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十二钗正冊之二:霓裳曲中序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情花綻開的瞬間
——(楊過)向小龍女笑道:“我是全真派的叛徒逆子,武林間衆所知聞,你卻也是個大大的叛徒。
” 這本以“問世間,情是何物”為終極發問的神雕俠侶,曾經給我的少年時代帶來無數次的壯懷激烈,以及無盡的幽思暢想。
它以絕情谷和情花,這兩個具有大象征意義的想像震撼了我,使我目瞪口呆。
通觀金庸的十四部書,唯有天龍與神雕中,有大起大落,大喜悅,大悲哀,大沖突與大毀滅。
在這裡金庸得以俯視命運之手。
在這兩部書裡,從最初開始,等待蕭峰和楊過這兩位主人公的,就是遺自父輩的仇恨,他們将迎來與戀人的生離抑或死别,面對幾乎是與整個世界的對抗,以及來自内心的強烈沖突。
悲傷緊緊纏繞着命運,狂放的外在和不羁的内心,都是俠客永恒的主題。
兩部書中,不約而同地出現了高畫幅的懸崖和深谷。
雁門關與絕情谷,一而二,二而一,都是主人公處在人生交叉點上的生死場。
而在射雕三部曲中,楊過代表着最為激情的青年時代。
射雕的旖旎情懷剛剛結束,金庸試圖進行一次寫作上和心靈上的雙重曆險,他将焦點歸結在了“情”字上。
全書中的人物,有如紅樓夢中所說的“情癡情種,紛紛下世”,無論是程英、陸無雙、李莫愁抑或郭襄,他們被貶到這個塵世的唯一任務,就是完成對情字的感悟,親身經曆包蘊在情字之中的“歡樂趣”和“離别苦”。
緊扣這首詞中的句子,神雕讓我們飽嘗了喜樂與悲哀這處于生命兩極的不能承受之重。
所謂“情意綿綿之樂,生死茫茫之苦”,至此,武俠小說不再隻是一場熱鬧好看的喜劇,無論是悲或喜,它總領了一段人生和曾經飽含其中的思考。
浪子都是遠方的兒子,比較起其他英雄和俠客,楊過的一生更接近于一個探險者。
從少年時代在嘉興的流落開始,他一次次漂流向彼岸:桃花島、終南山、活死人墓,以緻于後來的絕情谷和獨孤劍冢,進入對一個又一個未知世界的探尋。
浪子的魅力在于,将有限的生涯寄托于無窮無盡的際遇之中,全心去感受那些江湖中的浪影浮沉,風雲際會。
而比這些更精彩的則是心靈的自由和探險:從郭靖到楊過,武俠小說的主角從向外部世界的建功立業轉入對内心深處的求索。
在十四部書中,沒有一個主人公像楊過這樣充滿激烈的狂想和對理想的執着之情,總是對人生進行最原始的提問。
令人銘記的是襄陽城中,當楊過欲刺郭靖時,那柄藏于懷中的匕首,它像楊過的内心世界一樣散發着驕傲和危險之光。
映照他身世的還有那匹黃馬,和隐居在深谷中的神雕,他和它們一樣擁有與生俱來的孤獨。
當紛擾的世界不能給他以理解,他所聽憑的就隻有自己靈魂的聲音。
而一旦當他自己認識到了這一點,便渴望一個能盛載這顆心靈的容器,如同蘇格拉底面對死亡,盧梭向往流放。
像許許多多無根的浪子一樣,楊過甘願把不羁的靈魂交付給一個女人,作為心靈的隐居之所。
承載這個任務的是小龍女,這個飄渺得沒有父母和身世,甚而沒有名字的女人。
林朝英的歸類是寂寞高手,而小龍女則是在水一方的絕代佳人,金庸在書中試圖塑造一個過于完美的女子,一幅僅存在于理想卷軸的淡墨寫意,也正因如此我們從未進入這位姑娘的内心,而隻能隔霧看花,遠遠地觀望這個遊離在世間的仙子。
--“郭靖順着他的手指瞧去,但見山西郁郁蒼蒼,十餘裡地盡是樹林,亦不知那活死人墓是在何處。
想像一個十八歲的少女,整年住在墓室之中,若是換作了蓉兒,真要悶死她了。
” 當我們順着郭靖的眼光遊目四顧,小龍女便開始了她寓之于無形的傳奇式出場,随後又是一連串的琴音應人,玉蜂逐客,這位不食人間煙火的龍姑娘迥非凡間人物。
前文喧嚣的叙述忽然因幾聲琴音而蕩悠悠地靜寂下來,千絲萬縷收入一個懸想:單是一個“活死人墓”就曾帶來多少幽思:年輕的身軀和死氣沉沉的古墓之間形成的強烈反差,鎮日撫琴習劍的寂寞無盡的時光--這位幽深歲月裡的姑娘宛然一靜姝,綽約一處子。
她的居所是終古寂寞的陵墓,飲玉蜂漿,卧寒玉床,修習無喜無嗔的玉女心經,一切看上去都是那麼出塵離世。
然而神詣正在逼近,楊過即将闖入古墓,引領她的心靈走向一段漫長颠沛的曆程。
與楊過所渴望的出走不同,對于小龍女來說,她的一生隻屬于兩個地方,終南古墓和絕情幽谷,這兩個似乎能象征永恒的處所。
從前者的玄寂清修和後者的棄塵避世之間,她對于紅塵的所有感受幾乎就集中于離開古墓時的短短一瞬: --小龍女服食楊過的鮮血精神大振,兩個時辰後,自知性命算是保住了,睜開眼來,向他微微一笑。
楊過見她雙頰本來慘白,此時忽有兩片紅暈,有
” 這本以“問世間,情是何物”為終極發問的神雕俠侶,曾經給我的少年時代帶來無數次的壯懷激烈,以及無盡的幽思暢想。
它以絕情谷和情花,這兩個具有大象征意義的想像震撼了我,使我目瞪口呆。
通觀金庸的十四部書,唯有天龍與神雕中,有大起大落,大喜悅,大悲哀,大沖突與大毀滅。
在這裡金庸得以俯視命運之手。
在這兩部書裡,從最初開始,等待蕭峰和楊過這兩位主人公的,就是遺自父輩的仇恨,他們将迎來與戀人的生離抑或死别,面對幾乎是與整個世界的對抗,以及來自内心的強烈沖突。
悲傷緊緊纏繞着命運,狂放的外在和不羁的内心,都是俠客永恒的主題。
兩部書中,不約而同地出現了高畫幅的懸崖和深谷。
雁門關與絕情谷,一而二,二而一,都是主人公處在人生交叉點上的生死場。
而在射雕三部曲中,楊過代表着最為激情的青年時代。
射雕的旖旎情懷剛剛結束,金庸試圖進行一次寫作上和心靈上的雙重曆險,他将焦點歸結在了“情”字上。
全書中的人物,有如紅樓夢中所說的“情癡情種,紛紛下世”,無論是程英、陸無雙、李莫愁抑或郭襄,他們被貶到這個塵世的唯一任務,就是完成對情字的感悟,親身經曆包蘊在情字之中的“歡樂趣”和“離别苦”。
緊扣這首詞中的句子,神雕讓我們飽嘗了喜樂與悲哀這處于生命兩極的不能承受之重。
所謂“情意綿綿之樂,生死茫茫之苦”,至此,武俠小說不再隻是一場熱鬧好看的喜劇,無論是悲或喜,它總領了一段人生和曾經飽含其中的思考。
浪子都是遠方的兒子,比較起其他英雄和俠客,楊過的一生更接近于一個探險者。
從少年時代在嘉興的流落開始,他一次次漂流向彼岸:桃花島、終南山、活死人墓,以緻于後來的絕情谷和獨孤劍冢,進入對一個又一個未知世界的探尋。
浪子的魅力在于,将有限的生涯寄托于無窮無盡的際遇之中,全心去感受那些江湖中的浪影浮沉,風雲際會。
而比這些更精彩的則是心靈的自由和探險:從郭靖到楊過,武俠小說的主角從向外部世界的建功立業轉入對内心深處的求索。
在十四部書中,沒有一個主人公像楊過這樣充滿激烈的狂想和對理想的執着之情,總是對人生進行最原始的提問。
令人銘記的是襄陽城中,當楊過欲刺郭靖時,那柄藏于懷中的匕首,它像楊過的内心世界一樣散發着驕傲和危險之光。
映照他身世的還有那匹黃馬,和隐居在深谷中的神雕,他和它們一樣擁有與生俱來的孤獨。
當紛擾的世界不能給他以理解,他所聽憑的就隻有自己靈魂的聲音。
而一旦當他自己認識到了這一點,便渴望一個能盛載這顆心靈的容器,如同蘇格拉底面對死亡,盧梭向往流放。
像許許多多無根的浪子一樣,楊過甘願把不羁的靈魂交付給一個女人,作為心靈的隐居之所。
承載這個任務的是小龍女,這個飄渺得沒有父母和身世,甚而沒有名字的女人。
林朝英的歸類是寂寞高手,而小龍女則是在水一方的絕代佳人,金庸在書中試圖塑造一個過于完美的女子,一幅僅存在于理想卷軸的淡墨寫意,也正因如此我們從未進入這位姑娘的内心,而隻能隔霧看花,遠遠地觀望這個遊離在世間的仙子。
--“郭靖順着他的手指瞧去,但見山西郁郁蒼蒼,十餘裡地盡是樹林,亦不知那活死人墓是在何處。
想像一個十八歲的少女,整年住在墓室之中,若是換作了蓉兒,真要悶死她了。
” 當我們順着郭靖的眼光遊目四顧,小龍女便開始了她寓之于無形的傳奇式出場,随後又是一連串的琴音應人,玉蜂逐客,這位不食人間煙火的龍姑娘迥非凡間人物。
前文喧嚣的叙述忽然因幾聲琴音而蕩悠悠地靜寂下來,千絲萬縷收入一個懸想:單是一個“活死人墓”就曾帶來多少幽思:年輕的身軀和死氣沉沉的古墓之間形成的強烈反差,鎮日撫琴習劍的寂寞無盡的時光--這位幽深歲月裡的姑娘宛然一靜姝,綽約一處子。
她的居所是終古寂寞的陵墓,飲玉蜂漿,卧寒玉床,修習無喜無嗔的玉女心經,一切看上去都是那麼出塵離世。
然而神詣正在逼近,楊過即将闖入古墓,引領她的心靈走向一段漫長颠沛的曆程。
與楊過所渴望的出走不同,對于小龍女來說,她的一生隻屬于兩個地方,終南古墓和絕情幽谷,這兩個似乎能象征永恒的處所。
從前者的玄寂清修和後者的棄塵避世之間,她對于紅塵的所有感受幾乎就集中于離開古墓時的短短一瞬: --小龍女服食楊過的鮮血精神大振,兩個時辰後,自知性命算是保住了,睜開眼來,向他微微一笑。
楊過見她雙頰本來慘白,此時忽有兩片紅暈,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