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漢書》《藝文志》所載小說
關燈
小
中
大
《漢志》之叙小說家,以為“出于稗官”,如淳曰,“細米為稗。
街談巷說,甚細碎之言也。
王者欲知裡巷風俗,故立稗官,使稱說之。
”(本注)其所錄小說,今皆不存,故莫得而深考,然審察名目,乃殊不似有采自民間,如《詩》之《國風》〔1〕者。
其中依托古人者七,曰:《伊尹說》,《鬻子說》,《師曠》,《務成子》,《宋子》,《天乙》,《黃帝》。
記古事者二,曰:《周考》,《青史子》,皆不言何時作。
明著漢代者四家:曰《封禅方說》,《待诏臣饒心術》,《臣壽周紀》,《虞初周說》。
《待诏臣安成未央術》與《百家》,雖亦不雲何時作,而依其次第,自亦漢人。
《漢志》道家有《伊尹說》〔2〕五十一篇,今佚;在小說家之二十七篇辦不可考,《史記》《司馬相如傳》注引《伊尹書》曰,“箕山之東,青鳥之所,有盧橘夏熟。
”當是遺文之僅存者。
《呂氏春秋》《本味篇》〔3〕述伊尹以至味說湯,亦雲“青鳥之所有甘護”,說極詳盡,然文豐贍而意淺薄,蓋亦本《伊尹書》。
伊尹以割烹要湯〔4〕,孟子嘗所詳辯,則此殆戰國之士之所為矣。
《漢志》道家有《鬻子》二十二篇,今僅存一卷,或以其語淺蒲,疑非道家言。
然唐宋人所引逸文,又有與今本《鬻子》頗不類者,則殆真非道家言也。
武王率兵車以伐纣。
纣虎旅百萬,陣于商郊,起自黃鳥,至于赤斧,走如疾風,聲如振霆。
三軍之士,靡不失色。
武王乃命太公把白旄以摩之,纣軍反走。
(《文選李善注》及《太平禦覽》三百一) 青史子為古之史官,然不知在何時。
其書隋世已佚,劉知幾《史通》〔5〕雲“《青史》由綴于街談”者,蓋據《漢志》言之,非逮唐而複出也。
遺文今存三事,皆言禮,亦不知當時何以入小說。
古者胎教,王後腹之七月而就宴室,太史持銅而禦戶左,太宰持鬥而禦戶右,太蔔持蓍龜而禦堂下,諸官皆以其職禦于門内。
比及三月者,王後所求聲音非禮樂,則太史缊瑟而稱不習,所求滋味者非正味,則太宰倚鬥而不敢煎調,而言曰,“不敢以待王太子。
”太子生而泣,太史吹銅曰,“聲中某律。
”太宰曰,“滋味上某。
”太蔔曰,“命雲某。
”然後為王太子懸弧之禮義。
……(《大戴禮記》《保傅篇》,《賈誼新書》《胎教十事》) 古者年八歲而出就外舍,學小藝焉,履小節焉;束發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居則習禮文,行則鳴珮玉,升車則聞和鸾之聲,是以非僻之心無自入也。
……古之為路車也,蓋圓以象天,二十八橑以象列星,轸方以象地,三十幅以象月。
故仰則觀天文,俯則察地理,前視則睹和鸾之聲,側聽則觀四時之運:此巾車教之道也。
(《大戴禮記》《保傅篇》) 雞者,東方之畜也。
歲終更始,辨秩東作,萬物觸戶而出,故以雞祀祭也。
(《風俗通義》八) 《漢志》兵陰陽家〔6〕有《師曠》八篇,是雜占之書,在小說家者不可考,惟據本志注,知其多本《春秋》而已。
《逸周書》《太子晉》篇記師曠見太子,聆聲而知其不壽,太子亦自知“後三年當賓于帝所”,其說頗似小說家。
虞初事詳本志注,又嘗與丁夫人〔7〕等以方祠詛匈奴大宛,見《郊祀志》,所著《周說》幾及千篇,而今皆不傳。
晉唐人引《周書》者,有三事如《山海經》及《穆天子傳》,與《逸周書》不類,朱右曾〔8〕(《逸周書集訓校釋》十一)疑是《虞初說》。
芥山,神蓐收居
街談巷說,甚細碎之言也。
王者欲知裡巷風俗,故立稗官,使稱說之。
”(本注)其所錄小說,今皆不存,故莫得而深考,然審察名目,乃殊不似有采自民間,如《詩》之《國風》〔1〕者。
其中依托古人者七,曰:《伊尹說》,《鬻子說》,《師曠》,《務成子》,《宋子》,《天乙》,《黃帝》。
記古事者二,曰:《周考》,《青史子》,皆不言何時作。
明著漢代者四家:曰《封禅方說》,《待诏臣饒心術》,《臣壽周紀》,《虞初周說》。
《待诏臣安成未央術》與《百家》,雖亦不雲何時作,而依其次第,自亦漢人。
《漢志》道家有《伊尹說》〔2〕五十一篇,今佚;在小說家之二十七篇辦不可考,《史記》《司馬相如傳》注引《伊尹書》曰,“箕山之東,青鳥之所,有盧橘夏熟。
”當是遺文之僅存者。
《呂氏春秋》《本味篇》〔3〕述伊尹以至味說湯,亦雲“青鳥之所有甘護”,說極詳盡,然文豐贍而意淺薄,蓋亦本《伊尹書》。
伊尹以割烹要湯〔4〕,孟子嘗所詳辯,則此殆戰國之士之所為矣。
《漢志》道家有《鬻子》二十二篇,今僅存一卷,或以其語淺蒲,疑非道家言。
然唐宋人所引逸文,又有與今本《鬻子》頗不類者,則殆真非道家言也。
武王率兵車以伐纣。
纣虎旅百萬,陣于商郊,起自黃鳥,至于赤斧,走如疾風,聲如振霆。
三軍之士,靡不失色。
武王乃命太公把白旄以摩之,纣軍反走。
(《文選李善注》及《太平禦覽》三百一) 青史子為古之史官,然不知在何時。
其書隋世已佚,劉知幾《史通》〔5〕雲“《青史》由綴于街談”者,蓋據《漢志》言之,非逮唐而複出也。
遺文今存三事,皆言禮,亦不知當時何以入小說。
古者胎教,王後腹之七月而就宴室,太史持銅而禦戶左,太宰持鬥而禦戶右,太蔔持蓍龜而禦堂下,諸官皆以其職禦于門内。
比及三月者,王後所求聲音非禮樂,則太史缊瑟而稱不習,所求滋味者非正味,則太宰倚鬥而不敢煎調,而言曰,“不敢以待王太子。
”太子生而泣,太史吹銅曰,“聲中某律。
”太宰曰,“滋味上某。
”太蔔曰,“命雲某。
”然後為王太子懸弧之禮義。
……(《大戴禮記》《保傅篇》,《賈誼新書》《胎教十事》) 古者年八歲而出就外舍,學小藝焉,履小節焉;束發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居則習禮文,行則鳴珮玉,升車則聞和鸾之聲,是以非僻之心無自入也。
……古之為路車也,蓋圓以象天,二十八橑以象列星,轸方以象地,三十幅以象月。
故仰則觀天文,俯則察地理,前視則睹和鸾之聲,側聽則觀四時之運:此巾車教之道也。
(《大戴禮記》《保傅篇》) 雞者,東方之畜也。
歲終更始,辨秩東作,萬物觸戶而出,故以雞祀祭也。
(《風俗通義》八) 《漢志》兵陰陽家〔6〕有《師曠》八篇,是雜占之書,在小說家者不可考,惟據本志注,知其多本《春秋》而已。
《逸周書》《太子晉》篇記師曠見太子,聆聲而知其不壽,太子亦自知“後三年當賓于帝所”,其說頗似小說家。
虞初事詳本志注,又嘗與丁夫人〔7〕等以方祠詛匈奴大宛,見《郊祀志》,所著《周說》幾及千篇,而今皆不傳。
晉唐人引《周書》者,有三事如《山海經》及《穆天子傳》,與《逸周書》不類,朱右曾〔8〕(《逸周書集訓校釋》十一)疑是《虞初說》。
芥山,神蓐收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