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篇 元明傳來之講史(下)
關燈
小
中
大
二十年前所見《水浒傳》本尚極足尋味,十數載來,為閩中坊賈刊落,止錄事實,中間遊詞餘韻神情寄寓處一概删之,遂既不堪覆瓿,複數十年,無原本印證,此書将永廢。
”應麟所見本,今莫知如何,若百十五回簡本,則成就殆當先于繁本,以其用字造句,與繁本每有差違,倘是删存,無煩改作也。
又簡本撰人,止題羅貫中,周亮工聞于故老者亦第雲羅氏,比郭氏本出,始着耐庵,因疑施乃演為繁本者之托名,當是後起,非古本所有。
後人見繁本題施作羅編,未及悟其依托,遂或意為敷衍,定耐庵與貫中同籍,為錢塘人(明高儒《百川書志》六),且是其師。
〔16〕胡應麟(《筆叢》四十一)亦信所見《水浒傳》小序,謂耐庵“嘗入市肆閱故書,于敝楮中得宋張叔夜禽賊招語一通,備悉其一百八人所由起,因潤飾成此編”。
且雲“施某事見田叔禾《西湖志餘》”,而《志餘》中實無有,蓋誤記也。
近吳梅著《顧曲塵談》〔17〕,雲“《幽閨記》為施君美作。
君美,名惠,即作《水浒傳》之耐庵居士也。
” 案惠亦杭州人,然其為耐庵居士,則不知本于何書,故亦未可輕信矣。
四曰七十回本《水浒傳》。
正傳七十回楔子一回,實七十一回,有原序一篇,題“東都施耐庵撰”,為金人瑞字聖歎所傳,自雲得古本,止七十回,于宋江受天書之後,即以盧俊義夢全夥被縛于張叔夜終,而指招安以下為羅貫中續成,斥曰“惡劄”〔17〕。
其書與百二十回本之前七十回無甚異,惟刊去骈語特多,百廿回本發凡有“舊本去詩詞之繁累”語,頗似聖歎真得古本,然文中有因删去詩詞,而語氣遂稍參差者,則所據殆仍是百回本耳。
周亮工(《書影》一)記《水浒傳》雲,“近金聖歎自七十回之後,斷為羅所續,因極口诋羅,複僞為施序于前,此書遂為施有矣。
”二人生同時,其說當可信。
惟字句亦小有佳處,如第五回叙魯智深诘責瓦官寺僧一節雲: ……智深走到面前,那和尚吃了一驚,跳起身來,便道,“請師兄坐,同吃一盞。
”智深提着禅杖道,“你這兩個,如何把寺來廢了?”那和尚便道,“師兄請坐,聽小僧……”智深睜着眼道,“你說你說:”“……說:在先敝寺,十分好個去處,田莊又廣,僧衆極多,隻被廊下那幾個老和尚吃酒撒潑,将錢養女,長老禁約他們不得,又把長老排告了出去,因此把寺來都廢了。
……” 聖歎于“聽小僧……”下注雲“其語未畢”,于“…… 說”下又多所申釋,而終以“章法奇絕從古未有”譽之,疑此等“奇絕”,正聖歎所為,其批改《西廂記》亦如此。
此文在百回本,為“那和尚便道,‘師兄請坐,聽小僧說。
’智深睜着眼道,‘你說你說!’那和尚道,‘在先敝寺,十分好個去處,田莊廣有,僧衆極多……’”雲雲,在百十五回本,則并無智深睜眼之文,但雲“那和尚曰,‘師兄聽小僧說:在先敝寺,田莊廣有,僧衆也多……’”而已。
至于刊落之由,什九常因于世變,胡适(《文存》三)說,“聖歎生在流賊遍天下的時代,眼見張獻忠李自成一班強盜流毒全國,故他覺得強盜是不能提倡的,是應該口誅筆伐的。
” 故至清,則世異情遷,遂複有以為“雖始行不端,而能翻然悔悟,改弦易轍,以善其修,斯其意固可嘉,而其功誠不可泯”者,截取百十五回本之六十七回至結末,稱《後水浒》,一名《蕩平四大宣傳》,附刊七十回之後以行矣。
其卷首有乾隆壬子(一七九二)賞心居士序。
清初,有《後水浒傳》四十回,雲是“古宋遺民著,雁宕山樵評”,蓋以續百回本。
其書言宋江既死,餘人尚為宋禦金,然無功,李俊遂率衆浮海,王于暹羅,結末頗似杜光庭之《虬髯傳》。
古宋遺民者,本書卷首《論略》雲“不知何許人,以時考之,當去施羅未遠,或與之同時,不相為下,亦未可知”。
然實乃陳忱之托名;忱字遐心,浙江烏程人,生平著作并佚,惟此書存,為明末遺民(《兩浙輶軒錄》補遺一《光緒嘉興府志》五十三),故雖遊戲之作,亦見避地之意矣。
然至道光中,有山陰俞萬春作《結水浒傳》七十回,結子一回,亦名《蕩寇志》,則立意正相反,使山泊首領,非死即誅,專明“當年宋江并沒有受招安平方臘的話,隻有被張叔夜擒拿正法一句話”〔19〕,以結七十回本。
俞萬春字仲華,别号忽來道人,嘗随其父宦粵。
瑤民之變,從征有功議叙,後行醫于杭州,晚年乃奉道釋,道光己酉(一八四九)卒。
《蕩寇志》之作,始于丙戌而迄于丁未,首尾凡二十二年,“未遑修飾而殁”,鹹豐元年(一八五一),其子龍光始修潤而刻之(本書識語)。
書中造事行文,有時幾欲摩前傳之壘,采錄景象,亦頗有施羅所未試者,在糾纏舊作之同類小說中,蓋差為佼佼者矣。
此外講史之屬,為數尚多。
明已有荒古虞夏(周遊《開辟演義》锺惺《開辟唐虞傳》及《有夏志傳》)〔20〕,東西周(《東周列國志》《西周志》《四友傳》)〔21〕,兩漢(袁宏道評《兩漢演義傳》)〔22〕,兩晉(《西晉演義》《東晉演義)》〔23〕,唐(熊锺谷《唐書演義》)〔24〕,宋(
”應麟所見本,今莫知如何,若百十五回簡本,則成就殆當先于繁本,以其用字造句,與繁本每有差違,倘是删存,無煩改作也。
又簡本撰人,止題羅貫中,周亮工聞于故老者亦第雲羅氏,比郭氏本出,始着耐庵,因疑施乃演為繁本者之托名,當是後起,非古本所有。
後人見繁本題施作羅編,未及悟其依托,遂或意為敷衍,定耐庵與貫中同籍,為錢塘人(明高儒《百川書志》六),且是其師。
〔16〕胡應麟(《筆叢》四十一)亦信所見《水浒傳》小序,謂耐庵“嘗入市肆閱故書,于敝楮中得宋張叔夜禽賊招語一通,備悉其一百八人所由起,因潤飾成此編”。
且雲“施某事見田叔禾《西湖志餘》”,而《志餘》中實無有,蓋誤記也。
近吳梅著《顧曲塵談》〔17〕,雲“《幽閨記》為施君美作。
君美,名惠,即作《水浒傳》之耐庵居士也。
” 案惠亦杭州人,然其為耐庵居士,則不知本于何書,故亦未可輕信矣。
四曰七十回本《水浒傳》。
正傳七十回楔子一回,實七十一回,有原序一篇,題“東都施耐庵撰”,為金人瑞字聖歎所傳,自雲得古本,止七十回,于宋江受天書之後,即以盧俊義夢全夥被縛于張叔夜終,而指招安以下為羅貫中續成,斥曰“惡劄”〔17〕。
其書與百二十回本之前七十回無甚異,惟刊去骈語特多,百廿回本發凡有“舊本去詩詞之繁累”語,頗似聖歎真得古本,然文中有因删去詩詞,而語氣遂稍參差者,則所據殆仍是百回本耳。
周亮工(《書影》一)記《水浒傳》雲,“近金聖歎自七十回之後,斷為羅所續,因極口诋羅,複僞為施序于前,此書遂為施有矣。
”二人生同時,其說當可信。
惟字句亦小有佳處,如第五回叙魯智深诘責瓦官寺僧一節雲: ……智深走到面前,那和尚吃了一驚,跳起身來,便道,“請師兄坐,同吃一盞。
”智深提着禅杖道,“你這兩個,如何把寺來廢了?”那和尚便道,“師兄請坐,聽小僧……”智深睜着眼道,“你說你說:”“……說:在先敝寺,十分好個去處,田莊又廣,僧衆極多,隻被廊下那幾個老和尚吃酒撒潑,将錢養女,長老禁約他們不得,又把長老排告了出去,因此把寺來都廢了。
……” 聖歎于“聽小僧……”下注雲“其語未畢”,于“…… 說”下又多所申釋,而終以“章法奇絕從古未有”譽之,疑此等“奇絕”,正聖歎所為,其批改《西廂記》亦如此。
此文在百回本,為“那和尚便道,‘師兄請坐,聽小僧說。
’智深睜着眼道,‘你說你說!’那和尚道,‘在先敝寺,十分好個去處,田莊廣有,僧衆極多……’”雲雲,在百十五回本,則并無智深睜眼之文,但雲“那和尚曰,‘師兄聽小僧說:在先敝寺,田莊廣有,僧衆也多……’”而已。
至于刊落之由,什九常因于世變,胡适(《文存》三)說,“聖歎生在流賊遍天下的時代,眼見張獻忠李自成一班強盜流毒全國,故他覺得強盜是不能提倡的,是應該口誅筆伐的。
” 故至清,則世異情遷,遂複有以為“雖始行不端,而能翻然悔悟,改弦易轍,以善其修,斯其意固可嘉,而其功誠不可泯”者,截取百十五回本之六十七回至結末,稱《後水浒》,一名《蕩平四大宣傳》,附刊七十回之後以行矣。
其卷首有乾隆壬子(一七九二)賞心居士序。
清初,有《後水浒傳》四十回,雲是“古宋遺民著,雁宕山樵評”,蓋以續百回本。
其書言宋江既死,餘人尚為宋禦金,然無功,李俊遂率衆浮海,王于暹羅,結末頗似杜光庭之《虬髯傳》。
古宋遺民者,本書卷首《論略》雲“不知何許人,以時考之,當去施羅未遠,或與之同時,不相為下,亦未可知”。
然實乃陳忱之托名;忱字遐心,浙江烏程人,生平著作并佚,惟此書存,為明末遺民(《兩浙輶軒錄》補遺一《光緒嘉興府志》五十三),故雖遊戲之作,亦見避地之意矣。
然至道光中,有山陰俞萬春作《結水浒傳》七十回,結子一回,亦名《蕩寇志》,則立意正相反,使山泊首領,非死即誅,專明“當年宋江并沒有受招安平方臘的話,隻有被張叔夜擒拿正法一句話”〔19〕,以結七十回本。
俞萬春字仲華,别号忽來道人,嘗随其父宦粵。
瑤民之變,從征有功議叙,後行醫于杭州,晚年乃奉道釋,道光己酉(一八四九)卒。
《蕩寇志》之作,始于丙戌而迄于丁未,首尾凡二十二年,“未遑修飾而殁”,鹹豐元年(一八五一),其子龍光始修潤而刻之(本書識語)。
書中造事行文,有時幾欲摩前傳之壘,采錄景象,亦頗有施羅所未試者,在糾纏舊作之同類小說中,蓋差為佼佼者矣。
此外講史之屬,為數尚多。
明已有荒古虞夏(周遊《開辟演義》锺惺《開辟唐虞傳》及《有夏志傳》)〔20〕,東西周(《東周列國志》《西周志》《四友傳》)〔21〕,兩漢(袁宏道評《兩漢演義傳》)〔22〕,兩晉(《西晉演義》《東晉演義)》〔23〕,唐(熊锺谷《唐書演義》)〔24〕,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