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說與《紅樓夢》的比較
關燈
小
中
大
花簇簇一群人又向怡紅院内來了。
……黛玉看了不覺點頭,想起有父母的人的好處來,早又淚珠滿面。
少傾,隻見薛姨媽等也進入去了。
這一段描寫三批人先後探視寶玉的情狀,又兩次插入黛玉的心理活動。
既借黛玉之眼刻畫世情,又細膩地描摹出林黛玉纖柔敏感的内心世界。
當然這種視覺與心覺交疊運用的手法,一般隻用在賈寶玉、林黛玉等主人公身上。
金庸小說也照式照樣大量采用了這一手法。
至《笑傲江湖》,金庸卻轉變風格,讓僞君子嶽不群暫時跳上了明亮舞台,以至讀者一時間都産生了錯覺。
假全知狀态下視覺與心覺的堂皇運用,輕易地迷惑住讀者,加上精細的心理刻畫,終使嶽不群成為金庸筆下最成功的壞蛋。
嶽不群剛出場時疑點并不觸目,略顯迂腐可笑。
桃谷六仙亂醫令狐沖之傷,嶽不群竟以為是大奸謀大敵人,“借沖兒之傷耗我内力”,于是全然不理會令狐沖傷勢,找了個借口慌裡慌張下山避難去了。
此後過洛陽,渡黃河,有藍鳳凰等一幹左道中人頻頻上船向令狐沖賣好,嶽不群步步防範、手忙腳亂。
誰會想到在這愚蠢無措的樣子背後,已生出殺機?掩卷細思方體會隻有時刻算計别人的人才會有那麼可笑的疑心。
最可笑的是當桃谷六仙、老頭子等人被一一制住,令狐沖割脈灌血給老不死姑娘,老不死因不忍而大叫時,嶽不群躲在屋外棗樹上傾聽動靜時的一段心理活動。
……最初一聽到令狐沖強迫那姑娘,便想沖入房中阻止,便轉念一想,這些人連令狐沖在内,個個詭秘怪異,不知有什麼圖謀,還是不可魯莽,以靜觀其變為是,當下運功繼續傾聽。
桃谷六仙和老祖二人的說話不絕傳入耳中,隻道令狐沖當真乘人之危,心想令狐沖潇灑風流,那姑娘多半與乃父相象,是個胖皮球般的醜女,則失身之後對其傾倒愛慕,亦非奇事,不禁連連搖頭。
嶽不群的反應是,一、竟然相信桃谷六仙的胡扯,以為徒弟正強奸老頭子的女兒。
令狐沖是他一手養大的,他自然知道令狐沖光明磊落的個性,但此時甯願相信令狐沖是個惡棍。
二、既知發生了強奸案,卻“靜觀其變”,因為想弄明白“究竟有什麼圖謀”。
當然嶽不群一生苦心積慮圖謀權位,任何舉止稍異之人在他眼中都顯居心叵測。
用他自己的話形容,“由小人眼中看來天下皆小人”。
三、又認為老姑娘被奸後對令狐沖傾心“并非奇事”。
奇就奇在以他六十多歲的年紀,竟似對少女的心态很有把握。
又連連搖頭--搖誰的頭?身為君子劍而不阻止強奸案,真真厚顔無恥。
嶽不群身上具備了中庸之道傳統的虛僞性格,因受利欲驅使而堕落為陰險惡毒、虛榮自欺的僞君子。
這段文字把嶽不群的視覺和心覺兩度結合,又有意淡化語氣,稍稍掀了掀嶽不群的假臉,以防讀者過早看破。
視覺的運用說白了就是以角色的主觀角度叙事。
主觀叙事有非故事性的,亦有故事性的。
以上所舉肖像或情狀描寫,都屬非故事性叙事。
而如《紅樓夢》中的甄英蓮案、石呆子案等等,都是故事性叙事,全部故事借門子或平兒等人之口倒叙而出。
故事性叙述在金庸小說中更是鋪天蓋地。
例如《俠客行》“少年闖大禍”、《天龍八部》“杏子林商略平生義”,等等等等,舉不勝舉。
本文“戲劇結構”一章中曾提及金庸小說中晚起點的叙述方式,而編排晚起點情節的最主要方法,就是進行角色自(倒)叙。
金庸小說常見的倒叙模式不能說是創舉,但是破陳出新的倒叙言情模式似值得小說家們注意。
所有古典白話小說,從未有角色以當事人身份回憶愛情的實例,連自傳小說《會真記》作者元稹,也替自己改名姓張。
中國人之忌諱以第一人稱談情說愛,不知是否與“明禮儀、知廉恥”之風有關。
連大旨談情的《紅樓夢》,也隻得把寶黛愛情稱之為“一段下流癡病”。
但金庸經受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洗禮,大可全然不顧忌這些。
他大膽地讓愛情當事人從頭至尾,一吐衷腸。
從溫儀成功地回憶與金蛇郎君的悲情故事開始,金庸一發而不可收,幾乎每部小說都有倒叙模式的愛情,同時點染了順序發展的主人公愛情。
一燈和瑛姑,釘典和淩霜華、紀曉芙楊過,及儀琳相思令狐沖,胡逸之苦戀陳圓圓等等,都是完全的倒叙言情模式,其光輝均超過了袁承志溫青青,郭靖黃蓉,狄雲戚芳,張無忌趙敏,令狐沖任盈營等主人公的愛情。
也有局部的倒叙,如阿朱與蕭峰的故事總體上是順序發展的,但阿朱喬裝父親一節前因後果,卻是倒叙。
欲寫深情,必深入内心,讓愛情的當事人自叙情感,當然會産生比客觀叙述強烈得多的煽情效果。
金庸筆下的倒叙言情模式--或推而廣之所有晚起點類型的愛情,大緻有如下特征: 1、往往發生在危機之中。
金蛇郎君大報血仇時愛上了仇人的女人溫儀;丁典身陷牢籠仍與害他的淩知府之女淩霜華相愛;儀琳在被淫賊幾乎強奸的情況下受到令狐沖奮不顧身的保護;阿朱與蕭峰更是生死之交,及其它等等。
2、都是在面臨危機時開始追溯。
溫儀、丁典、阿朱、計老人、紀曉芙等都是在将死之際或大難臨頭時回憶表達愛情。
寶樹等人陳說胡一刀、儀講陳說令狐沖時,大廳上正在劍拔弩張,一觸即發。
3、最好是由當事人口述。
概括言之,晚起點愛情的成功訣竅是:一般發生于小說暗線中的危機階段,亦或展露于小說明線中的危機階段,并以主觀叙述感染讀者。
在危機的重重沖撞下,當事人無畏地忠誠于愛情,為愛情殒身而不恤,他們的叛逆個性和光輝死亡使讀者心醉神迷。
阿朱之死那一場,雷電交加,細緻纏綿,實在是中國小說史上的經典。
視覺的運用實際也是一種隔離手段,它讓讀者的感受在冷靜的客觀叙述和個性化的主觀叙述間遊移。
另一方面又是小說表現空間側面的方法。
西方經典名著《呼嘯山莊》以主觀叙述中層層套用主觀叙述的方式試圖造成冷靜中勃發激情的融合效果,可惜當時艾米莉不能參照已具有相當經驗的中國小說,閉門造車的東西顯得笨拙了些。
五、描寫 金庸小說文字接近現代,類似晚清《三俠五義》一類,文字密度不是很高,節奏明快均勻。
且好用四字成語,文字雖不及《紅樓夢》典雅精細,卻也韻緻盎然。
其中《鹿鼎記》技巧純熟,白話簡練流利,而且對話大都是京片子,因此從文字風格上看,最近《紅樓夢》。
本章探讨的,主要是二者在動态描寫上的差異。
古典白話小說向來倚重語言描寫,一旦涉及動作、心理等動态情境,一概簡略,點到為止。
舊白話這種淡化暴力行為和淡化動态意境的傾向,不知是否因傳統的靜美觀所限。
甚至“知禮儀明廉恥”,不願細寫暴力,以免贻誤教化? 《紅樓夢》四十七回“呆霸王調情遭苦打”: “湘蓮走上來瞧瞧,知道他是個笨家,不慣捱打,隻使了三分氣力,向他臉上拍了幾下,登時便開了果子鋪。
薛蟠先還要掙挫起來,又被湘蓮用腳尖點了兩點,仍舊跌倒,口内說道……,湘蓮道:“我把你瞎了眼的,你認認柳大爺是誰!你不說哀求,你還傷我!我打死你也無益,隻給你個利害吧。
”說着,便取了馬鞭過來,從背至胫,打了三四十下……一面說,一面又把薛蟠的左腿拉起來,朝葦中濘泥處拉了幾步,滾的滿身泥水,又問道……湘蓮又擲下鞭子,用拳頭向他身上擂了幾下。
薛蟠便亂滾亂叫……” 骟耳光用“拍”字,踢勾用“點”字,擊拳用“擂了幾下”,薛蟠再“不慣捱打”,也不該象小腳女人一樣綿軟。
接下來湘蓮以拳威逼薛蟠說軟話讨饒、喝髒水,一場潑皮打架以一邊倒的情勢結束。
柳湘蓮“原是世家子弟,讀書不成,父母早喪,素性爽俠,不拘細事,酷好耍槍舞劍,賭博吃酒,以至眠花卧柳,吹笛彈筝,無所不為”,薛蟠誤認作優伶,令他蒙恥而憤怒,痛打呆霸王一場,算得上頗有血性。
但是如此這般并無剛硬氣地打人,而捱打之人比小孩子還經不起,則打人者更顯不出英雄來。
類似問題在《水浒》、《三俠五義》等小說中屢見。
林沖棒打洪教頭、展禦貓夜會白玉堂,這兩處由茅盾、魯迅分别引用過的著名文字,打鬥場面毫無吸引力,形容來形容去,無非“刀刀逼緊、門路精奇”一類。
“展昭隻覺得迎面一股寒風,嗖地就是一刀,展爺将劍扁着,往上一迎,随招随架,用目在星光下觀瞧,見來人……。
二人也不言語,唯聽刀劍之聲,叮當亂響。
展爺不過招架,也不還手,見他刀刀逼緊,門路精奇……” 到底如何“門路精奇”未見描述,但隻須展昭“将劍扁着,向上一迎”就大可抵禦了,看來巨阙寶劍擋的也不過是豆腐劍法。
在這方面,金庸可比老前輩們高明得多了。
武俠小說中激烈的比武往往能一分一毫精彩地寫出來。
且每一套武功都有其鮮明的風格。
連建甯公主與韋小寶兩個武功低微的毛孩子,撒潑打架也是有闆有眼地動真格。
公主一擺門闩,喝道:“有種的,快起身再打。
”呼的一聲又是一闩打在他肩頭。
韋小寶“啊”的一聲,跳起身來。
公主揮闩橫掃,掠他腳骨。
韋小寶側身閃開,伸手去奪門闩,公主叫道:“來得好!”門闩挑起,猛闩他胸口,韋小寶向左避讓,不料那門闩翻了過來,砰的一聲,重重打中了他右頰。
韋小寶眼前金星亂冒,踉跄幾步。
公主叫道:“你這綠林大盜,非得趕盡殺絕不可。
”門闩猛力橫掃,韋小寶撲地倒了。
然後是“一闩又一闩”,竟似要把韋小寶當場打死,韋小寶不得已還擊,又被公主誘以色相暗算: 突然之間,韋小寶背心一陣劇痛,腳下被她一勾,附跌在地。
原來公主悄悄取出藏在小蠻靴中的短刀,冷不防的忽施偷襲,左足踏住他背脊,提刀在他左腿右腿各戳一刀,笑道:“痛得厲害麼?你說‘還好’,那麼再多戳幾刀。
”(韋小寶)身子甫動,屁股上又吃了一刀。
接着“火燒藤甲兵”;又割得韋小寶全身是傷口,往傷口内撒鹽;後又要挖眼珠。
韋小寶被逼
……黛玉看了不覺點頭,想起有父母的人的好處來,早又淚珠滿面。
少傾,隻見薛姨媽等也進入去了。
這一段描寫三批人先後探視寶玉的情狀,又兩次插入黛玉的心理活動。
既借黛玉之眼刻畫世情,又細膩地描摹出林黛玉纖柔敏感的内心世界。
當然這種視覺與心覺交疊運用的手法,一般隻用在賈寶玉、林黛玉等主人公身上。
金庸小說也照式照樣大量采用了這一手法。
至《笑傲江湖》,金庸卻轉變風格,讓僞君子嶽不群暫時跳上了明亮舞台,以至讀者一時間都産生了錯覺。
假全知狀态下視覺與心覺的堂皇運用,輕易地迷惑住讀者,加上精細的心理刻畫,終使嶽不群成為金庸筆下最成功的壞蛋。
嶽不群剛出場時疑點并不觸目,略顯迂腐可笑。
桃谷六仙亂醫令狐沖之傷,嶽不群竟以為是大奸謀大敵人,“借沖兒之傷耗我内力”,于是全然不理會令狐沖傷勢,找了個借口慌裡慌張下山避難去了。
此後過洛陽,渡黃河,有藍鳳凰等一幹左道中人頻頻上船向令狐沖賣好,嶽不群步步防範、手忙腳亂。
誰會想到在這愚蠢無措的樣子背後,已生出殺機?掩卷細思方體會隻有時刻算計别人的人才會有那麼可笑的疑心。
最可笑的是當桃谷六仙、老頭子等人被一一制住,令狐沖割脈灌血給老不死姑娘,老不死因不忍而大叫時,嶽不群躲在屋外棗樹上傾聽動靜時的一段心理活動。
……最初一聽到令狐沖強迫那姑娘,便想沖入房中阻止,便轉念一想,這些人連令狐沖在内,個個詭秘怪異,不知有什麼圖謀,還是不可魯莽,以靜觀其變為是,當下運功繼續傾聽。
桃谷六仙和老祖二人的說話不絕傳入耳中,隻道令狐沖當真乘人之危,心想令狐沖潇灑風流,那姑娘多半與乃父相象,是個胖皮球般的醜女,則失身之後對其傾倒愛慕,亦非奇事,不禁連連搖頭。
嶽不群的反應是,一、竟然相信桃谷六仙的胡扯,以為徒弟正強奸老頭子的女兒。
令狐沖是他一手養大的,他自然知道令狐沖光明磊落的個性,但此時甯願相信令狐沖是個惡棍。
二、既知發生了強奸案,卻“靜觀其變”,因為想弄明白“究竟有什麼圖謀”。
當然嶽不群一生苦心積慮圖謀權位,任何舉止稍異之人在他眼中都顯居心叵測。
用他自己的話形容,“由小人眼中看來天下皆小人”。
三、又認為老姑娘被奸後對令狐沖傾心“并非奇事”。
奇就奇在以他六十多歲的年紀,竟似對少女的心态很有把握。
又連連搖頭--搖誰的頭?身為君子劍而不阻止強奸案,真真厚顔無恥。
嶽不群身上具備了中庸之道傳統的虛僞性格,因受利欲驅使而堕落為陰險惡毒、虛榮自欺的僞君子。
這段文字把嶽不群的視覺和心覺兩度結合,又有意淡化語氣,稍稍掀了掀嶽不群的假臉,以防讀者過早看破。
視覺的運用說白了就是以角色的主觀角度叙事。
主觀叙事有非故事性的,亦有故事性的。
以上所舉肖像或情狀描寫,都屬非故事性叙事。
而如《紅樓夢》中的甄英蓮案、石呆子案等等,都是故事性叙事,全部故事借門子或平兒等人之口倒叙而出。
故事性叙述在金庸小說中更是鋪天蓋地。
例如《俠客行》“少年闖大禍”、《天龍八部》“杏子林商略平生義”,等等等等,舉不勝舉。
本文“戲劇結構”一章中曾提及金庸小說中晚起點的叙述方式,而編排晚起點情節的最主要方法,就是進行角色自(倒)叙。
金庸小說常見的倒叙模式不能說是創舉,但是破陳出新的倒叙言情模式似值得小說家們注意。
所有古典白話小說,從未有角色以當事人身份回憶愛情的實例,連自傳小說《會真記》作者元稹,也替自己改名姓張。
中國人之忌諱以第一人稱談情說愛,不知是否與“明禮儀、知廉恥”之風有關。
連大旨談情的《紅樓夢》,也隻得把寶黛愛情稱之為“一段下流癡病”。
但金庸經受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洗禮,大可全然不顧忌這些。
他大膽地讓愛情當事人從頭至尾,一吐衷腸。
從溫儀成功地回憶與金蛇郎君的悲情故事開始,金庸一發而不可收,幾乎每部小說都有倒叙模式的愛情,同時點染了順序發展的主人公愛情。
一燈和瑛姑,釘典和淩霜華、紀曉芙楊過,及儀琳相思令狐沖,胡逸之苦戀陳圓圓等等,都是完全的倒叙言情模式,其光輝均超過了袁承志溫青青,郭靖黃蓉,狄雲戚芳,張無忌趙敏,令狐沖任盈營等主人公的愛情。
也有局部的倒叙,如阿朱與蕭峰的故事總體上是順序發展的,但阿朱喬裝父親一節前因後果,卻是倒叙。
欲寫深情,必深入内心,讓愛情的當事人自叙情感,當然會産生比客觀叙述強烈得多的煽情效果。
金庸筆下的倒叙言情模式--或推而廣之所有晚起點類型的愛情,大緻有如下特征: 1、往往發生在危機之中。
金蛇郎君大報血仇時愛上了仇人的女人溫儀;丁典身陷牢籠仍與害他的淩知府之女淩霜華相愛;儀琳在被淫賊幾乎強奸的情況下受到令狐沖奮不顧身的保護;阿朱與蕭峰更是生死之交,及其它等等。
2、都是在面臨危機時開始追溯。
溫儀、丁典、阿朱、計老人、紀曉芙等都是在将死之際或大難臨頭時回憶表達愛情。
寶樹等人陳說胡一刀、儀講陳說令狐沖時,大廳上正在劍拔弩張,一觸即發。
3、最好是由當事人口述。
概括言之,晚起點愛情的成功訣竅是:一般發生于小說暗線中的危機階段,亦或展露于小說明線中的危機階段,并以主觀叙述感染讀者。
在危機的重重沖撞下,當事人無畏地忠誠于愛情,為愛情殒身而不恤,他們的叛逆個性和光輝死亡使讀者心醉神迷。
阿朱之死那一場,雷電交加,細緻纏綿,實在是中國小說史上的經典。
視覺的運用實際也是一種隔離手段,它讓讀者的感受在冷靜的客觀叙述和個性化的主觀叙述間遊移。
另一方面又是小說表現空間側面的方法。
西方經典名著《呼嘯山莊》以主觀叙述中層層套用主觀叙述的方式試圖造成冷靜中勃發激情的融合效果,可惜當時艾米莉不能參照已具有相當經驗的中國小說,閉門造車的東西顯得笨拙了些。
五、描寫 金庸小說文字接近現代,類似晚清《三俠五義》一類,文字密度不是很高,節奏明快均勻。
且好用四字成語,文字雖不及《紅樓夢》典雅精細,卻也韻緻盎然。
其中《鹿鼎記》技巧純熟,白話簡練流利,而且對話大都是京片子,因此從文字風格上看,最近《紅樓夢》。
本章探讨的,主要是二者在動态描寫上的差異。
古典白話小說向來倚重語言描寫,一旦涉及動作、心理等動态情境,一概簡略,點到為止。
舊白話這種淡化暴力行為和淡化動态意境的傾向,不知是否因傳統的靜美觀所限。
甚至“知禮儀明廉恥”,不願細寫暴力,以免贻誤教化? 《紅樓夢》四十七回“呆霸王調情遭苦打”: “湘蓮走上來瞧瞧,知道他是個笨家,不慣捱打,隻使了三分氣力,向他臉上拍了幾下,登時便開了果子鋪。
薛蟠先還要掙挫起來,又被湘蓮用腳尖點了兩點,仍舊跌倒,口内說道……,湘蓮道:“我把你瞎了眼的,你認認柳大爺是誰!你不說哀求,你還傷我!我打死你也無益,隻給你個利害吧。
”說着,便取了馬鞭過來,從背至胫,打了三四十下……一面說,一面又把薛蟠的左腿拉起來,朝葦中濘泥處拉了幾步,滾的滿身泥水,又問道……湘蓮又擲下鞭子,用拳頭向他身上擂了幾下。
薛蟠便亂滾亂叫……” 骟耳光用“拍”字,踢勾用“點”字,擊拳用“擂了幾下”,薛蟠再“不慣捱打”,也不該象小腳女人一樣綿軟。
接下來湘蓮以拳威逼薛蟠說軟話讨饒、喝髒水,一場潑皮打架以一邊倒的情勢結束。
柳湘蓮“原是世家子弟,讀書不成,父母早喪,素性爽俠,不拘細事,酷好耍槍舞劍,賭博吃酒,以至眠花卧柳,吹笛彈筝,無所不為”,薛蟠誤認作優伶,令他蒙恥而憤怒,痛打呆霸王一場,算得上頗有血性。
但是如此這般并無剛硬氣地打人,而捱打之人比小孩子還經不起,則打人者更顯不出英雄來。
類似問題在《水浒》、《三俠五義》等小說中屢見。
林沖棒打洪教頭、展禦貓夜會白玉堂,這兩處由茅盾、魯迅分别引用過的著名文字,打鬥場面毫無吸引力,形容來形容去,無非“刀刀逼緊、門路精奇”一類。
“展昭隻覺得迎面一股寒風,嗖地就是一刀,展爺将劍扁着,往上一迎,随招随架,用目在星光下觀瞧,見來人……。
二人也不言語,唯聽刀劍之聲,叮當亂響。
展爺不過招架,也不還手,見他刀刀逼緊,門路精奇……” 到底如何“門路精奇”未見描述,但隻須展昭“将劍扁着,向上一迎”就大可抵禦了,看來巨阙寶劍擋的也不過是豆腐劍法。
在這方面,金庸可比老前輩們高明得多了。
武俠小說中激烈的比武往往能一分一毫精彩地寫出來。
且每一套武功都有其鮮明的風格。
連建甯公主與韋小寶兩個武功低微的毛孩子,撒潑打架也是有闆有眼地動真格。
公主一擺門闩,喝道:“有種的,快起身再打。
”呼的一聲又是一闩打在他肩頭。
韋小寶“啊”的一聲,跳起身來。
公主揮闩橫掃,掠他腳骨。
韋小寶側身閃開,伸手去奪門闩,公主叫道:“來得好!”門闩挑起,猛闩他胸口,韋小寶向左避讓,不料那門闩翻了過來,砰的一聲,重重打中了他右頰。
韋小寶眼前金星亂冒,踉跄幾步。
公主叫道:“你這綠林大盜,非得趕盡殺絕不可。
”門闩猛力橫掃,韋小寶撲地倒了。
然後是“一闩又一闩”,竟似要把韋小寶當場打死,韋小寶不得已還擊,又被公主誘以色相暗算: 突然之間,韋小寶背心一陣劇痛,腳下被她一勾,附跌在地。
原來公主悄悄取出藏在小蠻靴中的短刀,冷不防的忽施偷襲,左足踏住他背脊,提刀在他左腿右腿各戳一刀,笑道:“痛得厲害麼?你說‘還好’,那麼再多戳幾刀。
”(韋小寶)身子甫動,屁股上又吃了一刀。
接着“火燒藤甲兵”;又割得韋小寶全身是傷口,往傷口内撒鹽;後又要挖眼珠。
韋小寶被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