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十二钗正冊之四:長相思
關燈
小
中
大
死拚,若是天幸救得她性命,七日之後我便死了,日後她長到她姊姊那般年紀,不知可會記得我否?”激情沖動之下,心頭一酸,險些掉下淚來。
方當襁褓之中,小郭襄便已隐然彙聚了天地間的清明靈秀之氣。
而此刻争奪這個襁褓的三人,都将給她的未來以深切的影響:或許正是她生具的靈慧祥和,不但能令楊過感恩知義、傾心相報,也令暴戾如李莫愁也是慈愛之心暗生,讓大惡如金輪法王僅憑陌路之逢,便頓起惜才之意。
即使事隔多年,這些昔日的風雲人物已然絕迹江湖,他們仍然以冥冥之中的方式烙下了她生命中難以磨滅的印迹:在長大成人的郭二身上,不難找出楊過脫略潇灑的影子;法王授徒未成,而成為峨嵋派開山祖師的郭二未始不是承續了他的一派宗師氣度;在武當山頭,當年輕的郭襄吟誦起“渺萬裡層雲,千山暮雪”的詞句之時,李莫愁日日夜夜那相思刻骨、難排難遣的心境,也随着一曲“雁丘詞”遙隔時空,再次回蕩在她的心頭了。
在郭襄着墨不多的筆觸之中,曾有過兩次最重要的的筵席--萬獸山莊的群豪之會,與十月廿四襄陽的英雄大宴。
她在短短的一年之中經曆了這兩次盛宴,然後便以後半生來品嘗筵席過後的冷清。
如果說她在四十歲那年真正大徹大悟的話,那麼在襄陽的煙花盡散之時,她已在極度的繁華瞬間品味了人世的無常,此時此刻,徹悟的定數已暗暗埋下:——“今晚飲宴之時,我想起‘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這句話,心下郁郁,那知道筵席未散,我……卻不得不走了。
”——(郭襄)靠在小龍女身旁……但覺此時此情,心滿意足,隻盼時光便此停住,永不再流,但内心深處,卻也知此事決不能夠。
上天何其厚賜,這位豹乳喂養的女嬰、一代大俠郭靖與丐幫幫主黃蓉的愛女、東邪黃藥師的外孫、李莫愁撫養多日的傳人,曾将無數的傳奇集之于一身。
而當她得以站在華山之巅俯看這一切時,無論是武功還是人生,均已慢慢悟到了更高一層的境界:筵席終将散去,繁華也隻是一場虛幻,那些上天所給予的,它都終将收回。
是以在後來的城破家亡之時,徘徊失意之日,郭二也許會蓦然驚覺:其實,那武學的真谛、不二的法門,在十六歲那年的煙花間,早已向她悄然開啟。
回頭再看倚天開頭的兩章,每個人似乎都抱有冥冥中身負的使命:覺遠僧渾渾噩噩,塵中璞玉,泥裡乾坤,俨然降臨世間傳道的風範;何足道驚鴻一瞥,興盡而返,卻也由一琴一劍與郭襄演繹出一段氤氲缱绻的傳奇;張君寶被逐逃亡,藉此開辟了足以與少林并稱的武當一脈;而郭二姑娘,終也未能找到她念茲在茲的那個人。
其間那些浮沉由浪、輸赢無算、機緣可遇而不可強求的至理,則是終一部倚天最深切的命題了。
在郭楊兩家的恩恩怨怨當中,小郭襄扮演了一個最後的角色:楊家欠郭家的,由楊過以一條右臂還了;而郭家欠楊過的,由郭襄以二十二年的等待和一生的思念還了。
郭楊兩家,自此無涉。
有意無意間,郭襄的上半生就這樣用兩次宴會和三枚金針數筆帶過,而金庸又以一句“花開花落,花落花開”匆匆交待了她下半生的命運。
翻開第三回,發覺何足道那盤棋尚沒有下完,已然風雲改換,天地異色,郭二适才芳華正好,倏忽一轉,竟是紅顔彈指,沓然無蹤。
讀到此處,竟不知今夕何夕,世事無常,人生苦短,猶如白駒過隙,隻有月光如水水如天啊。
但去莫複問,白雲無盡時。
郭襄與何足道的心結都在于,甘願作為一個青春年華的過客,去追逐那座永遠也達不到的靈魂城堡。
那麼,既然人生如寄,則不如秉燭夜遊。
是以再見郭襄之時,從中更可窺到魏晉人物率意人生的遺風:與無色大師的一言相交,與何足道之間的片語知心,片刻之後,這些也将成為“雲煙過眼、風萍聚散”,便也自有一份“揮手自茲去”的灑脫,一份“明朝散發弄扁舟”的适意。
從這個角度上說,以郭二的曠達和聰慧,即使自知尋尋覓覓的結果也隻是一場鏡花水月,她也從未徒然自苦,亦不會為之強求。
人生于她,不過是一次雪泥鴻爪的詩意吟遊:雨化為雲,花落成土,造化使然,執着無益。
若要為小東邪安排一個大團圓的結局,卻是未免小觑于她了: --郭襄輕輕将瑤琴放下﹐轉身走出松谷﹐縱聲而歌﹕“考盤在陸﹐碩人之軸﹐獨寐獨宿﹐永矢勿告。
”招來青驢騎上了﹐又往深山林密之處行去…… 在金庸的武俠小說之中的那些各色女子,有些可親,有些可敬,有些可憐,有些可愛。
對郭襄,則隻是相逢何必曾相識,但求與這位紅顔知己會心一笑,然後相忘于江湖。
方當襁褓之中,小郭襄便已隐然彙聚了天地間的清明靈秀之氣。
而此刻争奪這個襁褓的三人,都将給她的未來以深切的影響:或許正是她生具的靈慧祥和,不但能令楊過感恩知義、傾心相報,也令暴戾如李莫愁也是慈愛之心暗生,讓大惡如金輪法王僅憑陌路之逢,便頓起惜才之意。
即使事隔多年,這些昔日的風雲人物已然絕迹江湖,他們仍然以冥冥之中的方式烙下了她生命中難以磨滅的印迹:在長大成人的郭二身上,不難找出楊過脫略潇灑的影子;法王授徒未成,而成為峨嵋派開山祖師的郭二未始不是承續了他的一派宗師氣度;在武當山頭,當年輕的郭襄吟誦起“渺萬裡層雲,千山暮雪”的詞句之時,李莫愁日日夜夜那相思刻骨、難排難遣的心境,也随着一曲“雁丘詞”遙隔時空,再次回蕩在她的心頭了。
在郭襄着墨不多的筆觸之中,曾有過兩次最重要的的筵席--萬獸山莊的群豪之會,與十月廿四襄陽的英雄大宴。
她在短短的一年之中經曆了這兩次盛宴,然後便以後半生來品嘗筵席過後的冷清。
如果說她在四十歲那年真正大徹大悟的話,那麼在襄陽的煙花盡散之時,她已在極度的繁華瞬間品味了人世的無常,此時此刻,徹悟的定數已暗暗埋下:——“今晚飲宴之時,我想起‘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這句話,心下郁郁,那知道筵席未散,我……卻不得不走了。
”——(郭襄)靠在小龍女身旁……但覺此時此情,心滿意足,隻盼時光便此停住,永不再流,但内心深處,卻也知此事決不能夠。
上天何其厚賜,這位豹乳喂養的女嬰、一代大俠郭靖與丐幫幫主黃蓉的愛女、東邪黃藥師的外孫、李莫愁撫養多日的傳人,曾将無數的傳奇集之于一身。
而當她得以站在華山之巅俯看這一切時,無論是武功還是人生,均已慢慢悟到了更高一層的境界:筵席終将散去,繁華也隻是一場虛幻,那些上天所給予的,它都終将收回。
是以在後來的城破家亡之時,徘徊失意之日,郭二也許會蓦然驚覺:其實,那武學的真谛、不二的法門,在十六歲那年的煙花間,早已向她悄然開啟。
回頭再看倚天開頭的兩章,每個人似乎都抱有冥冥中身負的使命:覺遠僧渾渾噩噩,塵中璞玉,泥裡乾坤,俨然降臨世間傳道的風範;何足道驚鴻一瞥,興盡而返,卻也由一琴一劍與郭襄演繹出一段氤氲缱绻的傳奇;張君寶被逐逃亡,藉此開辟了足以與少林并稱的武當一脈;而郭二姑娘,終也未能找到她念茲在茲的那個人。
其間那些浮沉由浪、輸赢無算、機緣可遇而不可強求的至理,則是終一部倚天最深切的命題了。
在郭楊兩家的恩恩怨怨當中,小郭襄扮演了一個最後的角色:楊家欠郭家的,由楊過以一條右臂還了;而郭家欠楊過的,由郭襄以二十二年的等待和一生的思念還了。
郭楊兩家,自此無涉。
有意無意間,郭襄的上半生就這樣用兩次宴會和三枚金針數筆帶過,而金庸又以一句“花開花落,花落花開”匆匆交待了她下半生的命運。
翻開第三回,發覺何足道那盤棋尚沒有下完,已然風雲改換,天地異色,郭二适才芳華正好,倏忽一轉,竟是紅顔彈指,沓然無蹤。
讀到此處,竟不知今夕何夕,世事無常,人生苦短,猶如白駒過隙,隻有月光如水水如天啊。
但去莫複問,白雲無盡時。
郭襄與何足道的心結都在于,甘願作為一個青春年華的過客,去追逐那座永遠也達不到的靈魂城堡。
那麼,既然人生如寄,則不如秉燭夜遊。
是以再見郭襄之時,從中更可窺到魏晉人物率意人生的遺風:與無色大師的一言相交,與何足道之間的片語知心,片刻之後,這些也将成為“雲煙過眼、風萍聚散”,便也自有一份“揮手自茲去”的灑脫,一份“明朝散發弄扁舟”的适意。
從這個角度上說,以郭二的曠達和聰慧,即使自知尋尋覓覓的結果也隻是一場鏡花水月,她也從未徒然自苦,亦不會為之強求。
人生于她,不過是一次雪泥鴻爪的詩意吟遊:雨化為雲,花落成土,造化使然,執着無益。
若要為小東邪安排一個大團圓的結局,卻是未免小觑于她了: --郭襄輕輕将瑤琴放下﹐轉身走出松谷﹐縱聲而歌﹕“考盤在陸﹐碩人之軸﹐獨寐獨宿﹐永矢勿告。
”招來青驢騎上了﹐又往深山林密之處行去…… 在金庸的武俠小說之中的那些各色女子,有些可親,有些可敬,有些可憐,有些可愛。
對郭襄,則隻是相逢何必曾相識,但求與這位紅顔知己會心一笑,然後相忘于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