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十二钗正冊之六:菩薩蠻 生如夏花
關燈
小
中
大
正是令江湖無數高手孜孜以求、傾心思慕的最高境界:那便是塵土榮華、那便是快意恩仇啊。
就這樣,敏敏以一個“命中魔星”的身份,一下子便拿捏住了張無忌的七寸,并用她狂野不羁的目光質問着張無忌的内心。
她成了張無忌心中的猿,意間的馬,成了他注定會害上的相思病,同時又是這種病唯一的解藥--洵神物也。
而當敏敏着一身青衣,義無返顧地出現在新婚禮堂上,使周姑娘的婚禮成為她與張無忌之間的又一次逗趣,我們知道此事已諧。
至此,張無忌心智忽開,作出了平生第一件違背大義的美麗的錯誤,他這個凡夫俗子的曾阿牛形象也與張無忌合為一體了。
他的身上,有着許多我們今天浮沉世間依然要面對的困擾:對自己好的人,總是想要傾力以報,對惡人,又想要殺之以快,然而現實中往往并不是如此圓滿,作為明教領袖,他時時擔心能力不逮,面對真實的愛欲,卻又不由自主地意亂情迷。
隻有在與敏敏一起的道路上,張無忌得以經受了一次直面愛情與人生的洗禮,這些都是他内心之中最不敢正視,卻非常心癢難搔的,是要得最迫切最熾熱的啊。
由此,我們可以回過頭來重看張無忌在那小酒店之中對趙敏說過的話: --這一番話,他在心頭已想了很久,可是沒對楊逍說,沒對張三豐說,也沒對殷梨亭說,突然在這小酒家中對趙敏說了出來,這番言語一出口,自己也有些奇怪。
蛛兒和小昭隻能把握自己心靈一隅的甯靜,卻不能幫身處武林之巅的張教主進行關于天下的思辯,而原本是絕對良配的周姑娘,更無法幫他解決這些問題--在刀與劍的權衡中,我們可隐隐覺察出她内心的戰栗。
隻有敏敏有解藥,她深深地了解世界,也了解自我,并且用她狡黠的眼睛看出了張無忌也是這樣的人。
依賴于她絕代的才華,她用一支小小的珠花,便四兩撥千斤,輕輕地挽天下之欲傾。
張無忌遇到了趙敏,那才是棋逢對手,劍遇争鋒,找到了真正能夠深深地理解他,聽他傾訴心底最深切心事的人。
于是在敏敏那裡,張無忌終于得到了救贖,更令人安慰的是,這一切都是以敏敏巧笑嫣然的方式啊。
金盒夾層,靈膏久藏,珠花中空,内有妙方。
久藏的分明是敏敏的芳心,傳遞的分明是敏敏的情書呢。
相遇時愛恨交織,分别後心馳神往,相對時,則又是情緻纏綿,情思蕩漾,這不正是情字的百般滋味嗎?其實,張無忌心中最愛的是誰,從相逢綠柳山莊之日起,便早已昭然若揭。
這叫做“二物早呈君子左右,何勞憂之深也?”…… 有道是唯有庸人方自擾,是真名士自風流,在這許多滄桑變化中,敏敏像一朵永遠不凋零的花,偏偏要公然燦爛一把。
她以一種遊牧民族所具有的恣意之美,奇妙地契合着江湖中所崇尚的率意人生的最高定律。
她還是一個“一切景語皆情語”的高手,愛得明媚,恨得绮麗,将理不清頓不脫的人生化解為一次乘興而來的旅程。
正是因為有了敏敏這個蒙古蠻子,張無忌這小子沒有白白受苦,終于修成了正果。
我等在釋然一笑之後,卻又轉而不忿,豔羨起張無忌專美的洪福來了。
金庸是這樣的偏愛趙敏,在半部倚天的字字句句當中,處處可見對她的縱容。
然而造化就是要鐘神秀,像那些天才的誕生,神器的出世,燦爛的夏花,以及瑰麗無匹的愛情一樣,這些事往往都很沒道理,它們都是造物主設下的難解的謎題。
所以有了敏敏的明眸皓齒,在真真假假的曆史中驚才絕豔,傾城一笑。
在盡棄繁華之後,讓我們重新審視這個溫熱的身子和裡面怦怦跳動的心髒吧,且與她一起騰入萬千歡愉。
就這樣,敏敏以一個“命中魔星”的身份,一下子便拿捏住了張無忌的七寸,并用她狂野不羁的目光質問着張無忌的内心。
她成了張無忌心中的猿,意間的馬,成了他注定會害上的相思病,同時又是這種病唯一的解藥--洵神物也。
而當敏敏着一身青衣,義無返顧地出現在新婚禮堂上,使周姑娘的婚禮成為她與張無忌之間的又一次逗趣,我們知道此事已諧。
至此,張無忌心智忽開,作出了平生第一件違背大義的美麗的錯誤,他這個凡夫俗子的曾阿牛形象也與張無忌合為一體了。
他的身上,有着許多我們今天浮沉世間依然要面對的困擾:對自己好的人,總是想要傾力以報,對惡人,又想要殺之以快,然而現實中往往并不是如此圓滿,作為明教領袖,他時時擔心能力不逮,面對真實的愛欲,卻又不由自主地意亂情迷。
隻有在與敏敏一起的道路上,張無忌得以經受了一次直面愛情與人生的洗禮,這些都是他内心之中最不敢正視,卻非常心癢難搔的,是要得最迫切最熾熱的啊。
由此,我們可以回過頭來重看張無忌在那小酒店之中對趙敏說過的話: --這一番話,他在心頭已想了很久,可是沒對楊逍說,沒對張三豐說,也沒對殷梨亭說,突然在這小酒家中對趙敏說了出來,這番言語一出口,自己也有些奇怪。
蛛兒和小昭隻能把握自己心靈一隅的甯靜,卻不能幫身處武林之巅的張教主進行關于天下的思辯,而原本是絕對良配的周姑娘,更無法幫他解決這些問題--在刀與劍的權衡中,我們可隐隐覺察出她内心的戰栗。
隻有敏敏有解藥,她深深地了解世界,也了解自我,并且用她狡黠的眼睛看出了張無忌也是這樣的人。
依賴于她絕代的才華,她用一支小小的珠花,便四兩撥千斤,輕輕地挽天下之欲傾。
張無忌遇到了趙敏,那才是棋逢對手,劍遇争鋒,找到了真正能夠深深地理解他,聽他傾訴心底最深切心事的人。
于是在敏敏那裡,張無忌終于得到了救贖,更令人安慰的是,這一切都是以敏敏巧笑嫣然的方式啊。
金盒夾層,靈膏久藏,珠花中空,内有妙方。
久藏的分明是敏敏的芳心,傳遞的分明是敏敏的情書呢。
相遇時愛恨交織,分别後心馳神往,相對時,則又是情緻纏綿,情思蕩漾,這不正是情字的百般滋味嗎?其實,張無忌心中最愛的是誰,從相逢綠柳山莊之日起,便早已昭然若揭。
這叫做“二物早呈君子左右,何勞憂之深也?”…… 有道是唯有庸人方自擾,是真名士自風流,在這許多滄桑變化中,敏敏像一朵永遠不凋零的花,偏偏要公然燦爛一把。
她以一種遊牧民族所具有的恣意之美,奇妙地契合着江湖中所崇尚的率意人生的最高定律。
她還是一個“一切景語皆情語”的高手,愛得明媚,恨得绮麗,将理不清頓不脫的人生化解為一次乘興而來的旅程。
正是因為有了敏敏這個蒙古蠻子,張無忌這小子沒有白白受苦,終于修成了正果。
我等在釋然一笑之後,卻又轉而不忿,豔羨起張無忌專美的洪福來了。
金庸是這樣的偏愛趙敏,在半部倚天的字字句句當中,處處可見對她的縱容。
然而造化就是要鐘神秀,像那些天才的誕生,神器的出世,燦爛的夏花,以及瑰麗無匹的愛情一樣,這些事往往都很沒道理,它們都是造物主設下的難解的謎題。
所以有了敏敏的明眸皓齒,在真真假假的曆史中驚才絕豔,傾城一笑。
在盡棄繁華之後,讓我們重新審視這個溫熱的身子和裡面怦怦跳動的心髒吧,且與她一起騰入萬千歡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