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篇 清之諷刺小說
關燈
小
中
大
…這日,荊元步了進來,于老者迎着道,“好些時不見老哥來,生意忙的緊?”荊元道,“正是。
今日才打發清楚些。
特來看看老爹。
”于老者道,“恰好烹了一壺現成茶,請用一杯。
”斟了送過來。
荊元接了,坐着吃,道,“這茶,色香味都好。
老爹卻是那裡取來的這樣好水?”于老者道,“我們城西不比你們城南,到處井泉都是吃得的。
”荊元道,“古人動說‘桃源避世’,我想起來,那裡要甚麼桃源。
隻如老爹這樣清閑自在,住在這樣‘城市山林’的所在,就是現在的活神仙了。
”于老者道,“隻是我老拙一樣事也不會做,怎的如老哥會彈一曲琴,也覺得消遣些。
近來想是一發彈的好了,可好幾時請教一回?”荊元道,“這也容易,老爹不嫌污耳,明日攜琴來請教。
”說了一會,辭别回來。
次日,荊元自己抱了琴,來到園裡,于老者已焚下一爐好香,在那裡等候。
…… 于老者替荊元把琴安放在石凳上,荊元席地坐下,于老者也坐在旁邊。
荊元慢慢的和了弦,彈起來,铿铿锵锵,聲振林木。
……彈了一會,忽作變徵之音,凄清宛轉。
于老者聽到深微之處,不覺凄然淚下。
自此,他兩人常常往來。
當下也就别過了。
(第五十五回) 然獨不樂與士人往還,且知士人亦不屑與友:固非“儒林”中人也。
至于此後有無賢人君子得入《儒林外史》,則作者但存疑問而已。
《儒林外史》初惟傳鈔,後刊木于揚州,〔5〕已而刻本非一。
嘗有人排列全書人物,作“幽榜”,謂神宗以水旱偏災,流民載道,冀“旌沉抑之人才”以祈福利,乃并賜進士及第,并遣禮官就國子監祭之;又割裂作者文集中骈語,襞積之以造诏表(金和跋雲),統為一回綴于末:故一本有五十六回。
又有人自作四回,事既不倫,語複猥陋,而亦雜入五十六回本中,印行于世:故一本又有六十回〔6〕。
是後亦鮮有以公心諷世之書如《儒林外史》者。
※※※ 〔1〕《鐘馗捉鬼傳》又題《斬鬼傳》,舊刊本題“陽直樵雲山人編次”。
徐昆《柳崖外編》謂撰者系清初劉璋。
〔2〕《詩說》已佚。
從《儒林外史》第三十四回及金和跋文所引片斷材料,可知此書是解說《詩經》的。
《文木山房集》,《全椒志》著錄十二卷,文五卷,詩七卷。
今存有四卷本,即賦一卷,詩二卷,詞一卷。
〔3〕馮粹中名祚泰,清全椒(今屬安徽)人,曾任正白旗官學教習。
〔4〕杜慎卿的原型青然,即吳檠(1696—1750),字青然,清全椒人。
吳敬梓族兄,曾官刑部主事。
下文虞育德的原型吳蒙泉,名培源,字岵瞻,清無錫(今屬江蘇)人。
曾官上元縣教谕、遂安縣知縣。
莊尚志的原型程綿莊(1691—1767),名廷祚,字啟生,清上元(今江蘇南京)人。
撰有《青溪文集》。
〔5〕關于《儒林外史》揚州初刻本的年代,據金和《儒林外史》跋:“是書為全椒棕亭先生官揚州府教授時梓以行世,自後揚州書肆刻本非一。
”金棕亭于乾隆戊子至己亥(1768—1779)間任揚州府教授,故可推知該書刻于乾隆己亥年(1779)以前。
〔6〕五十六回本《儒林外史》,即卧閑草堂本,刊行于嘉慶八年(1803),為今見最早刻本。
金和跋載:“是書原本僅五十五卷,于述琴棋書畫四士既畢,即接《沁園春》一詞;何時何人妄增‘幽榜’一卷,其诏表皆割先生文集中骈語襞積而成,更陋劣可哂,今宜芟之以還其舊。
”六十回本《儒林外史》,即增補齊省堂本,刊行于光緒十四年(1888),有東武惜紅生序。
其中增補之四回,叙沈瓊枝嫁宋為富的故事。
今日才打發清楚些。
特來看看老爹。
”于老者道,“恰好烹了一壺現成茶,請用一杯。
”斟了送過來。
荊元接了,坐着吃,道,“這茶,色香味都好。
老爹卻是那裡取來的這樣好水?”于老者道,“我們城西不比你們城南,到處井泉都是吃得的。
”荊元道,“古人動說‘桃源避世’,我想起來,那裡要甚麼桃源。
隻如老爹這樣清閑自在,住在這樣‘城市山林’的所在,就是現在的活神仙了。
”于老者道,“隻是我老拙一樣事也不會做,怎的如老哥會彈一曲琴,也覺得消遣些。
近來想是一發彈的好了,可好幾時請教一回?”荊元道,“這也容易,老爹不嫌污耳,明日攜琴來請教。
”說了一會,辭别回來。
次日,荊元自己抱了琴,來到園裡,于老者已焚下一爐好香,在那裡等候。
…… 于老者替荊元把琴安放在石凳上,荊元席地坐下,于老者也坐在旁邊。
荊元慢慢的和了弦,彈起來,铿铿锵锵,聲振林木。
……彈了一會,忽作變徵之音,凄清宛轉。
于老者聽到深微之處,不覺凄然淚下。
自此,他兩人常常往來。
當下也就别過了。
(第五十五回) 然獨不樂與士人往還,且知士人亦不屑與友:固非“儒林”中人也。
至于此後有無賢人君子得入《儒林外史》,則作者但存疑問而已。
《儒林外史》初惟傳鈔,後刊木于揚州,〔5〕已而刻本非一。
嘗有人排列全書人物,作“幽榜”,謂神宗以水旱偏災,流民載道,冀“旌沉抑之人才”以祈福利,乃并賜進士及第,并遣禮官就國子監祭之;又割裂作者文集中骈語,襞積之以造诏表(金和跋雲),統為一回綴于末:故一本有五十六回。
又有人自作四回,事既不倫,語複猥陋,而亦雜入五十六回本中,印行于世:故一本又有六十回〔6〕。
是後亦鮮有以公心諷世之書如《儒林外史》者。
※※※ 〔1〕《鐘馗捉鬼傳》又題《斬鬼傳》,舊刊本題“陽直樵雲山人編次”。
徐昆《柳崖外編》謂撰者系清初劉璋。
〔2〕《詩說》已佚。
從《儒林外史》第三十四回及金和跋文所引片斷材料,可知此書是解說《詩經》的。
《文木山房集》,《全椒志》著錄十二卷,文五卷,詩七卷。
今存有四卷本,即賦一卷,詩二卷,詞一卷。
〔3〕馮粹中名祚泰,清全椒(今屬安徽)人,曾任正白旗官學教習。
〔4〕杜慎卿的原型青然,即吳檠(1696—1750),字青然,清全椒人。
吳敬梓族兄,曾官刑部主事。
下文虞育德的原型吳蒙泉,名培源,字岵瞻,清無錫(今屬江蘇)人。
曾官上元縣教谕、遂安縣知縣。
莊尚志的原型程綿莊(1691—1767),名廷祚,字啟生,清上元(今江蘇南京)人。
撰有《青溪文集》。
〔5〕關于《儒林外史》揚州初刻本的年代,據金和《儒林外史》跋:“是書為全椒棕亭先生官揚州府教授時梓以行世,自後揚州書肆刻本非一。
”金棕亭于乾隆戊子至己亥(1768—1779)間任揚州府教授,故可推知該書刻于乾隆己亥年(1779)以前。
〔6〕五十六回本《儒林外史》,即卧閑草堂本,刊行于嘉慶八年(1803),為今見最早刻本。
金和跋載:“是書原本僅五十五卷,于述琴棋書畫四士既畢,即接《沁園春》一詞;何時何人妄增‘幽榜’一卷,其诏表皆割先生文集中骈語襞積而成,更陋劣可哂,今宜芟之以還其舊。
”六十回本《儒林外史》,即增補齊省堂本,刊行于光緒十四年(1888),有東武惜紅生序。
其中增補之四回,叙沈瓊枝嫁宋為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