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甯與巴布林》①後記
關燈
小
中
大
這本小書是為着報答一個朋友的“友情”翻譯的,隻花了将近三個星期的功夫。
《蒲甯與巴布林》是屠格涅夫晚年的作品,一八七四年脫稿,發表在《歐洲導報》上,②這是一篇半自傳體的小說。彼嘉很像青年時期的屠格涅夫。祖母便是作者生母瓦爾瓦拉·彼得洛夫娜的寫照。斯巴司科葉的家園生活跟特洛伊茨基鄉居生活也頗相似。跟彼嘉一樣,屠格涅夫也在鄉間認識了自然界,認識了詩。有一個仆人(一個年輕的農奴)是一個詩的愛好者,做了他的先生,他們兩個人在一塊兒念赫拉斯科夫的《羅西亞達》;彼嘉也有過這樣愉快的經驗。但是跟彼嘉一樣,屠格涅夫也開始認識了農權制度的不合理,看見地主的專橫和農權生活的慘苦。後來他回到他的故鄉,有一回他指着一扇窗戶給他的朋友們看,一面說:“這是我母親在那兒坐着的窗戶,是在夏天,那扇窗開着,我親眼看見兩個人在流放的前一天,垂着光頭走來跟她辭行。”
《獵人日記》的作者日後的輝煌的文學生涯可以說是從斯巴司科葉開始的!
巴布林,據作者自己說,是“照着活人摹寫的”,他和他的年輕朋友們的審判應該是一八四九年彼得拉雪夫斯基團的審判。作者把蒲甯寫得非常出色。英國愛德華·加爾奈特甚至贊美說,理想主義者蒲甯這個人物可以跟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最擅長的繪像相比。至于純潔善良的穆莎和輕浮的貴公子塔爾霍夫,這樣的人在當時的俄國,倒是常常見到的了。
1949年11月30日。
選自《巴金全集》第十七卷第252—253頁。
①《蒲甯與巴布林》,屠格涅夫著,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上海平明出版社出版。
②見《歐洲導報》一八七四年第四期。
《蒲甯與巴布林》是屠格涅夫晚年的作品,一八七四年脫稿,發表在《歐洲導報》上,②這是一篇半自傳體的小說。彼嘉很像青年時期的屠格涅夫。祖母便是作者生母瓦爾瓦拉·彼得洛夫娜的寫照。斯巴司科葉的家園生活跟特洛伊茨基鄉居生活也頗相似。跟彼嘉一樣,屠格涅夫也在鄉間認識了自然界,認識了詩。有一個仆人(一個年輕的農奴)是一個詩的愛好者,做了他的先生,他們兩個人在一塊兒念赫拉斯科夫的《羅西亞達》;彼嘉也有過這樣愉快的經驗。但是跟彼嘉一樣,屠格涅夫也開始認識了農權制度的不合理,看見地主的專橫和農權生活的慘苦。後來他回到他的故鄉,有一回他指着一扇窗戶給他的朋友們看,一面說:“這是我母親在那兒坐着的窗戶,是在夏天,那扇窗開着,我親眼看見兩個人在流放的前一天,垂着光頭走來跟她辭行。”
《獵人日記》的作者日後的輝煌的文學生涯可以說是從斯巴司科葉開始的!
巴布林,據作者自己說,是“照着活人摹寫的”,他和他的年輕朋友們的審判應該是一八四九年彼得拉雪夫斯基團的審判。作者把蒲甯寫得非常出色。英國愛德華·加爾奈特甚至贊美說,理想主義者蒲甯這個人物可以跟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最擅長的繪像相比。至于純潔善良的穆莎和輕浮的貴公子塔爾霍夫,這樣的人在當時的俄國,倒是常常見到的了。
1949年11月30日。
選自《巴金全集》第十七卷第252—253頁。
①《蒲甯與巴布林》,屠格涅夫著,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上海平明出版社出版。
②見《歐洲導報》一八七四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