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今所見漢人小說
關燈
小
中
大
野(今屬山東)人。
著名藏書家。
所撰《郡齋讀書志》,是我國最早一部附有提要的私家書目,不少失傳古籍可由此書知其梗概。
關于《漢武帝故事》撰人的引文,見該書卷二史部傳記類:“世言班固撰。
唐張柬之書《洞冥記》後雲:‘《漢武故事》,王儉造’。
” 〔6〕關于“西王母暮必降尊像上”句,魯迅《古小說鈎沉·漢武故事》據《绀珠集》卷九校補,作:“西王母暮必降尊像,上宜灑掃以待之。
” 〔7〕《漢武帝内傳》《隋書·經籍志》著錄三卷,不題撰人。
《宋史·藝文志》著錄二卷,注稱“不知作者”。
明何允中《廣漢魏叢書》著錄一卷,題漢班固撰。
〔8〕“關東觥觥郭子橫”《後漢書·方術列傳》載:“時匈奴數犯塞,帝患之,乃召百僚廷議。
憲以為天下疲敝,不宜動衆,谏争不合,乃伏地稱眩瞀不複言。
帝令兩郎扶下殿,憲亦不拜。
帝曰:‘常聞關東觥觥郭子橫,竟不虛也!’”又載:郭憲曾從駕南郊。
“憲在位,忽回向東北,含酒三潠。
執法奏為不敬。
诏問其故。
憲對曰:‘齊國失火,故以此厭之’。
後齊果上火災,與郊同日”。
〔9〕範晔(398—445)字蔚宗,南朝宋順陽(今河南淅川)人,官至左衛将軍、太子詹事。
撰《後漢書》,成帝紀列傳部分九十卷,志的部分未成而死,後人将西晉司馬彪《續漢書》的八篇志分為三十卷并入。
〔10〕《玄中記》《隋書·經籍志》及兩《唐志》均未著錄,撰人不詳。
此書舊題《郭氏玄中記》,宋羅泌《路史》以為晉郭璞撰。
魯迅《古小說鈎沉》有輯本。
〔11〕《西京雜記》《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著錄二卷,均題葛洪撰。
葛洪跋中所說劉歆的《漢書》一百卷,史書經籍志、藝文志均未著錄。
《西京雜記》所記皆西漢遺聞佚事,雜有怪誕傳說。
〔12〕段成式(?—863)字柯古,唐臨淄(今山東淄博)人。
所撰《酉陽雜俎》,參看本書第十篇。
〔13〕殷芸(471—529)字灌蔬,南朝梁陳郡長平(今河南西華)人,任安右長史、秘書監。
梁武帝命其撰《小說》,《隋書·經籍志》著錄十卷,世稱《殷芸小說》。
魯迅《古小說鈎沉》有輯本。
〔14〕黃省曾(1490—1540)字勉之,明吳縣(今屬江蘇)人。
引文見其所撰《西京雜記序》。
〔15〕《抱樸子》葛洪自号抱樸子,以其号為書名。
《隋書·經籍志》著錄内篇二十一卷,音一卷,外篇三十卷。
内篇《對俗》曾引陳仲弓《異聞記》“張廣定”一則。
陳仲弓(104—187),名寔,東漢颍川許(今河南許昌)人。
曾任太丘長。
所撰《異聞記》,已散佚。
魯迅《古小說鈎沉》有輯本。
〔16〕《飛燕外傳》《隋書·經籍志》及兩《唐志》均未著錄。
《宋史·藝文志》著錄《趙飛燕外傳》一卷,題伶玄撰。
内容記漢成帝皇後趙飛燕姊妹宮廷生活。
伶玄,字子于,西漢末潞水(今河北三河)人。
曾官河東都尉。
〔17〕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北宋陝州夏縣(今屬山西)人。
官至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
曾主編《通鑒》(《資治通鑒》)。
“禍水滅火”,《通鑒》卷三十一載:飛燕姊妹被召入宮,“有宣帝時披香博士淖方成在帝後,唾曰‘此禍水也,滅火必矣!’”〔18〕《雜事秘辛》明何允中《廣漢魏叢書》著錄一卷,題漢無名氏撰。
梁冀(?—159),字伯卓,東漢安定烏氏(今甘肅平涼)人。
以外戚官大将軍。
〔19〕楊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菴,明新都(今屬四川)人,官翰林學士。
著作多至百餘種,明萬曆間張士佩将其主要者編為《升菴集》八十一卷。
〔20〕沈德符(1578—1642)字景倩,又字虎臣,明秀水(今浙江嘉興)人。
所撰《野獲編》,二十卷,續編十二卷。
多記明開國至萬曆年間朝章國故及街談瑣語,并保存一些戲曲小說資料。
關于楊慎僞作《雜事秘辛》的事,《野獲編》卷二十三載:“近日刻《雜事秘辛》記後漢選閱梁冀妹事,因中有約束如禁中一語,遂以為始于東漢。
不知此書本楊用修僞撰,托名王忠文得之土酋家者,楊不過一時遊戲,後人信書太真,遂為所惑耳。
”
著名藏書家。
所撰《郡齋讀書志》,是我國最早一部附有提要的私家書目,不少失傳古籍可由此書知其梗概。
關于《漢武帝故事》撰人的引文,見該書卷二史部傳記類:“世言班固撰。
唐張柬之書《洞冥記》後雲:‘《漢武故事》,王儉造’。
” 〔6〕關于“西王母暮必降尊像上”句,魯迅《古小說鈎沉·漢武故事》據《绀珠集》卷九校補,作:“西王母暮必降尊像,上宜灑掃以待之。
” 〔7〕《漢武帝内傳》《隋書·經籍志》著錄三卷,不題撰人。
《宋史·藝文志》著錄二卷,注稱“不知作者”。
明何允中《廣漢魏叢書》著錄一卷,題漢班固撰。
〔8〕“關東觥觥郭子橫”《後漢書·方術列傳》載:“時匈奴數犯塞,帝患之,乃召百僚廷議。
憲以為天下疲敝,不宜動衆,谏争不合,乃伏地稱眩瞀不複言。
帝令兩郎扶下殿,憲亦不拜。
帝曰:‘常聞關東觥觥郭子橫,竟不虛也!’”又載:郭憲曾從駕南郊。
“憲在位,忽回向東北,含酒三潠。
執法奏為不敬。
诏問其故。
憲對曰:‘齊國失火,故以此厭之’。
後齊果上火災,與郊同日”。
〔9〕範晔(398—445)字蔚宗,南朝宋順陽(今河南淅川)人,官至左衛将軍、太子詹事。
撰《後漢書》,成帝紀列傳部分九十卷,志的部分未成而死,後人将西晉司馬彪《續漢書》的八篇志分為三十卷并入。
〔10〕《玄中記》《隋書·經籍志》及兩《唐志》均未著錄,撰人不詳。
此書舊題《郭氏玄中記》,宋羅泌《路史》以為晉郭璞撰。
魯迅《古小說鈎沉》有輯本。
〔11〕《西京雜記》《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著錄二卷,均題葛洪撰。
葛洪跋中所說劉歆的《漢書》一百卷,史書經籍志、藝文志均未著錄。
《西京雜記》所記皆西漢遺聞佚事,雜有怪誕傳說。
〔12〕段成式(?—863)字柯古,唐臨淄(今山東淄博)人。
所撰《酉陽雜俎》,參看本書第十篇。
〔13〕殷芸(471—529)字灌蔬,南朝梁陳郡長平(今河南西華)人,任安右長史、秘書監。
梁武帝命其撰《小說》,《隋書·經籍志》著錄十卷,世稱《殷芸小說》。
魯迅《古小說鈎沉》有輯本。
〔14〕黃省曾(1490—1540)字勉之,明吳縣(今屬江蘇)人。
引文見其所撰《西京雜記序》。
〔15〕《抱樸子》葛洪自号抱樸子,以其号為書名。
《隋書·經籍志》著錄内篇二十一卷,音一卷,外篇三十卷。
内篇《對俗》曾引陳仲弓《異聞記》“張廣定”一則。
陳仲弓(104—187),名寔,東漢颍川許(今河南許昌)人。
曾任太丘長。
所撰《異聞記》,已散佚。
魯迅《古小說鈎沉》有輯本。
〔16〕《飛燕外傳》《隋書·經籍志》及兩《唐志》均未著錄。
《宋史·藝文志》著錄《趙飛燕外傳》一卷,題伶玄撰。
内容記漢成帝皇後趙飛燕姊妹宮廷生活。
伶玄,字子于,西漢末潞水(今河北三河)人。
曾官河東都尉。
〔17〕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北宋陝州夏縣(今屬山西)人。
官至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
曾主編《通鑒》(《資治通鑒》)。
“禍水滅火”,《通鑒》卷三十一載:飛燕姊妹被召入宮,“有宣帝時披香博士淖方成在帝後,唾曰‘此禍水也,滅火必矣!’”〔18〕《雜事秘辛》明何允中《廣漢魏叢書》著錄一卷,題漢無名氏撰。
梁冀(?—159),字伯卓,東漢安定烏氏(今甘肅平涼)人。
以外戚官大将軍。
〔19〕楊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菴,明新都(今屬四川)人,官翰林學士。
著作多至百餘種,明萬曆間張士佩将其主要者編為《升菴集》八十一卷。
〔20〕沈德符(1578—1642)字景倩,又字虎臣,明秀水(今浙江嘉興)人。
所撰《野獲編》,二十卷,續編十二卷。
多記明開國至萬曆年間朝章國故及街談瑣語,并保存一些戲曲小說資料。
關于楊慎僞作《雜事秘辛》的事,《野獲編》卷二十三載:“近日刻《雜事秘辛》記後漢選閱梁冀妹事,因中有約束如禁中一語,遂以為始于東漢。
不知此書本楊用修僞撰,托名王忠文得之土酋家者,楊不過一時遊戲,後人信書太真,遂為所惑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