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篇 明之神魔小說(上)

關燈
方真武玄天上帝出身志傳》,即《北遊記》,四卷二十四回,亦餘象鬥編,記真武本身及成道降妖事。

    上帝為玄天之說,在漢已有(《周禮》《大宗伯》鄭氏注),然與後來之玄帝,實又不同。

    此玄帝真武者,蓋起于宋代羽客之言,即《元洞玉曆記》(《三教搜神大全》一引)所謂元始說法于玉清,下見惡風彌塞,乃命周武伐纣以治陽,玄帝收魔以治陰,“上賜玄帝披發跣足,金甲玄袍,皂纛玄旗,統領丁甲,下降凡世,與六天魔王戰于洞陰之野,是時魔王以坎離二炁,化蒼龜巨蛇,變現方成,玄帝神力攝于足下,鎖鬼衆于酆都大洞,人民治安,宇内清肅”者是也,元嘗加封,明亦崇奉。

    〔4〕此傳所言,間符舊說,但亦時竊佛傳,雜以鄙言,盛誇感應,如村巫廟祝之見。

    初謂隋炀帝時,玉帝當宴會之際,而忽思凡,遂以三魂之一,為劉氏子,如來三清并來點化,乃隐蓬萊;又以凡心,生哥阇國,次生西霞,皆是王子,蒙天尊教,舍國出家,功行既完,上谒玉帝,封蕩魔天尊,令收天将;于是複生為淨洛國王子,得鬥母元君點化,入武當山成道。

    玄帝方升天宮,忽見妖氣起于中界,知即天将,擾亂人間,乃複下凡,降龜蛇怪,服趙公明,收雷神,獲月孛及他神将,引以朝天。

    玉帝即封諸神為玄天部将,計三十六員。

     然揚子江有鍋及竹纜二妖,獨逸去不可得,真武因指一化身,複入人世,于武當山鏡守之。

    篇末則記永樂三年玄天助國卻敵事,而下有“至今二百餘載”之文,頗似此書流行,當在明季;然舊刻無後一語,可知有者乃後來增訂之本矣。

     四曰《西遊記傳》,四卷四十一回,“題齊雲楊志和編,天水趙景真校”,叙孫悟空得道,唐太宗入冥,玄奘應诏求經,途中遇難,終達西土,得經東歸者也。

    太宗之夢,庸人已言,張鷟《朝野佥載》〔5〕雲,“太宗至夜半奄然入定,見一人雲,‘陛下暫合來,還即去也。

    ’帝問‘君是何人?’對曰,‘臣是生人判冥事。

    ’太宗入見判官,問六月四日事,即令還,向見者又送迎引導出。

    ”又有俗文,亦記斯事,有殘卷從敦煌千佛洞得之(詳見第十二篇)。

    至玄奘入竺〔6〕,實非應诏,事具《唐書》(百九十一《方伎傳》),又有專傳曰《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在《佛藏》中,〔7〕初無諸奇詭事,而後來稗說,頗涉靈怪。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已有猴行者深沙神及諸異境;金人院本亦有《唐三藏》〔8〕(陶宗儀《辍耕錄》);元雜劇有吳昌齡《唐三藏西天取經》〔9〕(锺嗣成《錄鬼簿》),一名《西遊記》(今有日本鹽谷溫校印本),其中收孫悟空,加戒箍,沙僧,豬八戒,紅孩兒,鐵扇公主等皆已見。

    似取經故事,自唐末以至宋元,乃漸漸演成神異,且能有條貫,小說家因亦得取為記傳也。

     全書之前九回為孫悟空得仙至被降故事,言有石猴,尋得水源,衆奉為王,而複出山,就師悟道,以大神通,攪亂天地,玉帝不得已,封為齊天大聖,複擾蟠桃大會,帝命灌口二郎真君讨之,遂大戰,悟空為所獲,其叙當時戰鬥變化之狀雲: ……那小猴見真君到,急急報知猴王。

    猴王即掣起金箍棒,步上雲履。

    二人相見,各言姓名,遂排開陣勢,來往三百餘合。

    二人各變身萬丈,戰入雲端,離卻洞口。

     ……大聖正在開戰,忽見本山衆猴驚散,抽身就走;真君大步趕上,急走急迫。

    大聖慌忙将身一變,入水中。

    真君道,“這猴入水必變魚蝦,待我變作魚鷹逐他。

    ”大聖見真君趕來,又變一鸨鳥,飛在樹上,被真君拽弓一彈,打下草坡,遍尋不見,回轉天王營中去說猴王敗陣等事,又趕不見蹤迹。

    天王把照妖鏡一照,急雲“妖猴往你灌口去了”。

    真君回灌口;猴王急變做真君模樣,座在中堂,被二郎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