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金庸最歹毒的一文
關燈
小
中
大
别人的東西,尹道士冒犯了她她就一定不依不饒。
他們動不動就要回古墓,其實誰要他們出來了?楊過為了所謂的父親之冤多年懷恨,郭靖夫婦付出了多大的代價才得到他的“寬恕“?到最後還是要郭大姑娘下跪,郭二姑娘為情所困、斷送一生才算消了楊過/作者心頭之氣。
《天龍八部》中的蕭峰一家子,為了雪自己的冤,殘殺了許多人,誰又能找他們報仇雪冤?因為他們武功天下第一。
阿紫這“性本惡“的典型,做了不知多少傷天害理的事,但老有人護着她,作者也老為她失怙少教辯護。
沒有人能報冤,竟是她跟了心上人殉情。
生得快意,死得自由,沒有受任何“天理“的懲罰。
道德并非天生來的,而是為了維護某個團體生存所設的最優規矩,其成員越是遵守公共道德,其團體越是強大興盛和福祚綿長。
香港既然沒有歸屬,也就沒有公共道德。
大陸是抛棄了它的,所以它不能遵守中國的傳統道德;英國是利用它賺錢的,也不值得尊重。
作為一個自由港,香港希望大家都不要幹涉自己賺錢。
金庸的主人公不承認任何公共道德,他們隻以個人的利益為準繩。
比如《天龍八部》中少林寺群英大會,揭露了蕭峰的真實身份和雁門關之謎,民族危亡當前,卻成了結義三兄弟表演友誼、蕭峰一家子尋仇的舞台。
他們心目中隻有個人家族的恩怨,兄弟的情誼,而超于個體家庭之上的民族大義就放在一邊。
在其他小說中,這種情形也比比皆是。
金庸經常安排主人公處于困難的抉擇之中,人人都說自己是合乎道德的,要主人公投向自己,而這些道德君子都互相揭短。
當事者被幾派嚷得昏了頭,隻知道某人對我好壞,就投向那一邊了。
這就是香港的淪亡本質,他們沒有個民族、國家、文化傳統可以忠于、可以依靠、可以抓住,能确認的隻有自己的當前的利益了。
金庸的主人公一意孤行的居多,他們表面上狂傲得很,心裡也未嘗沒有惶惑和矛盾,蕭峰就是無法解決這個矛盾而自殺的。
這就是道地的“香港制造“。
想來香港在建設和确認自己的經濟、政體、文化本位的時候,比大陸“摸着石頭過河“的困惑也不遑多讓。
香港的本位是注重當下的、尊重個體的、務實的、不結盟的、自由的、拜物教的。
金庸的主人公也是注重當下的、尊重個體的、務實的、不結盟的、自由的、拜“武“教的。
香港既不願意“回歸祖國“,也不喜歡老被英國吸血,他們希望自己永遠自由。
大陸供給淡水、原材料、買方市場,英國提供自由主義經濟原則,民豬的砝碼,但中國和英國誰都不要幹涉香港。
金庸的主人公不少都喜歡歸隐,他們自己報了仇之後,就不希望别人找他們報仇,他們要溜到古墓或者大漠去過神仙日子。
香港就是自由的、與世隔絕的古墓和大漠。
金庸筆下的中原武林耆宿,名門正派,大都迂腐可笑。
其領袖武藝既低,人品也壞,光會擺臭架子。
金庸表現出對少林、武當深深的反感,經常拿他們開涮。
明明寺院不容許女客進去,一般人家都不歡迎不速之客,但是闖少林的人無數,強詞奪理地攻擊寺廟的清規。
他們/金庸憑什麼不尊重人家關起門來的消極自由呢?星宿海老怪和君子劍嶽不群明顯影射中國大陸已故的領導人,把人的愚昧膨脹和委瑣可悲描摹到極點。
金庸的文筆惡毒起來最見水平,要是評文學大師,金庸其實可以入諷刺文學大師一流。
而拖雷、忽必烈、遼國皇帝等,個個英風豪氣,神武煥發,眼見得是新鮮血液,可以開不世基業的。
金庸還給這些蠻族添了許多莫名其妙、于史無據的開明和慈善,就象鼎盛期的大不列颠,曆史注定了他們會對中國犯罪成功,然後再拿民豬和自由來打扮自己。
香港表面上非常前衛,但是在思想觀念上又是落後腐朽的典範。
公開的多妻制和草頭王這兩種流氓情結煙雲缭繞,表現在他們的生活和電影中。
香港出産世界上最多的歌頌流氓的電影。
金庸對婦女的态度是極度輕蔑的,他的女性人物幾乎沒有誰值得尊重,全是些“賤人“。
不是刁蠻無禮如阿紫;就是不近人情如小龍女;要不就是作小伏低的天生奴才,如《鹿鼎記》的雙兒,《倚天屠龍記》的小昭;還有不少性格怪異偏執的老婆子;更多的是有波無腦式的癡纏(數不勝數),連李莫愁這樣厲害的角色都要為情所傷,為情而死。
惟有金庸初出道時寫的《射雕英雄傳》裡,女主角黃蓉還聰明可愛,郭靖從一而終。
黃蓉在金庸的小說中,沒有受到傷害,結局功德圓滿,使人無法不尊重。
可是相關的華筝公主、穆念慈簡直就是悲劇的化身。
金庸後來的作品中,黃蓉這樣完美的女性就再沒有了(在《神雕俠侶
他們動不動就要回古墓,其實誰要他們出來了?楊過為了所謂的父親之冤多年懷恨,郭靖夫婦付出了多大的代價才得到他的“寬恕“?到最後還是要郭大姑娘下跪,郭二姑娘為情所困、斷送一生才算消了楊過/作者心頭之氣。
《天龍八部》中的蕭峰一家子,為了雪自己的冤,殘殺了許多人,誰又能找他們報仇雪冤?因為他們武功天下第一。
阿紫這“性本惡“的典型,做了不知多少傷天害理的事,但老有人護着她,作者也老為她失怙少教辯護。
沒有人能報冤,竟是她跟了心上人殉情。
生得快意,死得自由,沒有受任何“天理“的懲罰。
道德并非天生來的,而是為了維護某個團體生存所設的最優規矩,其成員越是遵守公共道德,其團體越是強大興盛和福祚綿長。
香港既然沒有歸屬,也就沒有公共道德。
大陸是抛棄了它的,所以它不能遵守中國的傳統道德;英國是利用它賺錢的,也不值得尊重。
作為一個自由港,香港希望大家都不要幹涉自己賺錢。
金庸的主人公不承認任何公共道德,他們隻以個人的利益為準繩。
比如《天龍八部》中少林寺群英大會,揭露了蕭峰的真實身份和雁門關之謎,民族危亡當前,卻成了結義三兄弟表演友誼、蕭峰一家子尋仇的舞台。
他們心目中隻有個人家族的恩怨,兄弟的情誼,而超于個體家庭之上的民族大義就放在一邊。
在其他小說中,這種情形也比比皆是。
金庸經常安排主人公處于困難的抉擇之中,人人都說自己是合乎道德的,要主人公投向自己,而這些道德君子都互相揭短。
當事者被幾派嚷得昏了頭,隻知道某人對我好壞,就投向那一邊了。
這就是香港的淪亡本質,他們沒有個民族、國家、文化傳統可以忠于、可以依靠、可以抓住,能确認的隻有自己的當前的利益了。
金庸的主人公一意孤行的居多,他們表面上狂傲得很,心裡也未嘗沒有惶惑和矛盾,蕭峰就是無法解決這個矛盾而自殺的。
這就是道地的“香港制造“。
想來香港在建設和确認自己的經濟、政體、文化本位的時候,比大陸“摸着石頭過河“的困惑也不遑多讓。
香港的本位是注重當下的、尊重個體的、務實的、不結盟的、自由的、拜物教的。
金庸的主人公也是注重當下的、尊重個體的、務實的、不結盟的、自由的、拜“武“教的。
香港既不願意“回歸祖國“,也不喜歡老被英國吸血,他們希望自己永遠自由。
大陸供給淡水、原材料、買方市場,英國提供自由主義經濟原則,民豬的砝碼,但中國和英國誰都不要幹涉香港。
金庸的主人公不少都喜歡歸隐,他們自己報了仇之後,就不希望别人找他們報仇,他們要溜到古墓或者大漠去過神仙日子。
香港就是自由的、與世隔絕的古墓和大漠。
金庸筆下的中原武林耆宿,名門正派,大都迂腐可笑。
其領袖武藝既低,人品也壞,光會擺臭架子。
金庸表現出對少林、武當深深的反感,經常拿他們開涮。
明明寺院不容許女客進去,一般人家都不歡迎不速之客,但是闖少林的人無數,強詞奪理地攻擊寺廟的清規。
他們/金庸憑什麼不尊重人家關起門來的消極自由呢?星宿海老怪和君子劍嶽不群明顯影射中國大陸已故的領導人,把人的愚昧膨脹和委瑣可悲描摹到極點。
金庸的文筆惡毒起來最見水平,要是評文學大師,金庸其實可以入諷刺文學大師一流。
而拖雷、忽必烈、遼國皇帝等,個個英風豪氣,神武煥發,眼見得是新鮮血液,可以開不世基業的。
金庸還給這些蠻族添了許多莫名其妙、于史無據的開明和慈善,就象鼎盛期的大不列颠,曆史注定了他們會對中國犯罪成功,然後再拿民豬和自由來打扮自己。
香港表面上非常前衛,但是在思想觀念上又是落後腐朽的典範。
公開的多妻制和草頭王這兩種流氓情結煙雲缭繞,表現在他們的生活和電影中。
香港出産世界上最多的歌頌流氓的電影。
金庸對婦女的态度是極度輕蔑的,他的女性人物幾乎沒有誰值得尊重,全是些“賤人“。
不是刁蠻無禮如阿紫;就是不近人情如小龍女;要不就是作小伏低的天生奴才,如《鹿鼎記》的雙兒,《倚天屠龍記》的小昭;還有不少性格怪異偏執的老婆子;更多的是有波無腦式的癡纏(數不勝數),連李莫愁這樣厲害的角色都要為情所傷,為情而死。
惟有金庸初出道時寫的《射雕英雄傳》裡,女主角黃蓉還聰明可愛,郭靖從一而終。
黃蓉在金庸的小說中,沒有受到傷害,結局功德圓滿,使人無法不尊重。
可是相關的華筝公主、穆念慈簡直就是悲劇的化身。
金庸後來的作品中,黃蓉這樣完美的女性就再沒有了(在《神雕俠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