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話金庸之三:綠竹巷的詩意
關燈
小
中
大
□孫勇進
金庸的武俠小說中,詩意的筆墨很多,《笑傲江湖》中寫綠竹巷的那一回,就是動人的一筆。該書第十三回寫道,洛陽金刀王元霸的兩個孫子,從令狐沖身上搜出“笑傲江湖之曲”的琴箫曲譜,疑為武林秘籍“辟邪劍譜”,衆人為印證其事,造訪綠竹翁,來到了東城綠竹巷:
巷子盡頭,好大一片綠竹叢,迎風搖曳,雅緻天然。衆人剛踏進巷子,便聽得琴韻丁冬,有人正在撫琴,小巷中一片清涼甯靜,和外面的洛陽城宛然是兩個世界。
小說到了這裡,氣韻為之一變。如一幅緩緩展開的畫卷,濃墨重彩血雨腥風的江湖世界過去了,工筆富麗喧嚣擾攘的王家豪門過去了,忽然眼前是片淡淡的水墨,進入了一個超然淡遠的隐者世界。
這時的令狐沖,最愛的小師妹移情别戀,最敬的師父冷落懷疑他,最親的師弟陸大有被害,被重重的懷疑、敵意、嘲笑、冷眼包圍着,真該如魏晉時期的阮籍去窮途恸哭了。不意被命運的偶然推到了這裡,綠竹森森,琴韻丁冬,在這清涼甯靜的綠竹深巷,不再有人心之險險于山川的喧嚷争奪,隻有來自兩個陌生人的知己的溫暖,人生的詩意。故事的色調漸漸地明亮起來。為令狐沖命運的起落而驚憂、沉重、焦灼的讀者的心靈,也恍如清風一吹,妥帖甯靜下來。
這是充滿了抒情色彩的一回,是暗寓了深沉的人生況味的一回,又是全書故事一大轉捩點的一回。前面的諸多線索,到此做一收束,而令狐沖在此結識任盈盈,新的愛情将要萌生,新的線索又由此放射出去,同時令狐沖也更深地卷入了和魔教人物的糾葛,小說關于正邪人性的主題也将由此進一步展開。
這應該算是小說中最好的部分之一吧。說它好,不僅僅在于它的抒情意味和人生況味,不僅僅在于上面所說的它的結構功能,更因為這裡,還折射出一個小說技法的大問題。
中國有句老話,叫作一張一弛,文武之道。小說,包括武俠小說,也是如此。武俠小說當然要靠波湧浪卷起伏跌宕的情節取勝,當然要靠刀光拳影、慷慨俠烈的情懷感蕩人心,這些是必須的,但光有這些不夠。光靠這些,寫出的小說,它的美學風格是單調的,讀者,讀着也累--熱血沸騰,目眩神馳,這樣的閱讀效果當然不壞,但難道你就該讓讀者的弦兒就這樣一直繃着,繃着,直繃到你這百萬字的小說結束?
好象是不應該。這就好比,《水浒傳》寫了地動山搖的武松打虎,接下來就是陽谷縣遇到兄嫂的一段人倫溫情,又如《三國演義》在劉備馬躍檀溪的一番緊張驚險後,忽然轉入了牧童吹笛的一片甯靜田園,來到石案香清松軒茶熟的水鏡山莊,一張一弛,這才是好的小說。這又好比,東坡學士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江山如畫之後,一筆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輕輕蕩開,再收回,有此風流一筆,更見豪放,這才是大手筆。
這個道理金庸明白,所以,他的小說,打打殺殺到一定份兒上,就會有山光水色、飲酒烹調、琴棋書畫來調劑,象《笑傲江湖》中綠竹深巷的詩意,象令狐沖、向問天聯手惡戰名門正派與魔教,慘烈的撕殺後,是拜會江南梅莊四友時的風流雅緻,這都是很好的例子。這樣的小說,讓你讀了血脈贲張後,又能放松下來,心曠神怡,會心微笑。這就會使小說格外好看,又能體貼讀者,武俠小說畢竟不是實驗小說,而是通俗文藝,作家應該有些體貼讀者的聰明,而讀者的感受,也是要一張一弛才好。
可惜不是所有的武俠小說家,都能做到這點。比如,古龍靠的是奇中逞奇,險上逞險,靠不斷地将情節推到絕境制造懸念,再來一個死棋肚子裡出仙招抓住讀者。這種手法,古龍确實有玩兒的極好的時候,可并不總是能如此,到了情節實在變化不下去,就幹脆讓人物“死”掉,到了後來又神奇地複出,至于人物何以能如此,有時沒有解釋,解釋不通,所以“神妙”。以古龍的絕頂聰明尚且如此,那些等而下之的單靠情節推進來抓人的作品,就更不必說了。
不過話又說回來,得承認,通俗小說其實是寫緊易寫緩難的。寫緊,扣人心弦,溫瑞安也能做得很好,二流的偵探小說也可以吸引人一口氣往下看,而寫緩,不靠情節懸念,去寫烹調、寫品酒、寫琴棋書畫、醫蔔星相,又要寫得有品位,還要寫得一樣吸引人,這确實要有點真功夫,大概要既有相當學問又很懂小說才行。這樣說來,其他的武俠小說家,不能象金庸那樣寫得張弛有緻,或許非不知也,亦非不為也,實不能也。由此可見,天下不管什麼事情,包括寫武俠小說,做到一定境界,都不容易。
金庸的武俠小說中,詩意的筆墨很多,《笑傲江湖》中寫綠竹巷的那一回,就是動人的一筆。該書第十三回寫道,洛陽金刀王元霸的兩個孫子,從令狐沖身上搜出“笑傲江湖之曲”的琴箫曲譜,疑為武林秘籍“辟邪劍譜”,衆人為印證其事,造訪綠竹翁,來到了東城綠竹巷:
巷子盡頭,好大一片綠竹叢,迎風搖曳,雅緻天然。衆人剛踏進巷子,便聽得琴韻丁冬,有人正在撫琴,小巷中一片清涼甯靜,和外面的洛陽城宛然是兩個世界。
小說到了這裡,氣韻為之一變。如一幅緩緩展開的畫卷,濃墨重彩血雨腥風的江湖世界過去了,工筆富麗喧嚣擾攘的王家豪門過去了,忽然眼前是片淡淡的水墨,進入了一個超然淡遠的隐者世界。
這時的令狐沖,最愛的小師妹移情别戀,最敬的師父冷落懷疑他,最親的師弟陸大有被害,被重重的懷疑、敵意、嘲笑、冷眼包圍着,真該如魏晉時期的阮籍去窮途恸哭了。不意被命運的偶然推到了這裡,綠竹森森,琴韻丁冬,在這清涼甯靜的綠竹深巷,不再有人心之險險于山川的喧嚷争奪,隻有來自兩個陌生人的知己的溫暖,人生的詩意。故事的色調漸漸地明亮起來。為令狐沖命運的起落而驚憂、沉重、焦灼的讀者的心靈,也恍如清風一吹,妥帖甯靜下來。
這是充滿了抒情色彩的一回,是暗寓了深沉的人生況味的一回,又是全書故事一大轉捩點的一回。前面的諸多線索,到此做一收束,而令狐沖在此結識任盈盈,新的愛情将要萌生,新的線索又由此放射出去,同時令狐沖也更深地卷入了和魔教人物的糾葛,小說關于正邪人性的主題也将由此進一步展開。
這應該算是小說中最好的部分之一吧。說它好,不僅僅在于它的抒情意味和人生況味,不僅僅在于上面所說的它的結構功能,更因為這裡,還折射出一個小說技法的大問題。
中國有句老話,叫作一張一弛,文武之道。小說,包括武俠小說,也是如此。武俠小說當然要靠波湧浪卷起伏跌宕的情節取勝,當然要靠刀光拳影、慷慨俠烈的情懷感蕩人心,這些是必須的,但光有這些不夠。光靠這些,寫出的小說,它的美學風格是單調的,讀者,讀着也累--熱血沸騰,目眩神馳,這樣的閱讀效果當然不壞,但難道你就該讓讀者的弦兒就這樣一直繃着,繃着,直繃到你這百萬字的小說結束?
好象是不應該。這就好比,《水浒傳》寫了地動山搖的武松打虎,接下來就是陽谷縣遇到兄嫂的一段人倫溫情,又如《三國演義》在劉備馬躍檀溪的一番緊張驚險後,忽然轉入了牧童吹笛的一片甯靜田園,來到石案香清松軒茶熟的水鏡山莊,一張一弛,這才是好的小說。這又好比,東坡學士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江山如畫之後,一筆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輕輕蕩開,再收回,有此風流一筆,更見豪放,這才是大手筆。
這個道理金庸明白,所以,他的小說,打打殺殺到一定份兒上,就會有山光水色、飲酒烹調、琴棋書畫來調劑,象《笑傲江湖》中綠竹深巷的詩意,象令狐沖、向問天聯手惡戰名門正派與魔教,慘烈的撕殺後,是拜會江南梅莊四友時的風流雅緻,這都是很好的例子。這樣的小說,讓你讀了血脈贲張後,又能放松下來,心曠神怡,會心微笑。這就會使小說格外好看,又能體貼讀者,武俠小說畢竟不是實驗小說,而是通俗文藝,作家應該有些體貼讀者的聰明,而讀者的感受,也是要一張一弛才好。
可惜不是所有的武俠小說家,都能做到這點。比如,古龍靠的是奇中逞奇,險上逞險,靠不斷地将情節推到絕境制造懸念,再來一個死棋肚子裡出仙招抓住讀者。這種手法,古龍确實有玩兒的極好的時候,可并不總是能如此,到了情節實在變化不下去,就幹脆讓人物“死”掉,到了後來又神奇地複出,至于人物何以能如此,有時沒有解釋,解釋不通,所以“神妙”。以古龍的絕頂聰明尚且如此,那些等而下之的單靠情節推進來抓人的作品,就更不必說了。
不過話又說回來,得承認,通俗小說其實是寫緊易寫緩難的。寫緊,扣人心弦,溫瑞安也能做得很好,二流的偵探小說也可以吸引人一口氣往下看,而寫緩,不靠情節懸念,去寫烹調、寫品酒、寫琴棋書畫、醫蔔星相,又要寫得有品位,還要寫得一樣吸引人,這确實要有點真功夫,大概要既有相當學問又很懂小說才行。這樣說來,其他的武俠小說家,不能象金庸那樣寫得張弛有緻,或許非不知也,亦非不為也,實不能也。由此可見,天下不管什麼事情,包括寫武俠小說,做到一定境界,都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