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回 浩劫恸沙蟲 把臂凄怆生何着 甘心伏斧钺 橫刀壯烈死如歸

關燈
虎方覺腹饑,忽聽道姑在旁呼喚。

    睜眼一看,林邊藥竈業已移去,道姑手裡端着一個用細草繁花結成的花盤,裡面熱騰騰放着四枚薯夜,皮已剝去,挨個喂向四人口中。

    饑腸得此,看去已令人饞涎欲滴,人口更是鮮腴美妙,到嘴酥融,不用咀嚼。

    咽罷多時,猶複芳騰齒頰,甘留舌上,頓覺腹充氣沛,精神為之一健。

    端的色香味三者均到極處,休說人間珍肴無此佳物,便是仙廚妙品不過如斯,不禁連聲贊歎。

    道姑笑道:“此乃本洞特産,道家名為閏果,又号金瓜。

    一株隻結兩枚,連理雙生,一黛一紫。

    三五年始一開花結實,逢閏方熟。

    原是瑤島仙根,不知何時被玉雀銜來,巧值地有靈氣,因得遺留。

    與尋常薯蓣不同,服了能益氣輕身,延年法痰。

    我也是劫後重來,始得發現。

    可惜種少,又不能分根分種,守了多年,僅存下三十多枚。

    除每年嘗一次新外,輕易不舍服食。

    今見你們虧損太甚,急于速好,籌思至再,方始各贈一枚,以作靈丹之代,至遲明朝即可複原。

    須知仙緣遇合,得這不易呢。

    ”四虎方知果非凡物,不免又謝了幾聲,道姑仍禁不要多說。

     當日天晚,四虎都能坐起,道姑已然他去。

    月照花蔭,清輝四射,白雲片片,時從天空緩緩飛過,輕風細細,吹面不寒。

    倚仰其間,俱覺心胸澄淨,皎無渣滓,俗塵為之一法,霍然有世外之感。

    待了一會,想起當年結義五人,縱橫滇黔諸省,威名遠震,所向無敵。

    如今落得部屬喪亡殆盡,兩三番死裡逃生,還有一人尚無下落,看出兇多吉少。

     觀察道姑語言、行徑,不論她行蹤如何詭異,是甚出身,對于他們總是有恩無怨。

    況她對于前生是個異類修成一節毫無隐諱,道法又如此神奇,可見不是個兇惡妖邪。

    人生朝露,轉眼虛空,現既看破世情,何不等她回來拜求收錄?再将楊天真存亡查明白,如能尋回,便在此一同修道,求一長生不老,永享清福,豈不比在江湖上奔波勞碌,争名奪利強得多了?四虎越商量越心熱,(怕道姑不收男徒,心中委決不下,恨不得道姑即時趕回,行完拜師之禮,早早定了名分才稱心意。

    正懸盼間,忽聽破空之聲。

    旋見一溜火光,後面帶起滾滾黑煙,疾如電射,穿進林來,直往斜刺裡密林深處投去,晃眼無蹤。

     隐隐聞得黑煙中有啾啾鬼鳴之聲随風而去。

     那片密林就在花林的東北角,密壓壓盡是松、杉之類的巨木。

    古樹森森,月光下照,隻有樹外一層浮輝,林内甚是陰暗。

    四虎此時已能起動,因是初曆仙境,明知道姑洞府必在左近,恐幹禁忌,隻在原坐卧處花林之下望月盤桓,未敢輕涉堂奧。

    乍見異景,頗為驚訝,事過神定,猛憶前晚與道姑初會時所見的情景,頗有相似之處,料是道姑由外回轉。

    由此想起道姑曾說顧修子女被她救到此間,來了一日,除道姑外未見一人,也沒聽提說,令人挂念。

    意欲少時觑便請問一聲,又不知可否。

    四虎互相商談沒有幾句,适見那溜火光又從東北角密林内飛起,沖霄破空而去。

    忽聽一聲長嘯,又是一溜火光,擁着一條黑影從林内飛出,跟蹤追去。

    這才看清後一黑影确是道姑本人,隻不知先飛走的火光是甚路數。

     道姑二次飛出為時更久,四虎延頸相待,不覺月影西餘,參橫鬥轉,道姑仍未回來。

     四虎的精神已然逐漸康複,等得心焦,不免四面看看,走遠了些。

    一會白月墜林,天光忽暗,花香甩露,分外濃郁。

    四虎無心領略,隻在林中往來閑踱,到處東張西望,不知不覺走近東北角那片密林之下。

    這時晨旭始升,天已大明。

    密林内的捕、棒、松、杉原是多年古木,拔地百尺,根根挺立,筆也似直。

    上面又是虬枝繁茂,翠葉濃密,相互糾結交覆,直似千百根鐵柱共支着一座廣達數頃的綠幕一般。

    雖然天光不易透下,因為樹身甚高,夜晚看去雖是一片濃黑,日裡看去隻比林外顯得陰森一些,并不十分晦暗。

    又趕上朝陽初上,紅光萬道從枝頭樹抄斜射進來。

    林外是萬葉浮光,森若擁翠;林内是千株篩白,陰影在地,黑白分明,宛如織玉,更覺清晰非常。

     四虎又想顧家子女,探頭往林深處定睛一看,見道姑所說崖洞就在林的盡頭,古木掩映之中。

    崖不甚高,密林是個弧形,南北斜長,恰好将崖洞遮住,外觀不見,地絕隐秘,不進林去直看不出。

    四虎先還不敢冒昧走入。

    挨到下午,道姑終無音信,越發心疑,乃決定人林探視顧修子女。

    如被道姑走來闖見,萬一犯了她的禁忌,就說腹饑求食,誤入仙府。

    好在道姑隻說洞中不能下榻,又沒禁止妄人,事出無知,也難見怪。

    人洞時再通白一番,遇事謹慎,禮節上放恭敬些。

    她既以好心相待,想必不緻招她忌恨。

    商量定後,一同走入。

     行約裡許,忽聞水聲淙淙,音如嗚玉。

    再往前數十步,樹林如畫,當前現一大溪,水甚清冽,可以見底。

    溪中而石齒齒,白沙平勻,時有三五石筍突出水上。

    飛泉奔流,激石而過,珠迸雪靠,入耳清越。

    溪對面一座危崖,高隻十來丈,大約十畝,由對崖偏東平地突起,順着溪流,高高下下,彎彎曲曲,蜿蜒東去,似與前面高山脈絡相連,也不知有多少裡長。

    溪流也是由此而東,仿佛源遠流長,驟難窮極。

    溪崖盡是翠竹挺生。

     崖凹之下有一古洞,門外怪石森列,石筍怒生,地平如砥。

    另外稀落落兩行杉松,大約數抱,華蓋亭亭,齊整整直達溪口石橋之下。

    樹下和近溪一帶,種着許多不知名的奇花異卉,紅紫芳菲,凝香競豔。

    洞門往裡深陷,甚是高大。

    當門一大片石鐘乳,宛如玉幔珠纓,由洞頂直垂至地。

    遠望過去,晶光離合,幻為彩暈,閃閃流輝。

    洞口都如此莊嚴華麗,料定洞内必有仙景,都思一擴眼界。

    恰好溪邊石橋正對洞門,四虎便在橋頭又整了整衣服,向着洞門虔誠下拜,恭恭敬敬通白了一番。

    然後試探着往洞前緩步走去,直達洞外,并無異狀,也不見有人走出。

    估量顧修一子一女許在内洞深處,略一尋思,同向洞内二次下拜默祝,然後走了進去。

     初入洞時,頗覺那洞異常高大。

    那片鐘乳屏風竟有二十多丈大小,幾将全洞隔斷,不見縫隙。

    身臨切近,越顯得五光十色,耀眼欲花。

    人口處是左側乳屏上面的一個丈許大洞,相隔地面不過尺許,通體渾成,晶瑩圓滑,仿佛經過鬼斧神工開鑿成的一個水晶月亮門一般。

    隻是門内光景仿佛沒有外邊來得明亮,似乎要晦暗些。

    人門一看,不覺吃了一驚。

    原來那洞外面雖大,洞内方廣也略相似,其深還沒外洞的一半。

    除卻壁潤如玉、石地平潔、淨無纖塵外,隻有兩方青石、一個短小的石榻和一座三尺多高的丹爐,别無他物。

    因地勢過寬,把它形成了一排夾壁,更顯得逼狹。

    洞口天光因乳屏厚而不勻,有疏有密,不能盡透,晶光反映或晦或明,不如外洞晶明遠甚,哪有什麼理想中的奇景,更不見顧修子女的蹤迹。

     四虎見狀,好生驚異。

    心想或者還有别的門戶暗藏壁間。

    細一尋視,忽聞水聲潺援,音甚清微。

    走近内壁,先發現右側壁下橫着一七八尺長、二尺來寬的深溝,近地面處,綠苔肥鮮,流潤欲滴,看去黝黑。

    側耳一聽,水聲便在其下,似乎深極。

    既有暗泉伏流,其非門戶可知,何況溝深壁削,初涉奧區,不知出進之方,就有入路,也不敢輕率妄進。

     方才有些失望,偶一眼看到右壁角,暗中似有一團黑影。

    四虎連忙趕過去一看,乃是前晚道姑從水裡撈起,方奎日問遺在盤谷中的一袋幹糧肉鋪。

    另有四根象牙,有兩根一頭業已焦裂,各有燒焦壓碎痕迹。

    知道本山素不産象,隻建業村有他們相贈的幾隻。

    必是盤谷火起時,在崖下逸去的那兩大兩小沒有逃出火阱,又遭地震山崩,洪水暴發,全都死在谷内,吃道姑事後将牙取來。

    四虎正猜度問,又從糧袋旁發現一件被火星燎穿了好些小洞的短衣褂和一隻焦裂小鞋,認出是顧修愛子興兒之物。

    細查糧袋,似己全行翻動,糧肉也少了一小半,袋中所盛均是上半層未經水泡濕之物。

    暗忖:“道姑昨晚明明說是見兩幼童資質不差,特意救回仙府留養,傳以道法。

    行時還為他代報親仇,殺死衆山民。

     回洞之後,複為食糧發愁,因見外面漂來燼餘之物,特地重往盤谷尋取。

    愛護看重,頗為周到,怎麼糧衣均在,人卻無有?洞内又僅這點地方,不似另有栖息之所。

    ”越想越奇怪。

    正在驚疑不解,忽然一陣疾風從身後吹來。

     四虎情知有異,回身一看,道姑已立在面前,似有微溫之狀。

    等四虎起立,又改了笑容說道:“我好心好意救你們,并且說明洞内不能下榻,怎麼才得活命,就敢私自來此窺探?幸我料定你們尚無他意,否則還有命麼?”四虎聽出道姑語氣不善,急忙躬身答道:“弟子等多蒙仙師垂救,感恩切骨。

    加以新遭大劫,俗念全灰,意欲拜在仙師門下為徒,參修學道。

    久候不歸,後來便即睡去。

    到了今日午後,既想拜見仙師,又想求些飲食,無心中閑遊至此。

    因昨晚仙師未禁參谒,疑心仙師已然回轉,拜谒心虔,先在橋頭洞口兩次虔誠通白,然後進洞參拜,不料仙師并不在内。

    以為仙府必有後洞,正在尋找門戶,恰值仙師駕臨,望乞寬有則個。

    ”道姑聞言,微笑道:“我前身雖是異類修成,素來無故不肯傷人,最不喜人騙我。

    你們所說的話未必全真,此來何意?還是對我老老實實說好。

    ”四虎同聲脫口答道:“弟子等所說俱是實話。

    ”道姑忽然把臉一沉,四虎方看出道姑發怒,心内發慌,嘴裡活沒說完,便聽道姑獰笑道:“原來世上竟沒好人,我真把好心錯用了。

    ”随說把手一揮,四虎立覺頭暈體軟,倒于就地,不省人事。

     四虎心本無他,道姑問時,隻要把尋找故人子女一節的真心實話實說,便不緻有這場兇災。

    因在江湖上多年講究率真,性複粗直,不工作僞,稍打幾句诳語,便覺情虛,加以警畏道姑心甚,一加駁诘,更轉不過口,詞色之間多不自然。

    狐精本來善疑,話中有詐,一聽便知,又知四虎曾與仇敵相見,得知自己根底,越發疑他們存心不善,心想: “兩次救人,費了許多手腳,殺傷許多生命。

    他們剛才脫死,即來窺探隐秘,可見好人難做。

    ”一時發怒,也沒加詳細考查,就用禁法将四虎生魂攝走。

    等到向生魂考查,才知四虎端的是心虔向道,情切投師,又急于想探詢故人子女下落,久候不至,才來洞中通誠窺伺。

    不過因見顧修子女沒有在洞,恐說出實話不便,略為掩飾,一言之失,鑄此大錯,居心并未不良。

    自己看出他們情虛詞遁,鬧得兇終隙未。

    雖也後悔,事已至此,再令重生,又得費事。

     妖狐起初救人的本意,是因仇敵虎兒三世清修,夙根深厚,非比常人,又是神僧心愛門徒,并有仙猿,神虎相助;他師父表面上雖責他犯了殺戒,迫令轉劫,了卻這一段因果,并允自己和紅蛇各自向他報複,終是多年師徒之情,難保不預為之謀。

    犯戒當時,不令堕劫,又命在後殿中獨居苦修了數十年,才使轉世,其中顯然做有文章。

    紅蛇久已幻形來此相候,近十餘年她隻見過一次,還約有一個厲害同黨,苦尋仇人算帳。

    當時她勤于修煉,沒有同往,别後便無征兆,料是尋仇未得,反遭毒手。

    仇敵決非易與,法未煉成以前,明知近在本山,始終沒敢妄動。

    直到近日妖狐道行精進,法已煉成,決計複仇,心中仍有戒心。

    打算從四虎口中盤問出仇敵的法力深淺,還可教他們作個内線,重回建業村,帶了自己所煉法寶,伺隙暗算,豈非救人助己,兩得其便。

    不料因疑誤會,一番好心,已有缺欠,即令重生,難免疑恨生心。

    弄巧回到村中,經高明人一點破,還鬧個恩将仇報,豈不誤了大事,哪有把握再令他等賣死力。

    莫如将錯就錯,一不做二不休,就此驅遣生魂相助下手。

    報仇之後,如看他們都能稱職,便舍卻幾粒靈藥,救他們還陽;如若奉行不力,好則放他們自去投生,不好便命他們做連日所攝幽魂厲魄之長,永遠服役。

    倘被仇人所傷。

    那是他們命該如此。

    雖然事出誤會,死非其罪,自我救之,自我殺之,也足兩抵。

    當初若見死不救,還不早慘死在毒蠍惡蠱之口,有什麼過處? 妖狐素來不喜傷生,才得寄迹靈山,修成正果。

    前此遭劫,因不能詳忖剝複之機,視為定數,隻好苦求神僧超度,一意報仇,誤卻千載良機。

    反因多年卧薪嘗膽,發動了先天中的惡根,為報子孫夙怨,先殺多人。

    這次又因多疑,害及無辜。

    眼看報應臨頭,還不自知。

    主意一打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