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今所見漢人小說
關燈
小
中
大
雜載人間瑣事者,有《西京雜記》〔11〕,本二卷,今六卷者宋人所分也。
末有葛洪跋,言“其家有劉歆《漢書》一百卷,考校班固所作,殆是全取劉氏,小有異同,固所不取,不過二萬許言。
今鈔出為二卷,以補《漢書》之阙。
”然《隋志》不著撰人,《唐志》則雲葛洪撰,可知當時皆不信為真出于歆。
段成式〔12〕(《西陽雜俎》《語資篇》)雲,“庾信作詩,用《西京雜記》事,旋自追改曰,‘此吳均語,恐不足用。
’”後人因以為均作。
然所謂吳均語者,恐指文句而言,非謂《西京雜記》也,梁武帝敕殷芸撰《小說》〔13〕,皆鈔撮故書,已引《西京雜記》甚多,則梁初已流行世間,固以葛洪所造為近是。
或又以文中稱劉向為家君,因疑非葛洪作,然既托名于歆,則摹拟歆語,固亦理勢所必至矣。
書之所記,正如黃省曾〔14〕序言,“大約有四:則猥瑣可略,閑漫無歸,與夫杳昧而難憑,觸忌而須諱者。
”然此乃判以史裁,若論文學,則此在古小說中,固亦意緒秀異,文筆可觀者也。
司馬相如初與卓文君還成都,居貧憂懑,以所著鷫鸘裘就市人陽昌貫酒,與文君為歡。
既而文君抱頸而泣曰,“我生平富足,今乃以衣裘貫酒!”遂相與謀,于成都賣酒。
相如親着犢鼻裈滌器,以恥王孫。
王孫果以為病,乃厚給文君,文君遂為富人。
文君姣好,眉色如望遠山,臉際常若芙蓉,肌膚柔滑如脂,為人放誕風流,故悅長卿之才而越禮焉。
……(卷二) 郭威。
字文偉,茂陵人也,好讀書,以謂《爾雅》周公所制,而《爾雅》有“張仲孝友”,張仲,宣王時人,非周公之制明矣。
餘嘗以問楊子雲,子雲曰,“孔子門徒遊夏之俦所記,以解釋六藝者也”。
家君以為《外戚傳》稱“史佚教其子以《爾雅》”,《爾雅》,小學也。
又記言“孔子教魯哀公學《爾雅》”,《爾雅》之出遠矣,舊傳學者皆雲周公所記也,“張仲孝友”之類,後人所足耳。
(卷三) 司馬遷發憤作《史記》百三十篇,先達稱為良史之才。
其以伯夷居列傳之首,以為善而無報也;為項羽本紀,以踞高位者非關有德也。
及其序屈原賈誼,辭旨抑揚,悲而不傷,亦近代之偉才。
(卷四) (廣川王去疾聚無賴發)栾書畫,棺柩明器,朽爛無餘。
有一白狐,見人驚走,左右擊之,不能得,傷其左腳。
其夕,王夢一丈夫須眉盡白,來謂王曰,“何故傷吾左腳?”乃以杖叩王左腳。
王覺,腳腫痛生瘡,至死不差。
(卷六) 葛洪字稚川,丹陽句容人,少以儒學知名,究覽典籍,尤好神仙導養之法,太安中,官伏波将軍。
以平賊功封關内侯。
幹寶深相親善,薦洪才堪國史,而洪聞交址出丹,自求為勾漏令,行至廣州,為刺史所留,遂止羅浮,年八十一,兀然若睡而卒(約二九○——三七○),有傳在《晉書》。
洪著作甚多,可六百卷,其《抱樸子》(内篇三)言太丘長颍川陳仲弓有《異聞記》〔15〕,且引其文,略雲郡人張廣定以避亂置其四歲女于古冢中,三年複歸,而女以效龜息得不死。
然陳實此記,史志既所不載,其事又甚類方士常談,疑亦假托。
葛洪雖去漢未遠,而溺于神仙,故其言亦不足據。
又有《飛燕外傳》〔16〕一卷,記趙飛燕姊妹故事,題漢河東都尉伶玄子于撰,司馬光嘗取其“禍水滅火”語入《通鑒》〔17〕,殆以為真漢人作,然恐是唐宋人所為。
又有《雜事秘辛》一卷,記後漢選閱梁冀妹及冊立事〔18〕,楊慎〔19〕序雲,“得于安甯土知州萬氏”,沈德符〔20〕(《野獲編》二十三)以為即慎一時遊戲之作也。
※※※ 〔1〕東方朔參看《漢文學史綱要》第九篇及注〔14〕。
班固,參看本卷第11頁注〔6〕。
〔2〕郭憲字子橫,東漢汝南新郪(今安徽太和)人,官至光祿勳。
《隋書·經籍志》著錄《漢武洞冥記》一卷,題郭氏撰;至《舊唐書·經籍志》著錄《漢别國洞冥記》,四卷,徑題郭憲撰。
劉歆,參看本卷第11頁注〔5〕。
〔3〕《十洲記》《隋書·經籍志》著錄一卷,題東方朔撰,實系齊梁以後方士僞托。
〔4〕《漢武帝故事》《隋書·經籍志》著錄二卷,不題撰人。
書已散佚,明吳琯《古今逸史》存一卷,魯迅《古小說鈎沉》有輯本。
〔5〕晁公武字子止,南宋鉅
末有葛洪跋,言“其家有劉歆《漢書》一百卷,考校班固所作,殆是全取劉氏,小有異同,固所不取,不過二萬許言。
今鈔出為二卷,以補《漢書》之阙。
”然《隋志》不著撰人,《唐志》則雲葛洪撰,可知當時皆不信為真出于歆。
段成式〔12〕(《西陽雜俎》《語資篇》)雲,“庾信作詩,用《西京雜記》事,旋自追改曰,‘此吳均語,恐不足用。
’”後人因以為均作。
然所謂吳均語者,恐指文句而言,非謂《西京雜記》也,梁武帝敕殷芸撰《小說》〔13〕,皆鈔撮故書,已引《西京雜記》甚多,則梁初已流行世間,固以葛洪所造為近是。
或又以文中稱劉向為家君,因疑非葛洪作,然既托名于歆,則摹拟歆語,固亦理勢所必至矣。
書之所記,正如黃省曾〔14〕序言,“大約有四:則猥瑣可略,閑漫無歸,與夫杳昧而難憑,觸忌而須諱者。
”然此乃判以史裁,若論文學,則此在古小說中,固亦意緒秀異,文筆可觀者也。
司馬相如初與卓文君還成都,居貧憂懑,以所著鷫鸘裘就市人陽昌貫酒,與文君為歡。
既而文君抱頸而泣曰,“我生平富足,今乃以衣裘貫酒!”遂相與謀,于成都賣酒。
相如親着犢鼻裈滌器,以恥王孫。
王孫果以為病,乃厚給文君,文君遂為富人。
文君姣好,眉色如望遠山,臉際常若芙蓉,肌膚柔滑如脂,為人放誕風流,故悅長卿之才而越禮焉。
……(卷二) 郭威。
字文偉,茂陵人也,好讀書,以謂《爾雅》周公所制,而《爾雅》有“張仲孝友”,張仲,宣王時人,非周公之制明矣。
餘嘗以問楊子雲,子雲曰,“孔子門徒遊夏之俦所記,以解釋六藝者也”。
家君以為《外戚傳》稱“史佚教其子以《爾雅》”,《爾雅》,小學也。
又記言“孔子教魯哀公學《爾雅》”,《爾雅》之出遠矣,舊傳學者皆雲周公所記也,“張仲孝友”之類,後人所足耳。
(卷三) 司馬遷發憤作《史記》百三十篇,先達稱為良史之才。
其以伯夷居列傳之首,以為善而無報也;為項羽本紀,以踞高位者非關有德也。
及其序屈原賈誼,辭旨抑揚,悲而不傷,亦近代之偉才。
(卷四) (廣川王去疾聚無賴發)栾書畫,棺柩明器,朽爛無餘。
有一白狐,見人驚走,左右擊之,不能得,傷其左腳。
其夕,王夢一丈夫須眉盡白,來謂王曰,“何故傷吾左腳?”乃以杖叩王左腳。
王覺,腳腫痛生瘡,至死不差。
(卷六) 葛洪字稚川,丹陽句容人,少以儒學知名,究覽典籍,尤好神仙導養之法,太安中,官伏波将軍。
以平賊功封關内侯。
幹寶深相親善,薦洪才堪國史,而洪聞交址出丹,自求為勾漏令,行至廣州,為刺史所留,遂止羅浮,年八十一,兀然若睡而卒(約二九○——三七○),有傳在《晉書》。
洪著作甚多,可六百卷,其《抱樸子》(内篇三)言太丘長颍川陳仲弓有《異聞記》〔15〕,且引其文,略雲郡人張廣定以避亂置其四歲女于古冢中,三年複歸,而女以效龜息得不死。
然陳實此記,史志既所不載,其事又甚類方士常談,疑亦假托。
葛洪雖去漢未遠,而溺于神仙,故其言亦不足據。
又有《飛燕外傳》〔16〕一卷,記趙飛燕姊妹故事,題漢河東都尉伶玄子于撰,司馬光嘗取其“禍水滅火”語入《通鑒》〔17〕,殆以為真漢人作,然恐是唐宋人所為。
又有《雜事秘辛》一卷,記後漢選閱梁冀妹及冊立事〔18〕,楊慎〔19〕序雲,“得于安甯土知州萬氏”,沈德符〔20〕(《野獲編》二十三)以為即慎一時遊戲之作也。
※※※ 〔1〕東方朔參看《漢文學史綱要》第九篇及注〔14〕。
班固,參看本卷第11頁注〔6〕。
〔2〕郭憲字子橫,東漢汝南新郪(今安徽太和)人,官至光祿勳。
《隋書·經籍志》著錄《漢武洞冥記》一卷,題郭氏撰;至《舊唐書·經籍志》著錄《漢别國洞冥記》,四卷,徑題郭憲撰。
劉歆,參看本卷第11頁注〔5〕。
〔3〕《十洲記》《隋書·經籍志》著錄一卷,題東方朔撰,實系齊梁以後方士僞托。
〔4〕《漢武帝故事》《隋書·經籍志》著錄二卷,不題撰人。
書已散佚,明吳琯《古今逸史》存一卷,魯迅《古小說鈎沉》有輯本。
〔5〕晁公武字子止,南宋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