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話金庸之二:掌門人大會
關燈
小
中
大
□孫勇進
每次看金庸的小說《飛狐外傳》,看到天下掌門人比武大會一節,都會心驚肉跳。在清廷大帥福康安的主持下,天下各派掌門人各路英豪盡顯身手,性命相搏,結果:
“武林中冤冤相報的無數腥風血雨,都已在這一日中伏下了因子。清朝順治、康熙、雍正三朝,武林中反清義舉此起彼伏,百餘年來始終不能平服,但自乾隆中葉以後,武林人士自相殘殺之風大盛,顧不到再來反清,使清廷去了一大隐憂。雖然原因多般,但這次天下掌門人大會實是一大主因。”
真是意味深長。這一筆,寫出了一點叫做國民性格的東西,如窩裡鬥。而這在金老先生的筆下,其實是個反複表現的主題。
在金庸的第一部小說《書劍恩仇錄》裡,還沒寫到這個。這部金庸的初試啼聲之作,走的還是近于《水浒》的路子,而《水浒傳》寫水泊梁山一百單八将,寄托的是民衆的夢想,所以一團義氣,沒有窩裡鬥。到了第二部小說《碧血劍》,也沒有。到了第三部《射雕英雄傳》,開始有了丐幫中污衣、淨衣兩派之争,再往下,《神雕俠侶》中幾大蒙古國高手間,時有沖突,但這些,都還寫得很淺,不夠作為一個話題。
到了《雪山飛狐》,寫天龍門内之間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始明顯入木三分;再往下的《飛狐外傳》,講述比武大會中天下掌門人的自相殘殺,上升到了對統治者權術的揭示,分量又有加重。随後的《倚天屠龍記》,明教内部各種勢力也曾内鬥不止,一盤散沙,幾乎被人一鍋兒端掉,還多虧有個張無忌,出來統領群雄,又能聯合武林正派,才建立了抗元統一戰線。
這樣寫着,直寫到最後的兩部,《笑傲江湖》,《鹿鼎記》,窩裡鬥就成了一大景觀。《笑傲江湖》裡,魔教内部,互相傾軋;五嶽劍派,彼此間是明拉暗打;華山派裡,有劍宗、氣宗之争;衡山派,莫大先生與劉正風不合;泰山派的一幹元老最後也與天門道長起了内讧。《鹿鼎記》裡的内鬥就更熱鬧了,小說中的天地會,集中了那麼多武藝高強的漢人英雄,開篇又借亡命枭悍的江洋大盜茅十八力斃強敵而對天地會無比景仰來寫,可謂先聲奪人,可結果呢,韋小寶見到的第一幕天地會人物的聚會,就是青木堂擁關、擁李派在争奪香主的位置。待韋小寶做了香主,很快遇到的第一個紮手問題,不是來自滿清朝廷的壓力,而是和同樣反清複明的沐王府間的沖突。天地會,沐王府,漢人反清陣營裡兩個最大集團的人物,單拿出來何等的英雄豪邁,卻為擁唐、擁桂打得有死有傷,這一紛争,叫小說裡漢人英雄中最傑出的陳近南也束手無策。
《鹿鼎記》裡虛構的漢人内讧的情節,是有曆史依據的。回顧明清之際的史事,自打李自成攻破北京、清軍進入中原,控制着南部中國的南明政權一直就不顧強敵壓境,内鬥得如火如荼。先是一班明臣擁立福王這花花大少建立的南京弘光政權,黨争不休,搞得駐軍武昌的左良玉大軍以“清君側”之名東征,弘光政權這邊掌權的馬士英自然不甘坐以待斃,一聲令下,長江以北諸軍幾乎盡數移師向西,結果淮河一線一片空虛,清軍南下,輕而易舉地襲滅弘光政權。随後建立的魯王政權和唐王政權,互相捕殺使者,不久,清軍一來,魯王跑了,唐王死了,倆抗清根據地先後被端。再随後的桂王永曆政權,和唐王系統的紹武政權,又開起了仗,紹武政權在幾乎全殲永曆軍隊後在廣州舉行盛大慶典,被從漳州一路趕來幾乎未遇任何抵抗的清軍滅掉。
紹武、永曆之戰,《鹿鼎記》裡也提到了,并且就是為了這正統之争,桂王永曆系統的沐王府,和唐王系統的天地會勢力,兩派豪傑,就在他們共同敵人滿清朝廷的眼皮底下,大打出手。
可是這樣的争鬥真的就那麼有趣麼?幾百年後,林語堂在《薩天師語錄》裡說到:“薩拉圖斯脫拉曾經問過這自大的民族:你們四萬萬的神明華胄,二百八十年前何以被三十萬胡虜征服?”當代法國漢學家阿蘭·佩雷菲特的說法更不好聽:“30萬滿人控制了3億多漢人,無論是羅馬,還是亞曆山大,或是西班牙,都不能做到這點。”
是啊,發生這樣全民被奴的奇迹,該去怪誰呢?所以,你在《鹿鼎記》中看到天地會内的派系沖突、看到天地會與沐王府的沖突、看到台灣鄭王府中陳近南和馮錫範兩派的沖突,看到神龍教内元老派與少壯派的沖突,千萬不要感到奇怪,這就叫國民性,這就是曆史。
最後回過頭再看金老先生的作品,對窩裡鬥的演繹,不能不說是精彩,意思也越來越深:《雪山飛狐》裡是壞人的奸險醜惡,《飛狐外傳》裡是朝廷的陰損歹毒,《倚天屠龍記》裡是豪傑的意氣相争(這窩裡鬥的就已經不是壞人了),到了《鹿鼎記》,則是地無分南北,派無分正邪,人無分老少,動機也由醜惡的争權奪利,到自以為堂皇正大的名目,均内鬥不止。看到這些,有時真仿佛可以聽到,一行行文字背後,曆史穿出的一聲幽幽長歎。
每次看金庸的小說《飛狐外傳》,看到天下掌門人比武大會一節,都會心驚肉跳。在清廷大帥福康安的主持下,天下各派掌門人各路英豪盡顯身手,性命相搏,結果:
“武林中冤冤相報的無數腥風血雨,都已在這一日中伏下了因子。清朝順治、康熙、雍正三朝,武林中反清義舉此起彼伏,百餘年來始終不能平服,但自乾隆中葉以後,武林人士自相殘殺之風大盛,顧不到再來反清,使清廷去了一大隐憂。雖然原因多般,但這次天下掌門人大會實是一大主因。”
真是意味深長。這一筆,寫出了一點叫做國民性格的東西,如窩裡鬥。而這在金老先生的筆下,其實是個反複表現的主題。
在金庸的第一部小說《書劍恩仇錄》裡,還沒寫到這個。這部金庸的初試啼聲之作,走的還是近于《水浒》的路子,而《水浒傳》寫水泊梁山一百單八将,寄托的是民衆的夢想,所以一團義氣,沒有窩裡鬥。到了第二部小說《碧血劍》,也沒有。到了第三部《射雕英雄傳》,開始有了丐幫中污衣、淨衣兩派之争,再往下,《神雕俠侶》中幾大蒙古國高手間,時有沖突,但這些,都還寫得很淺,不夠作為一個話題。
到了《雪山飛狐》,寫天龍門内之間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始明顯入木三分;再往下的《飛狐外傳》,講述比武大會中天下掌門人的自相殘殺,上升到了對統治者權術的揭示,分量又有加重。随後的《倚天屠龍記》,明教内部各種勢力也曾内鬥不止,一盤散沙,幾乎被人一鍋兒端掉,還多虧有個張無忌,出來統領群雄,又能聯合武林正派,才建立了抗元統一戰線。
這樣寫着,直寫到最後的兩部,《笑傲江湖》,《鹿鼎記》,窩裡鬥就成了一大景觀。《笑傲江湖》裡,魔教内部,互相傾軋;五嶽劍派,彼此間是明拉暗打;華山派裡,有劍宗、氣宗之争;衡山派,莫大先生與劉正風不合;泰山派的一幹元老最後也與天門道長起了内讧。《鹿鼎記》裡的内鬥就更熱鬧了,小說中的天地會,集中了那麼多武藝高強的漢人英雄,開篇又借亡命枭悍的江洋大盜茅十八力斃強敵而對天地會無比景仰來寫,可謂先聲奪人,可結果呢,韋小寶見到的第一幕天地會人物的聚會,就是青木堂擁關、擁李派在争奪香主的位置。待韋小寶做了香主,很快遇到的第一個紮手問題,不是來自滿清朝廷的壓力,而是和同樣反清複明的沐王府間的沖突。天地會,沐王府,漢人反清陣營裡兩個最大集團的人物,單拿出來何等的英雄豪邁,卻為擁唐、擁桂打得有死有傷,這一紛争,叫小說裡漢人英雄中最傑出的陳近南也束手無策。
《鹿鼎記》裡虛構的漢人内讧的情節,是有曆史依據的。回顧明清之際的史事,自打李自成攻破北京、清軍進入中原,控制着南部中國的南明政權一直就不顧強敵壓境,内鬥得如火如荼。先是一班明臣擁立福王這花花大少建立的南京弘光政權,黨争不休,搞得駐軍武昌的左良玉大軍以“清君側”之名東征,弘光政權這邊掌權的馬士英自然不甘坐以待斃,一聲令下,長江以北諸軍幾乎盡數移師向西,結果淮河一線一片空虛,清軍南下,輕而易舉地襲滅弘光政權。随後建立的魯王政權和唐王政權,互相捕殺使者,不久,清軍一來,魯王跑了,唐王死了,倆抗清根據地先後被端。再随後的桂王永曆政權,和唐王系統的紹武政權,又開起了仗,紹武政權在幾乎全殲永曆軍隊後在廣州舉行盛大慶典,被從漳州一路趕來幾乎未遇任何抵抗的清軍滅掉。
紹武、永曆之戰,《鹿鼎記》裡也提到了,并且就是為了這正統之争,桂王永曆系統的沐王府,和唐王系統的天地會勢力,兩派豪傑,就在他們共同敵人滿清朝廷的眼皮底下,大打出手。
可是這樣的争鬥真的就那麼有趣麼?幾百年後,林語堂在《薩天師語錄》裡說到:“薩拉圖斯脫拉曾經問過這自大的民族:你們四萬萬的神明華胄,二百八十年前何以被三十萬胡虜征服?”當代法國漢學家阿蘭·佩雷菲特的說法更不好聽:“30萬滿人控制了3億多漢人,無論是羅馬,還是亞曆山大,或是西班牙,都不能做到這點。”
是啊,發生這樣全民被奴的奇迹,該去怪誰呢?所以,你在《鹿鼎記》中看到天地會内的派系沖突、看到天地會與沐王府的沖突、看到台灣鄭王府中陳近南和馮錫範兩派的沖突,看到神龍教内元老派與少壯派的沖突,千萬不要感到奇怪,這就叫國民性,這就是曆史。
最後回過頭再看金老先生的作品,對窩裡鬥的演繹,不能不說是精彩,意思也越來越深:《雪山飛狐》裡是壞人的奸險醜惡,《飛狐外傳》裡是朝廷的陰損歹毒,《倚天屠龍記》裡是豪傑的意氣相争(這窩裡鬥的就已經不是壞人了),到了《鹿鼎記》,則是地無分南北,派無分正邪,人無分老少,動機也由醜惡的争權奪利,到自以為堂皇正大的名目,均内鬥不止。看到這些,有時真仿佛可以聽到,一行行文字背後,曆史穿出的一聲幽幽長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