娥智擒船上盜》一篇。

     〔24〕白行簡(776—826)下邽(今陝西渭南)人,唐代文學家。

    有《白行簡集》,已佚。

    《李娃傳》,傳奇篇名,寫荥陽公子與妓女李娃相愛,金盡被鸨母騙逐,又為父所棄,後得李娃救助,及第拜官,李娃亦受封為汧國夫人。

     〔25〕石君寶平陽(治今山西臨汾)人,元代戲曲作家。

    《李亞仙花酒曲江池》,雜劇劇本,一卷,演《李娃傳》故事,以荥陽公子為鄭元和,李娃為李亞仙。

     〔26〕薛近兖明代戲曲傳奇作家,萬曆年間人。

    《繡襦記》,傳奇劇本,二卷,情節較《李亞仙花酒曲江池》有所發展。

    清代朱彜尊《靜志居詩話》卷十四以為薛近兖作(又有正德間徐霖、嘉靖間鄭若庸作二說)。

     〔27〕李子當系“鄭生”之誤。

     〔28〕居易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号香山居士,太原人,唐代詩人。

    官至刑部尚書。

    有《白氏長慶集》。

     〔29〕《三夢記》傳奇篇名,白行簡作。

    寫異地同夢或所夢與實事相符的三個故事。

     〔30〕劉幽求一事劉幽求(655—715),唐代冀州武強(今屬河北)人,官至尚書左丞相。

    “一事”,《三夢記》中故事之一,寫劉幽求所見的事與其妻夢中經曆相同。

     〔31〕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别号柳泉居士,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人,清代小說家。

    著有《聊齋志異》。

     《鳳陽士人》,見《聊齋志異》卷二,寫鳳陽一書生與其妻及妻弟三人異地同夢的故事。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