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篇 唐之傳奇文(下)

關燈
然傳奇諸作者中,有特有關系者二人:其一,所作不多而影響甚大,名亦甚盛者曰元稹;其二,多所著作,影響亦甚大而名不甚彰者曰李公佐。

     元稹字微之,河南河内人,舉明經,補校書郎,元和初應制策第一,除左拾遺,曆監察禦史,坐事貶江陵,又自虢州長史征入,漸遷至中書舍人承旨學士,進工部侍郎同平章事,未幾罷相,出為同州刺史,又改越州,兼浙東觀察使。

    太和初,入為尚書左丞檢校戶部尚書,兼鄂州刺史武昌軍節度使,五年七月暴疾,一日而卒于鎮,時年五十三(七七九—— 八三一),兩《唐書》皆有傳。

    稹自少與白居易唱和,當時言詩者稱元白,号為“元和體”〔1〕,然所傳小說,止《莺莺傳》〔2〕(見《廣記》四百八十八)一篇。

     《莺莺傳》者,即叙崔張故事,亦名《會真記》者也。

    略謂貞元中,有張生者,性貌溫美,非禮不動,年二十三未嘗近女色。

    時生遊于蒲,寓普救寺,适有崔氏孀婦将歸長安,過蒲,亦寓茲寺,緒其親則于張為異派之從母。

    會渾瑊薨,軍人因喪大擾蒲人,崔氏甚懼,而生與蒲将之黨有善,得将護之,十餘日後廉使杜确來治軍,軍遂戢。

    崔氏由此甚感張生,因招宴,見其女莺莺,生惑焉,托崔之婢紅娘以《春詞》二首通意,是夕得彩箋,題其篇曰《明月三五夜》,辭雲,“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

    ”張喜且駭,已而崔至,則端服嚴容,責其非禮,竟去,張自失者久之,數夕後,崔又至,将曉而去,終夕無一言。

     ……張生辨色而興,自疑曰,“豈其夢邪?”及明,睹妝在臂,香在衣,淚光熒熒然猶瑩于茵席而已。

    是後又十餘日,杳不複知。

    張生賦《會真詩》三十韻,未畢而紅娘适至,因授之,以贻崔氏。

    自是複容之,朝隐而出,暮隐而入,同安于曩所謂西廂者幾一月矣。

    張生常诘鄭氏之情,則曰,“我不可奈何矣。

    ”因欲就成之。

    無何,張生将至長安,先以情谕之,崔氏宛然無難詞,然而愁怨之容動人矣。

    将行之夕,不可複見,而張生遂西下。

    …… 明年,文戰不利,張生遂止于京,贻書崔氏以廣其意,崔報之,而生發其書于所知,由是為時人傳說。

    楊巨源為賦《崔娘詩》〔3〕,元稹亦續生《會真詩》三十韻〔4〕,張之友聞者皆聳異,而張志亦絕矣。

    元稹與張厚,問其說,張曰: “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

    使崔氏子遇合富貴,秉嬌寵,不為雲為雨,則為蛟為螭,吾不知其變化矣。

    昔殷之辛,周之幽,據萬乘之國,其勢甚厚,然而一女子敗之,潰其衆,屠其身,至今為天下僇笑,予之德不足以勝妖孽,是用忍情。

    ” 越歲餘,崔已适人,張亦别娶,适過其所居,請以外兄見,崔終不出;後數日,張生将行,崔則賦詩一章以謝絕之雲,“棄置今何道,當時且自親,還将舊來意,憐取眼前人。

    ”自是遂不複知。

    時人多許張為善補過者雲。

     元稹以張生自寓,述其親曆之境,雖文章尚非上乘,而時有情緻,固亦可觀,惟篇末文過飾非,遂堕惡趣,而李紳〔5〕楊巨源輩既各賦詩以張之,稹又早有詩名,後秉節钺,故世人仍多樂道,宋趙德麟已取其事作《商調蝶戀花》〔6〕十阕(見《侯鲭錄》),金則有董解元《弦索西廂》〔7〕,元則有王實甫《西廂記》〔8〕,關漢卿《續西廂記》〔9〕,明則有李日華《南西廂記》〔10〕,陸采《南西廂記》〔11〕等,其他曰《竟》曰《翻》曰《後》曰《續》〔12〕者尤繁,至今尚或稱道其事。

    唐人傳奇留遺不少,而後來煊赫如是者,惟此篇及李朝威《柳毅傳》而已。

     李公佐字颛蒙,隴西人,嘗舉進士,元和中為江淮從事,後罷歸長安(見所作《謝小娥傳》中),會昌初,又為楊府錄事,大中二年,坐累削兩任官(見《唐書》《宣宗紀》),蓋生于代宗時,至宣宗初猶在(約七七○——八五○),餘事未詳; 《新唐書》《宗室世系表》有千牛備身公佐,則别一人也。

    其著作今存四篇,《南柯太守傳》(見《廣記》四百七十五,題《淳于棼》,今據《唐語林》改正)最有名,傳言東平淳于棼家廣陵郡東十裡,宅南有大槐一株,貞元七年九月因沉醉緻疾,二友扶生歸家,令卧東庑下,而自秣馬濯足以俟之。

    生就枕,昏然若夢,見二紫衣使稱奉王命相邀,出門登車,指古槐穴而去。

    使者驅車入穴,忽見山川,終入一大城,城樓上有金書題曰“大槐安國”。

    生既至,拜驸馬,複出為南柯太守,守郡三十載,“風化廣被,百姓歌謠,建功德碑,立生祠宇”,王甚重之,遞遷大位,生五男二女,後将兵與檀蘿國戰,敗績,公主又薨。

    生罷郡,而威福日盛,王疑憚之,遂禁生遊從,處之私第,已而送歸。

    既醒,則“見家之童仆擁篲于庭,二客濯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