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說與《紅樓夢》的比較
關燈
小
中
大
題材賦予情節的緊張性,使危機得以常常出現。
隻要布置了确定的地點、時間、人物,即可成為舞台,然後推動危機沖突,達到故事高潮。
《射雕》中牛家村;《天龍八部》中蘇星河的棋局;《連城訣》中的大雪谷,《飛狐外傳》中商家堡等等,上演了許許多多脍制人口的舞台驚險劇。
人物的個性在危機高潮中被發揮得淋漓盡緻。
所以金庸筆下的人物都是徹底的人物,少見平庸如麝月之類的人物。
把晚起點的叙述方式夾雜在早起點的故事之中,甚至以晚起點的故事為主(如《雪山飛狐》)在白話小說史上雖非創舉,亦屬少見。
金庸在這方面的探索為長篇小說創作留下了寶貴的經驗。
三、叙述角度 以上論及金庸小說與《紅樓夢》在戲劇結構方面的相類似和差異。
武俠愛好者或許聯想起古龍。
古龍小說情節緊密,對白強烈,無一不是純粹的情節劇,戲劇感很強。
然則古龍與金庸的差異究竟在哪裡呢,使我們覺得他們全然不同?除了一個喜歡一句段,一個喜好幾句一大段外,二者最大的不同應在于叙述結構的不同,即叙述人稱、叙述角度、叙述視角等等的差異。
叙述人稱有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三種。
大部分小說傾向于第三人稱叙述,這一點不消細述。
叙述角度則大緻可分為兩種:全知叙述和有限全知叙述--即次知叙述。
所謂全知或次知,是針對小說中隐藏的叙述者而言,即叙述人對故事内情是完全了解,還是隻知道一部分。
常有這類句子,“列位看官,你道那是何?卻原來是……”即小說模拟某個叙述角色,這角色對故事所有内容一應細節無所不知、無所不曉。
顧名推之,次知叙述即指叙述人隻知道故事的一部分。
最早的白話小說都是全知叙述。
次知叙述在《金瓶梅》時悄悄出現,到得《紅樓夢》,又經曆了大刀闊斧的革新。
大量的次知叙述讓《紅樓夢》的小說世界耐人尋味,小說史上次知叙述的成功典型薛寶钗,其舉止言談“淡極始知花更豔”,内心世界一直讓人品琢不透。
寶玉睡夢中罵“和尚道士的話如何信得!什麼是金玉姻緣,我偏說是木石姻緣!”薛寶钗聽了,“不沉怔了”,反應隻一“怔”字。
這個處處有意表現大家閨秀氣度的冷美人,對寶玉究竟是否有情?還是介于有情無情之間?聽了寶玉的夢話,她是尴尬、驚異還是失望委屈?書中一字不提。
對此,紅學界和讀者群中至今未能達到共識。
十九回滴翠亭邊聽到小紅墜兒的談話,她假裝追趕黛玉,蒙混過關,有沒有嫁禍黛玉的陰險用心?全憑讀者自己琢磨了。
中國藝術崇尚寫意,簡略形體,所謂留得空白天地寬,國畫書法都是如此。
這一鮮明的叙述風格,永遠啟迪着後世作家。
半明半暗的描寫使人物和事件在客觀的視覺中留下了意味深長的空白點。
《紅樓夢》是中國小說史上的巅峰之作。
它的成熟特征之一即是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叙述風格,也應是後世浪漫主義作家最為注重的技巧。
簡單地概括下來,即把全知叙述(包括具體微的心理動機描寫)對準了主人公及主人公代表的理想世界;而對薛寶钗、襲人等一些性格虛僞、城府極深的人,對暗晦的、現實的人事則布置以次知叙述。
這是将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結合起來的一種極高明的技巧。
金庸小說中全知叙述和次知叙述的複合運用,幾乎可令曹雪芹含笑于九泉。
郭靖、楊過、胡斐、狄雲、張無忌、令狐沖、韋小寶等主人公,描述一概全知全明,并無半點疑窦;而周芷若、白世鏡、嶽不群、林平之、方怡等反派人物的嫌疑角色,他們的堕落過程、變态心理或醜惡罪行幾乎大半是暗寫伴以側寫,全部作次知叙述。
在次知叙述時,有時反面角色會跳到明亮面與讀者見面,套用假全知叙述實則仍有所不知(如嶽不群)。
因此象《笑傲江湖》之類批判氣氛濃重的小說,總體還體現出光明的朝氣。
比如林平之,他原是一個正直熱血青年,後來徹底變壞,殘殺了對己赤誠的妻子。
他的變壞有個過程,全部是暗寫。
嵩山腳下深夜大道上,眼盲的林平之對嶽靈珊一番連聽帶說,讀者可抓住些端倪,可是還是不太清楚。
前文嶽靈珊說他“你和爹爹一模一樣,就隻管肚子裡做功夫”,林平之什麼時候成了肚子裡做功夫的人?自下華山之後,林平之的描寫一直是中性,雖然剛強之态觸目,心機之深已不可測。
在漫長和屈辱的伺機複仇過程中,林平之發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的師父,此人虎視眈眈于辟邪劍法,得之後更欲将林平之置于死地。
林平之死裡逃生,冒險偷回劍譜,又自殘肢體,最後複仇眼盲,終緻心态扭曲,殘忍無比。
他劍殺靈珊時,勞德諾正一旁監視,自然深知一已性命操縱人手,隻有殺了嶽靈珊才能獲取勞德諾的信任。
但倘若他顧念與嶽靈珊的交情,尚存良知,決計不可能一劍穿透嶽靈珊的身子。
在這揮劍的刹那林平之狠下了死手,可見他對于人世間一切的憎恨。
林平之的心理變态過程書中未加描繪。
僅讓讀者自行猜想,所以晦暗的東西雖然充斥在書中,由于正面大量描寫的隻是令狐沖和任盈盈等幾人,全書還是洋溢着笑傲脫俗的健康氣氛。
又如《天龍八部》中丐幫執法長老白世鏡。
剛出場時鐵面無私,執法如山,全力站在蕭峰一邊平服密謀叛亂的幫衆。
讀到後部才知道,他早已受馬夫人引誘而堕落,殺死了副幫主馬大元,還策劃嫁禍姑蘇慕客。
後文馬夫人道“哼哼,這個老色鬼!……在老娘跟前,什麼醜樣少得了?……他舍不得殺我,隻好殺馬大元啦。
”但白世鏡不願加害喬峰,“這老色鬼居然跟你講義氣,給我逼得狠了,拿起刀子來要自盡。
”聚賢莊一戰,喬峰與中原武林結下不可解的仇怨,白世鏡仍信守諾言,以絕技換取薛慕華醫治阿朱之傷。
一個殺人越禍的僞君子,為何始終對蕭峰敬若神明?丐幫副幫主馬大元對夫人一向千依百順,一聽要做對蕭峰不利之事,立即惡罵她一頓,還威脅要将她“斬為肉醬”,以至被害。
馬大元同蕭峰的交情一向甚淡,為什麼全力維護他?丐幫衆人敬重蕭峰,顯然并非因為他總是“威風凜凜”,卻又不寫明原因,就象曹雪芹寫秦可卿之死,“合家皆無不納罕,都有些疑心”,是為不寫之寫。
蕭峰在幫中英雄義氣、廣施善布的氣概,讀者可自行猜想,遠勝于一支筆寫來。
也有不是反面角色多用暗寫的。
典型即《笑傲江湖》中的莫大。
嵩山比劍時以莫大之功力竟會讓嶽靈珊擊得口噴鮮血,斷了幾根肋骨,他是有意詐傷還是故意自傷?書中莫大顯得行蹤詭秘,莫測高深。
但這是因為莫大雖是正面角色,卻被賦予了某種冷眼旁觀意義的原因。
甚至莫大就是作者本人,而作者是不好意思過多介入故事的。
四、視覺運用 除了借鑒傳統的複合角度叙述手法以外,金庸對視覺的豐富運用也足以證明他是曹雪芹之後的第一人。
中國白話小說中視覺的運用一向遠較西方小說豐富。
似《亂世佳人》開篇首句“斯佳麗.奧哈拉長得并不是很美……”在白話小說中幾乎不可能出現,因為白話通常隻借角色之眼描繪肖像。
如林黛玉,從出場到進入賈府,在遇見寶玉之後才通過寶玉的眼睛勾勒出她的形象。
金庸小說中肖像描寫泛濫,九成九是借角色之眼觀得。
如蕭峰剛出場,段譽眼中看來是“……濃眉大眼,高鼻闊口,一張四方的國字臉,頗有風霜之色,顧盼之際,極有威勢。
”并接以一段暗贊,“好一條大漢!……包不同自吹自擂什麼英氣勃勃,似這條大漢,才稱得上‘英氣勃勃’四字!”又如木婉清,第一次向男人掀開面幕時,“如新月清輝,如花樹堆雪,一張臉秀麗絕俗,隻是過于蒼白,沒半點血色。
”精彩勾描,散珠斐然。
林黛玉初次出場,“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一雙似泣非泣含露目。
态生兩靥之愁,嬌襲一身之病。
淚光點點,嬌喘微微。
娴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若柳扶風。
心較比幹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
”通篇是感性,沒有服飾裝扮的交代。
整整八十回内幾乎沒有林黛玉身材五官、衣着裝飾的詳細描寫,偶為應景一筆帶過。
林黛玉的形象顯得十分缥缈。
這種形象設計,張愛玲認為是“為了讓每一個讀者聯想到自己生活中的女性,……作者在這方面深得浪漫主義訣竅。
”而薛寶钗則全然相反,有好幾處裝飾肌膚面貌的具體描寫,突出了她的市俗氣。
金庸也并非全不領會這一訣竅。
令無數讀者傾倒的令狐沖就是以“腰懸長劍、臉色蒼白、二十來歲年歲”的模糊面目出場的,後昏迷在群玉院,在深陷相思的儀琳看來,仍隻有“長方臉蛋、劍眉薄唇”八字評語,令我立即想起賈芸眼中的襲人,“容長臉面,細挑身材”,下筆一樣地謹慎。
當然在一兩年内趕寫出來的東西與千錘百煉幾十年的《紅樓夢》不可同日而語。
金庸小說中常見“纖腰”、“明眸”等俗字眼,且往往下墨過濃。
王夫人評晴雯“有一個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象你林妹妹的……”,脂批“妙,凡寫美人偏用俗筆反筆,與他書不同”,批得也妙。
《雪山飛狐》中胡一刀夫婦出場,由市井小人閻基看來是: 這人(胡一刀)生得當真兇惡,一張黑漆臉皮,滿腮濃髯,頭發卻又不結辮子,蓬蓬松松的,堆在頭上。
我一見他的模樣,就吓了一跳,心想:“你奶奶的,哪裡鑽出來的惡鬼!…… 那惡鬼模樣的人等掌櫃安排好了房間,從車中扶下一個女人來。
這女人全身裹在皮裘之中,隻露出了一張臉蛋。
這一男一女哪,打個比方,那就是貂禅嫁給了張飛。
…… 《紅樓夢》的側寫技巧在文學史上達到颠峰,書中出現了以往少見的視覺夾雜心覺的混合運用。
三十五回寶玉挨打後,林黛玉自立于花蔭之下--遠遠的卻向怡紅院内望着,隻見李宮栽、迎春、探春、惜春等并各項人等都向怡紅院内去過之後,一起一起的散盡了,隻不見風姐兒來,心裡自己盤算道:“如何他不來瞧寶玉?便是有事纏住了,他必定也是要來打個花呼哨,讨老太太和太太的好兒才是。
今兒這早晚不來,必有原故。
”一面猜疑,一面擡頭再看時,隻見花
隻要布置了确定的地點、時間、人物,即可成為舞台,然後推動危機沖突,達到故事高潮。
《射雕》中牛家村;《天龍八部》中蘇星河的棋局;《連城訣》中的大雪谷,《飛狐外傳》中商家堡等等,上演了許許多多脍制人口的舞台驚險劇。
人物的個性在危機高潮中被發揮得淋漓盡緻。
所以金庸筆下的人物都是徹底的人物,少見平庸如麝月之類的人物。
把晚起點的叙述方式夾雜在早起點的故事之中,甚至以晚起點的故事為主(如《雪山飛狐》)在白話小說史上雖非創舉,亦屬少見。
金庸在這方面的探索為長篇小說創作留下了寶貴的經驗。
三、叙述角度 以上論及金庸小說與《紅樓夢》在戲劇結構方面的相類似和差異。
武俠愛好者或許聯想起古龍。
古龍小說情節緊密,對白強烈,無一不是純粹的情節劇,戲劇感很強。
然則古龍與金庸的差異究竟在哪裡呢,使我們覺得他們全然不同?除了一個喜歡一句段,一個喜好幾句一大段外,二者最大的不同應在于叙述結構的不同,即叙述人稱、叙述角度、叙述視角等等的差異。
叙述人稱有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三種。
大部分小說傾向于第三人稱叙述,這一點不消細述。
叙述角度則大緻可分為兩種:全知叙述和有限全知叙述--即次知叙述。
所謂全知或次知,是針對小說中隐藏的叙述者而言,即叙述人對故事内情是完全了解,還是隻知道一部分。
常有這類句子,“列位看官,你道那是何?卻原來是……”即小說模拟某個叙述角色,這角色對故事所有内容一應細節無所不知、無所不曉。
顧名推之,次知叙述即指叙述人隻知道故事的一部分。
最早的白話小說都是全知叙述。
次知叙述在《金瓶梅》時悄悄出現,到得《紅樓夢》,又經曆了大刀闊斧的革新。
大量的次知叙述讓《紅樓夢》的小說世界耐人尋味,小說史上次知叙述的成功典型薛寶钗,其舉止言談“淡極始知花更豔”,内心世界一直讓人品琢不透。
寶玉睡夢中罵“和尚道士的話如何信得!什麼是金玉姻緣,我偏說是木石姻緣!”薛寶钗聽了,“不沉怔了”,反應隻一“怔”字。
這個處處有意表現大家閨秀氣度的冷美人,對寶玉究竟是否有情?還是介于有情無情之間?聽了寶玉的夢話,她是尴尬、驚異還是失望委屈?書中一字不提。
對此,紅學界和讀者群中至今未能達到共識。
十九回滴翠亭邊聽到小紅墜兒的談話,她假裝追趕黛玉,蒙混過關,有沒有嫁禍黛玉的陰險用心?全憑讀者自己琢磨了。
中國藝術崇尚寫意,簡略形體,所謂留得空白天地寬,國畫書法都是如此。
這一鮮明的叙述風格,永遠啟迪着後世作家。
半明半暗的描寫使人物和事件在客觀的視覺中留下了意味深長的空白點。
《紅樓夢》是中國小說史上的巅峰之作。
它的成熟特征之一即是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叙述風格,也應是後世浪漫主義作家最為注重的技巧。
簡單地概括下來,即把全知叙述(包括具體微的心理動機描寫)對準了主人公及主人公代表的理想世界;而對薛寶钗、襲人等一些性格虛僞、城府極深的人,對暗晦的、現實的人事則布置以次知叙述。
這是将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結合起來的一種極高明的技巧。
金庸小說中全知叙述和次知叙述的複合運用,幾乎可令曹雪芹含笑于九泉。
郭靖、楊過、胡斐、狄雲、張無忌、令狐沖、韋小寶等主人公,描述一概全知全明,并無半點疑窦;而周芷若、白世鏡、嶽不群、林平之、方怡等反派人物的嫌疑角色,他們的堕落過程、變态心理或醜惡罪行幾乎大半是暗寫伴以側寫,全部作次知叙述。
在次知叙述時,有時反面角色會跳到明亮面與讀者見面,套用假全知叙述實則仍有所不知(如嶽不群)。
因此象《笑傲江湖》之類批判氣氛濃重的小說,總體還體現出光明的朝氣。
比如林平之,他原是一個正直熱血青年,後來徹底變壞,殘殺了對己赤誠的妻子。
他的變壞有個過程,全部是暗寫。
嵩山腳下深夜大道上,眼盲的林平之對嶽靈珊一番連聽帶說,讀者可抓住些端倪,可是還是不太清楚。
前文嶽靈珊說他“你和爹爹一模一樣,就隻管肚子裡做功夫”,林平之什麼時候成了肚子裡做功夫的人?自下華山之後,林平之的描寫一直是中性,雖然剛強之态觸目,心機之深已不可測。
在漫長和屈辱的伺機複仇過程中,林平之發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的師父,此人虎視眈眈于辟邪劍法,得之後更欲将林平之置于死地。
林平之死裡逃生,冒險偷回劍譜,又自殘肢體,最後複仇眼盲,終緻心态扭曲,殘忍無比。
他劍殺靈珊時,勞德諾正一旁監視,自然深知一已性命操縱人手,隻有殺了嶽靈珊才能獲取勞德諾的信任。
但倘若他顧念與嶽靈珊的交情,尚存良知,決計不可能一劍穿透嶽靈珊的身子。
在這揮劍的刹那林平之狠下了死手,可見他對于人世間一切的憎恨。
林平之的心理變态過程書中未加描繪。
僅讓讀者自行猜想,所以晦暗的東西雖然充斥在書中,由于正面大量描寫的隻是令狐沖和任盈盈等幾人,全書還是洋溢着笑傲脫俗的健康氣氛。
又如《天龍八部》中丐幫執法長老白世鏡。
剛出場時鐵面無私,執法如山,全力站在蕭峰一邊平服密謀叛亂的幫衆。
讀到後部才知道,他早已受馬夫人引誘而堕落,殺死了副幫主馬大元,還策劃嫁禍姑蘇慕客。
後文馬夫人道“哼哼,這個老色鬼!……在老娘跟前,什麼醜樣少得了?……他舍不得殺我,隻好殺馬大元啦。
”但白世鏡不願加害喬峰,“這老色鬼居然跟你講義氣,給我逼得狠了,拿起刀子來要自盡。
”聚賢莊一戰,喬峰與中原武林結下不可解的仇怨,白世鏡仍信守諾言,以絕技換取薛慕華醫治阿朱之傷。
一個殺人越禍的僞君子,為何始終對蕭峰敬若神明?丐幫副幫主馬大元對夫人一向千依百順,一聽要做對蕭峰不利之事,立即惡罵她一頓,還威脅要将她“斬為肉醬”,以至被害。
馬大元同蕭峰的交情一向甚淡,為什麼全力維護他?丐幫衆人敬重蕭峰,顯然并非因為他總是“威風凜凜”,卻又不寫明原因,就象曹雪芹寫秦可卿之死,“合家皆無不納罕,都有些疑心”,是為不寫之寫。
蕭峰在幫中英雄義氣、廣施善布的氣概,讀者可自行猜想,遠勝于一支筆寫來。
也有不是反面角色多用暗寫的。
典型即《笑傲江湖》中的莫大。
嵩山比劍時以莫大之功力竟會讓嶽靈珊擊得口噴鮮血,斷了幾根肋骨,他是有意詐傷還是故意自傷?書中莫大顯得行蹤詭秘,莫測高深。
但這是因為莫大雖是正面角色,卻被賦予了某種冷眼旁觀意義的原因。
甚至莫大就是作者本人,而作者是不好意思過多介入故事的。
四、視覺運用 除了借鑒傳統的複合角度叙述手法以外,金庸對視覺的豐富運用也足以證明他是曹雪芹之後的第一人。
中國白話小說中視覺的運用一向遠較西方小說豐富。
似《亂世佳人》開篇首句“斯佳麗.奧哈拉長得并不是很美……”在白話小說中幾乎不可能出現,因為白話通常隻借角色之眼描繪肖像。
如林黛玉,從出場到進入賈府,在遇見寶玉之後才通過寶玉的眼睛勾勒出她的形象。
金庸小說中肖像描寫泛濫,九成九是借角色之眼觀得。
如蕭峰剛出場,段譽眼中看來是“……濃眉大眼,高鼻闊口,一張四方的國字臉,頗有風霜之色,顧盼之際,極有威勢。
”并接以一段暗贊,“好一條大漢!……包不同自吹自擂什麼英氣勃勃,似這條大漢,才稱得上‘英氣勃勃’四字!”又如木婉清,第一次向男人掀開面幕時,“如新月清輝,如花樹堆雪,一張臉秀麗絕俗,隻是過于蒼白,沒半點血色。
”精彩勾描,散珠斐然。
林黛玉初次出場,“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一雙似泣非泣含露目。
态生兩靥之愁,嬌襲一身之病。
淚光點點,嬌喘微微。
娴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若柳扶風。
心較比幹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
”通篇是感性,沒有服飾裝扮的交代。
整整八十回内幾乎沒有林黛玉身材五官、衣着裝飾的詳細描寫,偶為應景一筆帶過。
林黛玉的形象顯得十分缥缈。
這種形象設計,張愛玲認為是“為了讓每一個讀者聯想到自己生活中的女性,……作者在這方面深得浪漫主義訣竅。
”而薛寶钗則全然相反,有好幾處裝飾肌膚面貌的具體描寫,突出了她的市俗氣。
金庸也并非全不領會這一訣竅。
令無數讀者傾倒的令狐沖就是以“腰懸長劍、臉色蒼白、二十來歲年歲”的模糊面目出場的,後昏迷在群玉院,在深陷相思的儀琳看來,仍隻有“長方臉蛋、劍眉薄唇”八字評語,令我立即想起賈芸眼中的襲人,“容長臉面,細挑身材”,下筆一樣地謹慎。
當然在一兩年内趕寫出來的東西與千錘百煉幾十年的《紅樓夢》不可同日而語。
金庸小說中常見“纖腰”、“明眸”等俗字眼,且往往下墨過濃。
王夫人評晴雯“有一個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象你林妹妹的……”,脂批“妙,凡寫美人偏用俗筆反筆,與他書不同”,批得也妙。
《雪山飛狐》中胡一刀夫婦出場,由市井小人閻基看來是: 這人(胡一刀)生得當真兇惡,一張黑漆臉皮,滿腮濃髯,頭發卻又不結辮子,蓬蓬松松的,堆在頭上。
我一見他的模樣,就吓了一跳,心想:“你奶奶的,哪裡鑽出來的惡鬼!…… 那惡鬼模樣的人等掌櫃安排好了房間,從車中扶下一個女人來。
這女人全身裹在皮裘之中,隻露出了一張臉蛋。
這一男一女哪,打個比方,那就是貂禅嫁給了張飛。
…… 《紅樓夢》的側寫技巧在文學史上達到颠峰,書中出現了以往少見的視覺夾雜心覺的混合運用。
三十五回寶玉挨打後,林黛玉自立于花蔭之下--遠遠的卻向怡紅院内望着,隻見李宮栽、迎春、探春、惜春等并各項人等都向怡紅院内去過之後,一起一起的散盡了,隻不見風姐兒來,心裡自己盤算道:“如何他不來瞧寶玉?便是有事纏住了,他必定也是要來打個花呼哨,讨老太太和太太的好兒才是。
今兒這早晚不來,必有原故。
”一面猜疑,一面擡頭再看時,隻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