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武功:獨特的情感表達式

關燈
歡樂,哪裡有半分“黯然銷魂”的心情?雖在危急之中,仍無昔日那一份相思之苦,因之一招一式,使出去總是差之毫厘,威力有限。

     ..楊過左手接住長劍從雙輪之間刺了出去。

    可是他左肩受傷之後功力已減。

    法王雙輪一絞,拍的一響,又已将劍絞斷。

    衆人在台下看得清楚,無不大驚失色。

     楊過心知今日已然無幸,非但救不了郭襄,連自己這條命也要賠在台上,凄然向小龍女望了一眼,叫道:“龍兒,别了,别了,你自己保重。

    ”便在此時,法王鐵輪砸向他的腦門。

    楊過心下萬念俱灰,沒精打采的揮袖卷出,拍出一掌,隻聽得噗的一聲,這一掌正好擊在法王肩頭。

     忽聽得台下周伯通大聲叫道:“好一招‘拖泥帶水’啊!”楊過一驚,這才醒覺,原來自己明知要死,失魂落魄,随手一招,恰好使出了“黯然銷魂掌”中的“拖泥帶水”。

     這套掌法心使臂、臂使掌,全由心意生寄,那日在萬花谷中,周伯通隻因無此心情,雖然武術精博,終是領悟不到其中妙境。

    楊過既和小龍女重逢,這路掌法便已失卻神效,直到此刻生死關頭,心中想到便要和小龍女永訣,哀痛欲絕之際,這“黯然銷魂掌”的大威力才又不知不覺的生了出來。

    (第39回)這一段簡直将這套功夫寫神了,可謂是畫龍點睛之筆。

    看似神秘不可解,實則從“身心合一”四字可知。

    我們知道真正上乘的武功(其實遠不止是武功)并不僅僅是手、腿四肢的力量博擊,而是涉及到人的體能與智慧、心氣與意志。

    “内力”的高下已經更進一層地區分了強弱之勢,而“心之能”的大小則最後決定着人的武功(或其他技藝)的最後的成就高低。

    而“心”又常常由“情”與“意”來占領或主宰。

    所以這一套實質上證明“情生心—— 心使臂——臂使掌”這樣的穩秘而深刻的内在聯系的存在。

     作為一種武功,“黯然銷魂掌”也許不一定是人類武藝的極限。

    而作為一種“言情的功夫”,這一套掌法的創造,以及關于此掌的種種描寫,則可以說至矣盡矣! 上段書中提到的“這黯然銷魂掌的大威力才又不知不覺的生了出來”,看來有一點不可思議,實際上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處。

    也是這段書的精采之處。

    試想,楊過既與小龍女相逢,歡喜無限,再無黯然銷魂之意,而偏要使用這“黯然銷魂掌”的功夫,那不恰恰是“為賦新詞強說愁”嗎?這樣的“強說愁”,又怎麼能作出真正的絕妙好詞來,又怎麼可能說出真正的愁滋味來呢?而直到最後,主人公絕望之際,那才到了“而今識盡愁滋味,卻道天涼好個秋”的境界,正是不說“愁”而說“秋”,這才見出其真正的高明。

    這才——在不知不覺、不言不語中——說盡了愁的滋味。

     這才是藝術的辯證法。

     所謂“功夫在詩外”,原本就應該包括武術這種“功夫”的。

    這一套掌法的神威,顯然也不在“掌上”而在“掌外”——在黯然銷魂時、黯然銷魂處。

    ——在置于死地而後生。

     這—段文章的妙處,在于作者對心理學與人生的準确而深刻的把握。

    人性與心理學,在這裡成了武功(掌法)與愛情(黯然銷魂)之間的中介。

    甚至還不僅僅是中介,而且也是它們共同的背景、共同的基礎和共同的核心。

     是它們聯系的紐帶,而且又是它們的神秘力量的真正的來源。

     愛情是一種奇異的力量,它可以使人欲仙欲死。

    真正的愛者,他的生存和死亡都交給了對方。

    楊過與小龍女之間的愛情也是這樣,雙方都可以為對方去生,也可以為對方去死。

    實際上,他們也正是這樣做的。

    楊過一開始之所以不願意服藥,那是因為小龍女無可救藥,要死,所以楊過不願獨生,願意陪心上人一同赴死。

    小龍女之所以要跳澗,也是明知自己要死,那就不如以自擇的死,換來情郎的生。

    給他留一個“十六年再相會”的懸念,同時也有以死相勸的意思在内。

    但小龍女的“失蹤”,不知是生是死,楊過就難以抉擇了;若是自己不服藥、不求生吧,萬一小龍女沒有死,萬一十六年後她會回來找他呢?若是就這樣生存下去吧,小龍女萬一是死了呢,萬一再也見不到心愛的小龍女了呢?那可就是真的生不如死了。

    ..就在這種“是生,還是死”的矛盾沖突中,楊過漸漸悟透了生死由它(蒼天、宿命),從而真正的超越了生死。

    不知是生好,還是死好的矛盾沖突,使他倒産生了“活着就盼,死了就算”的内在的灑脫(也是自我解脫),所以,他終于創出與一般武學常理相違背的“黯然銷魂掌”這樣的功夫。

    ——與一般武學相反,不僅指其技藝方面,而且也指它的“道”:即一般的武功是“求生”而緻“敵死”的,而楊過的這套功夫則生死由之,超乎生死之上。

    将對手打敗了,那很好,我活着等小龍女;若是對方将自己打死了,那也很好,我可以到陰曹地府去找自己的心上人。

    ..越是這樣,它的威力就越大。

    正如越是貪生怕死——在戰場上——就越是容易被打死一樣,越是超越了生死,置生命于度外,就越是能夠輕松灑脫、從而發揮人的身、心兩方面的、不可思議的潛能。

     從而往往能在背水一戰之中出奇制勝。

     據說人有“求生本能”與“求死本能”二者。

    這二者顯然是相互沖突的,究竟哪一種本能的力量大些?那不一定。

    而力量最大的,是這兩種本能的“合力”,這一點卻是無可置疑的。

    楊過的“黯然銷魂掌”的威力之所以超凡,正因為它在不自覺中結合了人的這兩種本能,同時又超越了本能的形式,沒有生與死的意念,隻有愛的希望和愛的痛苦,隻有不知愛人在哪裡的生死茫茫的大悲恸。

    這種大悲恸的力量(包括其潛在的部分)是無窮的。

    這就是人性的力量。

    也是迄今很少被人揭示的人性的隐秘。

     “黯然銷魂掌”何止是一套武功而已!同時,它又何止是一種愛情故事? 它是一種特殊的愛情表達式,也是(包括武功)一種特殊的人生的表達式。

     所以,無論是“玉女心經·情人劍”還是“夫妻刀法”或是這裡的“黯然銷魂掌”,它們都不隻是一種簡單的、“象征性”的武功,或“象征性的” 愛情描寫。

    而是一種獨特的溶彙了武功、愛情、人性及其想象力與創造力的綜合的“本文”。

    是一種獨特的表達式,一種特殊的審美對象。

    我們從中看出,從中可以看出的,是一種藝術、一種文化、同時也是一種——有關人性與文化的——獨特的哲學思悟。

     我們看到,在金庸的小說中,一切都是随意的,信手拈來的,自然而然的。

    沒有做作,沒有矯情,沒有硬性的演繹,而隻有自由自在的想象,與自然而然的創造。

    然而,正是在這自由自在、自然而然之中,我們看到了真正的藝術大師的風度。

    他是把一切的思考、探索、尋覓以及感受、了悟、體察都推向了背景之中,都存放在自己的心底,都(不知不覺地)溶入自由自在、自然而然的創造性的想象之中。

    正如楊過的“黯然銷魂掌”在不知不覺間又發揮了它的獨特的威力。

    ——那是愛的力量,是人性的力量,也是(作者) 智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