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篇 宋之話本
關燈
小
中
大
本,此殆近之矣。
其書梁唐晉漢周每代二卷,各以詩起,次入正文,又以詩終。
惟《梁史平話》始于開辟,次略叙曆代興亡之事,立論頗奇,而亦雜以誕妄之因果說。
龍争虎戰幾春秋,五代梁唐晉漢周,興廢風燈明滅裡,易君變國若傳郵。
粵自鴻荒既判,風氣始開,伏羲畫八卦而文籍生,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
……那時諸侯皆已順從,獨蚩尤共炎帝侵暴諸侯,不服王化。
黃帝乃帥諸侯,興兵動衆,…… 遂殺死炎帝,活捉蚩尤,萬國平定。
這黃帝做着個厮殺的頭腦,教天下後世習用幹戈。
……湯伐桀,武王伐纣,皆是以臣弑君,篡奪了夏殷的天下。
湯武不合做了這個樣子,後來周室衰微,諸侯強大,春秋之世二百四十年之間,臣弑其君的也有,子弑其父的也有。
孔子聖人為見三綱淪,九法斁,秉那直筆,做一卷書,喚做《春秋》,褒獎他善的,貶罰他惡的,故孟子道是“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隻有漢高祖姓劉字季,他取秦始皇天下不用篡弑之謀,真個是: 手拿三尺龍泉劍,奪卻中原四百州。
劉季殺了項羽,立着國号曰漢,隻因疑忌功臣,如韓王信彭越陳豨之徒,皆不免族滅誅夷。
這三個功臣抱屈銜冤,訴于天帝,天帝可憐見三個功臣無辜被戮,令他每三個托生做三個豪傑出來:韓信去曹家托生做着個曹操,彭越去孫家托生做着個孫權,陳豨去那宗室家托生做着個劉備。
這三個分了他的天下,……三國各有史,道是《三國志》是也。
…… 于是更自晉及唐,以至黃巢變亂,朱氏立國,其下卷今阙,必當訖于梁亡矣。
全書叙述,繁簡頗不同,大抵史上大事,即無發揮,一涉細故,便多增飾,狀以骈俪,證以詩歌,又雜诨詞,以博笑噱,如說黃巢下第,與朱溫等為盜,将劫侯家莊馬評事時途中情景,即其例也: ……黃巢道,“若去劫他時,不消賢弟下手,咱有桑門劍一口,是天賜黃巢的,咱将劍一指,看他甚人,也抵敵不住。
”道罷便去,行過一個高嶺,名做懸刀峰,自行了半個日頭,方得下嶺。
好座高嶺!是:根盤地角,頂接天涯,蒼蒼老桧拂長空,挺挺孤松侵碧漢,山雞共日雞齊鬥,天河與澗水接流,飛泉飄雨腳廉纖,怪石與雲頭相軋。
怎見得高? 幾年攧下一樵夫,至今未曾攧到底。
黃巢兄弟四人過了這座高嶺,望見那侯家莊。
好座莊舍!但見:石惹閑雲,山連溪水,堤邊垂柳,弄風袅袅拂溪橋,路畔閑花,映日叢叢遮野渡。
那四個兄弟望見莊舍遠不出五裡田地,天色正晡,同入個樹林中亸了,待晚西卻行到那馬家門首去。
…… 《京本通俗小說》不知本幾卷,今存卷十至十六,每卷一篇,曰《碾玉觀音》,曰《菩薩蠻》,曰《西山一窟鬼》,曰《志誠張主管》,曰《拗相公》,曰《錯斬崔甯》,曰《馮玉梅團圓》等,每篇各具首尾,頃刻可了,與吳自牧所記正同。
其取材多在近時,或采之他種說部,主在娛心,而雜以懲勸。
體制則什九先以閑話或他事,後乃綴合,以入正文。
如《碾玉觀音》因欲叙鹹安郡王遊春,則辄舉春詞至十餘首: 山色晴岚景物佳,暖烘回雁起平沙,東郊漸覺花供眼,南陌依稀草吐芽。
堤上柳,未藏鴉,尋芳趁步到山家,隴頭幾樹紅梅落,紅杏枝頭未着花。
這首《鹧鸪天》說孟春景緻,原來又不如仲春詞做得好: ………… 這三首詞,都不如王荊公看見花瓣兒片片風吹下地來,原來這春歸去是東風斷送的。
有詩道: 春日春風有時好,春日春風有時惡,不得春風花不開,花開又被風吹落。
蘇東坡道,不是東風斷送春歸去,是春雨斷送春歸去。
有詩道: 雨前初見花間蕊,雨後全無葉底花,蜂蝶紛紛過牆去,卻疑春色在鄰家。
秦少遊道,也不幹風事,也不幹雨事,是柳絮飄将春色去。
有詩道: 三月柳花輕複散,飄揚淡蕩送春歸,此花本是無情物,一向東飛一向西。
………… 王岩叟道,也不幹風事,也不幹雨事,也不幹柳絮事,也不幹蝴蝶事,也不幹黃莺事,也不幹杜鵑事,也不幹燕子事,是九十日春光已過春歸去。
曾有詩道: 怨風怨雨兩俱非,風雨不來春亦歸,腮邊紅褪青梅小,口角黃消乳燕飛, 蜀魄健啼花影去,吳蠶強食柘桑稀,直惱春歸無覓處,江湖辜負一蓑衣。
說話的因甚說這春歸詞?紹興年間,行在有個關西延州延安府人,本身是三鎮節度使鹹安郡王,當時怕春歸去,将帶着許多鈞眷遊春,…… 此種引首,與講史之先叙天地開辟者略異,大抵詩詞之外,亦用故實,或取相類,或取不同,而多為時事。
取不同者由反入正,取相類者較有淺深,忽而相牽,轉入本
其書梁唐晉漢周每代二卷,各以詩起,次入正文,又以詩終。
惟《梁史平話》始于開辟,次略叙曆代興亡之事,立論頗奇,而亦雜以誕妄之因果說。
龍争虎戰幾春秋,五代梁唐晉漢周,興廢風燈明滅裡,易君變國若傳郵。
粵自鴻荒既判,風氣始開,伏羲畫八卦而文籍生,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
……那時諸侯皆已順從,獨蚩尤共炎帝侵暴諸侯,不服王化。
黃帝乃帥諸侯,興兵動衆,…… 遂殺死炎帝,活捉蚩尤,萬國平定。
這黃帝做着個厮殺的頭腦,教天下後世習用幹戈。
……湯伐桀,武王伐纣,皆是以臣弑君,篡奪了夏殷的天下。
湯武不合做了這個樣子,後來周室衰微,諸侯強大,春秋之世二百四十年之間,臣弑其君的也有,子弑其父的也有。
孔子聖人為見三綱淪,九法斁,秉那直筆,做一卷書,喚做《春秋》,褒獎他善的,貶罰他惡的,故孟子道是“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隻有漢高祖姓劉字季,他取秦始皇天下不用篡弑之謀,真個是: 手拿三尺龍泉劍,奪卻中原四百州。
劉季殺了項羽,立着國号曰漢,隻因疑忌功臣,如韓王信彭越陳豨之徒,皆不免族滅誅夷。
這三個功臣抱屈銜冤,訴于天帝,天帝可憐見三個功臣無辜被戮,令他每三個托生做三個豪傑出來:韓信去曹家托生做着個曹操,彭越去孫家托生做着個孫權,陳豨去那宗室家托生做着個劉備。
這三個分了他的天下,……三國各有史,道是《三國志》是也。
…… 于是更自晉及唐,以至黃巢變亂,朱氏立國,其下卷今阙,必當訖于梁亡矣。
全書叙述,繁簡頗不同,大抵史上大事,即無發揮,一涉細故,便多增飾,狀以骈俪,證以詩歌,又雜诨詞,以博笑噱,如說黃巢下第,與朱溫等為盜,将劫侯家莊馬評事時途中情景,即其例也: ……黃巢道,“若去劫他時,不消賢弟下手,咱有桑門劍一口,是天賜黃巢的,咱将劍一指,看他甚人,也抵敵不住。
”道罷便去,行過一個高嶺,名做懸刀峰,自行了半個日頭,方得下嶺。
好座高嶺!是:根盤地角,頂接天涯,蒼蒼老桧拂長空,挺挺孤松侵碧漢,山雞共日雞齊鬥,天河與澗水接流,飛泉飄雨腳廉纖,怪石與雲頭相軋。
怎見得高? 幾年攧下一樵夫,至今未曾攧到底。
黃巢兄弟四人過了這座高嶺,望見那侯家莊。
好座莊舍!但見:石惹閑雲,山連溪水,堤邊垂柳,弄風袅袅拂溪橋,路畔閑花,映日叢叢遮野渡。
那四個兄弟望見莊舍遠不出五裡田地,天色正晡,同入個樹林中亸了,待晚西卻行到那馬家門首去。
…… 《京本通俗小說》不知本幾卷,今存卷十至十六,每卷一篇,曰《碾玉觀音》,曰《菩薩蠻》,曰《西山一窟鬼》,曰《志誠張主管》,曰《拗相公》,曰《錯斬崔甯》,曰《馮玉梅團圓》等,每篇各具首尾,頃刻可了,與吳自牧所記正同。
其取材多在近時,或采之他種說部,主在娛心,而雜以懲勸。
體制則什九先以閑話或他事,後乃綴合,以入正文。
如《碾玉觀音》因欲叙鹹安郡王遊春,則辄舉春詞至十餘首: 山色晴岚景物佳,暖烘回雁起平沙,東郊漸覺花供眼,南陌依稀草吐芽。
堤上柳,未藏鴉,尋芳趁步到山家,隴頭幾樹紅梅落,紅杏枝頭未着花。
這首《鹧鸪天》說孟春景緻,原來又不如仲春詞做得好: ………… 這三首詞,都不如王荊公看見花瓣兒片片風吹下地來,原來這春歸去是東風斷送的。
有詩道: 春日春風有時好,春日春風有時惡,不得春風花不開,花開又被風吹落。
蘇東坡道,不是東風斷送春歸去,是春雨斷送春歸去。
有詩道: 雨前初見花間蕊,雨後全無葉底花,蜂蝶紛紛過牆去,卻疑春色在鄰家。
秦少遊道,也不幹風事,也不幹雨事,是柳絮飄将春色去。
有詩道: 三月柳花輕複散,飄揚淡蕩送春歸,此花本是無情物,一向東飛一向西。
………… 王岩叟道,也不幹風事,也不幹雨事,也不幹柳絮事,也不幹蝴蝶事,也不幹黃莺事,也不幹杜鵑事,也不幹燕子事,是九十日春光已過春歸去。
曾有詩道: 怨風怨雨兩俱非,風雨不來春亦歸,腮邊紅褪青梅小,口角黃消乳燕飛, 蜀魄健啼花影去,吳蠶強食柘桑稀,直惱春歸無覓處,江湖辜負一蓑衣。
說話的因甚說這春歸詞?紹興年間,行在有個關西延州延安府人,本身是三鎮節度使鹹安郡王,當時怕春歸去,将帶着許多鈞眷遊春,…… 此種引首,與講史之先叙天地開辟者略異,大抵詩詞之外,亦用故實,或取相類,或取不同,而多為時事。
取不同者由反入正,取相類者較有淺深,忽而相牽,轉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