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三豐專題論文
關燈
小
中
大
發投奔陳王廷處為仆.陳氏家祠藏有陳王廷遺像,旁立一人持大刀者即為蔣發(見陳子明“陳氏世傳太極拳術”)。
蔣發前于王宗嶽約百年,所謂王宗嶽傳蔣發之說,顯為訛言。
“清史稿”有“王來鹹(征南)傳”,誤以關中王宗為山右王宗嶽,但關中王宗為陝西人,山右王宗嶽為山西人.撰此傳者顯系采自許禹生先生“太極拳勢圖解”和陳微明先生(清史館編修)“太極拳術”兩書,兩書中誤以王宗嶽為明代内家拳家王宗。
清代遺老大多已無幹嘉學派(幹隆嘉慶年間(公元1736--1820年)講究訓诂考據的經學派系)考據之學問,故有此誤.于是後來有人便以“清史稿”“王來鹹傳”為根據,認為太極拳創始于明代。
注五: “東華錄”載甘鳳池以反清案被誘捕.有“花拳總講法”抄本流傳,其中跌法勢名就有八十八個,第一勢為“呂布頭帶紫盔”,第八十八勢為“鴨擺翅跌”。
與甘鳳池同時代的同鄉人吳敬梓(1701--1754年)在“儒林外史”中描述鳳四爹的武功,據金和跋,即是甘鳳池的原型.魯迅先生(1881--1936年)在“中國小說史略”中,稱道金和跋文指出“儒林外史”中人物大都有其人其事而易其姓名。
注六: 唐豪(1897--1959年),餘早年學六合拳之同學,後又同學陳式太極拳。
唐有志于中國武術史的探讨,1932年1月2日,陳家溝拳師陳子明返鄉探親,唐随去調查太極拳史實,行前一日,餘與葉良先生為二人餞行于上海梁園飯館。
唐豪此行,所獲頗多,遂得考訂太極拳創于陳王廷,并否定陳鑫(公元1849--1929年) 所謂太極拳創自陳蔔之說.唐豪着有“行健齋随筆”(1937年2月上海中國武術學會發行),中有“陳蔔非太極拳祖”,錄之如後:“予于張三豐為太極拳鼻祖,嘗辟其妄.遊陳溝時,獲見陳品三『引蒙入路』及『太極拳圖畫講義』稿本……『太極拳圖畫講義』,今易名為『陳氏太極拳圖說』,已出版矣……自序,謂太極拳系其始祖陳蔔所發明,其說如左:『洪武七年,始祖蔔,耕讀之餘,而以陰陽開合運轉周身者教子孫,以消化飲食之法,理根太極,故名曰太極拳』”太極拳之傳,出自陳溝,今陳蔔發明太極拳之說,出自其子孫,宜可取信于世矣,而實則不然.今從陳蔔墓碑考之,碑雲:“溫邑東十裡許陳家溝,由來久矣.相傳我祖諱蔔,洪武初年,來自洪洞,定居于茲,迄今已十三世.凡我同姓,繩繩不絕,或貿易為務,或耕耘為業,實繁有徒,其脍炙人口,炳炳足稱者,獨詩書傳家,誦讀不辍,子若孫如鄉學者有人,入國學者有人,應一命受一職享天家之賜,建功于民社者又有人.藉非吾始祖積德于前,值基孔固,我輩安能有此今日乎.木本水源之思,疇得無情,因以為序,勒之于石,用垂不朽”。
右碑立于康熙五十年辛卯(公元1711年),系其十世孫庚所撰.其紹述先人者,“相傳我祖諱蔔,洪武初年,來自洪洞,定居于茲”.寥寥十八字,且亦出諸傳說,則陳氏始祖之事迹,文獻實無足徵也.品三後于蔔者十六世,自序所雲,不徒墓碑所未載,族譜亦未錄,自出杜撰.” 注七: 陳王廷,家譜作陳王庭,但族譜,墓碑及“溫縣志”均作陳王廷.餘昔年因掌握史料不全,以為創造太極拳的陳王庭,與巡按禦史兼監軍禦史陳王庭,在時間上,武職上,蒙恩賜上有三同,遂于1963年,1964年在“陳式太極拳”,“太極拳研究”兩書上誤合為一人.1964年有讀者寫文糾正:巡按禦史陳王庭為盧龍縣人,1630年清兵陷廣平府,王庭服堇未死.清兵退,明廷逮王庭入獄,絕粒而死;溫縣陳王廷為鄉兵守備,明末,随縣長率鄉兵擊退攻城“土寇”時,陳王庭已死了有十多年.我很感謝讀者的糾正。
注八: 陳王廷所造拳共有七套,長拳一○八勢就由不同的拳識組成的,除了吸收戚氏“拳經” 三十二勢中之二十九勢外,從其它拳種吸收了那些勢,以及那些勢是他的創見,今已不可考. 根據“陳氏拳械譜”,拳法方面還有“散手”和“短打”的勢名很多(包括了攻擊和破解的方法)。
也有擒拿法的“金剛十八拿法”勢名.可見當時太極拳的技擊方法是很全面的。
值得注意的是傳習于少林寺的“紅拳”,也見于“陳氏拳械譜”,該舊譜上有“小四套亦名紅拳”拳譜,其第一勢為“太祖立勢最高強”,末兩句為“要知此拳出何處?名為太祖下南唐”.另有“盤羅棒訣語”則說:“古刹登出(出字疑為封字之誤,少林寺在登封縣)少林寺,堂上又
蔣發前于王宗嶽約百年,所謂王宗嶽傳蔣發之說,顯為訛言。
“清史稿”有“王來鹹(征南)傳”,誤以關中王宗為山右王宗嶽,但關中王宗為陝西人,山右王宗嶽為山西人.撰此傳者顯系采自許禹生先生“太極拳勢圖解”和陳微明先生(清史館編修)“太極拳術”兩書,兩書中誤以王宗嶽為明代内家拳家王宗。
清代遺老大多已無幹嘉學派(幹隆嘉慶年間(公元1736--1820年)講究訓诂考據的經學派系)考據之學問,故有此誤.于是後來有人便以“清史稿”“王來鹹傳”為根據,認為太極拳創始于明代。
注五: “東華錄”載甘鳳池以反清案被誘捕.有“花拳總講法”抄本流傳,其中跌法勢名就有八十八個,第一勢為“呂布頭帶紫盔”,第八十八勢為“鴨擺翅跌”。
與甘鳳池同時代的同鄉人吳敬梓(1701--1754年)在“儒林外史”中描述鳳四爹的武功,據金和跋,即是甘鳳池的原型.魯迅先生(1881--1936年)在“中國小說史略”中,稱道金和跋文指出“儒林外史”中人物大都有其人其事而易其姓名。
注六: 唐豪(1897--1959年),餘早年學六合拳之同學,後又同學陳式太極拳。
唐有志于中國武術史的探讨,1932年1月2日,陳家溝拳師陳子明返鄉探親,唐随去調查太極拳史實,行前一日,餘與葉良先生為二人餞行于上海梁園飯館。
唐豪此行,所獲頗多,遂得考訂太極拳創于陳王廷,并否定陳鑫(公元1849--1929年) 所謂太極拳創自陳蔔之說.唐豪着有“行健齋随筆”(1937年2月上海中國武術學會發行),中有“陳蔔非太極拳祖”,錄之如後:“予于張三豐為太極拳鼻祖,嘗辟其妄.遊陳溝時,獲見陳品三『引蒙入路』及『太極拳圖畫講義』稿本……『太極拳圖畫講義』,今易名為『陳氏太極拳圖說』,已出版矣……自序,謂太極拳系其始祖陳蔔所發明,其說如左:『洪武七年,始祖蔔,耕讀之餘,而以陰陽開合運轉周身者教子孫,以消化飲食之法,理根太極,故名曰太極拳』”太極拳之傳,出自陳溝,今陳蔔發明太極拳之說,出自其子孫,宜可取信于世矣,而實則不然.今從陳蔔墓碑考之,碑雲:“溫邑東十裡許陳家溝,由來久矣.相傳我祖諱蔔,洪武初年,來自洪洞,定居于茲,迄今已十三世.凡我同姓,繩繩不絕,或貿易為務,或耕耘為業,實繁有徒,其脍炙人口,炳炳足稱者,獨詩書傳家,誦讀不辍,子若孫如鄉學者有人,入國學者有人,應一命受一職享天家之賜,建功于民社者又有人.藉非吾始祖積德于前,值基孔固,我輩安能有此今日乎.木本水源之思,疇得無情,因以為序,勒之于石,用垂不朽”。
右碑立于康熙五十年辛卯(公元1711年),系其十世孫庚所撰.其紹述先人者,“相傳我祖諱蔔,洪武初年,來自洪洞,定居于茲”.寥寥十八字,且亦出諸傳說,則陳氏始祖之事迹,文獻實無足徵也.品三後于蔔者十六世,自序所雲,不徒墓碑所未載,族譜亦未錄,自出杜撰.” 注七: 陳王廷,家譜作陳王庭,但族譜,墓碑及“溫縣志”均作陳王廷.餘昔年因掌握史料不全,以為創造太極拳的陳王庭,與巡按禦史兼監軍禦史陳王庭,在時間上,武職上,蒙恩賜上有三同,遂于1963年,1964年在“陳式太極拳”,“太極拳研究”兩書上誤合為一人.1964年有讀者寫文糾正:巡按禦史陳王庭為盧龍縣人,1630年清兵陷廣平府,王庭服堇未死.清兵退,明廷逮王庭入獄,絕粒而死;溫縣陳王廷為鄉兵守備,明末,随縣長率鄉兵擊退攻城“土寇”時,陳王庭已死了有十多年.我很感謝讀者的糾正。
注八: 陳王廷所造拳共有七套,長拳一○八勢就由不同的拳識組成的,除了吸收戚氏“拳經” 三十二勢中之二十九勢外,從其它拳種吸收了那些勢,以及那些勢是他的創見,今已不可考. 根據“陳氏拳械譜”,拳法方面還有“散手”和“短打”的勢名很多(包括了攻擊和破解的方法)。
也有擒拿法的“金剛十八拿法”勢名.可見當時太極拳的技擊方法是很全面的。
值得注意的是傳習于少林寺的“紅拳”,也見于“陳氏拳械譜”,該舊譜上有“小四套亦名紅拳”拳譜,其第一勢為“太祖立勢最高強”,末兩句為“要知此拳出何處?名為太祖下南唐”.另有“盤羅棒訣語”則說:“古刹登出(出字疑為封字之誤,少林寺在登封縣)少林寺,堂上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