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中窺金──趙半山奪杯及其它
關燈
小
中
大
話說當年那福康安在大帥府設下天下掌門人比武大會,弄出那麼二十四隻禦杯來,分為三等是為玉龍,金鳳、銀鯉。
明言道要籍此二十四隻杯子,為天下武林排出個先後高低座次來,從此大家便可和氣相處,不必彼此争來鬥去。
粗粗聽來,真是功德無量之舉。
但其真心何在呢?袁紫衣一口道破,福氏要仿晏嬰的舊例,以二十四隻杯子,打盡天下的武人。
其心之詭秘,這次大會的潛在危險後果可想而見。
于是有了紅花會群雄大鬧會場,出手的人不多,最高級别也就是三當家趙半山,并由趙氏施展出神入化的暗器功夫搶奪了一樽玉龍杯。
算是大大掃了福康安的臉面,長了紅花會群雄的威風。
紅花會退走後,程靈素施展手段,将餘下的七隻玉龍杯盡數打碎,并強行攪散大會,至此,反清的一方算是取得了部分的勝利,說是部分,是緣于在比武過程中,許多冤仇早已結下,已不是僅僅在争奪名分上了,福氏的目的,基本已經達到。
然而總覺得有什麼地方不對,究其起因,就在趙半山的一句話上。
趙半山用飛燕銀梭奪過玉杯後,呼喝道∶“走吧,不可戀戰!”仔細想想趙半山來此目的何在?救人?奪杯?攪亂掌門人大會? 首先奇怪的是紅花會隻來了那麼幾個人,名揚天下的快劍無雙無塵道長沒有來,奔雷手文泰來也沒有來,更别提紅花會的總舵主陳家洛公子了。
為什麼?他們絕不會小觑天下英雄到這般程度的,合情合理的解釋隻是他們并不熱心要來。
紅花會隐退回疆多年,在那裡享受桃花源的生活,領袖人物為情所傷,更再無心國事。
如今的紅花會,早已不如當年朝氣蓬勃,想作一番大事業了。
隻有那個毛頭小夥子心硯,還敢想敢幹,自己去折騰了一番。
然後奇怪的是為什麼趙半山要奪那隻玉龍杯? 為什麼?為什麼隻奪了一隻玉龍杯?為什麼不把杯子通通打碎? 解釋一∶趙氏為救人而來,其意不在杯子。
奪杯隻是副産品而已,所以他沒有必要打碎全部的杯子。
如果沿着這條路推理下去的話,那麼紅花會對天下掌門人大會的漠不關心便躍然紙上。
解釋二∶趙氏不敢打碎全部杯子。
那有兩個直接後果,一是恐怕當場及時脫身更加困難,二是從此便與天下庸碌武林人士結下深仇。
這樣想下去,趙氏為了一己之恩仇利益便放棄大業,實在不象是為反清事業奔走一生的趙氏所為。
解釋三∶趙氏就是想奪那隻杯子。
根本不想把全部杯子打碎。
解釋三是很有趣的,和解釋一也能挂起溝來。
按照它的說法,趙半山奪杯隻是為了奪杯本身。
顯示一下自身的本事?在天下英雄面前露露紅花會的威風?掃掃福康安的臉面?各各都可以是趙半山的動機。
然而,紅花會奪杯,是掃了福的臉面還是給了福臉面?紅花會都來搶奪這隻杯子,可見這杯子确實能證明些什麼,一般的人會不會這麼想?紅花會拿走這隻杯子,意思是不是說明我們紅花會的地位理應占到武林前八位?紅花會的行動,是不是實際上承認了這杯子的排行權威性?答案有兩種,一種是紅花會想到了後果而不理,另一種是紅花會沒想到這種後果。
後一種的可能性實在不大,連袁紫衣等都看得清清楚楚的,人材濟濟的紅花會又怎麼想不到?可是如果他們想到了又為什麼不理?? 答案到這裡就應該是很簡單的了,紅花會搶這隻杯子無非就是為了兩點,一是在天下英雄前露露風頭,二是在福面前出口惡氣。
一個字來說,就是名。
名利二字,自古害人,賢如紅花會群雄者竟也不能免俗。
趙半山初遇胡斐,千金一擲,駱冰僅憑隻言片字便将寶馬相送,實是了不起的英雄,脫了利之一字。
可是還是放不下名,以緻竟為福所用,福氏在奪杯後簡簡單單的一句話,便轉失利為勝利,在大尺度上,福氏還是勝了一節。
在大關節和個人意氣的尺度中,明認的和暗裡的确有很大的差别。
不認不行。
一個矛盾從古穿到今。
看看鹿之一書,沐府和天地會争誰是正統,人都死了一個,見到陳近南時又是唇槍舌劍,大有不分個高下不服輸之意。
可是卻被陳簡簡單單一句話看誰能先扳到吳三桂就将正統之争消個無形。
特引一段原文如下∶───陳近南道∶“柳老爺子請勿努怒,咱們眼前大事,乃是聯絡湖湖豪傑,共反滿清,至于将來到底是朱三太子還是朱五太子做皇帝,說來還早得很,不用先務了自己人的和氣。
大明帝系的正統誰屬,自然是大事,可也不是咱們做臣子的一時三刻所能争得明白。
來來來,擺上酒來,大夥兒先喝個痛快。
隻要大家齊心協力,将鞑子殺光了,什
明言道要籍此二十四隻杯子,為天下武林排出個先後高低座次來,從此大家便可和氣相處,不必彼此争來鬥去。
粗粗聽來,真是功德無量之舉。
但其真心何在呢?袁紫衣一口道破,福氏要仿晏嬰的舊例,以二十四隻杯子,打盡天下的武人。
其心之詭秘,這次大會的潛在危險後果可想而見。
于是有了紅花會群雄大鬧會場,出手的人不多,最高級别也就是三當家趙半山,并由趙氏施展出神入化的暗器功夫搶奪了一樽玉龍杯。
算是大大掃了福康安的臉面,長了紅花會群雄的威風。
紅花會退走後,程靈素施展手段,将餘下的七隻玉龍杯盡數打碎,并強行攪散大會,至此,反清的一方算是取得了部分的勝利,說是部分,是緣于在比武過程中,許多冤仇早已結下,已不是僅僅在争奪名分上了,福氏的目的,基本已經達到。
然而總覺得有什麼地方不對,究其起因,就在趙半山的一句話上。
趙半山用飛燕銀梭奪過玉杯後,呼喝道∶“走吧,不可戀戰!”仔細想想趙半山來此目的何在?救人?奪杯?攪亂掌門人大會? 首先奇怪的是紅花會隻來了那麼幾個人,名揚天下的快劍無雙無塵道長沒有來,奔雷手文泰來也沒有來,更别提紅花會的總舵主陳家洛公子了。
為什麼?他們絕不會小觑天下英雄到這般程度的,合情合理的解釋隻是他們并不熱心要來。
紅花會隐退回疆多年,在那裡享受桃花源的生活,領袖人物為情所傷,更再無心國事。
如今的紅花會,早已不如當年朝氣蓬勃,想作一番大事業了。
隻有那個毛頭小夥子心硯,還敢想敢幹,自己去折騰了一番。
然後奇怪的是為什麼趙半山要奪那隻玉龍杯? 為什麼?為什麼隻奪了一隻玉龍杯?為什麼不把杯子通通打碎? 解釋一∶趙氏為救人而來,其意不在杯子。
奪杯隻是副産品而已,所以他沒有必要打碎全部的杯子。
如果沿着這條路推理下去的話,那麼紅花會對天下掌門人大會的漠不關心便躍然紙上。
解釋二∶趙氏不敢打碎全部杯子。
那有兩個直接後果,一是恐怕當場及時脫身更加困難,二是從此便與天下庸碌武林人士結下深仇。
這樣想下去,趙氏為了一己之恩仇利益便放棄大業,實在不象是為反清事業奔走一生的趙氏所為。
解釋三∶趙氏就是想奪那隻杯子。
根本不想把全部杯子打碎。
解釋三是很有趣的,和解釋一也能挂起溝來。
按照它的說法,趙半山奪杯隻是為了奪杯本身。
顯示一下自身的本事?在天下英雄面前露露紅花會的威風?掃掃福康安的臉面?各各都可以是趙半山的動機。
然而,紅花會奪杯,是掃了福的臉面還是給了福臉面?紅花會都來搶奪這隻杯子,可見這杯子确實能證明些什麼,一般的人會不會這麼想?紅花會拿走這隻杯子,意思是不是說明我們紅花會的地位理應占到武林前八位?紅花會的行動,是不是實際上承認了這杯子的排行權威性?答案有兩種,一種是紅花會想到了後果而不理,另一種是紅花會沒想到這種後果。
後一種的可能性實在不大,連袁紫衣等都看得清清楚楚的,人材濟濟的紅花會又怎麼想不到?可是如果他們想到了又為什麼不理?? 答案到這裡就應該是很簡單的了,紅花會搶這隻杯子無非就是為了兩點,一是在天下英雄前露露風頭,二是在福面前出口惡氣。
一個字來說,就是名。
名利二字,自古害人,賢如紅花會群雄者竟也不能免俗。
趙半山初遇胡斐,千金一擲,駱冰僅憑隻言片字便将寶馬相送,實是了不起的英雄,脫了利之一字。
可是還是放不下名,以緻竟為福所用,福氏在奪杯後簡簡單單的一句話,便轉失利為勝利,在大尺度上,福氏還是勝了一節。
在大關節和個人意氣的尺度中,明認的和暗裡的确有很大的差别。
不認不行。
一個矛盾從古穿到今。
看看鹿之一書,沐府和天地會争誰是正統,人都死了一個,見到陳近南時又是唇槍舌劍,大有不分個高下不服輸之意。
可是卻被陳簡簡單單一句話看誰能先扳到吳三桂就将正統之争消個無形。
特引一段原文如下∶───陳近南道∶“柳老爺子請勿努怒,咱們眼前大事,乃是聯絡湖湖豪傑,共反滿清,至于将來到底是朱三太子還是朱五太子做皇帝,說來還早得很,不用先務了自己人的和氣。
大明帝系的正統誰屬,自然是大事,可也不是咱們做臣子的一時三刻所能争得明白。
來來來,擺上酒來,大夥兒先喝個痛快。
隻要大家齊心協力,将鞑子殺光了,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