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下随筆》①後記
關燈
小
中
大
這本小書是我替崇群編輯的。他的遺著原不隻這麼一點兒,可是這幾年中間我搜集到的就隻有這八篇短文。記得三年半前崇群逝世後我去北碚看他的遺體(其實我看到的隻是築在一個斜坡上的新墳),曾和幾位朋友談到刊行崇群的遺著和編印全集的計劃。我希望Z兄②負起整理遺著的責任。因為Z兄是崇群的好友之一,他當時住在北碚,崇群的喪事還是由他料理的。他讀過崇群的日記,崇群是一個非常細心的人,他寄發文稿、信函,都要在日記中寫下篇名、日期。根據日記來整理他的遺著,應當有令人滿意的成績。可是這些年Z兄一直在忙碌中打發日子(“打發日子”是我們的共同的朋友從文喜歡用的句子),而跟着“勝利”來的又是出版界的不景氣。我始終沒有得過Z兄的消息,而出版全集的希望也在“不景氣”的冷風中給吹散了。我不知道Z兄是否還在進行整理崇群遺稿的工作。
可是我不能夠等待下去。我手邊還留着這八篇費了力搜集起來的短文。
我耽心會把它們失去。一九三八年冬天在桂林東江路的木屋裡,崇群做過幾天我的客人。我讀過他那時寫給朋友的幾封信,我稱贊他:信寫得好,我說他不像我:“寫信時拿起筆随便亂塗幾下就算完事。”我還帶笑地對他說我要替他編輯一本厚厚的“崇群書簡”。他沒有表示抗議。從那時候起,我就留意搜集他的信劄。一九四○年七月我第三次離開上海去内地時,上海的書齋中還保存着幾十封崇群的舊信,有的從昆明寄來,有的從石屏寄來,還有些是他從貴陽寄到桂林,我又從桂林随身帶回上海的。可是這些信在日本軍隊占領上海租界以後,被留在上海養病的我的哥哥完全燒毀了。我去内地後在桂林的書房裡又積了一大堆他寫的信函,但是在一九四四年七月十五日的大火中它們跟着文化生活社的全部存書一塊兒化成了紙灰。最後在重慶我又得到十多封他的來信,我把它們全保留起來,我珍貴這一束遺劄。勝利後的第二年,我在重慶買不到船票東下的時候,一個朋友的朋友願意為我先帶兩箱書物去上海。崇群的遺劄就在這些書物之中。這一次居然又遇到意外。箱子在一九四六年五月三日的早晨送上了船,到兩年後的今天還沒有它們的消息。崇群的最後的幾封信也就這樣不留痕迹地消失了。前兩天偶爾跟一文①談起這件事,他說他也保存了一些崇群的書劄,但是勝利後在重慶卻被人當作爛紙賣掉了。可見在這個年頭要不讓一件東西毀滅,的确不是容易的事,我的耽心更不是多馀的了。
然而這裡也收了他的五封手劄。《短簡》一、二都是寫給我的,因為發表在他生前,它們才逃掉了毀滅的惡運。《短簡三則》是寫給他一個昆明朋友和另一個石屏女學生的信,卻是為了他的逝世周年紀念在昆明某報上發表了的。那個學生當時還是一個女孩,現在則已做了孩子的母親了。
用《碑下随筆》作這集子的名字,自然是我的私意。但這些短文的确全是在“碑下”寫成的,連《短簡三則》也是,就除了那兩封給我的信。H兄①
在他的《晞露新收》編者序中曾提到那本“沒有完成的定名為《人間百相》的書”,崇群生前也對我談過他有意描寫“人間百相”,而且他讀到靳以的《人世百圖》的時候,還寫信給靳以講他的“人間百相”的看法和寫法。可惜病妨害了他的工作,他似乎隻寫出了“百相”中的幾相,大概就是收在這集子裡的《更生》、《流民》幾篇吧。也許還有更多的,可是直至現在我還沒有機會見到。
①《碑下随筆》,缪崇群著,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②Z兄:即左恭,胥之。
①一文:即田一文(1919—1989),當時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工作。
①H兄:即韓侍桁,崇群的老同學。
H兄編選《晞露新收》時,曾經寫過:“他的名字因他的作品長存下去,而像他那樣可珍貴的友情,在這人間恐将永無重獲之期吧。”今天,在炎熱的七月下旬的正午,我坐在陽光滿室的小樓中校完了崇群的遺稿,市聲嘈雜地送進我屋子裡來,小孩子在哭,中年的主婦在跟賣西瓜的人高聲論價,一個女性的帶病的聲音在乞讨殘飯,一個老年人在咳嗽吐痰。透過這些雜音,一個熟習的聲音向我的耳朵慢慢挨近,我明明聽見他在喚我的名字!那是崇群!我永遠忘不了他的聲音。我放下筆。可是我帶着痛苦地想起了H兄的話,我和他有同感。然而我又禁不住要問自己:“難道世間真的就沒有不跟着肉體同死的友情麼?”
我不相信。對于我,他的友情是不曾死的。我就靠着它活下去。是的,我是靠着友情活下去的。
1948年7月25日。
選自《巴金全集》第十七卷第362—365頁。
可是我不能夠等待下去。我手邊還留着這八篇費了力搜集起來的短文。
我耽心會把它們失去。一九三八年冬天在桂林東江路的木屋裡,崇群做過幾天我的客人。我讀過他那時寫給朋友的幾封信,我稱贊他:信寫得好,我說他不像我:“寫信時拿起筆随便亂塗幾下就算完事。”我還帶笑地對他說我要替他編輯一本厚厚的“崇群書簡”。他沒有表示抗議。從那時候起,我就留意搜集他的信劄。一九四○年七月我第三次離開上海去内地時,上海的書齋中還保存着幾十封崇群的舊信,有的從昆明寄來,有的從石屏寄來,還有些是他從貴陽寄到桂林,我又從桂林随身帶回上海的。可是這些信在日本軍隊占領上海租界以後,被留在上海養病的我的哥哥完全燒毀了。我去内地後在桂林的書房裡又積了一大堆他寫的信函,但是在一九四四年七月十五日的大火中它們跟着文化生活社的全部存書一塊兒化成了紙灰。最後在重慶我又得到十多封他的來信,我把它們全保留起來,我珍貴這一束遺劄。勝利後的第二年,我在重慶買不到船票東下的時候,一個朋友的朋友願意為我先帶兩箱書物去上海。崇群的遺劄就在這些書物之中。這一次居然又遇到意外。箱子在一九四六年五月三日的早晨送上了船,到兩年後的今天還沒有它們的消息。崇群的最後的幾封信也就這樣不留痕迹地消失了。前兩天偶爾跟一文①談起這件事,他說他也保存了一些崇群的書劄,但是勝利後在重慶卻被人當作爛紙賣掉了。可見在這個年頭要不讓一件東西毀滅,的确不是容易的事,我的耽心更不是多馀的了。
然而這裡也收了他的五封手劄。《短簡》一、二都是寫給我的,因為發表在他生前,它們才逃掉了毀滅的惡運。《短簡三則》是寫給他一個昆明朋友和另一個石屏女學生的信,卻是為了他的逝世周年紀念在昆明某報上發表了的。那個學生當時還是一個女孩,現在則已做了孩子的母親了。
用《碑下随筆》作這集子的名字,自然是我的私意。但這些短文的确全是在“碑下”寫成的,連《短簡三則》也是,就除了那兩封給我的信。H兄①
在他的《晞露新收》編者序中曾提到那本“沒有完成的定名為《人間百相》的書”,崇群生前也對我談過他有意描寫“人間百相”,而且他讀到靳以的《人世百圖》的時候,還寫信給靳以講他的“人間百相”的看法和寫法。可惜病妨害了他的工作,他似乎隻寫出了“百相”中的幾相,大概就是收在這集子裡的《更生》、《流民》幾篇吧。也許還有更多的,可是直至現在我還沒有機會見到。
①《碑下随筆》,缪崇群著,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②Z兄:即左恭,胥之。
①一文:即田一文(1919—1989),當時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工作。
①H兄:即韓侍桁,崇群的老同學。
H兄編選《晞露新收》時,曾經寫過:“他的名字因他的作品長存下去,而像他那樣可珍貴的友情,在這人間恐将永無重獲之期吧。”今天,在炎熱的七月下旬的正午,我坐在陽光滿室的小樓中校完了崇群的遺稿,市聲嘈雜地送進我屋子裡來,小孩子在哭,中年的主婦在跟賣西瓜的人高聲論價,一個女性的帶病的聲音在乞讨殘飯,一個老年人在咳嗽吐痰。透過這些雜音,一個熟習的聲音向我的耳朵慢慢挨近,我明明聽見他在喚我的名字!那是崇群!我永遠忘不了他的聲音。我放下筆。可是我帶着痛苦地想起了H兄的話,我和他有同感。然而我又禁不住要問自己:“難道世間真的就沒有不跟着肉體同死的友情麼?”
我不相信。對于我,他的友情是不曾死的。我就靠着它活下去。是的,我是靠着友情活下去的。
1948年7月25日。
選自《巴金全集》第十七卷第362—36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