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篇 清之人情小說
關燈
小
中
大
乾隆中(一七六五年頃),有小說曰《石頭記》者忽出于北京,曆五六年而盛行,然皆寫本,以數十金鬻于廟市。
其本止八十回,開篇即叙本書之由來,謂女娲補天,獨留一石未用,石甚自悼歎,俄見一僧一道,以為“形體到也是個寶物了,還隻沒有實在好處,須得再镌上數字,使人一見便知是奇物方妙。
然後好攜你到隆盛昌明之邦,詩禮簪纓之族,花柳繁華之地,溫柔富貴之鄉,去安身樂業”。
于是袖之而去。
不知更曆幾劫,有空空道人見此大石,上镌文詞,從石之請,鈔以問世。
道人亦“因空見色,由色生情,傳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為情僧,改《石頭記》為《情僧錄》;東魯孔梅溪則題曰《風月寶鑒》;後因曹雪芹于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删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則題曰《金陵十二钗》,并題一絕雲:‘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
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戚蓼生所序八十回本之第一回) 本文所叙事則在石頭城(非即金陵)之賈府,為甯國榮國二公後。
甯公長孫曰敷,早死;次敬襲爵,而性好道,又讓爵于子珍,棄家學仙;珍遂縱恣,有子蓉,娶秦可卿。
榮公長孫曰赦,子琏,娶王熙鳳;次曰政;女曰敏,适林海,中年而亡,僅遺一女曰黛玉。
賈政娶于王,生子珠,早卒;次生女曰元春,後選為妃;次複得子,則銜玉而生,玉又有字,因名寶玉,人皆以為“來曆不小”,而政母史太君尤鐘愛之。
寶玉既七八歲,聰明絕人,然性愛女子,常說,“女兒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
”人于是又以為将來且為“色鬼”;賈政亦不甚愛惜,馭之極嚴,蓋緣“不知道這人來曆。
……若非多讀書識字,加以緻知格物之功,悟道參玄之力者,不能知也”(戚本第二回賈雨村雲)。
而賈氏實亦“閨閣中曆曆有人”,主從之外,姻連亦衆,如黛玉寶钗,皆來寄寓,史湘雲亦時至,尼妙玉則習靜于後園。
右即賈氏譜大要,用虛線者其姻連,著×者夫婦,著G者在“金陵十二钗”之數者也。
事即始于林夫人(賈敏)之死,黛玉失恃,又善病,遂來依外家,時與寶玉同年,為十一歲。
已而王夫人女弟所生女亦至,即薛寶钗,較長一年,頗極端麗。
寶玉純樸,并愛二人無偏心,寶钗渾然不覺,而黛玉稍恚。
一日,寶玉倦卧秦可卿室,遽夢入太虛境,遇警幻仙,閱《金陵十二钗正冊》及《副冊》,有圖有詩,然不解。
警幻命奏新制《紅樓夢》十二支,其末阕為《飛鳥各投林》,詞有雲: “為官的,家業凋零;富貴的,金銀散盡。
有恩的,死裡逃生;無情的,分明報應。
欠命的命已還,欠淚的淚已盡!……看破的,遁入空門;癡迷的,枉送了性命。
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幹淨!”(戚本第五回) 然寶玉又不解,更曆他夢而寤。
迨元春被選為妃,榮公府愈貴盛,及其歸省,則辟大觀園以宴之,情親畢至,極天倫之樂。
寶玉亦漸長,于外昵秦鐘蔣玉函,歸則周旋于姊妹中表以及侍兒如襲人晴雯平兒紫鵑輩之間,昵而敬之,恐拂其意,愛博而心勞,而憂患亦日甚矣。
這日,寶玉因見湘雲漸愈,然後去看黛玉。
正值黛玉才歇午覺,寶玉不敢驚動。
因紫鵑正在回廊上手裡做針線,便上來問他,“昨日夜裡咳嗽的可好些?”紫鵑道,“好些了。
”(寶玉道,“阿彌陀佛,甯可好了罷。
”紫鵑笑道,“你也念起佛來,真是新聞。
”)寶玉笑道,“所謂‘病笃亂投醫’了。
”一面說,一面見他穿着彈墨绫子薄綿襖,外面隻穿着青緞子夾背心,寶玉便伸手向他身上抹了一抹,說,“穿的這樣單薄,還在風口裡坐着。
春風才至,時氣最不好。
你再病了,越發難了。
”紫鵑便說道,“從此咱們隻可說話,别動手動腳的。
一年大二年小的,叫人看着不尊重;又打着那起混賬行子們背地裡說你。
你總不留心,還隻管合小時一般行為,如何使得?姑娘常常吩咐我們,不叫合你說笑。
你近來瞧他,遠着你,還恐遠不及呢。
”說着,便起身,攜了針線,進别房去了。
寶玉見了這般景況,心中忽覺澆了一盆冷水一般,隻看着竹子發了回呆。
因祝媽正來挖筍修竿,便忙忙走了出來,一時魂魄失守,心無所知,随便坐在一塊石上出神,不覺滴下淚來。
直呆了五六頓飯工夫,千思萬想,總不知如何是好。
偶值雪雁從王夫人房中取了人參來,從此經過,……便走過來,蹲下笑道,“你在這裡作什麼呢?” 寶玉忽見了雪雁,便說道,“你又作什麼來招我?你難道不是女兒?他既防嫌,總不許你們理我,你又來尋我,倘被人看見,豈不又生口舌?你快家去罷。
”雪雁聽了,隻當他又受了黛玉的委屈,隻得回至房中,黛玉未醒,将人參交與紫鵑。
……雪雁道,“姑娘還沒醒呢,是誰給了寶玉氣受?坐在那裡哭呢。
”……紫鵑聽
其本止八十回,開篇即叙本書之由來,謂女娲補天,獨留一石未用,石甚自悼歎,俄見一僧一道,以為“形體到也是個寶物了,還隻沒有實在好處,須得再镌上數字,使人一見便知是奇物方妙。
然後好攜你到隆盛昌明之邦,詩禮簪纓之族,花柳繁華之地,溫柔富貴之鄉,去安身樂業”。
于是袖之而去。
不知更曆幾劫,有空空道人見此大石,上镌文詞,從石之請,鈔以問世。
道人亦“因空見色,由色生情,傳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為情僧,改《石頭記》為《情僧錄》;東魯孔梅溪則題曰《風月寶鑒》;後因曹雪芹于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删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則題曰《金陵十二钗》,并題一絕雲:‘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
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戚蓼生所序八十回本之第一回) 本文所叙事則在石頭城(非即金陵)之賈府,為甯國榮國二公後。
甯公長孫曰敷,早死;次敬襲爵,而性好道,又讓爵于子珍,棄家學仙;珍遂縱恣,有子蓉,娶秦可卿。
榮公長孫曰赦,子琏,娶王熙鳳;次曰政;女曰敏,适林海,中年而亡,僅遺一女曰黛玉。
賈政娶于王,生子珠,早卒;次生女曰元春,後選為妃;次複得子,則銜玉而生,玉又有字,因名寶玉,人皆以為“來曆不小”,而政母史太君尤鐘愛之。
寶玉既七八歲,聰明絕人,然性愛女子,常說,“女兒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
”人于是又以為将來且為“色鬼”;賈政亦不甚愛惜,馭之極嚴,蓋緣“不知道這人來曆。
……若非多讀書識字,加以緻知格物之功,悟道參玄之力者,不能知也”(戚本第二回賈雨村雲)。
而賈氏實亦“閨閣中曆曆有人”,主從之外,姻連亦衆,如黛玉寶钗,皆來寄寓,史湘雲亦時至,尼妙玉則習靜于後園。
右即賈氏譜大要,用虛線者其姻連,著×者夫婦,著G者在“金陵十二钗”之數者也。
事即始于林夫人(賈敏)之死,黛玉失恃,又善病,遂來依外家,時與寶玉同年,為十一歲。
已而王夫人女弟所生女亦至,即薛寶钗,較長一年,頗極端麗。
寶玉純樸,并愛二人無偏心,寶钗渾然不覺,而黛玉稍恚。
一日,寶玉倦卧秦可卿室,遽夢入太虛境,遇警幻仙,閱《金陵十二钗正冊》及《副冊》,有圖有詩,然不解。
警幻命奏新制《紅樓夢》十二支,其末阕為《飛鳥各投林》,詞有雲: “為官的,家業凋零;富貴的,金銀散盡。
有恩的,死裡逃生;無情的,分明報應。
欠命的命已還,欠淚的淚已盡!……看破的,遁入空門;癡迷的,枉送了性命。
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幹淨!”(戚本第五回) 然寶玉又不解,更曆他夢而寤。
迨元春被選為妃,榮公府愈貴盛,及其歸省,則辟大觀園以宴之,情親畢至,極天倫之樂。
寶玉亦漸長,于外昵秦鐘蔣玉函,歸則周旋于姊妹中表以及侍兒如襲人晴雯平兒紫鵑輩之間,昵而敬之,恐拂其意,愛博而心勞,而憂患亦日甚矣。
這日,寶玉因見湘雲漸愈,然後去看黛玉。
正值黛玉才歇午覺,寶玉不敢驚動。
因紫鵑正在回廊上手裡做針線,便上來問他,“昨日夜裡咳嗽的可好些?”紫鵑道,“好些了。
”(寶玉道,“阿彌陀佛,甯可好了罷。
”紫鵑笑道,“你也念起佛來,真是新聞。
”)寶玉笑道,“所謂‘病笃亂投醫’了。
”一面說,一面見他穿着彈墨绫子薄綿襖,外面隻穿着青緞子夾背心,寶玉便伸手向他身上抹了一抹,說,“穿的這樣單薄,還在風口裡坐着。
春風才至,時氣最不好。
你再病了,越發難了。
”紫鵑便說道,“從此咱們隻可說話,别動手動腳的。
一年大二年小的,叫人看着不尊重;又打着那起混賬行子們背地裡說你。
你總不留心,還隻管合小時一般行為,如何使得?姑娘常常吩咐我們,不叫合你說笑。
你近來瞧他,遠着你,還恐遠不及呢。
”說着,便起身,攜了針線,進别房去了。
寶玉見了這般景況,心中忽覺澆了一盆冷水一般,隻看着竹子發了回呆。
因祝媽正來挖筍修竿,便忙忙走了出來,一時魂魄失守,心無所知,随便坐在一塊石上出神,不覺滴下淚來。
直呆了五六頓飯工夫,千思萬想,總不知如何是好。
偶值雪雁從王夫人房中取了人參來,從此經過,……便走過來,蹲下笑道,“你在這裡作什麼呢?” 寶玉忽見了雪雁,便說道,“你又作什麼來招我?你難道不是女兒?他既防嫌,總不許你們理我,你又來尋我,倘被人看見,豈不又生口舌?你快家去罷。
”雪雁聽了,隻當他又受了黛玉的委屈,隻得回至房中,黛玉未醒,将人參交與紫鵑。
……雪雁道,“姑娘還沒醒呢,是誰給了寶玉氣受?坐在那裡哭呢。
”……紫鵑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