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中窺金──趙半山奪杯及其它
關燈
小
中
大
麼事不能慢慢商量?”沐劍聲搖頭道∶“陳總舵主這話可不對了!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我們保朱五太子,決不是貪圖什麼榮華富貴。
陳總舵主隻要明白天命所歸,向朱五太子盡忠,我們沐王府上下,盡歸陳總舵主驅策,不敢有違。
”陳近南微笑搖頭,說道∶“天無二日,民無二主。
朱三太子好端端在台灣。
台灣數十萬軍民,天地會十數弟兄,早已向朱三太子效忠。
” 柳大洪雙眼一瞪,大聲道∶“陳總舵主說什麼數十萬軍民,十數萬弟兄,難道想倚多為勝嗎?可是天下千千萬萬百姓,都知道永曆天子在緬甸殉國,是大明最後的一位皇帝。
咱們不立永曆天子的子孫,又怎對得起這位受盡了千辛萬苦,終于死于非命的大明天子?”他本來聲若洪鐘,這一大聲說話,更是震耳欲聾,但說到後來,心頭酸楚,話聲竟然嘶啞。
陳近南這次來到北京,原是得悉徐天川為了唐王、桂王正統誰屬之事,與沐王府白氏兄弟起了争執,以緻失手打死白寒松。
他一心以反清複明大業為重,倘若鞑子尚未打跑,自己夥裡先争鬥個為亦樂乎,反清大事必定障礙重重。
是以他得訊之後,星夜從河南趕到京城,隻盼能以極度忍讓,取得沐王府的原宥。
到北京後一問,局面遠比所預料的為佳,天地會在京人衆由韋小寶率領,已和沐王府的首腦會過面,雙方并未破臉,頗有轉圜餘地,待知韋小寶又救了吳立身三人,則徐天川誤殺白寒松之事定可揭過無疑。
不料祁彪清和柳大洪提到唐桂之争,情勢又漸趨劍撥弩張。
眼見柳大洪說到永曆帝殉國之事,老淚涔涔而下,不由得心中一酸,說道∶“永曆陛下殉國,天人共憤。
古人言道∶‘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何況我漢人多過鞑子百倍?鞑子勢力雖大,我大漢子隻須萬衆一心,何愁不能驅除胡虜,還我河山。
沐小公爺,柳老爺子,咱們大仇未報,豈可自己先起争執?今日之計,咱們須當同心合力,殺了吳三桂那厮,為永曆陛下報仇,為沐老公爺報仇。
” 沐劍聲,柳大洪,吳立身等一齊站起,齊聲道∶“對極,對極!”有的人淚流滿面,有的人全身發抖,都是激動無比。
陳近南道∶“到底正統在隆武,還是永曆,此刻也不忙細辯。
沐小公爺,柳老爺子,天下英雄,隻要是誰殺了吳三桂,大家都奉他号令!”沐劍聲之父沐天波為吳三桂所殺,他日日夜夜所想,就是如何殺了吳三桂,聽陳近南這麼說,首先叫了出來∶“正是,哪一個殺了吳三桂,天下英雄都奉他号令。
” 陳近南道∶“沐小公爺,敝會就跟貴府立這麼一個誓約,是貴府的英雄殺了吳三桂,天地會上下都奉沐王府的号令”沐劍聲接着道∶“是天地會的英雄殺了吳三桂,雲南沐家自沐劍聲以次,個個都奉天地會陳總舵主号令!”兩人伸來手來,拍的一聲,擊了一掌。
江湖之上,倘若三擊掌立誓,那就決計不可再有反悔。
┅┅┅ 陳近南甚喜,說道∶“對,咱們已跟沐劍聲三擊掌立誓,按理說,沐王府剩下來的人已經不多,決不能是天地會的對手。
我跟他們立這個約,一來免得争執唐桂正統,傷了兩家和氣,鞑子未滅,我們漢人的豪傑先行自相殘殺起來,大事如何可成?二來如能将沐王府收歸本會,也大大增強我天地會的力量。
原來他們竟敢入宮大鬧,足見為了搞倒吳賊,無所不用其極。
咱們也須盡力以赴,否則給他們搶了先,天地會須奉沐王府号令,大夥兒豈不臉上無光?”┅┅───細讀可見,沐王府實是中了陳之計策。
而究其中計的緣由,最主要的無非是沐劍聲報父仇心切而把正統之争置于腦後。
這裡面有個非常具有諷刺性的問題,素日理論上都以大局為重,江山百姓高于個人親仇。
可是一到實踐中來,往往卻都是相反的。
先放下沐家,看看陳近南,其處理别人問題時有遠見有膽識,到了自己,卻限自己于“王爺以國士待我,我當以國士報之”。
同樣的一般。
其實這裡我說的都是廢話。
研讀曆史,無非是借古照今。
以一已價值觀念判别曆史好壞實在是謬得不能再謬的行為──除非意不在此。
我看到的,他們未必看得到,現在我以為錯的,幾十年後沒準就是對的,誰也不知道會怎樣的變化。
不過,至少對今天的自己會有影響,而這就足矣。
在這個矛盾裡面,其實就是中國文化的内在的矛盾,而中國能成為曆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僵硬了幾千年,原因大概也能在這裡找到吧。
治心為上實是至理。
呵呵,到這裡可真的是不知所雲樂. MAY1,1998-- 易水- 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我們保朱五太子,決不是貪圖什麼榮華富貴。
陳總舵主隻要明白天命所歸,向朱五太子盡忠,我們沐王府上下,盡歸陳總舵主驅策,不敢有違。
”陳近南微笑搖頭,說道∶“天無二日,民無二主。
朱三太子好端端在台灣。
台灣數十萬軍民,天地會十數弟兄,早已向朱三太子效忠。
” 柳大洪雙眼一瞪,大聲道∶“陳總舵主說什麼數十萬軍民,十數萬弟兄,難道想倚多為勝嗎?可是天下千千萬萬百姓,都知道永曆天子在緬甸殉國,是大明最後的一位皇帝。
咱們不立永曆天子的子孫,又怎對得起這位受盡了千辛萬苦,終于死于非命的大明天子?”他本來聲若洪鐘,這一大聲說話,更是震耳欲聾,但說到後來,心頭酸楚,話聲竟然嘶啞。
陳近南這次來到北京,原是得悉徐天川為了唐王、桂王正統誰屬之事,與沐王府白氏兄弟起了争執,以緻失手打死白寒松。
他一心以反清複明大業為重,倘若鞑子尚未打跑,自己夥裡先争鬥個為亦樂乎,反清大事必定障礙重重。
是以他得訊之後,星夜從河南趕到京城,隻盼能以極度忍讓,取得沐王府的原宥。
到北京後一問,局面遠比所預料的為佳,天地會在京人衆由韋小寶率領,已和沐王府的首腦會過面,雙方并未破臉,頗有轉圜餘地,待知韋小寶又救了吳立身三人,則徐天川誤殺白寒松之事定可揭過無疑。
不料祁彪清和柳大洪提到唐桂之争,情勢又漸趨劍撥弩張。
眼見柳大洪說到永曆帝殉國之事,老淚涔涔而下,不由得心中一酸,說道∶“永曆陛下殉國,天人共憤。
古人言道∶‘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何況我漢人多過鞑子百倍?鞑子勢力雖大,我大漢子隻須萬衆一心,何愁不能驅除胡虜,還我河山。
沐小公爺,柳老爺子,咱們大仇未報,豈可自己先起争執?今日之計,咱們須當同心合力,殺了吳三桂那厮,為永曆陛下報仇,為沐老公爺報仇。
” 沐劍聲,柳大洪,吳立身等一齊站起,齊聲道∶“對極,對極!”有的人淚流滿面,有的人全身發抖,都是激動無比。
陳近南道∶“到底正統在隆武,還是永曆,此刻也不忙細辯。
沐小公爺,柳老爺子,天下英雄,隻要是誰殺了吳三桂,大家都奉他号令!”沐劍聲之父沐天波為吳三桂所殺,他日日夜夜所想,就是如何殺了吳三桂,聽陳近南這麼說,首先叫了出來∶“正是,哪一個殺了吳三桂,天下英雄都奉他号令。
” 陳近南道∶“沐小公爺,敝會就跟貴府立這麼一個誓約,是貴府的英雄殺了吳三桂,天地會上下都奉沐王府的号令”沐劍聲接着道∶“是天地會的英雄殺了吳三桂,雲南沐家自沐劍聲以次,個個都奉天地會陳總舵主号令!”兩人伸來手來,拍的一聲,擊了一掌。
江湖之上,倘若三擊掌立誓,那就決計不可再有反悔。
┅┅┅ 陳近南甚喜,說道∶“對,咱們已跟沐劍聲三擊掌立誓,按理說,沐王府剩下來的人已經不多,決不能是天地會的對手。
我跟他們立這個約,一來免得争執唐桂正統,傷了兩家和氣,鞑子未滅,我們漢人的豪傑先行自相殘殺起來,大事如何可成?二來如能将沐王府收歸本會,也大大增強我天地會的力量。
原來他們竟敢入宮大鬧,足見為了搞倒吳賊,無所不用其極。
咱們也須盡力以赴,否則給他們搶了先,天地會須奉沐王府号令,大夥兒豈不臉上無光?”┅┅───細讀可見,沐王府實是中了陳之計策。
而究其中計的緣由,最主要的無非是沐劍聲報父仇心切而把正統之争置于腦後。
這裡面有個非常具有諷刺性的問題,素日理論上都以大局為重,江山百姓高于個人親仇。
可是一到實踐中來,往往卻都是相反的。
先放下沐家,看看陳近南,其處理别人問題時有遠見有膽識,到了自己,卻限自己于“王爺以國士待我,我當以國士報之”。
同樣的一般。
其實這裡我說的都是廢話。
研讀曆史,無非是借古照今。
以一已價值觀念判别曆史好壞實在是謬得不能再謬的行為──除非意不在此。
我看到的,他們未必看得到,現在我以為錯的,幾十年後沒準就是對的,誰也不知道會怎樣的變化。
不過,至少對今天的自己會有影響,而這就足矣。
在這個矛盾裡面,其實就是中國文化的内在的矛盾,而中國能成為曆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僵硬了幾千年,原因大概也能在這裡找到吧。
治心為上實是至理。
呵呵,到這裡可真的是不知所雲樂. MAY1,1998-- 易水- 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