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篇 唐之傳奇文(上)
關燈
小
中
大
安徽宿縣)人,仕魏為建威參軍。
所撰《酒德頌》,叙寫大人先生“惟酒是務”的生活。
陶潛所撰《桃花源記》,叙寫漁人在桃花源中所見村人安甯純樸的生活情景;《五柳先生傳》,叙寫五柳先生的安于寒素,不慕榮利。
這些文章的人物和故事,均出于作者的幻設,近乎寓言。
〔4〕王績(585—644)字無功,号東臯子,隋末唐初绛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曾官秘書省正字。
所撰《醉鄉記》,叙寫超塵世的“醉鄉”生活。
韓愈《圬者王承福傳》,叙寫泥瓦匠王承福怡然自得、獨善其身的處世态度。
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叙寫郭橐駝種樹的故事,說明“任其自然,順其本性”的道理。
〔5〕《古鏡記》王度《古鏡記》及後文所述無名氏《補江總白猿傳》,沈既濟《枕中記》、《任氏傳》,沈亞之《湘中怨》、《異夢錄》、《秦夢記》,陳鴻《長恨歌傳》、《開元升平源》、《東城老父傳》,白行簡《李娃傳》、《三夢記》等,魯迅《唐宋傳奇集》均收入。
〔6〕文中子即王通(584—617),字仲淹,王績之兄。
曾官蜀郡司馬書佐。
撰有《中說》等。
死後其門人私谥為“文中子”。
〔7〕歐陽纥(538—570)字奉聖,南朝陳臨湘(今湖南長沙)人,曾官安遠将軍、廣州刺史。
其子詢(557—641),字信本,曾官太子率更令、弘文館學士。
〔8〕江總(519—594)字總持,南朝陳濟陽考城(今河南蘭考)人,陳時曾任尚書令,世稱江令。
〔9〕關于張鷟的籍貫,兩《唐書·張薦傳》均作“陸澤”。
陸澤系唐時深州治所,在今河北深縣。
〔10〕莫休符唐昭宗光化時,官融州刺史。
所撰《桂林風土記》,《新唐書·藝文志》著錄三卷,今存一卷。
〔11〕《朝野佥載》《新唐書·藝文志》著錄二十卷,已散佚。
今存輯本六卷,主要記述隋唐二代朝野遺聞。
《龍筋鳳髓判》,四卷,判詞集,文皆骈俪,從中可知當時律令程式。
〔12〕楊炎(727—781)字公南,唐鳳翔天興(今陝西鳳翔)人,官至門下侍郎同平章事。
〔13〕這裡“貞元”應作“建中”。
據兩《唐書》楊炎本傳,貞元時楊炎已死,他獲罪貶官在建中二年(781)。
〔14〕《建中實錄》《新唐書·藝文志》著錄十卷,《宋史·藝文志》著錄十五卷,系唐德宗建中時編年大事記。
〔15〕《文苑英華》北宋李昉等人奉旨編撰。
共一千卷,上續《文選》,收南朝梁末至唐代詩文。
〔16〕湯顯祖(1550—1616)字義仍,号若士,明臨川(今屬江西)人,曾官浙江遂昌知縣。
《邯鄲記》,共三十六出,與沈既濟《枕中記》相較,情節上多有增飾。
另撰有《紫钗記》、《還魂記》(一名《牡丹亭》)、《南柯記》,與《邯鄲記》合稱《臨川四夢》。
〔17〕《毛穎傳》韓愈在文中将毛筆拟人化為毛穎,叙寫他的身世,借以抒發胸中郁積。
〔18〕“吳興才人”語見唐李賀《送沈亞之歌》:“吳興才人怨東風,桃花滿陌千裡紅”。
其序雲:“文人沈亞之,元和七年以書不中第,返歸于吳江”。
沈亞之(781—832),字下賢,唐吳興(今屬浙江)人。
工于文辭,擅長傳奇。
下文所說“自謂‘能創窈窕之思’”,見于《沈下賢集》卷二《為人撰乞巧文》。
〔19〕白居易(772—846)字樂天,号香山居士。
唐太原(今屬山西)人,官至刑部尚書。
撰有《白氏長慶集》。
〔20〕《開元升平源》撰者一說為吳兢,記姚崇向唐明皇進谏十事的故事。
〔21〕《東城老父傳》又名《賈昌傳》,撰者一說為陳鴻祖。
〔22〕洪昇(1645—1704)字昉思,号稗畦,清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國子監生。
所撰《長生殿傳奇》,五十出,演唐玄宗、楊貴妃的愛情故事。
〔23〕《麗情集》二十卷。
作者張君房,北宋安陸(今屬湖北)人,官尚書度支員外郎、集賢校理。
該書已散佚,今存一卷。
《京本大曲》,未詳。
〔24〕《曲江池》元石君寶撰。
雜劇,四折。
〔25〕薛近兖約明嘉靖時人。
所撰《繡襦記》,四卷,四十一出。
一說為明徐霖所撰。
所撰《酒德頌》,叙寫大人先生“惟酒是務”的生活。
陶潛所撰《桃花源記》,叙寫漁人在桃花源中所見村人安甯純樸的生活情景;《五柳先生傳》,叙寫五柳先生的安于寒素,不慕榮利。
這些文章的人物和故事,均出于作者的幻設,近乎寓言。
〔4〕王績(585—644)字無功,号東臯子,隋末唐初绛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曾官秘書省正字。
所撰《醉鄉記》,叙寫超塵世的“醉鄉”生活。
韓愈《圬者王承福傳》,叙寫泥瓦匠王承福怡然自得、獨善其身的處世态度。
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叙寫郭橐駝種樹的故事,說明“任其自然,順其本性”的道理。
〔5〕《古鏡記》王度《古鏡記》及後文所述無名氏《補江總白猿傳》,沈既濟《枕中記》、《任氏傳》,沈亞之《湘中怨》、《異夢錄》、《秦夢記》,陳鴻《長恨歌傳》、《開元升平源》、《東城老父傳》,白行簡《李娃傳》、《三夢記》等,魯迅《唐宋傳奇集》均收入。
〔6〕文中子即王通(584—617),字仲淹,王績之兄。
曾官蜀郡司馬書佐。
撰有《中說》等。
死後其門人私谥為“文中子”。
〔7〕歐陽纥(538—570)字奉聖,南朝陳臨湘(今湖南長沙)人,曾官安遠将軍、廣州刺史。
其子詢(557—641),字信本,曾官太子率更令、弘文館學士。
〔8〕江總(519—594)字總持,南朝陳濟陽考城(今河南蘭考)人,陳時曾任尚書令,世稱江令。
〔9〕關于張鷟的籍貫,兩《唐書·張薦傳》均作“陸澤”。
陸澤系唐時深州治所,在今河北深縣。
〔10〕莫休符唐昭宗光化時,官融州刺史。
所撰《桂林風土記》,《新唐書·藝文志》著錄三卷,今存一卷。
〔11〕《朝野佥載》《新唐書·藝文志》著錄二十卷,已散佚。
今存輯本六卷,主要記述隋唐二代朝野遺聞。
《龍筋鳳髓判》,四卷,判詞集,文皆骈俪,從中可知當時律令程式。
〔12〕楊炎(727—781)字公南,唐鳳翔天興(今陝西鳳翔)人,官至門下侍郎同平章事。
〔13〕這裡“貞元”應作“建中”。
據兩《唐書》楊炎本傳,貞元時楊炎已死,他獲罪貶官在建中二年(781)。
〔14〕《建中實錄》《新唐書·藝文志》著錄十卷,《宋史·藝文志》著錄十五卷,系唐德宗建中時編年大事記。
〔15〕《文苑英華》北宋李昉等人奉旨編撰。
共一千卷,上續《文選》,收南朝梁末至唐代詩文。
〔16〕湯顯祖(1550—1616)字義仍,号若士,明臨川(今屬江西)人,曾官浙江遂昌知縣。
《邯鄲記》,共三十六出,與沈既濟《枕中記》相較,情節上多有增飾。
另撰有《紫钗記》、《還魂記》(一名《牡丹亭》)、《南柯記》,與《邯鄲記》合稱《臨川四夢》。
〔17〕《毛穎傳》韓愈在文中将毛筆拟人化為毛穎,叙寫他的身世,借以抒發胸中郁積。
〔18〕“吳興才人”語見唐李賀《送沈亞之歌》:“吳興才人怨東風,桃花滿陌千裡紅”。
其序雲:“文人沈亞之,元和七年以書不中第,返歸于吳江”。
沈亞之(781—832),字下賢,唐吳興(今屬浙江)人。
工于文辭,擅長傳奇。
下文所說“自謂‘能創窈窕之思’”,見于《沈下賢集》卷二《為人撰乞巧文》。
〔19〕白居易(772—846)字樂天,号香山居士。
唐太原(今屬山西)人,官至刑部尚書。
撰有《白氏長慶集》。
〔20〕《開元升平源》撰者一說為吳兢,記姚崇向唐明皇進谏十事的故事。
〔21〕《東城老父傳》又名《賈昌傳》,撰者一說為陳鴻祖。
〔22〕洪昇(1645—1704)字昉思,号稗畦,清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國子監生。
所撰《長生殿傳奇》,五十出,演唐玄宗、楊貴妃的愛情故事。
〔23〕《麗情集》二十卷。
作者張君房,北宋安陸(今屬湖北)人,官尚書度支員外郎、集賢校理。
該書已散佚,今存一卷。
《京本大曲》,未詳。
〔24〕《曲江池》元石君寶撰。
雜劇,四折。
〔25〕薛近兖約明嘉靖時人。
所撰《繡襦記》,四卷,四十一出。
一說為明徐霖所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