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有為法——從金庸小說談起
關燈
小
中
大
他一直在潛意識裡把阿紫當成阿朱,盡管他根本不敢承認也不會承認。
他隻知道阿朱全心全意對他一個人好,他也應該這般對她。
但阿紫呢? 遊坦之全心全意對阿紫,喬峰認為阿紫不應那樣對他。
但阿紫何嘗不是向遊坦之那樣對他喬峰?他又該怎麼做? 死,對喬峰未嘗不是一種解脫。
至少不用去面對他根本無法解開,又無法逃避的矛盾。
世間的事絕難盡善盡美,能緊緊握在手裡的就不是夢了。
三 《倚天屠龍記》的最後一回回目為“不識張郎是張郎”,大意是指殷離所喜歡的張無忌并非是現實中衆人眼中的張無忌,而是她回憶中、想象中的張無忌。
書中的人物都是覺得殷離顯得有些瘋癫,隻不過周芷若以為瘋癫是苦,張無忌以為瘋癫未嘗不是一種幸福。
其實殷離是一種徹悟,更确切的說是一種感悟。
誰能說自己愛戀的或者是厭憎的事實上不是那事物在自己心中的投影呢?任何事物,人隻能看到它的一部分絕不可能是全部,所以人們真正所愛戀所厭憎的僅僅是一部分投影,而不是事物的本體。
這投影的正确與否要受觀察者的能力限制,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同時也在受着環境空間的限制。
做個比喻,被觀察的事物是房間外的風景,空間的限制就是窗戶的大小,識見的差别就是玻璃的清晰程度與色澤。
古希臘的哲人說:“一個人不可能兩次走進同一條河流”,在外界事物在我們心中形成投影的一刹那,它已經是曆史,現實中的是曆史的延續。
趙敏喜歡的是張無忌的仁厚?周芷若喜歡的是張無忌的武功?殷離喜歡的是……? 那些都能夠代表張無忌麼?誰是張郎?誰又識張郎?張無忌自己也不識張郎,也不知誰是張郎.金庸自己就能說清楚誰是張郎麼? 一部作品的偉大在于它能夠再現現實世界,并在思想上超越現實世界。
托爾斯泰說安娜要卧軌時,吓了他一跳。
那是因為此時在作者的筆下已經不是一個被塑造的模型而是一個活生生的待被描述的人物。
金庸也難以說誰是張郎,正是因為張郎已經成為現實,不可以被盡述的現實。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有為法,就是指可以被限制被固定被言明的東西。
這些一旦超出了限制就如夢幻泡影般虛幻。
所以禅宗講究不立文字以心傳法乃至呵佛罵祖,蓋因于此。
從佛教而言,成為宗教的佛教就不是真正的佛學。
且不說自然有了不少佛門敗類,以佛的名義犯下種種罪惡。
但就“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不應而立的佛像,立時耗費多少錢糧人工,直接間接弄得多少人家破人亡,罪莫大焉;廢時,佛頭着糞,斷頭殘肢,何等凄涼? 一切有為法,一切有為法……嗚呼! 四 忽然想起關于如夢幻泡影的有為法已經很久沒有寫了。
金庸小說是說法的載體,好比《莊子》中郢匠運斤中為質的郢人,然而水之積也不厚其負大舟也無力,不是金庸這樣的小說也不能來闡述包羅萬象的一切有為法。
今天要談談金庸筆下的人物。
既然計算機是西方人發明的就按照他們的習慣“LADLYFIRST” 先談談金庸筆下的女子吧。
出于禮貌應該先說好的,那麼誰最可愛?(這個命題蘇州BBS站也有讨論) 我想有三個半,李文秀、程靈素、趙敏,半個則是阿紫。
李文秀是《白馬嘯西風》的主人公,也可以說金庸小說中除《越女劍》的阿青外唯一的女性主人公。
但極少有人提及,因為《白》篇流傳不廣還是太短就不得而知。
在她很小的時候為了天鈴鳥的自由,她甯願舍棄對自己極珍貴的東西——母親的遺物玉镯;為了蘇普不挨打她把狼皮給了阿曼——甯願自己忍受痛苦;她明明有能力把阿曼變成自己的女奴或者旁觀讓陳達海把阿曼帶走,但她卻把阿曼奪回還給蘇普——雖然阿曼真的是她的情敵;從小到大那麼多的人欺侮她、想害她但她沒有怨毒——包括對殺父母的大仇人陳達海……憐憫,也許對世人她唯有憐憫與愛,沒有殺戮之氣,隻有救贖之心。
善良,還有天鈴鳥的歌喉,就算不是很美,也絕對應該被愛。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是難得,
他隻知道阿朱全心全意對他一個人好,他也應該這般對她。
但阿紫呢? 遊坦之全心全意對阿紫,喬峰認為阿紫不應那樣對他。
但阿紫何嘗不是向遊坦之那樣對他喬峰?他又該怎麼做? 死,對喬峰未嘗不是一種解脫。
至少不用去面對他根本無法解開,又無法逃避的矛盾。
世間的事絕難盡善盡美,能緊緊握在手裡的就不是夢了。
三 《倚天屠龍記》的最後一回回目為“不識張郎是張郎”,大意是指殷離所喜歡的張無忌并非是現實中衆人眼中的張無忌,而是她回憶中、想象中的張無忌。
書中的人物都是覺得殷離顯得有些瘋癫,隻不過周芷若以為瘋癫是苦,張無忌以為瘋癫未嘗不是一種幸福。
其實殷離是一種徹悟,更确切的說是一種感悟。
誰能說自己愛戀的或者是厭憎的事實上不是那事物在自己心中的投影呢?任何事物,人隻能看到它的一部分絕不可能是全部,所以人們真正所愛戀所厭憎的僅僅是一部分投影,而不是事物的本體。
這投影的正确與否要受觀察者的能力限制,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同時也在受着環境空間的限制。
做個比喻,被觀察的事物是房間外的風景,空間的限制就是窗戶的大小,識見的差别就是玻璃的清晰程度與色澤。
古希臘的哲人說:“一個人不可能兩次走進同一條河流”,在外界事物在我們心中形成投影的一刹那,它已經是曆史,現實中的是曆史的延續。
趙敏喜歡的是張無忌的仁厚?周芷若喜歡的是張無忌的武功?殷離喜歡的是……? 那些都能夠代表張無忌麼?誰是張郎?誰又識張郎?張無忌自己也不識張郎,也不知誰是張郎.金庸自己就能說清楚誰是張郎麼? 一部作品的偉大在于它能夠再現現實世界,并在思想上超越現實世界。
托爾斯泰說安娜要卧軌時,吓了他一跳。
那是因為此時在作者的筆下已經不是一個被塑造的模型而是一個活生生的待被描述的人物。
金庸也難以說誰是張郎,正是因為張郎已經成為現實,不可以被盡述的現實。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有為法,就是指可以被限制被固定被言明的東西。
這些一旦超出了限制就如夢幻泡影般虛幻。
所以禅宗講究不立文字以心傳法乃至呵佛罵祖,蓋因于此。
從佛教而言,成為宗教的佛教就不是真正的佛學。
且不說自然有了不少佛門敗類,以佛的名義犯下種種罪惡。
但就“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不應而立的佛像,立時耗費多少錢糧人工,直接間接弄得多少人家破人亡,罪莫大焉;廢時,佛頭着糞,斷頭殘肢,何等凄涼? 一切有為法,一切有為法……嗚呼! 四 忽然想起關于如夢幻泡影的有為法已經很久沒有寫了。
金庸小說是說法的載體,好比《莊子》中郢匠運斤中為質的郢人,然而水之積也不厚其負大舟也無力,不是金庸這樣的小說也不能來闡述包羅萬象的一切有為法。
今天要談談金庸筆下的人物。
既然計算機是西方人發明的就按照他們的習慣“LADLYFIRST” 先談談金庸筆下的女子吧。
出于禮貌應該先說好的,那麼誰最可愛?(這個命題蘇州BBS站也有讨論) 我想有三個半,李文秀、程靈素、趙敏,半個則是阿紫。
李文秀是《白馬嘯西風》的主人公,也可以說金庸小說中除《越女劍》的阿青外唯一的女性主人公。
但極少有人提及,因為《白》篇流傳不廣還是太短就不得而知。
在她很小的時候為了天鈴鳥的自由,她甯願舍棄對自己極珍貴的東西——母親的遺物玉镯;為了蘇普不挨打她把狼皮給了阿曼——甯願自己忍受痛苦;她明明有能力把阿曼變成自己的女奴或者旁觀讓陳達海把阿曼帶走,但她卻把阿曼奪回還給蘇普——雖然阿曼真的是她的情敵;從小到大那麼多的人欺侮她、想害她但她沒有怨毒——包括對殺父母的大仇人陳達海……憐憫,也許對世人她唯有憐憫與愛,沒有殺戮之氣,隻有救贖之心。
善良,還有天鈴鳥的歌喉,就算不是很美,也絕對應該被愛。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是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