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人》①後記
關燈
小
中
大
看完《六人》的校樣,我坦白地承認這是一件失敗的工作。我用了“試譯”二字,也隻是表明我沒有翻譯這書的能力。從這譯稿連我自己也看得出我缺乏駕馭文字的才能,我沒有能夠忠實地表達原意,也沒有能夠傳達原文的音樂美。本書的英譯者蔡斯教授(RayE.Chase)說“我覺得《六人》是一曲偉大的交響樂”。但中譯本的讀者一定不會有同感的。錯在我身上。
三年前開始翻譯這書,工作時斷時續,到今年五月才譯完最後的一章。
這本小書的翻譯并不需要那麼多的時間。事實上我執筆的時候并不多。我的時間大半被一個書店的編校工作占去了。不僅這三年,近十三年來我的大部分的光陰都消耗在這個純義務性的工作上面。(有那些書,和那些書的著譯者和讀者給我作證。)想不到這工作反而成了我的罪名,兩三個自以為很了解我的朋友這三年中間就因為它不斷地攻擊我,麻煩我,剝奪我的有限的時間,甚至在外面造謠中傷我,說我企圖霸占書店。我追求公道,我舉事實為自己辯護,我用工作為自己伸冤。然而在那些朋友中間我始終得不着公道,始終争不到一個是非。這本書的翻譯就是在這種朋友的長期的折磨中進行着的。我無法擺脫那些糾纏,我甚至不能用常理為自己辯護,那時心情的惡劣是可以想見的。但我至今沒有倒下來,至今還能夠工作,那是因為除了這幾位朋友外,我還有着許多别的朋友,而且也因為我相信我的工作。我從來不曾為自己的工作驕傲過。但我也沒有把自己的工作完全否定。好些年來我對任何人都一直說我不是一個作家或一個翻譯家,我隻是在學習,學習寫作,學習翻譯。在學習中有進步的時候,也有停滞不進步的時候。這次工作的失敗,一部分的原因自然是那些朋友的糾纏所造成的惡劣心情。(他們甚至不讓我有時間在發印前仔細地校閱我的譯文。但是對讀者,我除了告罪外,别無他話可說。)
譯稿發印以後我去北平住了一個多月。我過了四十天的痛快日子,看見了許多新氣象。我擺脫了三年來壓得我幾乎透不過氣的那種夢魇般的“友情”。因為我在北平得到了真正友愛的溫暖。我寫過一篇短文,裡面有着這樣的話:
我每次走進會場總有一種回到老家的感覺。在六百多個面孔中至少有一半是我沒有見過的,可是它們對我并不陌生。我看到的全是親切、誠懇的臉。
我仿佛活在自己的弟兄們中間一樣:談話,讨論,聽報告,交換經驗,我不感到一點拘束。自由,坦沒有絲毫的隔閡,好像六百多個人都有着同樣的一顆心似的。
《六人》的作者洛克爾(RudolfRocker),是一個德國的革命作家。希特勒執政後被放逐出國,一直沒有回去過。他現在住在古巴,去年做過了七十五歲的生日。他寫過不少的書,都是用德文或猶太文寫的。(他雖然精通猶太文,卻不是一個猶太人。)其中被譯成英文的并不多。《六人》似乎是第一本,據英譯者蔡斯說:在洛克爾的著作中這是藝術性最高的一本。
這裡的“六個人”都是世界文學名著的主人公。浮士德,董·緩,哈姆雷特原是傳說中的人物,後來歌德借用傳說寫了詩劇《浮士德》,莫裡哀寫了話劇《董·緩》,莎士比亞寫了詩劇《哈姆雷特》。董·吉诃德是西班牙①《六人》,魯多夫·洛克爾著,一九四九年九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文豪塞萬提斯的小說中的英雄。德國小說家霍夫曼創造了年輕和尚麥達爾都斯,馮·阿夫特爾丁根則是十八世紀德國名詩《歌人的戰争》中的歌者。
在《六人》中洛克爾使這六個人複活了,他一點也沒有改變他們的性格和生活習慣,可是他卻利用他們來說明他的人生觀,來說明他的改造世界的理想。
這本小書是作者根據他的幾篇講演稿寫成的。據說他的聽衆中有許多工人,也有水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他被關在英國某集中營裡面,在那裡認識了不少德國的水手,他們跟集中營裡的知識分子一樣熱烈地歡迎他的演講。我在前面引用過蔡斯的話:“《六人》是一曲偉大的交響樂。”他的解釋如下:
前面有一個介紹主題的序樂。構成交響樂的是六個樂章,每一個樂章最後都把主題重複了一遍,每一個樂章有它自己的音階法和拍子。在主題的最末一次的重複之後接着就來一個歡欣的、和諧的終曲。對這種東西音樂家也許會給它一個适當的名稱。我不會,我隻知道我讀完整個作品好像聽了一次管弦樂隊的大演奏。
譯者1949年8月。
選自《巴金全集》第十七卷第248—251頁。
三年前開始翻譯這書,工作時斷時續,到今年五月才譯完最後的一章。
這本小書的翻譯并不需要那麼多的時間。事實上我執筆的時候并不多。我的時間大半被一個書店的編校工作占去了。不僅這三年,近十三年來我的大部分的光陰都消耗在這個純義務性的工作上面。(有那些書,和那些書的著譯者和讀者給我作證。)想不到這工作反而成了我的罪名,兩三個自以為很了解我的朋友這三年中間就因為它不斷地攻擊我,麻煩我,剝奪我的有限的時間,甚至在外面造謠中傷我,說我企圖霸占書店。我追求公道,我舉事實為自己辯護,我用工作為自己伸冤。然而在那些朋友中間我始終得不着公道,始終争不到一個是非。這本書的翻譯就是在這種朋友的長期的折磨中進行着的。我無法擺脫那些糾纏,我甚至不能用常理為自己辯護,那時心情的惡劣是可以想見的。但我至今沒有倒下來,至今還能夠工作,那是因為除了這幾位朋友外,我還有着許多别的朋友,而且也因為我相信我的工作。我從來不曾為自己的工作驕傲過。但我也沒有把自己的工作完全否定。好些年來我對任何人都一直說我不是一個作家或一個翻譯家,我隻是在學習,學習寫作,學習翻譯。在學習中有進步的時候,也有停滞不進步的時候。這次工作的失敗,一部分的原因自然是那些朋友的糾纏所造成的惡劣心情。(他們甚至不讓我有時間在發印前仔細地校閱我的譯文。但是對讀者,我除了告罪外,别無他話可說。)
譯稿發印以後我去北平住了一個多月。我過了四十天的痛快日子,看見了許多新氣象。我擺脫了三年來壓得我幾乎透不過氣的那種夢魇般的“友情”。因為我在北平得到了真正友愛的溫暖。我寫過一篇短文,裡面有着這樣的話:
我每次走進會場總有一種回到老家的感覺。在六百多個面孔中至少有一半是我沒有見過的,可是它們對我并不陌生。我看到的全是親切、誠懇的臉。
我仿佛活在自己的弟兄們中間一樣:談話,讨論,聽報告,交換經驗,我不感到一點拘束。自由,坦沒有絲毫的隔閡,好像六百多個人都有着同樣的一顆心似的。
《六人》的作者洛克爾(RudolfRocker),是一個德國的革命作家。希特勒執政後被放逐出國,一直沒有回去過。他現在住在古巴,去年做過了七十五歲的生日。他寫過不少的書,都是用德文或猶太文寫的。(他雖然精通猶太文,卻不是一個猶太人。)其中被譯成英文的并不多。《六人》似乎是第一本,據英譯者蔡斯說:在洛克爾的著作中這是藝術性最高的一本。
這裡的“六個人”都是世界文學名著的主人公。浮士德,董·緩,哈姆雷特原是傳說中的人物,後來歌德借用傳說寫了詩劇《浮士德》,莫裡哀寫了話劇《董·緩》,莎士比亞寫了詩劇《哈姆雷特》。董·吉诃德是西班牙①《六人》,魯多夫·洛克爾著,一九四九年九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文豪塞萬提斯的小說中的英雄。德國小說家霍夫曼創造了年輕和尚麥達爾都斯,馮·阿夫特爾丁根則是十八世紀德國名詩《歌人的戰争》中的歌者。
在《六人》中洛克爾使這六個人複活了,他一點也沒有改變他們的性格和生活習慣,可是他卻利用他們來說明他的人生觀,來說明他的改造世界的理想。
這本小書是作者根據他的幾篇講演稿寫成的。據說他的聽衆中有許多工人,也有水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他被關在英國某集中營裡面,在那裡認識了不少德國的水手,他們跟集中營裡的知識分子一樣熱烈地歡迎他的演講。我在前面引用過蔡斯的話:“《六人》是一曲偉大的交響樂。”他的解釋如下:
前面有一個介紹主題的序樂。構成交響樂的是六個樂章,每一個樂章最後都把主題重複了一遍,每一個樂章有它自己的音階法和拍子。在主題的最末一次的重複之後接着就來一個歡欣的、和諧的終曲。對這種東西音樂家也許會給它一個适當的名稱。我不會,我隻知道我讀完整個作品好像聽了一次管弦樂隊的大演奏。
譯者1949年8月。
選自《巴金全集》第十七卷第248—25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