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史家對于小說之著錄及論述
關燈
小
中
大
〔22〕《燕丹子》作者未詳,或言漢人所撰。
《隋書·經籍志》著錄一卷。
内容叙寫戰國時燕太子丹命荊轲往刺秦王的故事。
〔23〕此處“職方氏”應作“訓方氏”。
據《周禮·夏官》:“訓方氏掌道四方之政事,與其上下之志。
誦四方之傳道,正歲則布而訓四方,而觀新物”;“職方氏掌天下之圖,以掌天下之地”。
〔24〕劉日句(887—946)字耀遠,後晉歸義(今河北雄縣)人,官至太保,曾監修《舊唐書》。
韋述(?—757),唐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官至工部侍郎。
玄宗時曾主修國史。
毋炯,唐洛陽(今屬河南)人,曾任右率府胄曹參軍。
參與整理、校訂内府圖書,與韋述等人重修成《群書四部錄》二百卷,後又獨自節取該書編成《古今書錄》四十卷。
〔25〕《漢書·藝文志》除總序外,每部類均有扼要評述,通稱小序。
據《舊唐書·經籍志序》:“炯等撰集,依班固《藝文志》體例,諸書随部皆有小序,發明其指。
”其後《舊唐書》撰者據《古今書錄》編撰《經籍志》時,為簡略起見,将小序全部删去。
〔26〕張華字茂先,晉方城(今河北固安)人。
所撰《博物志》,《新唐書·藝文志》著錄十卷。
下文《列異傳》,一說魏曹丕撰,已散佚,魯迅《古小說鈎沉》有輯本。
參看本書第五篇。
〔27〕曾公亮(999—1078)字明仲,北宋晉江(今屬福建)人。
曾任史館修撰,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
他主持《新唐書》編撰工作,書成,由其具名奏進。
〔28〕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号六一居士,北宋吉安(今屬江西)人,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
與宋祁合修《新唐書》,所撰有《新五代史》、《歐陽文忠集》。
〔29〕戴祚字延之,晉江東人,曾随劉裕西征姚秦,後任西戎主簿。
所撰《甄異傳》,《隋書·經籍志》著錄三卷,已散佚,魯迅《古小說鈎沉》有輯本。
吳筠,字叔庠,梁故鄣(今浙江安吉)人。
據《梁書·文學傳》、《隋書·經籍志》、兩《唐志》,吳筠均作“吳均”。
參看本書第五篇。
此處所說“志神怪者十五家一百十五卷”,指張華《列異傳》一卷,戴祚《甄異傳》三卷,袁王壽《古異傳》三卷,祖沖之《述異記》十卷,劉質《近異錄》二卷,幹寶《搜神記》三十卷,劉之遴《神錄》五卷,梁元帝《妍神記》十卷,祖台之《志怪》四卷,孔氏《志怪》四卷,荀氏《靈鬼志》三卷,謝氏《鬼神列傳》二卷,劉義慶《幽明錄》三十卷,東陽無疑《齊諧記》七卷,吳均《續齊諧記》一卷。
〔30〕王延秀南朝宋太原(今屬山西)人。
曾任尚書郎。
所撰《感應傳》,《新唐書·藝文志》著錄八卷,已散佚;《太平廣記》存佚文二則。
侯君素,侯白字君素,隋魏郡(郡治今河南臨漳)人。
參看本書第七篇。
所撰《旌異記》,《新唐書·藝文志》著錄十五卷,已散佚;魯迅《古小說鈎沉》有輯本。
此處所說“明因果者九家七十卷”,指王延秀《感應傳》八卷,陸果《繋應驗記》一卷,王琰《冥祥記》十卷(《新唐書·藝文志》著錄一卷,《隋書·經籍志》和《舊唐書·經籍志》均著錄十卷。
按九家七十卷,則以十卷為是),王曼颍《續冥祥記》十一卷,劉泳《因果記》十卷,顔之推《冤魂志》三卷,又《集靈記》十卷,無名氏《征應集》二卷,侯君素《旌異記》十五卷。
〔31〕李恕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唐代名李恕者有三人,一為隴西郡李晟之子,曾任光祿卿,餘二人皆趙郡人。
《誡子拾遺》,《新唐書·藝文志》著錄四卷,撰者李恕為何人,待考。
〔32〕劉孝孫隋末唐初荊州(治所今湖北江陵)人。
曾任太子洗馬。
所撰《事始》,《新唐書·藝文志》著錄三卷,系劉孝孫、房德懋合撰。
據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載,《事始》全書分二十六門,内容系考述事物起源。
〔33〕李涪唐末人。
曾任國子祭酒。
所撰《刊誤》,《新唐書·藝文志》著錄二卷。
書中考究典故,引古制以正唐制之誤,下卷兼及雜事。
〔34〕陸羽(733—804)字鴻漸,唐竟陵(今湖北天門)人。
所撰《茶經》,《新唐書·藝文志》著錄三卷,系我國有關茶學的第一部專門著作。
〔35〕胡應麟(1551—1602)字元瑞,号少室山人,明蘭溪(今屬浙江)人。
所撰《少室山房筆叢》,《明史·藝文志》著錄三十二卷,又續集十六卷。
内容主要為關于經史百家的考據,其中對小說戲曲的評述尤為人所重視。
〔36〕《搜神》
《隋書·經籍志》著錄一卷。
内容叙寫戰國時燕太子丹命荊轲往刺秦王的故事。
〔23〕此處“職方氏”應作“訓方氏”。
據《周禮·夏官》:“訓方氏掌道四方之政事,與其上下之志。
誦四方之傳道,正歲則布而訓四方,而觀新物”;“職方氏掌天下之圖,以掌天下之地”。
〔24〕劉日句(887—946)字耀遠,後晉歸義(今河北雄縣)人,官至太保,曾監修《舊唐書》。
韋述(?—757),唐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官至工部侍郎。
玄宗時曾主修國史。
毋炯,唐洛陽(今屬河南)人,曾任右率府胄曹參軍。
參與整理、校訂内府圖書,與韋述等人重修成《群書四部錄》二百卷,後又獨自節取該書編成《古今書錄》四十卷。
〔25〕《漢書·藝文志》除總序外,每部類均有扼要評述,通稱小序。
據《舊唐書·經籍志序》:“炯等撰集,依班固《藝文志》體例,諸書随部皆有小序,發明其指。
”其後《舊唐書》撰者據《古今書錄》編撰《經籍志》時,為簡略起見,将小序全部删去。
〔26〕張華字茂先,晉方城(今河北固安)人。
所撰《博物志》,《新唐書·藝文志》著錄十卷。
下文《列異傳》,一說魏曹丕撰,已散佚,魯迅《古小說鈎沉》有輯本。
參看本書第五篇。
〔27〕曾公亮(999—1078)字明仲,北宋晉江(今屬福建)人。
曾任史館修撰,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
他主持《新唐書》編撰工作,書成,由其具名奏進。
〔28〕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号六一居士,北宋吉安(今屬江西)人,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
與宋祁合修《新唐書》,所撰有《新五代史》、《歐陽文忠集》。
〔29〕戴祚字延之,晉江東人,曾随劉裕西征姚秦,後任西戎主簿。
所撰《甄異傳》,《隋書·經籍志》著錄三卷,已散佚,魯迅《古小說鈎沉》有輯本。
吳筠,字叔庠,梁故鄣(今浙江安吉)人。
據《梁書·文學傳》、《隋書·經籍志》、兩《唐志》,吳筠均作“吳均”。
參看本書第五篇。
此處所說“志神怪者十五家一百十五卷”,指張華《列異傳》一卷,戴祚《甄異傳》三卷,袁王壽《古異傳》三卷,祖沖之《述異記》十卷,劉質《近異錄》二卷,幹寶《搜神記》三十卷,劉之遴《神錄》五卷,梁元帝《妍神記》十卷,祖台之《志怪》四卷,孔氏《志怪》四卷,荀氏《靈鬼志》三卷,謝氏《鬼神列傳》二卷,劉義慶《幽明錄》三十卷,東陽無疑《齊諧記》七卷,吳均《續齊諧記》一卷。
〔30〕王延秀南朝宋太原(今屬山西)人。
曾任尚書郎。
所撰《感應傳》,《新唐書·藝文志》著錄八卷,已散佚;《太平廣記》存佚文二則。
侯君素,侯白字君素,隋魏郡(郡治今河南臨漳)人。
參看本書第七篇。
所撰《旌異記》,《新唐書·藝文志》著錄十五卷,已散佚;魯迅《古小說鈎沉》有輯本。
此處所說“明因果者九家七十卷”,指王延秀《感應傳》八卷,陸果《繋應驗記》一卷,王琰《冥祥記》十卷(《新唐書·藝文志》著錄一卷,《隋書·經籍志》和《舊唐書·經籍志》均著錄十卷。
按九家七十卷,則以十卷為是),王曼颍《續冥祥記》十一卷,劉泳《因果記》十卷,顔之推《冤魂志》三卷,又《集靈記》十卷,無名氏《征應集》二卷,侯君素《旌異記》十五卷。
〔31〕李恕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唐代名李恕者有三人,一為隴西郡李晟之子,曾任光祿卿,餘二人皆趙郡人。
《誡子拾遺》,《新唐書·藝文志》著錄四卷,撰者李恕為何人,待考。
〔32〕劉孝孫隋末唐初荊州(治所今湖北江陵)人。
曾任太子洗馬。
所撰《事始》,《新唐書·藝文志》著錄三卷,系劉孝孫、房德懋合撰。
據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載,《事始》全書分二十六門,内容系考述事物起源。
〔33〕李涪唐末人。
曾任國子祭酒。
所撰《刊誤》,《新唐書·藝文志》著錄二卷。
書中考究典故,引古制以正唐制之誤,下卷兼及雜事。
〔34〕陸羽(733—804)字鴻漸,唐竟陵(今湖北天門)人。
所撰《茶經》,《新唐書·藝文志》著錄三卷,系我國有關茶學的第一部專門著作。
〔35〕胡應麟(1551—1602)字元瑞,号少室山人,明蘭溪(今屬浙江)人。
所撰《少室山房筆叢》,《明史·藝文志》著錄三十二卷,又續集十六卷。
内容主要為關于經史百家的考據,其中對小說戲曲的評述尤為人所重視。
〔36〕《搜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