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看金庸作品
關燈
小
中
大
人物偶爾做了,一定要強調不是故意的,雖然有時心中暗自得意。
因此我們在小說中看到的關于格鬥家們的曆史,其實是關于内力的發展的曆史。
正像中國的一句俗語所說:士兵向水一樣流動,兵營卻是鐵做的(疑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的誤用——譯者),對内力的描述貫穿查教授小說的始終。
下面我們可以對這一曆史做一個簡要地回顧。
查教授的最早的小說(原文如此,其實是反映曆史年代最早的小說——譯者),反映的是距今兩千多年前的時代,被孔夫子命名為“春秋”。
這時的中國已經有了高度發達的文明,但查教授仍然在書中刻意描繪了一隻白猿,用以暗示内力自從人類的進化過程中一直存在。
然而從小說中看來,内力發展的高峰是在宋代,結合了來自印度、波斯、東南亞等地的練習方法,成為錯綜複雜的系統。
但到了明代和清代,漸漸地沒落了。
看來的确如此,因為現在畢竟不知道還有誰以内力著稱于世。
宋代早期的一個不十分著名的格鬥家(遊坦之,與大仲馬的鐵面人類似)便能夠掌握少林寺的《易筋經》,而明代的少林寺僧侶領袖卻将其視為珍寶,因為起初不願意用這本經書救人而被認為小氣。
在清代,可能是曆史上最後一個以内力著稱的人(歸心樹)被一群遠為平庸的格鬥家殺死,暗示着内力的衰落。
這一趨勢是從明代格鬥家對内力作用的懷疑開始的。
這時,有一部分格鬥家認為内力并不像人們一直認為的那樣重要,他們所練習的格鬥技術不要求一定要有内力。
如同曆史上所有的學術問題一樣,争論本是好事,然而不幸的是,強調内力的一方被認為品質低下,最終被殺身亡。
鬥争的結果似乎證實了内力并非如此重要,但事實上卻是因為這一時期沒有人将内力練習到較高的水平。
但這一成見既然形成,以後的情況便越來越糟。
到了清代,雖然有人仍想練習内力,并達到了一定水平,但已經完全無法與宋代比較了。
在清代,一個完全沒有内力,隻是智商較高,并善于逃脫術的男孩,居然成為全國矚目的英雄人物,在中國與俄國的對抗中立下大功,并娶了很多妻子。
這似乎是那些在曆史上擁有許多高深内力的人做夢也想不到的成就。
畢竟,世界已經進入火器時代和智力時代,中國雖然發展較慢,也不可避免。
上古和中世紀的浪漫傳奇和英雄主義不見了,成了過時的古董。
然而這一趨勢卻與當代的潮流更為接近。
所以無怪乎大多數中國讀者喜歡《鹿鼎記》,連查教授也認為這是他最好的作品。
然而,除了格鬥本身和格鬥家們的事迹之外,這些小說還包含了有關中國曆史文化的更多的内容,例如關于宗教。
從這些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出,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内,關于内力和格鬥的技巧基本上掌握在一些僧侶手中,包括佛教、道教、伊斯蘭教、拜火教等等,許多格鬥典籍常常與宗教經書混在一起。
但這種情形也有變化,到了明代,五個主要的擊劍流派之中,倒是有三個與僧侶無關,佛教和道教的僧侶領袖,雖然很有名氣,但很少出面,卻很樂意在幕後策劃,拜火教的領袖也是深居簡出,但這時的拜火教已經退化成一個普通團體了,因為沒有任何與宗教有關的儀式。
我下面就将幾部主要著作的内容作一簡要介紹,以方便讀者選擇。
《天龍八部》:探讨了對男女之情的幾種看法。
本書似乎有三個男主人公,他們後來成為朋友。
其中的蕭看起來是一個禁欲主義者,而段則與他相反,是個好色之徒(但尊重女性),另外一個(虛竹)介于二者之間,心裡一直想禁欲,但當美女來到眼前時,又驚又
因此我們在小說中看到的關于格鬥家們的曆史,其實是關于内力的發展的曆史。
正像中國的一句俗語所說:士兵向水一樣流動,兵營卻是鐵做的(疑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的誤用——譯者),對内力的描述貫穿查教授小說的始終。
下面我們可以對這一曆史做一個簡要地回顧。
查教授的最早的小說(原文如此,其實是反映曆史年代最早的小說——譯者),反映的是距今兩千多年前的時代,被孔夫子命名為“春秋”。
這時的中國已經有了高度發達的文明,但查教授仍然在書中刻意描繪了一隻白猿,用以暗示内力自從人類的進化過程中一直存在。
然而從小說中看來,内力發展的高峰是在宋代,結合了來自印度、波斯、東南亞等地的練習方法,成為錯綜複雜的系統。
但到了明代和清代,漸漸地沒落了。
看來的确如此,因為現在畢竟不知道還有誰以内力著稱于世。
宋代早期的一個不十分著名的格鬥家(遊坦之,與大仲馬的鐵面人類似)便能夠掌握少林寺的《易筋經》,而明代的少林寺僧侶領袖卻将其視為珍寶,因為起初不願意用這本經書救人而被認為小氣。
在清代,可能是曆史上最後一個以内力著稱的人(歸心樹)被一群遠為平庸的格鬥家殺死,暗示着内力的衰落。
這一趨勢是從明代格鬥家對内力作用的懷疑開始的。
這時,有一部分格鬥家認為内力并不像人們一直認為的那樣重要,他們所練習的格鬥技術不要求一定要有内力。
如同曆史上所有的學術問題一樣,争論本是好事,然而不幸的是,強調内力的一方被認為品質低下,最終被殺身亡。
鬥争的結果似乎證實了内力并非如此重要,但事實上卻是因為這一時期沒有人将内力練習到較高的水平。
但這一成見既然形成,以後的情況便越來越糟。
到了清代,雖然有人仍想練習内力,并達到了一定水平,但已經完全無法與宋代比較了。
在清代,一個完全沒有内力,隻是智商較高,并善于逃脫術的男孩,居然成為全國矚目的英雄人物,在中國與俄國的對抗中立下大功,并娶了很多妻子。
這似乎是那些在曆史上擁有許多高深内力的人做夢也想不到的成就。
畢竟,世界已經進入火器時代和智力時代,中國雖然發展較慢,也不可避免。
上古和中世紀的浪漫傳奇和英雄主義不見了,成了過時的古董。
然而這一趨勢卻與當代的潮流更為接近。
所以無怪乎大多數中國讀者喜歡《鹿鼎記》,連查教授也認為這是他最好的作品。
然而,除了格鬥本身和格鬥家們的事迹之外,這些小說還包含了有關中國曆史文化的更多的内容,例如關于宗教。
從這些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出,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内,關于内力和格鬥的技巧基本上掌握在一些僧侶手中,包括佛教、道教、伊斯蘭教、拜火教等等,許多格鬥典籍常常與宗教經書混在一起。
但這種情形也有變化,到了明代,五個主要的擊劍流派之中,倒是有三個與僧侶無關,佛教和道教的僧侶領袖,雖然很有名氣,但很少出面,卻很樂意在幕後策劃,拜火教的領袖也是深居簡出,但這時的拜火教已經退化成一個普通團體了,因為沒有任何與宗教有關的儀式。
我下面就将幾部主要著作的内容作一簡要介紹,以方便讀者選擇。
《天龍八部》:探讨了對男女之情的幾種看法。
本書似乎有三個男主人公,他們後來成為朋友。
其中的蕭看起來是一個禁欲主義者,而段則與他相反,是個好色之徒(但尊重女性),另外一個(虛竹)介于二者之間,心裡一直想禁欲,但當美女來到眼前時,又驚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