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嘉慶甲子本評語(3)
關燈
小
中
大
(十七)亦有因版本錯誤而妄批的。
如第七十一回寶玉聽賈政回來“又喜又愁”,這嘉慶本很特别,作“又喜又悲”(道光本仍作愁),這悲當是錯字,而批者雲: 子聞父歸,喜且有餘,悲于何有。
父歸見子,又有傷感之意。
骨肉之間不應至此。
孟子所謂,離則不祥莫大焉,可于賈政父子驗之。
說賈政父子關系的疏遠雖然不錯,但根據這“悲”字,卻是錯的。
這例比較簡單,更有版本之誤加上理解之誤而妄批的。
如本書第五十四回: 賈母又命寶玉道:“你連姐姐妹妹的一齊斟上,不許亂斟,都要叫他幹了。
”寶玉聽說答應着,一一按次斟上了。
至黛玉前,偏他不飲,拿起杯來,放在寶玉唇邊,寶玉一氣飲幹。
黛玉笑說:“多謝。
”寶玉替他斟上一杯。
鳳姐兒便笑道:“寶玉别喝冷酒,仔細手顫,明兒寫不的字,拉不的弓。
”寶玉道:“沒有吃冷酒。
”鳳姐兒笑道:“我知道沒有,不過白囑付你。
” 批曰:“鳳姐排擯黛玉,于此見端。
”這不但嘉慶本如此,即晚出的《金玉緣》本亦評曰:“薛姨、寶钗曾同勸寶玉吃冷酒,今用鳳姐勸之,直是群攻黛玉。
”這都受了程、高續書的影響,造成钗鳳結黨群攻黛玉的觀念,不必說了。
其他又有版本上的問題。
他們似都認為寶玉喝了黛玉的殘酒、冷酒,其實不是的。
先說當時的情形,賈母本叫寶玉,姐妹的酒一齊斟上,寶玉按次斟上了,當然都是熱酒。
莫非獨不給黛玉斟麼?黛玉不喝叫寶玉代飲的,正是他剛才斟的熱酒。
寶玉一氣飲幹,又替她斟上門杯,實在斟了兩杯酒。
所以這“寶玉替他斟上一杯”“替他”之上應該有個“又”字,以有正戚本為正,它作: 寶玉又替他斟上一杯, 而各本每脫此字[14]。
缺了“又”字,便變為寶玉喝的是黛玉以前未喝的冷酒(其實這杯冷酒早已倒掉了),而這次新斟的才是熱酒(其實第二杯了)。
因為版本的錯,引起誤解;因為誤解,緻有妄批。
上文說過,還有對本書理解的錯誤,不完全由于版本。
因此下文鳳姐說,寶玉别喝冷酒,用意很深。
寶玉回答,沒有吃冷酒,這是事實。
鳳姐還說,我知道沒有,不過白囑付你。
既知道沒有,為什麼白囑付呢?諷刺之妙,含蓄之深,殆非如一般評家所言,這兒不能詳說了。
(十八)第五十五回探春理家時,平兒來說: “奶奶說,趙姨奶奶的兄弟沒了,恐怕奶奶和姑娘不知舊例。
若照常例,隻得二十兩。
如今請姑娘裁度着,再添些也使得。
”探春早已拭去淚痕,忙說道:“又好好的添什麼。
” 批曰:“恐怕不知舊例,奶奶和姑娘并說;裁度添些,單請姑娘。
鳳姐之意,明明隻照舊例,不得增添。
所謂‘若不按例,難見你二奶奶’,探春早已逆料及之。
讀者偏有議探春待生母太刻者,未知探春有不得不然,探春之于趙姨尤不得不然也。
”我想,這話是對的。
關于探春理家還有一條。
第五十六回總批: 曆朝有言利之臣,則國脈已傷;治家而搜括小利,則元氣将絕
如第七十一回寶玉聽賈政回來“又喜又愁”,這嘉慶本很特别,作“又喜又悲”(道光本仍作愁),這悲當是錯字,而批者雲: 子聞父歸,喜且有餘,悲于何有。
父歸見子,又有傷感之意。
骨肉之間不應至此。
孟子所謂,離則不祥莫大焉,可于賈政父子驗之。
說賈政父子關系的疏遠雖然不錯,但根據這“悲”字,卻是錯的。
這例比較簡單,更有版本之誤加上理解之誤而妄批的。
如本書第五十四回: 賈母又命寶玉道:“你連姐姐妹妹的一齊斟上,不許亂斟,都要叫他幹了。
”寶玉聽說答應着,一一按次斟上了。
至黛玉前,偏他不飲,拿起杯來,放在寶玉唇邊,寶玉一氣飲幹。
黛玉笑說:“多謝。
”寶玉替他斟上一杯。
鳳姐兒便笑道:“寶玉别喝冷酒,仔細手顫,明兒寫不的字,拉不的弓。
”寶玉道:“沒有吃冷酒。
”鳳姐兒笑道:“我知道沒有,不過白囑付你。
” 批曰:“鳳姐排擯黛玉,于此見端。
”這不但嘉慶本如此,即晚出的《金玉緣》本亦評曰:“薛姨、寶钗曾同勸寶玉吃冷酒,今用鳳姐勸之,直是群攻黛玉。
”這都受了程、高續書的影響,造成钗鳳結黨群攻黛玉的觀念,不必說了。
其他又有版本上的問題。
他們似都認為寶玉喝了黛玉的殘酒、冷酒,其實不是的。
先說當時的情形,賈母本叫寶玉,姐妹的酒一齊斟上,寶玉按次斟上了,當然都是熱酒。
莫非獨不給黛玉斟麼?黛玉不喝叫寶玉代飲的,正是他剛才斟的熱酒。
寶玉一氣飲幹,又替她斟上門杯,實在斟了兩杯酒。
所以這“寶玉替他斟上一杯”“替他”之上應該有個“又”字,以有正戚本為正,它作: 寶玉又替他斟上一杯, 而各本每脫此字[14]。
缺了“又”字,便變為寶玉喝的是黛玉以前未喝的冷酒(其實這杯冷酒早已倒掉了),而這次新斟的才是熱酒(其實第二杯了)。
因為版本的錯,引起誤解;因為誤解,緻有妄批。
上文說過,還有對本書理解的錯誤,不完全由于版本。
因此下文鳳姐說,寶玉别喝冷酒,用意很深。
寶玉回答,沒有吃冷酒,這是事實。
鳳姐還說,我知道沒有,不過白囑付你。
既知道沒有,為什麼白囑付呢?諷刺之妙,含蓄之深,殆非如一般評家所言,這兒不能詳說了。
(十八)第五十五回探春理家時,平兒來說: “奶奶說,趙姨奶奶的兄弟沒了,恐怕奶奶和姑娘不知舊例。
若照常例,隻得二十兩。
如今請姑娘裁度着,再添些也使得。
”探春早已拭去淚痕,忙說道:“又好好的添什麼。
” 批曰:“恐怕不知舊例,奶奶和姑娘并說;裁度添些,單請姑娘。
鳳姐之意,明明隻照舊例,不得增添。
所謂‘若不按例,難見你二奶奶’,探春早已逆料及之。
讀者偏有議探春待生母太刻者,未知探春有不得不然,探春之于趙姨尤不得不然也。
”我想,這話是對的。
關于探春理家還有一條。
第五十六回總批: 曆朝有言利之臣,則國脈已傷;治家而搜括小利,則元氣将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