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史家對于小說之著錄及論述

關燈
,外篇三十三篇,今存内篇。

    該書《天文訓》說:“昔者共工與颛顼争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

    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 〔4〕燔滅文章以愚黔首語見《漢書·藝文志》總序。

    黔首,唐顔師古注:“秦謂人為黔首,言其頭黑也。

    ” 〔5〕劉向〔約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漢沛(今江蘇沛縣)人,官谏大夫、中壘校尉等。

    曾于天祿閣領校群書,撰成《别錄》。

    原有《劉向集》六卷,已散佚,明人輯有《劉中壘集》。

    劉歆(?—23),字子駿,官騎都尉、奉車光祿大夫。

    受诏與父向領校秘書,撰成《七略》。

    原有《劉歆集》,已散佚,明人輯有《劉子駿集》。

    《七略》,我國最早的一部目錄書,《隋書·經籍志》著錄七卷,已散佚,今存清人輯本一卷。

     〔6〕班固(32—92)字孟堅,東漢安陵(今陝西鹹陽)人,官蘭台令史。

    曾校書秘府,繼其父班彪編撰《漢書》共一百卷。

    其中《藝文志》載:劉歆曾“總群書而奏其《七略》,故有《輯略》,有《六藝略》,有《諸子略》,有《詩賦略》,有《兵書略》,有《術數略》,有《方技略》。

    今删其要,以備篇籍”。

     〔7〕“可觀者九家”《漢書·藝文志·諸子略》記述十家,指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及小說家,并評論雲:“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

    ” 〔8〕顔師古(581—645)名籀,唐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曾任中書侍郎、秘書少監。

    精于訓诂,以注《漢書》著稱。

     〔9〕《伊尹說》已散佚。

    《漢書·藝文志》道家類著錄《伊尹》五十一篇,亦已散佚。

    《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有《伊尹書》一卷,《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輯有伊尹遺文十一則。

    伊尹,名摯,商初大臣。

     〔10〕《鬻子說》已散佚。

    又道家類著錄《鬻子》二十二篇,亦已散佚。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輯有一卷。

    鬻子,名熊,《史記·楚世家》稱他是周文王時人,周成王封其後裔熊繹于楚蠻,是為楚國之始。

     〔11〕《周考》已散佚。

     〔12〕《青史子》周青史子撰,已散佚。

    《隋書·經籍志》《燕丹子》題下附注:“梁有《青史子》一卷,……亡。

    ”魯迅《古小說鈎沉》有輯本。

    青史子,青史系複姓,古代史官。

     〔13〕《師曠》已散佚。

    又兵陰陽家類著錄《師曠》八篇,亦已散佚。

    師曠,字子野,春秋晉國人,平公臣子,精通音樂。

    其言論見于《春秋左氏傳》、《逸周書》等。

     〔14〕《務成子》已散佚。

    又五行家類著錄《務成子災異應》十四卷,房中家類著錄《務成子陰道》三十六卷,均散佚。

    務成系複姓,名昭,一說名跗。

    東漢王符《潛夫論·贊學》有“堯師務成”的記載。

     〔15〕《宋子》已散佚。

    《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有一卷。

    宋子,名钘,戰國時宋國人。

    參看本書第三篇。

     〔16〕《天乙》已散佚。

    《史記·殷本記》:“主癸卒,子天乙立,是為成湯。

    ”下文《黃帝說》、《封禅方說》、《待诏臣饒心術》、《待诏臣安成未央術》、《臣壽周紀》、《虞初周說》、《百家》,亦均散佚。

    《百家》,劉向編撰。

     〔17〕《漢書·藝文志》所錄小說總數,應為“千三百九十篇”。

     〔18〕“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等句,見《論語·子張》:“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緻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 〔19〕長孫無忌(?—659)字輔機,唐洛陽(今屬河南)人,官至太尉,封趙國公。

    永徽三年(652)奉命監修《隋書》十志。

     〔20〕魏征《580—643)字玄成,唐館陶(今屬河北)人,官至侍中,封鄭國公。

    曾校定秘府圖書,貞觀三年(629)主持梁、陳、北齊、北周、隋五朝史的編撰工作。

    按魏征隻參與編撰《隋書》紀傳部分,《經籍志》系長孫無忌等人編撰。

     〔21〕荀勖(?—289)字公曾,晉颍陰(今河南許昌)人。

    由魏入晉,領秘書監,官至尚書令。

    他曾據魏鄭默《中經》撰成《中經簿》,系繼《七略》之後最詳盡的目錄學著作,現已散佚。

    據《隋書·經籍志》,《中經薄》分四部:甲部收六藝及小學等書,乙部收古諸子家、近世子家、兵書、兵家、術數,丙部收史記、舊事、皇覽簿、雜事,丁部收詩賦、圖贊、汲冢書。

    《隋書·經籍志》即據此将群書分為經、史、子、集四部;但以甲為經、乙為史、丙為子、丁為集,與荀勖所定以乙為子、丙為史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