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篇 元明傳來之講史(上)
關燈
小
中
大
〔1〕新安虞氏刊本全相平話五種日本所藏原刊題“建安虞氏新刊”。
建安即今福建建瓯,虞氏系刊行者姓氏。
此五種平話均分上中下三卷,不題撰者。
〔2〕《赤壁鏖兵》陶宗儀《辍耕錄》卷二十五“金院本名目”著錄,今佚。
《諸葛亮秋風五丈原》,一名《諸葛亮軍屯五丈原》,曹本《錄鬼簿》著錄,金元間王仲文撰,今殘存逸文。
《隔江鬥智》,全名《兩軍師隔江鬥智》,元明間無名氏撰。
明臧晉叔《元曲選》辛集收入。
《連環計》,全名《錦雲堂暗定連環計》,一作《錦雲堂美女連環記》,元無名氏撰。
明臧晉叔《元曲選》壬集收入。
《複奪受禅台》,全名《司馬昭複奪受禅台》。
同名劇作有二種,一為元李壽卿撰,一為元李取進撰,曹本《錄鬼簿》均著錄,不見傳本。
〔3〕《龍虎風雲會》全稱《宋太祖龍虎風雲會》,叙宋太祖趙匡胤夜訪趙普及統一中國故事。
明息機子輯《雜劇選》收入。
〔4〕《三國志演義》又稱《三國志通俗演義》,卷首有弘治甲寅(1494)庸愚子(蔣大器)序和嘉靖壬午年(1522)關中修髯子(張尚德)小引,因商務印書館影印時抽去該小引,緻被誤認為弘治年間刊本。
此書為今所見《三國演義》最早刊本。
〔5〕陳壽(233—297)字承祚,西晉安漢(今四川南充)人,晉時任著作郎、治書侍禦史。
晉滅吳後,集合三國時官私著作,撰成《三國志》一書。
裴松之,參看本卷第51頁注〔2〕。
〔6〕習鑿齒(?—384)字彥威,東晉襄陽(治所今湖北襄樊)人,曾官荥陽太守,撰有《漢晉春秋》。
孫盛,字安國,東晉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遙)人,官至秘書監,加給事中。
撰有《魏氏春秋》、《晉陽秋》等。
〔7〕謝肇淛字在杭,明長樂(今屬福建)人,萬曆間官廣西右布政使。
所撰《五雜組》,十六卷,多記風物掌故。
其中論及《三國演義》時雲:“事太實則近腐,可以悅裡巷小兒,而不足為士君子道也。
” 〔8〕章學誠(1738—1801)字實齋,清會稽(今浙江紹興)人,曾官國子監典籍。
撰有《文史通義》等。
所撰《丙辰劄記》,一卷,其中曾雲:“凡演義之書,如《列國志》、《東西漢》、《說唐》及《南北宋》,多記實事;《西遊記》、《金瓶梅》之類,全憑虛構,皆無傷也。
唯《三國演義》則七分實事,三分虛構,以至觀者往往為之惑亂。
” 〔9〕毛宗崗清初長洲(今江蘇蘇州)人,生平不詳。
金人瑞,即金聖歎(1608—1661),原姓張,名采,清初吳縣(今屬江蘇)人。
金聖歎在《水浒傳》每回正文前加上評語,稱“聖歎外書”,毛宗崗也以同樣手法,在《三國演義》每回前面加上評語,每回裡還有夾批,并冒稱“聖歎外書”。
〔10〕《隋唐志傳》羅貫中《隋唐志傳》原本已不存,今本題《隋唐兩朝志傳》,十二卷,一二二回,明萬曆己未年(1619)刊本,卷首有楊慎及林瀚(即下文“林氏”)序,林序自謂該書由他纂輯。
内容記隋末至唐僖宗乾符年間事。
林瀚,字亨大,明閩縣(今福建閩侯)人,官至南京吏部尚書。
〔11〕褚人獲字石農,清長洲(今江蘇蘇州)人。
撰有《堅瓠集》、《讀史随筆》等。
〔12〕袁于令(1592—1674)名韫玉,号箨庵,明末清初吳縣(今屬江蘇)人。
撰有傳奇《西樓記》及小說《隋史遺文》等。
所藏《逸史》,唐代盧肇撰,已佚。
褚人穫《隋唐演義》序載:“昔箨庵袁先生曾示予所藏《逸史》,載隋炀帝、朱貴兒、唐明皇、楊玉環再世姻緣事,殊新異可喜,因與商酌編入本傳,以為一部之始終關目。
” 〔13〕《大業拾遺記》此書及《海山記》、《迷樓記》、《開河記》,參看本書第十一篇。
〔14〕《隋唐嘉話》三卷,唐劉餗撰。
《明皇雜錄》,二卷,唐鄭處誨撰。
《常侍言旨》,一卷,唐柳珵撰。
《開天傳信記》,一卷,唐鄭棨撰。
《次柳氏舊聞》,一卷,唐李德裕撰。
《開元天寶遺事》,四卷,五代王仁裕撰。
《長恨歌傳》、《梅妃傳》,分别參看本書第八篇、第十一篇。
《太真外傳》,參看本卷第108頁注〔14〕。
〔15〕《殘唐五代史演義》日本《内閣文庫書目》著錄:“殘唐五代史演義傳》,六十回,二卷。
宋羅本。
明湯顯祖批評。
清版,四本。
” 〔16〕王慎修明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生平不詳。
〔17〕張無咎名譽,明末楚黃(今湖北黃崗)人,餘不詳。
龍子猶,即馮夢龍,參看本書第二十一篇。
〔18〕尉遲偓南唐人,曾任朝議郎守給事中,修國史。
《中朝故事》,《宋史·藝文志》著錄二卷。
關于術人續頭故事,見下卷。
〔19〕鄭獬(1022—1072)字毅夫,北宋安陸(今屬湖北)人。
曾官翰林學士,知開卦府。
《馬遂傳》,見所撰《鄖溪集》。
建安即今福建建瓯,虞氏系刊行者姓氏。
此五種平話均分上中下三卷,不題撰者。
〔2〕《赤壁鏖兵》陶宗儀《辍耕錄》卷二十五“金院本名目”著錄,今佚。
《諸葛亮秋風五丈原》,一名《諸葛亮軍屯五丈原》,曹本《錄鬼簿》著錄,金元間王仲文撰,今殘存逸文。
《隔江鬥智》,全名《兩軍師隔江鬥智》,元明間無名氏撰。
明臧晉叔《元曲選》辛集收入。
《連環計》,全名《錦雲堂暗定連環計》,一作《錦雲堂美女連環記》,元無名氏撰。
明臧晉叔《元曲選》壬集收入。
《複奪受禅台》,全名《司馬昭複奪受禅台》。
同名劇作有二種,一為元李壽卿撰,一為元李取進撰,曹本《錄鬼簿》均著錄,不見傳本。
〔3〕《龍虎風雲會》全稱《宋太祖龍虎風雲會》,叙宋太祖趙匡胤夜訪趙普及統一中國故事。
明息機子輯《雜劇選》收入。
〔4〕《三國志演義》又稱《三國志通俗演義》,卷首有弘治甲寅(1494)庸愚子(蔣大器)序和嘉靖壬午年(1522)關中修髯子(張尚德)小引,因商務印書館影印時抽去該小引,緻被誤認為弘治年間刊本。
此書為今所見《三國演義》最早刊本。
〔5〕陳壽(233—297)字承祚,西晉安漢(今四川南充)人,晉時任著作郎、治書侍禦史。
晉滅吳後,集合三國時官私著作,撰成《三國志》一書。
裴松之,參看本卷第51頁注〔2〕。
〔6〕習鑿齒(?—384)字彥威,東晉襄陽(治所今湖北襄樊)人,曾官荥陽太守,撰有《漢晉春秋》。
孫盛,字安國,東晉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遙)人,官至秘書監,加給事中。
撰有《魏氏春秋》、《晉陽秋》等。
〔7〕謝肇淛字在杭,明長樂(今屬福建)人,萬曆間官廣西右布政使。
所撰《五雜組》,十六卷,多記風物掌故。
其中論及《三國演義》時雲:“事太實則近腐,可以悅裡巷小兒,而不足為士君子道也。
” 〔8〕章學誠(1738—1801)字實齋,清會稽(今浙江紹興)人,曾官國子監典籍。
撰有《文史通義》等。
所撰《丙辰劄記》,一卷,其中曾雲:“凡演義之書,如《列國志》、《東西漢》、《說唐》及《南北宋》,多記實事;《西遊記》、《金瓶梅》之類,全憑虛構,皆無傷也。
唯《三國演義》則七分實事,三分虛構,以至觀者往往為之惑亂。
” 〔9〕毛宗崗清初長洲(今江蘇蘇州)人,生平不詳。
金人瑞,即金聖歎(1608—1661),原姓張,名采,清初吳縣(今屬江蘇)人。
金聖歎在《水浒傳》每回正文前加上評語,稱“聖歎外書”,毛宗崗也以同樣手法,在《三國演義》每回前面加上評語,每回裡還有夾批,并冒稱“聖歎外書”。
〔10〕《隋唐志傳》羅貫中《隋唐志傳》原本已不存,今本題《隋唐兩朝志傳》,十二卷,一二二回,明萬曆己未年(1619)刊本,卷首有楊慎及林瀚(即下文“林氏”)序,林序自謂該書由他纂輯。
内容記隋末至唐僖宗乾符年間事。
林瀚,字亨大,明閩縣(今福建閩侯)人,官至南京吏部尚書。
〔11〕褚人獲字石農,清長洲(今江蘇蘇州)人。
撰有《堅瓠集》、《讀史随筆》等。
〔12〕袁于令(1592—1674)名韫玉,号箨庵,明末清初吳縣(今屬江蘇)人。
撰有傳奇《西樓記》及小說《隋史遺文》等。
所藏《逸史》,唐代盧肇撰,已佚。
褚人穫《隋唐演義》序載:“昔箨庵袁先生曾示予所藏《逸史》,載隋炀帝、朱貴兒、唐明皇、楊玉環再世姻緣事,殊新異可喜,因與商酌編入本傳,以為一部之始終關目。
” 〔13〕《大業拾遺記》此書及《海山記》、《迷樓記》、《開河記》,參看本書第十一篇。
〔14〕《隋唐嘉話》三卷,唐劉餗撰。
《明皇雜錄》,二卷,唐鄭處誨撰。
《常侍言旨》,一卷,唐柳珵撰。
《開天傳信記》,一卷,唐鄭棨撰。
《次柳氏舊聞》,一卷,唐李德裕撰。
《開元天寶遺事》,四卷,五代王仁裕撰。
《長恨歌傳》、《梅妃傳》,分别參看本書第八篇、第十一篇。
《太真外傳》,參看本卷第108頁注〔14〕。
〔15〕《殘唐五代史演義》日本《内閣文庫書目》著錄:“殘唐五代史演義傳》,六十回,二卷。
宋羅本。
明湯顯祖批評。
清版,四本。
” 〔16〕王慎修明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生平不詳。
〔17〕張無咎名譽,明末楚黃(今湖北黃崗)人,餘不詳。
龍子猶,即馮夢龍,參看本書第二十一篇。
〔18〕尉遲偓南唐人,曾任朝議郎守給事中,修國史。
《中朝故事》,《宋史·藝文志》著錄二卷。
關于術人續頭故事,見下卷。
〔19〕鄭獬(1022—1072)字毅夫,北宋安陸(今屬湖北)人。
曾官翰林學士,知開卦府。
《馬遂傳》,見所撰《鄖溪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