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篇 元明傳來之講史(下)
關燈
小
中
大
施耐庵、羅貫中關系問題,高儒《百川書志》卷六史志三載:“《忠義水浒傳》一百卷,錢塘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
”又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卷四十一:“元人武林施某所編《水浒傳》,特為盛行,……其門人羅本亦效之為《三國志演義》,絕淺陋可嗤也。
” 〔17〕吳梅(1884—1939)字瞿安,号霜厓,長洲(今江蘇吳縣)人。
曾任北京大學等校教授。
所撰《顧曲塵談》,論述戲曲音律及作曲方法,中有一章專記元明以來戲曲家遺事轶聞。
〔18〕“惡劄”金聖歎反對侯蒙上書招安宋江,認為“反賊”不能招安,隻能剿滅。
貫華堂本《金人瑞删定水浒傳》卷首《宋史目》評語:“君子一言以為智,一言以為不智。
如侯蒙其人者,亦幸而遂死耳。
脫真得知東平,惡知其不大敗公事,為世僇笑者哉!何羅貫中不達,猶祖其說,而有續《水浒傳》之惡劄也。
” 〔19〕這裡的“當年宋江并沒有受招安平方臘的話”等二句,見俞萬春《蕩寇志》卷首《引言》。
〔20〕寫荒古虞夏者,如周遊《開辟演義》、锺惺《開辟唐虞傳》及《有夏志傳》。
周遊,字仰止,号五嶽山人。
明代人,生平不詳。
《開辟演義》,六卷八十回。
锺惺(1574—1624),字伯敬,明湖廣竟陵人。
《開辟唐虞傳》,即《盤古至唐虞傳》二卷十四則。
《有夏志傳》,四卷十九則。
兩書舊題“景陵锺惺景伯父編輯”,“古吳馮夢龍猶龍父鑒定”。
實為明無名氏所撰。
〔21〕寫東西周者,如《東周列國志》、《西周志》、《四友傳》。
《東周列國志》,二十四卷一○八回。
明餘邵魚撰《列國志傳》,明末馮夢龍改訂為《新列國志》,清蔡元放删改為《東周列國志》,并加評語。
《西周志》,未見,據黃摩西《小說小話》載,此書“鋪張昭王南征、穆王見西王母及平徐偃王事。
”《四友傳》,即《鬼谷四友志》,三卷,不分回目,清楊景淐撰。
〔22〕寫兩漢者,如袁宏道評《兩漢演義傳》。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屬湖北)人。
明三台館本《全漢志傳》,十四卷,卷首有袁宏道序。
〔23〕寫兩晉者,如《東西晉演義》。
此書包括《西晉演義》四卷,《東晉演義》八卷。
明無名氏撰,題“秣陵陳氏尺蠖齋評釋”,首有雉衡山人(明楊爾曾)序。
〔24〕寫唐代者,如熊鐘谷《唐書演義》。
熊鐘谷,即熊大木,明建陽(今屬福建)人。
《唐書演義》,全名《唐書志傳通俗演義》,九十節(實為八十九節)。
〔25〕寫宋代者,如尺蠖齋評釋《南北兩宋志傳》。
尺蠖齋,明陳繼儒書齋名。
《南北兩宋志傳》,包括《南宋志傳》、《北宋志傳》,各十卷五十回。
書題“姑孰陳氏尺蠖齋評釋”。
《南宋》題“陳繼儒編次”,《北宋》不題撰人。
前者演太祖事,後者演宋初及真宗、仁宗二朝事。
書名“南宋”“北宋”,實與曆史上南北宋分期無關,且未涉及南宋時事。
〔26〕通寫全史者,如《二十四史通俗演義》。
此書二十六卷四十四回,清呂撫撰。
原題《綱鑒演義》,後來傳本改稱今名。
〔27〕蔡奡字元放,号野雲主人,清江甯(今屬江蘇)人。
《東周列國志讀法》,見其評本《東周列國志》。
〔28〕《皇明英烈傳》六卷,明無名氏撰。
〔29〕《真英烈傳》未見。
據黃摩西《小說小話》載:“似因反對前書(指《英烈傳》)而作,開國諸将中,于郭英多所痛诋。
” 〔30〕《宋武穆王演義》即《大宋中興通俗演義》,八卷八十則,題“鳌峰熊大木編輯”。
〔31〕《嶽王傳演義》即《大宋中興嶽王傳》,八卷,題“紅雪山人餘應鳌編次”,實即熊大木《大宋中興通俗演義》的另一傳本。
餘應鳌,生平不詳。
〔32〕《精忠全傳》即《嶽武穆王精忠傳》,六卷,六十八回,明無名氏編,為熊大木《大宋中興通俗演義》的删節本。
題“鄒元标編訂”,系假托。
鄒元标(1551—1624),字爾瞻,明吉水(今屬江西)人,曾官吏部左侍郎,撰有《願學集》。
〔33〕《說嶽全傳》二十卷,八十回,清錢彩撰。
彩字錦文,仁和(今浙江杭州)人。
〔34〕《女仙外史》一百回。
呂熊,字文兆,清初吳人,撰有《詩經六藝辨》等。
〔35〕《梼杌閑評》一名《明珠緣》,五十回,不題撰人姓名。
〔36〕叙唐之薛家者,如《征東征西全傳》。
《征東》即《說唐後傳》,五十五回;《征西》即《征西說唐三傳》,十卷,八十八回,均清無名氏撰。
薛家,指唐代名将薛仁貴一家。
〔37〕叙宋之楊家及狄青輩者,如《楊家将全傳》及《五虎平西平南傳》。
《楊家将全傳》,又名《楊家通俗演義》,八卷,五十八則,明無名氏撰。
《五虎平西平南傳》,包括《五虎平西前傳》、《五虎平南後傳》,前傳十四卷,一一二回;後傳六卷,四十二回,均清無名氏撰。
楊家,指宋代名将楊業一家。
“五虎”,指狄青等五人。
”又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卷四十一:“元人武林施某所編《水浒傳》,特為盛行,……其門人羅本亦效之為《三國志演義》,絕淺陋可嗤也。
” 〔17〕吳梅(1884—1939)字瞿安,号霜厓,長洲(今江蘇吳縣)人。
曾任北京大學等校教授。
所撰《顧曲塵談》,論述戲曲音律及作曲方法,中有一章專記元明以來戲曲家遺事轶聞。
〔18〕“惡劄”金聖歎反對侯蒙上書招安宋江,認為“反賊”不能招安,隻能剿滅。
貫華堂本《金人瑞删定水浒傳》卷首《宋史目》評語:“君子一言以為智,一言以為不智。
如侯蒙其人者,亦幸而遂死耳。
脫真得知東平,惡知其不大敗公事,為世僇笑者哉!何羅貫中不達,猶祖其說,而有續《水浒傳》之惡劄也。
” 〔19〕這裡的“當年宋江并沒有受招安平方臘的話”等二句,見俞萬春《蕩寇志》卷首《引言》。
〔20〕寫荒古虞夏者,如周遊《開辟演義》、锺惺《開辟唐虞傳》及《有夏志傳》。
周遊,字仰止,号五嶽山人。
明代人,生平不詳。
《開辟演義》,六卷八十回。
锺惺(1574—1624),字伯敬,明湖廣竟陵人。
《開辟唐虞傳》,即《盤古至唐虞傳》二卷十四則。
《有夏志傳》,四卷十九則。
兩書舊題“景陵锺惺景伯父編輯”,“古吳馮夢龍猶龍父鑒定”。
實為明無名氏所撰。
〔21〕寫東西周者,如《東周列國志》、《西周志》、《四友傳》。
《東周列國志》,二十四卷一○八回。
明餘邵魚撰《列國志傳》,明末馮夢龍改訂為《新列國志》,清蔡元放删改為《東周列國志》,并加評語。
《西周志》,未見,據黃摩西《小說小話》載,此書“鋪張昭王南征、穆王見西王母及平徐偃王事。
”《四友傳》,即《鬼谷四友志》,三卷,不分回目,清楊景淐撰。
〔22〕寫兩漢者,如袁宏道評《兩漢演義傳》。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屬湖北)人。
明三台館本《全漢志傳》,十四卷,卷首有袁宏道序。
〔23〕寫兩晉者,如《東西晉演義》。
此書包括《西晉演義》四卷,《東晉演義》八卷。
明無名氏撰,題“秣陵陳氏尺蠖齋評釋”,首有雉衡山人(明楊爾曾)序。
〔24〕寫唐代者,如熊鐘谷《唐書演義》。
熊鐘谷,即熊大木,明建陽(今屬福建)人。
《唐書演義》,全名《唐書志傳通俗演義》,九十節(實為八十九節)。
〔25〕寫宋代者,如尺蠖齋評釋《南北兩宋志傳》。
尺蠖齋,明陳繼儒書齋名。
《南北兩宋志傳》,包括《南宋志傳》、《北宋志傳》,各十卷五十回。
書題“姑孰陳氏尺蠖齋評釋”。
《南宋》題“陳繼儒編次”,《北宋》不題撰人。
前者演太祖事,後者演宋初及真宗、仁宗二朝事。
書名“南宋”“北宋”,實與曆史上南北宋分期無關,且未涉及南宋時事。
〔26〕通寫全史者,如《二十四史通俗演義》。
此書二十六卷四十四回,清呂撫撰。
原題《綱鑒演義》,後來傳本改稱今名。
〔27〕蔡奡字元放,号野雲主人,清江甯(今屬江蘇)人。
《東周列國志讀法》,見其評本《東周列國志》。
〔28〕《皇明英烈傳》六卷,明無名氏撰。
〔29〕《真英烈傳》未見。
據黃摩西《小說小話》載:“似因反對前書(指《英烈傳》)而作,開國諸将中,于郭英多所痛诋。
” 〔30〕《宋武穆王演義》即《大宋中興通俗演義》,八卷八十則,題“鳌峰熊大木編輯”。
〔31〕《嶽王傳演義》即《大宋中興嶽王傳》,八卷,題“紅雪山人餘應鳌編次”,實即熊大木《大宋中興通俗演義》的另一傳本。
餘應鳌,生平不詳。
〔32〕《精忠全傳》即《嶽武穆王精忠傳》,六卷,六十八回,明無名氏編,為熊大木《大宋中興通俗演義》的删節本。
題“鄒元标編訂”,系假托。
鄒元标(1551—1624),字爾瞻,明吉水(今屬江西)人,曾官吏部左侍郎,撰有《願學集》。
〔33〕《說嶽全傳》二十卷,八十回,清錢彩撰。
彩字錦文,仁和(今浙江杭州)人。
〔34〕《女仙外史》一百回。
呂熊,字文兆,清初吳人,撰有《詩經六藝辨》等。
〔35〕《梼杌閑評》一名《明珠緣》,五十回,不題撰人姓名。
〔36〕叙唐之薛家者,如《征東征西全傳》。
《征東》即《說唐後傳》,五十五回;《征西》即《征西說唐三傳》,十卷,八十八回,均清無名氏撰。
薛家,指唐代名将薛仁貴一家。
〔37〕叙宋之楊家及狄青輩者,如《楊家将全傳》及《五虎平西平南傳》。
《楊家将全傳》,又名《楊家通俗演義》,八卷,五十八則,明無名氏撰。
《五虎平西平南傳》,包括《五虎平西前傳》、《五虎平南後傳》,前傳十四卷,一一二回;後傳六卷,四十二回,均清無名氏撰。
楊家,指宋代名将楊業一家。
“五虎”,指狄青等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