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十二钗正冊之五:昭君怨
關燈
小
中
大
面朝大海
--我的愛和我之間就要壘起
三百個夜晚如同三百垛牆,
而大海就象魔法阻隔于你我之間。
如果說博爾赫斯把整個宇宙看成一座富于魔法的迷宮,把生命看成其間往而複來的循環小數,那麼倚天則曾把我們帶入另一場奇妙的世事循環:盛衰接替,月缺複圓,正邪之間的纏綿糾葛,倚天劍與屠龍刀的不解矛盾……在這本書裡,每一個人的命運都與上一代有着某種神秘的聯系:張無忌與敏敏特穆爾的愛情僅僅是一次偶遇嗎?抑或是張翠山與殷素素未了情緣的接續?楊不悔的愛情真的注定要付給那位師叔嗎?又或許紀曉芙那雙迷惑的眼睛一直在冥冥之中凝望?恍惚之間,那句由黛绮絲輾轉傳自古波斯國的絕句“來如流水兮逝如風”,再次從她的兩個傳人——小昭和阿離的口中吟唱了出來。
明教悲憫世人的聖火猶自未熄,漢蒙之間的成敗浩劫之中,又将是一場世事的“乾坤大挪移”了。
在太極劍法畫出的一個又一個圈子裡,張無忌迷茫着自己的命運。
這位仁兄不但大仁而近愚,兼且很有點“愛博而心勞”: ——張無忌惕然心驚,隻吓得面青唇白。
原來他适才間剛做了一個好夢,夢見自己娶了趙敏,又娶了周芷若。
殷離浮腫的相貌也變得美了,和小昭一起也都嫁了自己。
在白天從來不敢轉的念頭,在睡夢中忽然都成為事實,隻覺得四個姑娘人人都好,自己都舍不得和她們分離。
他安慰殷離之時,腦海中依稀還存留着夢中帶來的溫馨甜意。
四女同舟之時,四個女子的生命軌迹在張無忌的夢裡夢外刹那交錯,更奇妙的是,金庸在她們身上竟然用了不同的筆法:蛛兒虛飄飄的,很後現代;周姑娘則寫三筆,藏兩筆,暖昧隐晦;趙敏郡主句句工筆,字字白描,卻是活潑潑地,趣在言外,盡有一種“意态由來畫不成”的氣韻;小昭,嗯,寫到小昭,金庸老兒總是“意存憐惜”,握筆重,下筆輕,寫出的全是如詩如幻,彌漫着浪漫主義氣息的朦胧文字: ——冰雪上反射過來的強光照在她的臉上,更顯得她膚色晶瑩,柔美如玉……但見她膚色奇白,鼻子較常女為高,眼睛中卻隐隐有海水之藍意。
——小昭大喜,擡起頭來,朦朦胧胧的月光在她清麗秀美的小小臉龐上籠了一層輕紗,晶瑩的淚水尚未擦去,海水般的眼波中已盡是歡笑。
顧名思義,小昭這個名字的由來一定是昭君的借用,從出場開始,她遠赴異鄉的後半生就在被不斷地暗示。
提起這兩個名字,同樣會有那道遙遠的地平線在眼前浮起,一道通往寒冽無邊的大漠,另一道通往幽深無垠的瀚海。
地平線的那一端,又同樣會傳來哀怨的琵琶,弦上的私語是她們一緻的歸宿。
隻不過,因為有了對張無忌這一介凡夫的愛情,在小昭的遠離給我們留下的啟示中,不存在有關政治的犧牲,也因而比不上昭君那份悲壯,它并不顯得特别偉大,卻飽含了人世間,常常紊繞于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心頭的、眷眷不盡的感傷。
盡管對昭君的借用是如此明顯,但金庸始終有他的絕招:我一直迷戀于解開他對小昭的最初構想是如何萌芽——他就像制造一個小小的謎語那樣來刻畫小昭,謎面是這樣淺顯簡單,而謎底又是那麼值得玩味: ——原來她既非駝背,更不是跛腳,雙目湛湛有神,修眉端鼻,頰邊微現梨渦,直是秀美無倫,隻是年紀幼小,身材尚未長成,雖然容貌絕麗,卻掩不住容顔中的稚氣。
小昭就這樣以小桃稚柳的形象出場,像一顆未成熟的蚌珠那樣蘊集着奇異的光華。
伴随她的還有那條同樣神秘的鐵鍊,以及那些更加猜不透的、玲珑剔透的心事。
這一切的一切,甚至一直要按捺到分别前的一刻才會突然揭曉: --謝遜忽道:“小昭,你做了波斯明教的教主麼?”小昭低眉垂首,并不回答,過了片刻,大大的眼中忽然挂下兩顆晶瑩的淚水。
--張無忌點了點頭,抱着她輕柔的身子坐在自己膝上,又吻了吻她。
她溫軟的嘴唇上沾着淚水,又是甜蜜,又是苦澀。
刹那銷魂,小昭的青春仿佛在這一瞬之間忽然如花般綻放飄飛,如果說對于天
如果說博爾赫斯把整個宇宙看成一座富于魔法的迷宮,把生命看成其間往而複來的循環小數,那麼倚天則曾把我們帶入另一場奇妙的世事循環:盛衰接替,月缺複圓,正邪之間的纏綿糾葛,倚天劍與屠龍刀的不解矛盾……在這本書裡,每一個人的命運都與上一代有着某種神秘的聯系:張無忌與敏敏特穆爾的愛情僅僅是一次偶遇嗎?抑或是張翠山與殷素素未了情緣的接續?楊不悔的愛情真的注定要付給那位師叔嗎?又或許紀曉芙那雙迷惑的眼睛一直在冥冥之中凝望?恍惚之間,那句由黛绮絲輾轉傳自古波斯國的絕句“來如流水兮逝如風”,再次從她的兩個傳人——小昭和阿離的口中吟唱了出來。
明教悲憫世人的聖火猶自未熄,漢蒙之間的成敗浩劫之中,又将是一場世事的“乾坤大挪移”了。
在太極劍法畫出的一個又一個圈子裡,張無忌迷茫着自己的命運。
這位仁兄不但大仁而近愚,兼且很有點“愛博而心勞”: ——張無忌惕然心驚,隻吓得面青唇白。
原來他适才間剛做了一個好夢,夢見自己娶了趙敏,又娶了周芷若。
殷離浮腫的相貌也變得美了,和小昭一起也都嫁了自己。
在白天從來不敢轉的念頭,在睡夢中忽然都成為事實,隻覺得四個姑娘人人都好,自己都舍不得和她們分離。
他安慰殷離之時,腦海中依稀還存留着夢中帶來的溫馨甜意。
四女同舟之時,四個女子的生命軌迹在張無忌的夢裡夢外刹那交錯,更奇妙的是,金庸在她們身上竟然用了不同的筆法:蛛兒虛飄飄的,很後現代;周姑娘則寫三筆,藏兩筆,暖昧隐晦;趙敏郡主句句工筆,字字白描,卻是活潑潑地,趣在言外,盡有一種“意态由來畫不成”的氣韻;小昭,嗯,寫到小昭,金庸老兒總是“意存憐惜”,握筆重,下筆輕,寫出的全是如詩如幻,彌漫着浪漫主義氣息的朦胧文字: ——冰雪上反射過來的強光照在她的臉上,更顯得她膚色晶瑩,柔美如玉……但見她膚色奇白,鼻子較常女為高,眼睛中卻隐隐有海水之藍意。
——小昭大喜,擡起頭來,朦朦胧胧的月光在她清麗秀美的小小臉龐上籠了一層輕紗,晶瑩的淚水尚未擦去,海水般的眼波中已盡是歡笑。
顧名思義,小昭這個名字的由來一定是昭君的借用,從出場開始,她遠赴異鄉的後半生就在被不斷地暗示。
提起這兩個名字,同樣會有那道遙遠的地平線在眼前浮起,一道通往寒冽無邊的大漠,另一道通往幽深無垠的瀚海。
地平線的那一端,又同樣會傳來哀怨的琵琶,弦上的私語是她們一緻的歸宿。
隻不過,因為有了對張無忌這一介凡夫的愛情,在小昭的遠離給我們留下的啟示中,不存在有關政治的犧牲,也因而比不上昭君那份悲壯,它并不顯得特别偉大,卻飽含了人世間,常常紊繞于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心頭的、眷眷不盡的感傷。
盡管對昭君的借用是如此明顯,但金庸始終有他的絕招:我一直迷戀于解開他對小昭的最初構想是如何萌芽——他就像制造一個小小的謎語那樣來刻畫小昭,謎面是這樣淺顯簡單,而謎底又是那麼值得玩味: ——原來她既非駝背,更不是跛腳,雙目湛湛有神,修眉端鼻,頰邊微現梨渦,直是秀美無倫,隻是年紀幼小,身材尚未長成,雖然容貌絕麗,卻掩不住容顔中的稚氣。
小昭就這樣以小桃稚柳的形象出場,像一顆未成熟的蚌珠那樣蘊集着奇異的光華。
伴随她的還有那條同樣神秘的鐵鍊,以及那些更加猜不透的、玲珑剔透的心事。
這一切的一切,甚至一直要按捺到分别前的一刻才會突然揭曉: --謝遜忽道:“小昭,你做了波斯明教的教主麼?”小昭低眉垂首,并不回答,過了片刻,大大的眼中忽然挂下兩顆晶瑩的淚水。
--張無忌點了點頭,抱着她輕柔的身子坐在自己膝上,又吻了吻她。
她溫軟的嘴唇上沾着淚水,又是甜蜜,又是苦澀。
刹那銷魂,小昭的青春仿佛在這一瞬之間忽然如花般綻放飄飛,如果說對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