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十二钗正冊之二:霓裳曲中序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如白玉上抹了一層淡淡的胭脂……
--小龍女道:「要是另外有個女子,也像我這樣待你,你會不會也待她好?」楊過道:「誰待我好,我也待他好。
」他此言一出,突覺小龍女握着他的手顫了幾顫,登時變得冰冷,擡起頭來,隻見她本來暈紅嬌豔的臉色忽而又回複了一向的蒼白。
這一段有如異花初胎的文字是小龍女第一次綻開心房品嘗喜悅,瞬即又一步踏空,落入愛恨交織的深淵。
幸福和不幸像一對俗世的姐妹,當小龍女一旦敞開心懷,她們便相随而至,逗引她從高高的仙阙堕入凡間。
淡極始知花更豔,這支含苞已久的花蕾一旦綻放,所有那些沉澱其中的熱情便噴薄而出。
實際上從這時候開始,守宮砂已在消褪。
苔絲、海絲特和安娜,像所那些被稱為叛徒的女人們一樣,原始的欲望推動她背上罪孽的十字架,最終走向一條離經叛道之路。
金庸小說中離經叛道的愛情其實是從陳家洛的義父于萬亭開始,這個很可能已被人們遺忘的人物在小說中以一封書信匆匆帶過,他與徐女的愛情始終戴着沉重的道義枷鎖;而當金蛇郎君以自身的森森白骨登場之時,他與溫儀的短暫溫情才真正令人矍然而驚;然後是陳玄風為梅超風摘下的那枚大紅桃子,它有如伊甸園中亞當和夏娃偷食的禁果。
這條離經叛道的愛情主題如同草蛇灰線,在數部作品中時隐時沒,至神雕方達到一個高潮。
在前書中為人們所不敢正視的,那些亦正亦邪的性情中人所遵循的人生準則終于被推向台前。
所謂“大喜大悲,勝于不喜不悲”--整部書中對這一愛情主題的理解,又全部濃縮于對它的象征物----情花的描寫之中: --他細看花樹,見枝葉上生滿小刺,花瓣的顔色卻是嬌豔無匹,似芙蓉而更香,如山茶而增豔……楊過一笑,道:“難道就沒有甜如蜜糖的麼?”那女郎向他望了一眼,說道:“有是有的,隻是從果子的外皮上卻瞧不出來,有些長得極醜怪的,味道倒甜,可是難看的又未必一定甜,隻有親口試了才知。
十個果子九個苦,因此大家從來不去吃它。
” 這一段奇異的描寫襲承了中國古典小說中大象征的手筆:如同紅樓夢中那塊鮮瑩明潔的通靈寶玉,情花是神雕中貫穿始終的線索,惟有用這樣大氣而瑰麗的想像,才能悲歡的演繹代入一個美學概念,在亦真亦幻的情境中石破天驚。
小龍女走入絕情谷是一個偶然,卻也是她命運的必然,她對人世的感受從此總是與情花糾結在一起,所有的懸念都集中于她究竟摘下哪一枚果實。
絕情谷因楊龍的到來成為一個絕妙的諷刺,他們将在這裡完成微妙的心理轉換,品味悲欣交集的人生感悟,找到君子淑女劍,并用雙劍合璧的心靈力量對抗公孫止,最終認定彼此的歸宿。
而當小龍女決定為了楊過而躍入深谷時我們發現,另一種被楊過命名的龍女花開始絕情谷中綻放: --楊過順着她的手指,見路邊一朵深紅色的鮮花正自盛放,直有碗口來大,在風中微微顫動,似牡丹而不是牡丹,似芍藥而不是芍藥。
這似乎又是另一個象征,龍女花盛放,而小龍女也已完成了自我的突破,從猶疑轉為堅定,從青澀轉為盛開,此時的她與麥芒筆下的詩句真正若和符節: --是人間的花,請在人間開放,哪怕被摘也勝似默默無聞。
楊過與小龍女的初逢經過了層層的鋪墊,她無意中成為了楊過的家,楊過的師傅和楊過的後防線,但是金庸還要安排他們遠離舊日的家園,深入紅塵之中,去開始一次漫長的尋找。
也隻有經過了離别和等待,楊過才會知道,小龍女還應當是他終生追尋的理想。
從少不更事的青年直至激情沉澱的中年,在楊過的世界裡小龍女的出場猶如一縷輕風,将他對身世悠悠的慨思化解為柔情脈脈的纏綿。
如果說林朝英的命運是寂寞,那麼小龍女的宿命則是等待。
從開始的混沌走向最終的平靜,小龍女少女式的天真與女人式的堅忍,她恒久的冰冷與噴薄而發的熱情,隻在那盛開的瞬間完成了轉換,然後就默默等待結局。
當全書結束,我們卻感到她仿佛依然寄居在古墓之中,靜候楊過的到來。
由此我們可想像另一種并非大團圓的結局,那一定會是楊過死去,而小龍女則重歸于古墓之中,延續她出場之時無盡的歲月輪回。
小龍女的出現結束了曾經反複出現在以往許多武俠小說當中的,那件模模糊糊、若即若離的白衣幻影。
她的形象并不立體,隻是一抹淡淡的影子,然而從香香公主而始,至天龍八部中的玉像而終,這個形象從未離去。
作為永恒的女人,激情的皈依,她寄托了古典美學當中上天入地求之遍的對塵世之外愛情的求索。
從這個角度上說,她所擁有的是一種原始愛情,她隻為情而生,她就是情花本身,是霓裳曲中序第一的女子。
」他此言一出,突覺小龍女握着他的手顫了幾顫,登時變得冰冷,擡起頭來,隻見她本來暈紅嬌豔的臉色忽而又回複了一向的蒼白。
這一段有如異花初胎的文字是小龍女第一次綻開心房品嘗喜悅,瞬即又一步踏空,落入愛恨交織的深淵。
幸福和不幸像一對俗世的姐妹,當小龍女一旦敞開心懷,她們便相随而至,逗引她從高高的仙阙堕入凡間。
淡極始知花更豔,這支含苞已久的花蕾一旦綻放,所有那些沉澱其中的熱情便噴薄而出。
實際上從這時候開始,守宮砂已在消褪。
苔絲、海絲特和安娜,像所那些被稱為叛徒的女人們一樣,原始的欲望推動她背上罪孽的十字架,最終走向一條離經叛道之路。
金庸小說中離經叛道的愛情其實是從陳家洛的義父于萬亭開始,這個很可能已被人們遺忘的人物在小說中以一封書信匆匆帶過,他與徐女的愛情始終戴着沉重的道義枷鎖;而當金蛇郎君以自身的森森白骨登場之時,他與溫儀的短暫溫情才真正令人矍然而驚;然後是陳玄風為梅超風摘下的那枚大紅桃子,它有如伊甸園中亞當和夏娃偷食的禁果。
這條離經叛道的愛情主題如同草蛇灰線,在數部作品中時隐時沒,至神雕方達到一個高潮。
在前書中為人們所不敢正視的,那些亦正亦邪的性情中人所遵循的人生準則終于被推向台前。
所謂“大喜大悲,勝于不喜不悲”--整部書中對這一愛情主題的理解,又全部濃縮于對它的象征物----情花的描寫之中: --他細看花樹,見枝葉上生滿小刺,花瓣的顔色卻是嬌豔無匹,似芙蓉而更香,如山茶而增豔……楊過一笑,道:“難道就沒有甜如蜜糖的麼?”那女郎向他望了一眼,說道:“有是有的,隻是從果子的外皮上卻瞧不出來,有些長得極醜怪的,味道倒甜,可是難看的又未必一定甜,隻有親口試了才知。
十個果子九個苦,因此大家從來不去吃它。
” 這一段奇異的描寫襲承了中國古典小說中大象征的手筆:如同紅樓夢中那塊鮮瑩明潔的通靈寶玉,情花是神雕中貫穿始終的線索,惟有用這樣大氣而瑰麗的想像,才能悲歡的演繹代入一個美學概念,在亦真亦幻的情境中石破天驚。
小龍女走入絕情谷是一個偶然,卻也是她命運的必然,她對人世的感受從此總是與情花糾結在一起,所有的懸念都集中于她究竟摘下哪一枚果實。
絕情谷因楊龍的到來成為一個絕妙的諷刺,他們将在這裡完成微妙的心理轉換,品味悲欣交集的人生感悟,找到君子淑女劍,并用雙劍合璧的心靈力量對抗公孫止,最終認定彼此的歸宿。
而當小龍女決定為了楊過而躍入深谷時我們發現,另一種被楊過命名的龍女花開始絕情谷中綻放: --楊過順着她的手指,見路邊一朵深紅色的鮮花正自盛放,直有碗口來大,在風中微微顫動,似牡丹而不是牡丹,似芍藥而不是芍藥。
這似乎又是另一個象征,龍女花盛放,而小龍女也已完成了自我的突破,從猶疑轉為堅定,從青澀轉為盛開,此時的她與麥芒筆下的詩句真正若和符節: --是人間的花,請在人間開放,哪怕被摘也勝似默默無聞。
楊過與小龍女的初逢經過了層層的鋪墊,她無意中成為了楊過的家,楊過的師傅和楊過的後防線,但是金庸還要安排他們遠離舊日的家園,深入紅塵之中,去開始一次漫長的尋找。
也隻有經過了離别和等待,楊過才會知道,小龍女還應當是他終生追尋的理想。
從少不更事的青年直至激情沉澱的中年,在楊過的世界裡小龍女的出場猶如一縷輕風,将他對身世悠悠的慨思化解為柔情脈脈的纏綿。
如果說林朝英的命運是寂寞,那麼小龍女的宿命則是等待。
從開始的混沌走向最終的平靜,小龍女少女式的天真與女人式的堅忍,她恒久的冰冷與噴薄而發的熱情,隻在那盛開的瞬間完成了轉換,然後就默默等待結局。
當全書結束,我們卻感到她仿佛依然寄居在古墓之中,靜候楊過的到來。
由此我們可想像另一種并非大團圓的結局,那一定會是楊過死去,而小龍女則重歸于古墓之中,延續她出場之時無盡的歲月輪回。
小龍女的出現結束了曾經反複出現在以往許多武俠小說當中的,那件模模糊糊、若即若離的白衣幻影。
她的形象并不立體,隻是一抹淡淡的影子,然而從香香公主而始,至天龍八部中的玉像而終,這個形象從未離去。
作為永恒的女人,激情的皈依,她寄托了古典美學當中上天入地求之遍的對塵世之外愛情的求索。
從這個角度上說,她所擁有的是一種原始愛情,她隻為情而生,她就是情花本身,是霓裳曲中序第一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