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篇 清之拟晉唐小說及其支流
關燈
小
中
大
;萬锺襆被來伴客寝。
……(卷十) 至于每卷之末,常綴小文,則緣事極簡短,不合于傳奇之筆,故數行即盡,與六朝之志怪近矣。
又有《聊齋志異拾遺》〔9〕一卷二十七篇,出後人掇拾;而其中殊無佳構,疑本作者所自删棄,或他人拟作之。
乾隆末,錢唐袁枚〔10〕撰《新齊諧》二十四卷,續十卷,初名《子不語》,後見元人說部有同名者,乃改今稱;序雲“妄言妄聽,記而存之,非有所感也”,其文屏去雕飾,反近自然,然過于率意,亦多蕪穢,自題“戲編”,得其實矣。
若純法《聊齋》者,時則有吳門沈起鳳作《諧铎》〔11〕十卷(乾隆五十六年序),而意過俳,文亦纖仄;滿洲和邦額〔12〕作《夜譚随錄》十二卷(亦五十六年序),頗借材他書(如《佟觭角》《夜星子》《瘍醫》皆本《新齊諧》),不盡己出,詞氣亦時失之粗暴,然記朔方景物及市井情形者特可觀。
他如長白浩歌子〔13〕之《螢窗異草》三編十二卷(似乾隆中作,别有四編四卷,乃書估僞造)。
海昌管世灏〔14〕之《影談》四卷(嘉慶六年序),平湖馮起鳳〔15〕之《昔柳摭談》八卷(嘉慶中作),近至金匮鄒弢〔16〕之《澆愁集》八卷(光緒三年序),皆志異,亦俱不脫《聊齋》窠臼。
惟黍餘裔孫〔17〕《六合内外瑣言》二十卷(似嘉慶初作)一名《璅雜記》者,故作奇崛奧衍之辭,伏藏諷喻,其體式為在先作家所未嘗試,而意淺薄;據金武祥〔18〕(《江陰藝文志》下)說,則江陰屠紳字賢書之所作也。
紳又有《鹗亭詩話》一卷,文詞較簡,亦不盡記異聞,然審其風格,實亦此類。
《聊齋志異》風行逾百年,摹仿贊頌者衆,顧至紀昀而有微辭。
盛時彥〔19〕(《姑妄聽之》跋)述其語曰,“《聊齋志異》盛行一時,然才子之筆,非著書者之筆也。
虞初以下天寶以上古書多佚矣;其可見完帙者,劉敬叔《異苑》陶潛《續搜神記》,小說類也,《飛燕外傳》《會真記》,傳記類也。
《太平廣記》事以類聚,故可并收;今一書而兼二體,所未解也。
小說既述見聞,即屬叙事,不比戲場關目,随意裝點;…… 今燕昵之詞,嬫狎之态,細微曲折,摹繪如生,使出自言,似無此理,使出作者代言,則何從而聞見之,又所未解也。
”蓋即訾其有唐人傳奇之詳,又雜以六朝志怪者之簡,既非自叙之文,而盡描寫之緻而已。
昀字曉岚,直隸獻縣人;父容舒,官姚安知府。
昀少即穎異,年二十四領順天鄉試解額,然三十一始成進士,由編修官至侍讀學士,坐洩機事谪戍烏魯木齊,越三年召還,授編修,又三年擢侍讀,總纂四庫全書,绾書局者十三年,一生精力,悉注于《四庫提要》及《目錄》中,故他撰著甚少。
後累遷至禮部尚書,充經筵講官,自是又為總憲者五,長禮部者三(李元度《國朝先正事略》二十)。
乾隆五十四年,以編排秘籍至熱河,“時校理久竟,特督視官吏題簽庋架而已,晝長無事”,乃追錄見聞,作稗說六卷,曰《灤陽消夏錄》。
越二年,作《如是我聞》,次年又作《槐西雜志》,次年又作《姑妄聽之》,皆四卷;嘉慶三年夏複至熱河,又成《灤陽續錄》六卷,時年已七十五。
後二年,其門人盛時彥合刊之,名《閱微草堂筆記五種》(本書)。
十年正月,複調禮部,拜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少保,管國子監事;二月十四日卒于位,年八十二(一七二四——一八○五),谥“文達”(《事略》)。
《閱微草堂筆記》雖“聊以遣日”之書,而立法甚嚴,舉其體要,則在尚質黜華,追蹤晉宋;自序雲,“緬昔作者如王仲任應仲遠引經據古,博辨宏通,陶淵明劉敬叔劉義慶簡淡數言,自然妙遠,誠不敢妄拟前修,然大旨期不乖于風教”〔20〕者,即此之謂。
其軌範如是,故與《聊齋》之取法傳奇者途徑自殊,然較以晉宋人書,則《閱微》又過偏于論議。
蓋不安于僅為小說,更欲有益人心,即與晉宋志怪精神,自然違隔;且末流加厲,易堕為報應因果之談也。
惟紀昀本長文筆,多見秘書,又襟懷夷曠,故凡測鬼神之情狀,發人間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見者,隽思妙語,時足解頤;間雜考辨,亦有灼見。
叙述複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後來無人能奪其席,固非僅借位高望重以傳者矣。
今舉其較簡者三則于下: 劉乙齋廷尉為禦史時,嘗租西河沿一宅,每夜有數人擊柝,聲琅琅徹曉,……視之則無形,聒耳至不得片刻睡。
乙齋故強項,乃自撰一文,指陳其罪,大書粘壁以驅之,是夕遂寂。
乙齋自詫不減昌黎之驅鳄也。
餘謂“君文章道德,似尚未敵昌黎,然性剛氣盛,平生尚不作暧昧事,故敢悍然不畏鬼;又拮據遷此宅,力竭不能再徙,計無複之,惟有與鬼以死相持:此在君為‘困獸猶鬥’,在鬼為“窮寇勿追’耳。
……”乙齋笑擊餘背曰,“魏收輕薄哉!然君知我者。
”(《灤陽消夏錄》六) 田白岩言,“嘗與諸友扶乩,其仙自稱真山民,宋末隐君子也,倡和方洽,外報某客某客來,乩忽不動。
他日複降,衆叩昨遽去之故,乩判曰,‘此二君者,其一世故太深,酬酢太熟,相見必有谀詞數百句,雲水散人拙于
……(卷十) 至于每卷之末,常綴小文,則緣事極簡短,不合于傳奇之筆,故數行即盡,與六朝之志怪近矣。
又有《聊齋志異拾遺》〔9〕一卷二十七篇,出後人掇拾;而其中殊無佳構,疑本作者所自删棄,或他人拟作之。
乾隆末,錢唐袁枚〔10〕撰《新齊諧》二十四卷,續十卷,初名《子不語》,後見元人說部有同名者,乃改今稱;序雲“妄言妄聽,記而存之,非有所感也”,其文屏去雕飾,反近自然,然過于率意,亦多蕪穢,自題“戲編”,得其實矣。
若純法《聊齋》者,時則有吳門沈起鳳作《諧铎》〔11〕十卷(乾隆五十六年序),而意過俳,文亦纖仄;滿洲和邦額〔12〕作《夜譚随錄》十二卷(亦五十六年序),頗借材他書(如《佟觭角》《夜星子》《瘍醫》皆本《新齊諧》),不盡己出,詞氣亦時失之粗暴,然記朔方景物及市井情形者特可觀。
他如長白浩歌子〔13〕之《螢窗異草》三編十二卷(似乾隆中作,别有四編四卷,乃書估僞造)。
海昌管世灏〔14〕之《影談》四卷(嘉慶六年序),平湖馮起鳳〔15〕之《昔柳摭談》八卷(嘉慶中作),近至金匮鄒弢〔16〕之《澆愁集》八卷(光緒三年序),皆志異,亦俱不脫《聊齋》窠臼。
惟黍餘裔孫〔17〕《六合内外瑣言》二十卷(似嘉慶初作)一名《璅雜記》者,故作奇崛奧衍之辭,伏藏諷喻,其體式為在先作家所未嘗試,而意淺薄;據金武祥〔18〕(《江陰藝文志》下)說,則江陰屠紳字賢書之所作也。
紳又有《鹗亭詩話》一卷,文詞較簡,亦不盡記異聞,然審其風格,實亦此類。
《聊齋志異》風行逾百年,摹仿贊頌者衆,顧至紀昀而有微辭。
盛時彥〔19〕(《姑妄聽之》跋)述其語曰,“《聊齋志異》盛行一時,然才子之筆,非著書者之筆也。
虞初以下天寶以上古書多佚矣;其可見完帙者,劉敬叔《異苑》陶潛《續搜神記》,小說類也,《飛燕外傳》《會真記》,傳記類也。
《太平廣記》事以類聚,故可并收;今一書而兼二體,所未解也。
小說既述見聞,即屬叙事,不比戲場關目,随意裝點;…… 今燕昵之詞,嬫狎之态,細微曲折,摹繪如生,使出自言,似無此理,使出作者代言,則何從而聞見之,又所未解也。
”蓋即訾其有唐人傳奇之詳,又雜以六朝志怪者之簡,既非自叙之文,而盡描寫之緻而已。
昀字曉岚,直隸獻縣人;父容舒,官姚安知府。
昀少即穎異,年二十四領順天鄉試解額,然三十一始成進士,由編修官至侍讀學士,坐洩機事谪戍烏魯木齊,越三年召還,授編修,又三年擢侍讀,總纂四庫全書,绾書局者十三年,一生精力,悉注于《四庫提要》及《目錄》中,故他撰著甚少。
後累遷至禮部尚書,充經筵講官,自是又為總憲者五,長禮部者三(李元度《國朝先正事略》二十)。
乾隆五十四年,以編排秘籍至熱河,“時校理久竟,特督視官吏題簽庋架而已,晝長無事”,乃追錄見聞,作稗說六卷,曰《灤陽消夏錄》。
越二年,作《如是我聞》,次年又作《槐西雜志》,次年又作《姑妄聽之》,皆四卷;嘉慶三年夏複至熱河,又成《灤陽續錄》六卷,時年已七十五。
後二年,其門人盛時彥合刊之,名《閱微草堂筆記五種》(本書)。
十年正月,複調禮部,拜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少保,管國子監事;二月十四日卒于位,年八十二(一七二四——一八○五),谥“文達”(《事略》)。
《閱微草堂筆記》雖“聊以遣日”之書,而立法甚嚴,舉其體要,則在尚質黜華,追蹤晉宋;自序雲,“緬昔作者如王仲任應仲遠引經據古,博辨宏通,陶淵明劉敬叔劉義慶簡淡數言,自然妙遠,誠不敢妄拟前修,然大旨期不乖于風教”〔20〕者,即此之謂。
其軌範如是,故與《聊齋》之取法傳奇者途徑自殊,然較以晉宋人書,則《閱微》又過偏于論議。
蓋不安于僅為小說,更欲有益人心,即與晉宋志怪精神,自然違隔;且末流加厲,易堕為報應因果之談也。
惟紀昀本長文筆,多見秘書,又襟懷夷曠,故凡測鬼神之情狀,發人間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見者,隽思妙語,時足解頤;間雜考辨,亦有灼見。
叙述複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後來無人能奪其席,固非僅借位高望重以傳者矣。
今舉其較簡者三則于下: 劉乙齋廷尉為禦史時,嘗租西河沿一宅,每夜有數人擊柝,聲琅琅徹曉,……視之則無形,聒耳至不得片刻睡。
乙齋故強項,乃自撰一文,指陳其罪,大書粘壁以驅之,是夕遂寂。
乙齋自詫不減昌黎之驅鳄也。
餘謂“君文章道德,似尚未敵昌黎,然性剛氣盛,平生尚不作暧昧事,故敢悍然不畏鬼;又拮據遷此宅,力竭不能再徙,計無複之,惟有與鬼以死相持:此在君為‘困獸猶鬥’,在鬼為“窮寇勿追’耳。
……”乙齋笑擊餘背曰,“魏收輕薄哉!然君知我者。
”(《灤陽消夏錄》六) 田白岩言,“嘗與諸友扶乩,其仙自稱真山民,宋末隐君子也,倡和方洽,外報某客某客來,乩忽不動。
他日複降,衆叩昨遽去之故,乩判曰,‘此二君者,其一世故太深,酬酢太熟,相見必有谀詞數百句,雲水散人拙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