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篇 清之拟晉唐小說及其支流
關燈
小
中
大
唐人小說單本,至明什九散亡;宋修《太平廣記》成,又置不頒布,絕少流傳,故後來偶見其本,仿以為文,世人辄大聳異,以為奇絕矣。
明初,有錢唐瞿佑〔1〕字宗吉,有詩名,又作小說曰《剪燈新話》,文題意境,并撫唐人,而文筆殊冗弱不相副,然以粉飾閨情,拈掇豔語,故特為時流所喜,仿效者紛起,至于禁止,其風始衰。
迨嘉靖間,唐人小說乃複出,書估往往刺取《太平廣記》中文,雜以他書,刻為叢集,真僞錯雜,而頗盛行。
〔2〕文人雖素與小說無緣者,亦每為異人俠客童奴以至虎狗蟲蟻作傳,置之集中。
蓋傳奇風韻,明末實彌漫天下,至易代不改也。
而專集之最有名者為蒲松齡之《聊齋志異》。
松齡字留仙,号柳泉,山東淄川人,幼有轶才,老而不達,以諸生授徒于家,至康熙辛卯始成歲貢生(《聊齋志異》序跋),越四年遂卒,年八十六(一六三○——一七一五)〔3〕,所著有《文集》四卷,《詩集》六卷,《聊齋志異》八卷(文集附錄張元撰墓表),及《省身錄》《懷刑錄》《曆字文》《日用俗字》《農桑經》等(李桓《耆獻類征》四百三十一)。
其《志異》或析為十六卷,凡四百三十一篇,年五十始寫定,自有題辭,言“才非幹寶,雅愛搜神,情同黃州〔4〕,喜人談鬼,閑則命筆,因以成編。
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郵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積益夥”。
是其儲蓄收羅者久矣。
然書中事迹,亦頗有從唐人傳奇轉化而出者(如《鳳陽士人》《續黃粱》等),此不自白,殆撫古而又諱之也。
至謂作者搜采異聞,乃設煙茗于門前,邀田夫野老,強之談說以為粉本,〔5〕則不過委巷之談而已。
《聊齋志異》雖亦如當時同類之書,不外記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寫委曲,叙次井然,用傳奇法,而以志怪,變幻之狀,如在目前;又或易調改弦,别叙畸人異行,出于幻域,頓入人間;偶述瑣聞,亦多簡潔,故讀者耳目,為之一新。
又相傳漁洋山人(王士祯)激賞其書,欲市之而不得,〔6〕故聲名益振,競相傳鈔。
然終著者之世,竟未刻,至乾隆末始刊于嚴州〔7〕;後但明倫呂湛恩〔8〕皆有注。
明末志怪群書,大抵簡略,又多荒怪,誕而不情,《聊齋志異》獨于詳盡之外,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親,忘為異類,而又偶見鹘突,知複非人。
如《狐諧》言博興萬福于濟南娶狐女,而女雅善談諧,傾倒一坐,後忽别去,悉如常人;《黃英》記馬子才得陶氏黃英為婦,實乃菊精,居積取盈,與人無異,然其弟醉倒,忽化菊花,則變怪即驟現也。
……一日,置酒高會,萬居主人位,孫與二客分左右座,下設一榻屈狐。
狐辭不善酒,鹹請坐談,許之。
酒數行,衆擲骰為瓜蔓之令;客值瓜色,會當飲,戲以觥移上座曰,“狐娘子大清醒,暫借一觞。
”狐笑曰,“我故不飲,願陳一典以佐諸公飲。
”……客皆言曰,“罵人者當罰。
”狐笑曰,“我罵狐何如?”衆曰,“可。
”于是傾耳共聽。
狐曰,“昔一大臣,出使紅毛國,著狐腋冠見國王,國王視而異之,問‘何皮毛,溫厚乃爾?’大臣以‘狐’對。
王言‘此物生平未嘗得聞。
狐字字畫何等?’使臣書空而奏曰,‘右邊是一大瓜,左邊是一小犬。
’”主客又複哄堂。
……居數月,與萬偕歸。
……逾年,萬複事于濟,狐又與俱。
忽有數人來,狐從與語,備極寒暄;乃語萬曰,“我本陝中人,與君有夙因,遂從爾許時,今我兄弟至,将從以歸,不能周事。
”留之,不可,竟去。
(卷五) ……陶飲素豪,從不見其沉醉。
有友人曾生,量亦無對,适過馬,馬使與陶較飲,二人……自辰以訖四漏,計各盡百壺,曾爛醉如泥,沉睡坐間,陶起歸寝,出門踐菊畦,玉山傾倒,委衣于側,即地化為菊:高如人,花十餘朵皆大于拳。
馬駭絕,告黃英;英急往,拔置地上,曰,“胡醉至此?”複以衣,要馬俱去,戒勿視。
既明而往,則陶卧畦邊,馬乃悟姊弟菊精也,益愛敬之。
而陶自露迹,飲益放,……值花朝,曾來造訪,以兩仆舁藥浸白酒一壇,約與共盡。
……曾醉已憊,諸仆負之去。
陶卧地又化為菊;馬見慣不驚,如法拔之,守其旁以觀其變,久之,葉益憔悴,大懼,始告黃英。
英聞,駭曰,“殺吾弟矣!”奔視之,根株已枯;痛絕,掐其梗埋盆中,攜入閨中,日灌溉之。
馬悔恨欲絕,甚惡曾。
越數日,聞曾已醉死矣,盆中花漸萌,九月,既開,短幹粉朵,嗅之有酒香,名之“醉陶”,澆以酒則茂。
……黃英終老,亦無他異。
(卷四) 又其叙人間事,亦尚不過為形容,緻失常度,如《馬介甫》一篇述楊氏有悍婦,虐遇其翁,又慢客,而兄弟祗畏,至對客皆失措雲: ……約半載,馬忽攜僮仆過楊,直楊翁在門外曝陽扪虱,疑為傭仆,通姓氏使達主人;翁被絮去,或告馬,“此即其翁也。
”馬方驚訝,楊兄弟岸帻出迎,登堂一揖,便請朝父,萬石辭以偶恙,捉坐笑語,不覺向夕。
萬石屢言具食,而終不見至,兄弟疊互出入,始有瘦奴持壺酒來,俄頃引盡,坐伺良久,萬石頻起催呼,額頰間熱汗蒸騰。
俄瘦奴以馔具出,脫粟失紅,殊不甘旨。
食已,萬石草草便去
明初,有錢唐瞿佑〔1〕字宗吉,有詩名,又作小說曰《剪燈新話》,文題意境,并撫唐人,而文筆殊冗弱不相副,然以粉飾閨情,拈掇豔語,故特為時流所喜,仿效者紛起,至于禁止,其風始衰。
迨嘉靖間,唐人小說乃複出,書估往往刺取《太平廣記》中文,雜以他書,刻為叢集,真僞錯雜,而頗盛行。
〔2〕文人雖素與小說無緣者,亦每為異人俠客童奴以至虎狗蟲蟻作傳,置之集中。
蓋傳奇風韻,明末實彌漫天下,至易代不改也。
而專集之最有名者為蒲松齡之《聊齋志異》。
松齡字留仙,号柳泉,山東淄川人,幼有轶才,老而不達,以諸生授徒于家,至康熙辛卯始成歲貢生(《聊齋志異》序跋),越四年遂卒,年八十六(一六三○——一七一五)〔3〕,所著有《文集》四卷,《詩集》六卷,《聊齋志異》八卷(文集附錄張元撰墓表),及《省身錄》《懷刑錄》《曆字文》《日用俗字》《農桑經》等(李桓《耆獻類征》四百三十一)。
其《志異》或析為十六卷,凡四百三十一篇,年五十始寫定,自有題辭,言“才非幹寶,雅愛搜神,情同黃州〔4〕,喜人談鬼,閑則命筆,因以成編。
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郵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積益夥”。
是其儲蓄收羅者久矣。
然書中事迹,亦頗有從唐人傳奇轉化而出者(如《鳳陽士人》《續黃粱》等),此不自白,殆撫古而又諱之也。
至謂作者搜采異聞,乃設煙茗于門前,邀田夫野老,強之談說以為粉本,〔5〕則不過委巷之談而已。
《聊齋志異》雖亦如當時同類之書,不外記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寫委曲,叙次井然,用傳奇法,而以志怪,變幻之狀,如在目前;又或易調改弦,别叙畸人異行,出于幻域,頓入人間;偶述瑣聞,亦多簡潔,故讀者耳目,為之一新。
又相傳漁洋山人(王士祯)激賞其書,欲市之而不得,〔6〕故聲名益振,競相傳鈔。
然終著者之世,竟未刻,至乾隆末始刊于嚴州〔7〕;後但明倫呂湛恩〔8〕皆有注。
明末志怪群書,大抵簡略,又多荒怪,誕而不情,《聊齋志異》獨于詳盡之外,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親,忘為異類,而又偶見鹘突,知複非人。
如《狐諧》言博興萬福于濟南娶狐女,而女雅善談諧,傾倒一坐,後忽别去,悉如常人;《黃英》記馬子才得陶氏黃英為婦,實乃菊精,居積取盈,與人無異,然其弟醉倒,忽化菊花,則變怪即驟現也。
……一日,置酒高會,萬居主人位,孫與二客分左右座,下設一榻屈狐。
狐辭不善酒,鹹請坐談,許之。
酒數行,衆擲骰為瓜蔓之令;客值瓜色,會當飲,戲以觥移上座曰,“狐娘子大清醒,暫借一觞。
”狐笑曰,“我故不飲,願陳一典以佐諸公飲。
”……客皆言曰,“罵人者當罰。
”狐笑曰,“我罵狐何如?”衆曰,“可。
”于是傾耳共聽。
狐曰,“昔一大臣,出使紅毛國,著狐腋冠見國王,國王視而異之,問‘何皮毛,溫厚乃爾?’大臣以‘狐’對。
王言‘此物生平未嘗得聞。
狐字字畫何等?’使臣書空而奏曰,‘右邊是一大瓜,左邊是一小犬。
’”主客又複哄堂。
……居數月,與萬偕歸。
……逾年,萬複事于濟,狐又與俱。
忽有數人來,狐從與語,備極寒暄;乃語萬曰,“我本陝中人,與君有夙因,遂從爾許時,今我兄弟至,将從以歸,不能周事。
”留之,不可,竟去。
(卷五) ……陶飲素豪,從不見其沉醉。
有友人曾生,量亦無對,适過馬,馬使與陶較飲,二人……自辰以訖四漏,計各盡百壺,曾爛醉如泥,沉睡坐間,陶起歸寝,出門踐菊畦,玉山傾倒,委衣于側,即地化為菊:高如人,花十餘朵皆大于拳。
馬駭絕,告黃英;英急往,拔置地上,曰,“胡醉至此?”複以衣,要馬俱去,戒勿視。
既明而往,則陶卧畦邊,馬乃悟姊弟菊精也,益愛敬之。
而陶自露迹,飲益放,……值花朝,曾來造訪,以兩仆舁藥浸白酒一壇,約與共盡。
……曾醉已憊,諸仆負之去。
陶卧地又化為菊;馬見慣不驚,如法拔之,守其旁以觀其變,久之,葉益憔悴,大懼,始告黃英。
英聞,駭曰,“殺吾弟矣!”奔視之,根株已枯;痛絕,掐其梗埋盆中,攜入閨中,日灌溉之。
馬悔恨欲絕,甚惡曾。
越數日,聞曾已醉死矣,盆中花漸萌,九月,既開,短幹粉朵,嗅之有酒香,名之“醉陶”,澆以酒則茂。
……黃英終老,亦無他異。
(卷四) 又其叙人間事,亦尚不過為形容,緻失常度,如《馬介甫》一篇述楊氏有悍婦,虐遇其翁,又慢客,而兄弟祗畏,至對客皆失措雲: ……約半載,馬忽攜僮仆過楊,直楊翁在門外曝陽扪虱,疑為傭仆,通姓氏使達主人;翁被絮去,或告馬,“此即其翁也。
”馬方驚訝,楊兄弟岸帻出迎,登堂一揖,便請朝父,萬石辭以偶恙,捉坐笑語,不覺向夕。
萬石屢言具食,而終不見至,兄弟疊互出入,始有瘦奴持壺酒來,俄頃引盡,坐伺良久,萬石頻起催呼,額頰間熱汗蒸騰。
俄瘦奴以馔具出,脫粟失紅,殊不甘旨。
食已,萬石草草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