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篇 元明傳來之講史(下)
關燈
小
中
大
即明嘉靖時武定侯郭勳〔9〕家所傳之本,“前有汗太函序,托名天都外臣者”(《野獲編》五)。
今未見。
别有本亦一百回,有李贽〔10〕序及批點,殆即出郭氏本,而改題為“施耐庵集撰,羅貫中纂修”。
然今亦難得,惟日本尚有亨保戊申(一七二八)翻刻之前十回及寶曆〔11〕九年(一七五九)續翻之十一至二十回,亦始于誤走妖魔而繼以魯達林沖事迹,與百十五回本同,第五回于魯達有“直教名馳塞北三千裡,證果江南第一州”之語,即指六和坐化故事,則結束當亦無異。
惟于文辭,乃大有增删,幾乎改觀,除去惡詩,增益骈語;描寫亦愈入細微,如述林沖雪中行沽一節,即多于百十五回本者至一倍餘: ……隻說林沖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生些焰火起來,屋邊有一堆柴炭,拿幾塊來生在地爐裡;仰面看那草屋時,四下裡崩壞了,又被朔風吹撼搖振得動。
林沖道,“這屋如何過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喚個泥水匠來修理。
”向了一回火,覺得身上寒冷,尋思“卻才老軍所說五裡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來吃?”便去包裡取些碎銀子,把花槍挑了酒葫蘆,将火炭蓋了,取氈笠子戴上,拿了鑰匙出來,把草廳門拽上,出到大門首,把兩扇草場門反拽上,鎖了,帶了鑰匙,信步投東,雪地裡踏着碎瓊亂玉,迤遈背着北風而行,——那雪正下得緊。
行不上半裡多路,看見一所古廟,林沖頂禮道,“神明庇估,改日來燒錢紙。
”又行了一回,望見一簇人家,林沖住腳看時,見籬笆中挑着一個草帚兒在露天裡。
林沖徑到店裡;主人道,“客人那裡來?”林沖道,“你認得這個葫蘆麼?”主人看了,道,“這葫蘆是草料場老軍的。
”林沖道,“如何?便認的。
”店主道,“既是草料場看守大哥,且請少坐,天氣寒冷,且酌三杯權當接風。
” 店家切一盤熟牛肉,燙一壺熱酒,請林沖。
又自買了些牛肉,又吃了數杯,就又買了一葫蘆酒,包了那兩塊牛肉,留下些碎銀子,把花槍挑了酒葫蘆,懷内揣了牛肉,叫聲“相擾”,便出籬笆門,依舊迎着朔風回來。
看那雪,到晚越下的緊了。
古時有個書生,做了一個詞,單題那貧苦的恨雪: 廣莫嚴風刮地,這雪兒下的正好,拈絮挦綿,裁幾片大如栲栳,見林間竹屋茅茨,争些兒被他壓倒。
富室豪家,卻道是“壓瘴猶嫌少”,向的是獸炭紅爐,穿的是棉衣絮襖,手拈梅花,唱道“國家祥瑞”,不念貧民些小。
高卧有幽人,吟詠多詩草。
再說林沖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風,飛也似奔到草場門口,開了鎖,入内看時,隻叫得苦。
原來天理昭然,佑護善人義士,因這場大雪,救了林沖的性命:那兩間草廳,已被雪壓倒了。
……(第十回《林教頭風雪山神廟》) 三曰一百二十回本《忠義水浒全書》。
亦題“施耐庵集撰,羅貫中纂修”,與李贽序百回本同。
首有楚人楊定見〔12〕序,自雲事李卓吾,因袁無涯〔13〕之請而刻此傳;次發凡十條,次為《宣和遺事》中之梁山泺本末及百八人籍貫出身。
全書自首至受招安,事略全同百十五回本,破遼小異,且少詩詞,平田虎王慶則并事略亦異,而收方臘又悉同。
文詞與百回本幾無别,特于字句稍有更定,如百回本中“林沖道,‘如何?便認的。
’”此則作“林沖道,‘原來如此。
’”詩詞又較多,則為刊時增入,故發凡雲,“舊本去詩詞之煩蕪,一慮事緒之斷,一慮眼路之迷,頗直截清明,第有得此以形容人态,頗挫文情者,又未可盡除,茲複為增定,或撺原本而進所有,或逆古意而益所無,惟周勸懲,兼善戲谑”也。
亦有李贽評,與百回本不同,而兩皆弇陋,蓋即葉晝〔14〕輩所僞托(詳見《書影》一)。
發凡又雲,“古本有羅氏緻語,相傳燈花婆婆等事,既不可複見,乃後人有因‘四大寇’之拘而酌損之者,有嫌一百二十回之繁而淘汰之者,皆失。
郭武定本即舊本移置閻婆事,甚善,其于寇中去王田而加遼國,猶是小家照應之法,不知大手筆者正不爾爾。
”是知《水浒》有古本百回,當時“既不可複見”;又有舊本,似百二十回,中有“四大寇”,蓋謂王田方及宋江,即柴進見于白屏風上禦書者(見百十五回本之六十七回及《水浒全書》七十二回)。
郭氏本始破其拘,削王田而加遼國,成百回;《水浒全書》又增王田,仍存遼國,複為百廿回,而宋江乃始退居于四寇之外。
然《宣和遺事》所謂“三路之寇”者,實指攻奪淮陽京西河北三路強人,皆宋江屬,不知何人誤讀,遂以王慶田虎輩當之。
然破遼故事慮亦非始作于明,宋代外敵憑陵,國政弛廢,轉思草澤,蓋亦人情,故或造野語以自慰,複多異說,不能合符,于是後之小說,既以取舍不同而紛歧,所取者又以話本非一而違異,田虎王慶在百回本與百十七回本〔15〕名同而文迥别,殆亦由此而已。
惟其後讨平方臘,則各本悉同,因疑在郭本所據舊本之前,當又有别本,即以平方臘接招安之後,如《宣和遺事》所記者,于事理始為密合,然而證信尚缺,未能定也。
總上五本觀之,知現存之《水浒傳》實有兩種,其一簡略,其一繁缛。
胡應膳(《筆叢》四十一)雲,“餘
今未見。
别有本亦一百回,有李贽〔10〕序及批點,殆即出郭氏本,而改題為“施耐庵集撰,羅貫中纂修”。
然今亦難得,惟日本尚有亨保戊申(一七二八)翻刻之前十回及寶曆〔11〕九年(一七五九)續翻之十一至二十回,亦始于誤走妖魔而繼以魯達林沖事迹,與百十五回本同,第五回于魯達有“直教名馳塞北三千裡,證果江南第一州”之語,即指六和坐化故事,則結束當亦無異。
惟于文辭,乃大有增删,幾乎改觀,除去惡詩,增益骈語;描寫亦愈入細微,如述林沖雪中行沽一節,即多于百十五回本者至一倍餘: ……隻說林沖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生些焰火起來,屋邊有一堆柴炭,拿幾塊來生在地爐裡;仰面看那草屋時,四下裡崩壞了,又被朔風吹撼搖振得動。
林沖道,“這屋如何過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喚個泥水匠來修理。
”向了一回火,覺得身上寒冷,尋思“卻才老軍所說五裡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來吃?”便去包裡取些碎銀子,把花槍挑了酒葫蘆,将火炭蓋了,取氈笠子戴上,拿了鑰匙出來,把草廳門拽上,出到大門首,把兩扇草場門反拽上,鎖了,帶了鑰匙,信步投東,雪地裡踏着碎瓊亂玉,迤遈背着北風而行,——那雪正下得緊。
行不上半裡多路,看見一所古廟,林沖頂禮道,“神明庇估,改日來燒錢紙。
”又行了一回,望見一簇人家,林沖住腳看時,見籬笆中挑着一個草帚兒在露天裡。
林沖徑到店裡;主人道,“客人那裡來?”林沖道,“你認得這個葫蘆麼?”主人看了,道,“這葫蘆是草料場老軍的。
”林沖道,“如何?便認的。
”店主道,“既是草料場看守大哥,且請少坐,天氣寒冷,且酌三杯權當接風。
” 店家切一盤熟牛肉,燙一壺熱酒,請林沖。
又自買了些牛肉,又吃了數杯,就又買了一葫蘆酒,包了那兩塊牛肉,留下些碎銀子,把花槍挑了酒葫蘆,懷内揣了牛肉,叫聲“相擾”,便出籬笆門,依舊迎着朔風回來。
看那雪,到晚越下的緊了。
古時有個書生,做了一個詞,單題那貧苦的恨雪: 廣莫嚴風刮地,這雪兒下的正好,拈絮挦綿,裁幾片大如栲栳,見林間竹屋茅茨,争些兒被他壓倒。
富室豪家,卻道是“壓瘴猶嫌少”,向的是獸炭紅爐,穿的是棉衣絮襖,手拈梅花,唱道“國家祥瑞”,不念貧民些小。
高卧有幽人,吟詠多詩草。
再說林沖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風,飛也似奔到草場門口,開了鎖,入内看時,隻叫得苦。
原來天理昭然,佑護善人義士,因這場大雪,救了林沖的性命:那兩間草廳,已被雪壓倒了。
……(第十回《林教頭風雪山神廟》) 三曰一百二十回本《忠義水浒全書》。
亦題“施耐庵集撰,羅貫中纂修”,與李贽序百回本同。
首有楚人楊定見〔12〕序,自雲事李卓吾,因袁無涯〔13〕之請而刻此傳;次發凡十條,次為《宣和遺事》中之梁山泺本末及百八人籍貫出身。
全書自首至受招安,事略全同百十五回本,破遼小異,且少詩詞,平田虎王慶則并事略亦異,而收方臘又悉同。
文詞與百回本幾無别,特于字句稍有更定,如百回本中“林沖道,‘如何?便認的。
’”此則作“林沖道,‘原來如此。
’”詩詞又較多,則為刊時增入,故發凡雲,“舊本去詩詞之煩蕪,一慮事緒之斷,一慮眼路之迷,頗直截清明,第有得此以形容人态,頗挫文情者,又未可盡除,茲複為增定,或撺原本而進所有,或逆古意而益所無,惟周勸懲,兼善戲谑”也。
亦有李贽評,與百回本不同,而兩皆弇陋,蓋即葉晝〔14〕輩所僞托(詳見《書影》一)。
發凡又雲,“古本有羅氏緻語,相傳燈花婆婆等事,既不可複見,乃後人有因‘四大寇’之拘而酌損之者,有嫌一百二十回之繁而淘汰之者,皆失。
郭武定本即舊本移置閻婆事,甚善,其于寇中去王田而加遼國,猶是小家照應之法,不知大手筆者正不爾爾。
”是知《水浒》有古本百回,當時“既不可複見”;又有舊本,似百二十回,中有“四大寇”,蓋謂王田方及宋江,即柴進見于白屏風上禦書者(見百十五回本之六十七回及《水浒全書》七十二回)。
郭氏本始破其拘,削王田而加遼國,成百回;《水浒全書》又增王田,仍存遼國,複為百廿回,而宋江乃始退居于四寇之外。
然《宣和遺事》所謂“三路之寇”者,實指攻奪淮陽京西河北三路強人,皆宋江屬,不知何人誤讀,遂以王慶田虎輩當之。
然破遼故事慮亦非始作于明,宋代外敵憑陵,國政弛廢,轉思草澤,蓋亦人情,故或造野語以自慰,複多異說,不能合符,于是後之小說,既以取舍不同而紛歧,所取者又以話本非一而違異,田虎王慶在百回本與百十七回本〔15〕名同而文迥别,殆亦由此而已。
惟其後讨平方臘,則各本悉同,因疑在郭本所據舊本之前,當又有别本,即以平方臘接招安之後,如《宣和遺事》所記者,于事理始為密合,然而證信尚缺,未能定也。
總上五本觀之,知現存之《水浒傳》實有兩種,其一簡略,其一繁缛。
胡應膳(《筆叢》四十一)雲,“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