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說看人生
關燈
小
中
大
的:“百歲光陰,七十者稀。
急急流年,滔滔逝水。
”兩者感歎的,都是人生的短暫無常。
一朝便宜“世情推物理,人生貴适意,想人間造物搬興廢。
吉藏兇,兇藏吉。
“富貴那能長富貴?日盈昃,月滿虧蝕。
地下東南,天高西北,天地尚無完體。
“展放愁眉,休争閑氣。
今日容顔,老于昨日。
古往今來,盡須如此,管他賢的愚的,貧的和富的。
“到頭這一身,難逃那一日。
受用了一朝,一朝便宜。
百歲光陰,七十者稀。
急急流年,滔滔逝水。
” 這曲子與“來如流水兮逝如風,不知何處來兮何所終!”又與“焚我殘軀,熊熊聖火” 經文的共通點,是感慨人生短暫無常,人生悲歡離合之不可期,本來悲觀消極的味道很重。
但是這個悲觀消極的看法,卻可以生出一個極積極的人生目标:“為善除惡,惟光明故”、“受用了一朝,一朝便宜”——一種為抱不平視死如歸的精神。
人生反正短暫,歡樂反正空虛,榮華富貴反正都要盡歸塵土,活著反正充滿愁苦,死又有甚麼可怕呢?既然随時随地可以死,那麼全力追求唯一值得追求的光明、自由,又有甚麼要擔憂?當然,理想未必可以達到,人生畢竟有限,人力畢竟薄弱,但是“受用了一朝,一朝便宜”,每一個在無懼地為光明而奮鬥的日子,都是一個受用了的日子。
人生雖然苦澀無比,也絕不是毫無意義。
這種人生觀非佛非道,也不屬儒、墨,既而出世,亦複入世,超越凡間,也是深戀凡間,隻是一種浪漫思想,也可以說是理論上的悲觀與行動上的積極的混合體。
我不能想像本著這種人生觀的俠士會是一個甚麼模樣的人,會留下甚麼事迹,可惜得很,金庸小說沒有哪一個人物完全體現這種精神,雖然很多金庸人物都有一點點這個成分。
也許,在動蕩的時代,當一切最理智的計算都不能給我們任何滿意答案的時候,我們便隻剩下兩種選擇:忍氣吞聲以求甯靜,或者追求理想而視死如歸;要若無其事地效法周伯通與小龍女的太上忘情,那未免太勉人所難了。
第二輯處世篇 信任 每一次重閱程靈素為苗人鳳治眼睛的情節,心中都會感動而又感慨。
許多人都欣賞《雪山飛狐》裡胡一刀和苗人鳳的肝膽相照、識英雄重英雄,殊不知小小程靈素與苗人鳳之間,亦可說是同樣的互相信賴敬重。
而令人既感動又感慨的,就是這樣的信賴和敬重,竟然是沒有做錯,竟然得到對方百分之一百的回報。
在這個世界上,尤其是現代功利社會,可以信賴的人何其少,信賴了一個人而被出賣的事何其多,以緻每個人每日都活在謹慎為自己打算、小心提防過度輕信人的氣氛中,實在不痛快之極,程靈素和苗人鳳那樣的故事,怎不令人羨慕而向往? 苗人鳳與胡斐素不相識,胡斐帶來的這位“醫生”,本領怎樣、心腸怎樣,他更不知道,隻知她是舊對頭的親傳弟子,但是她叫他“放松全身穴道”,任她施為,他竟然毫不猶豫地照做,他這樣信任程靈素,連胡斐也感到驚訝。
程靈素對苗人鳳必然十分佩服,第一因為他光明磊落,不願别人不知就裡而幫助了他,他一知道程靈素是毒手藥王的弟子,馬上告訴她他跟她師父的過節,以免她誤醫了師父的對頭。
然而,程靈素的寬容氣度,絕對配得上苗人鳳的光明磊落,她毫不動容,隻告訴他毒手藥王那時已是“無嗔”,過節不會放在心上。
她知道療傷的過程是危險而痛苦的,但是她問也不問就知道他會信任她,問也不問就知道他忍受得住七心海棠葉帶來的劇痛,這就是她以相知回報他的信任。
胡斐反而在這件事中成了第三者,他對苗人鳳的了解不及程靈素對苗人鳳的了解,他對程靈素的信任不及苗人鳳對她的信任。
顯然,不是閱世越深的人就越不易信賴别人。
有時處世的經驗深了,反而更容易分辨出甚麼人可以信任;本事越大,就越有資格信任别人;最後,越了解人生就越會看到,有時信任别人反而比處處提防别人更有智慧,即使偶因誤信别人而遭受損失,到底還是值得的。
強求與強記 《笑傲江湖》第十回,風清揚向令狐沖傳授“獨孤九劍”,教訓他其中要旨是一個“悟”字,而不是在于強記:“等到通曉了這九劍的劍意,則無所施而不可,便是将全部變化盡數忘記,也不相幹,臨敵之際,更是忘記得越乾淨徹底,越不受原來劍法的拘束。
” 記得招式并不是不好,而是把重心放在強記招式之上,往往阻礙了領悟招式的精神。
《倚天屠龍記》第二十四回,張三豐向張無忌傳授太極劍,也是要他盡數忘記招式。
金庸為讀者解釋:“要知張三豐傳給他的乃是‘劍意’,而非‘劍招’,要他将所見到的劍招忘得半點不剩,才能得其神髓……倘若有一兩招劍法忘不乾淨,心有拘囿,劍法便不能純。
” 記得跟導師學理則學,導師在黑闆上把一題證出之後,問我們是不是都已明白了?随即抹去,就是說不要我們記著。
若記得他的證明,可能不懂證法的原理,若忘記了他的證明而能再證出,那才是真的把握到原理。
張三豐的“劍意”,就是較玄的原理吧。
我這十多年中,遇到過不少愛好哲學的年輕人,他們有些十分用功,拼命強記,結果真的是“心有拘囿”,大受原來學說文字的拘束,真意反而完全錯過,越是努力,所受縛束越深,令人深感可惜。
“招式”是不是“盡數忘記”并不重要,重要是把握到神髓,可能起初要用心于“盡數忘記”,後來便忘記與不忘記也不相幹了。
在這方面,風清揚所說的道理,又要比金庸在《倚天》的解釋高明。
任何人學習都有階段,不可強求。
強求記得與強求忘記都不可,特别不應勉強自己到更“高深”的階段。
我認為無論寫作、處世或武功,最高境界都是由華麗巧妙進入平淡,但是由簡入繁往往是由繁入簡的必經之道,“反璞歸真”,不是強求可得的。
《倚天》第二十回,張無忌修練“乾坤大挪移”至第七層,最後的一十九句,試了數次,總有阻礙,他就不練了。
金庸以此印證“知足不辱”,我不主張知足,但更不贊成強求。
勇于認錯 有一種行為,在金庸小說裡一直得到最高欽敬,那就是勇于認錯、誠心忏悔、堅決補償。
俗語有雲: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倚天屠龍記》的謝遜,一生殺人無數,後來被擒,囚在少林寺的林間地下囚室,日夕聽高僧頌經,終于覺悟,決意不抵抗仇家向他報仇。
雖然義子無忌及明教教衆有足夠力量救他出去,但是他自廢武功,甘心領受前來報仇的人一個個對他加以侮辱,償還了他的債之後,才剃度出家。
他的仇家之中,有一個叫太虛子的道人,對謝遜的行為十分佩服,深感慚愧,為了表示敬意,他自斷長劍,向謝遜行禮而去。
做錯了事,傷害了别人,光是承認錯誤或道歉是不夠的,必須盡力彌補,方能算是誠意。
當然,有時盡力彌補也未必可以完全彌補過錯,而且,最重要的是,自己盡力彌補的,是錯事對别人造成的損害,不是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印象。
人家敬佩也好、不原諒也好,也是要盡力。
《鹿鼎記》第四十一回,華山派輩分極高的“神拳無敵”歸辛樹、歸二娘,誤聽吳三桂誘騙,以為吳六奇是大漢奸,于是把他殺掉。
經陳近南指出,他們才知道吳六奇“身在曹營心在漢”,其實是天地會香主,手握廣東兵權,隻等伺機起義。
當下,歸辛樹懊喪無比,知道“殺錯人了!”歸二娘也是同時叫道: “殺錯人了!”奪過刀刃,即時便要自殺為吳六奇抵命。
她心意極誠,陳近南險些救她不及。
自殺不成,歸氏夫婦随即改變主意,要到大内刺殺康熙皇帝,那就不但是為吳六奇抵命,也是向天地會将功抵罪的意思了。
行刺皇帝,全身而退的機會極微,他們的用意,自是以一死擦洗污名。
上述兩個例子之中,謝遜忏悔的意味濃厚得多了。
雖然他和歸氏夫婦都是決心補過、一死無悔,但是歸氏夫婦的出發點有太大成分出于自傲,為了保全自己的一世英名,這種認錯,有點甯願死了也不讓人非議的味道。
《天龍八部》第四十二回,少林寺方丈玄慈當衆承認當年與葉二娘私通,随即當衆受刑,是另一個令讀者印象深刻的“勇于認錯”的例子。
但玄慈的行為雖然令人感動,動機卻遠不如謝遜的真誠,反而有一點像歸氏夫婦那樣,著眼點仍是在恢複聲譽,隻不過玄慈所維護的不是一己的聲譽,而是少林寺的聲譽,不是出于自私或自我中心。
在場的人,對玄慈也是肅然起敬。
金庸描寫得更清楚: “衆雄初聞虛竹之父竟是少林寺方丈玄慈,人人均覺他不守清規,大有鄙夷之意,待見他坦然當衆受刑,以維護少林寺的清譽,這等大勇實
急急流年,滔滔逝水。
”兩者感歎的,都是人生的短暫無常。
一朝便宜“世情推物理,人生貴适意,想人間造物搬興廢。
吉藏兇,兇藏吉。
“富貴那能長富貴?日盈昃,月滿虧蝕。
地下東南,天高西北,天地尚無完體。
“展放愁眉,休争閑氣。
今日容顔,老于昨日。
古往今來,盡須如此,管他賢的愚的,貧的和富的。
“到頭這一身,難逃那一日。
受用了一朝,一朝便宜。
百歲光陰,七十者稀。
急急流年,滔滔逝水。
” 這曲子與“來如流水兮逝如風,不知何處來兮何所終!”又與“焚我殘軀,熊熊聖火” 經文的共通點,是感慨人生短暫無常,人生悲歡離合之不可期,本來悲觀消極的味道很重。
但是這個悲觀消極的看法,卻可以生出一個極積極的人生目标:“為善除惡,惟光明故”、“受用了一朝,一朝便宜”——一種為抱不平視死如歸的精神。
人生反正短暫,歡樂反正空虛,榮華富貴反正都要盡歸塵土,活著反正充滿愁苦,死又有甚麼可怕呢?既然随時随地可以死,那麼全力追求唯一值得追求的光明、自由,又有甚麼要擔憂?當然,理想未必可以達到,人生畢竟有限,人力畢竟薄弱,但是“受用了一朝,一朝便宜”,每一個在無懼地為光明而奮鬥的日子,都是一個受用了的日子。
人生雖然苦澀無比,也絕不是毫無意義。
這種人生觀非佛非道,也不屬儒、墨,既而出世,亦複入世,超越凡間,也是深戀凡間,隻是一種浪漫思想,也可以說是理論上的悲觀與行動上的積極的混合體。
我不能想像本著這種人生觀的俠士會是一個甚麼模樣的人,會留下甚麼事迹,可惜得很,金庸小說沒有哪一個人物完全體現這種精神,雖然很多金庸人物都有一點點這個成分。
也許,在動蕩的時代,當一切最理智的計算都不能給我們任何滿意答案的時候,我們便隻剩下兩種選擇:忍氣吞聲以求甯靜,或者追求理想而視死如歸;要若無其事地效法周伯通與小龍女的太上忘情,那未免太勉人所難了。
第二輯處世篇 信任 每一次重閱程靈素為苗人鳳治眼睛的情節,心中都會感動而又感慨。
許多人都欣賞《雪山飛狐》裡胡一刀和苗人鳳的肝膽相照、識英雄重英雄,殊不知小小程靈素與苗人鳳之間,亦可說是同樣的互相信賴敬重。
而令人既感動又感慨的,就是這樣的信賴和敬重,竟然是沒有做錯,竟然得到對方百分之一百的回報。
在這個世界上,尤其是現代功利社會,可以信賴的人何其少,信賴了一個人而被出賣的事何其多,以緻每個人每日都活在謹慎為自己打算、小心提防過度輕信人的氣氛中,實在不痛快之極,程靈素和苗人鳳那樣的故事,怎不令人羨慕而向往? 苗人鳳與胡斐素不相識,胡斐帶來的這位“醫生”,本領怎樣、心腸怎樣,他更不知道,隻知她是舊對頭的親傳弟子,但是她叫他“放松全身穴道”,任她施為,他竟然毫不猶豫地照做,他這樣信任程靈素,連胡斐也感到驚訝。
程靈素對苗人鳳必然十分佩服,第一因為他光明磊落,不願别人不知就裡而幫助了他,他一知道程靈素是毒手藥王的弟子,馬上告訴她他跟她師父的過節,以免她誤醫了師父的對頭。
然而,程靈素的寬容氣度,絕對配得上苗人鳳的光明磊落,她毫不動容,隻告訴他毒手藥王那時已是“無嗔”,過節不會放在心上。
她知道療傷的過程是危險而痛苦的,但是她問也不問就知道他會信任她,問也不問就知道他忍受得住七心海棠葉帶來的劇痛,這就是她以相知回報他的信任。
胡斐反而在這件事中成了第三者,他對苗人鳳的了解不及程靈素對苗人鳳的了解,他對程靈素的信任不及苗人鳳對她的信任。
顯然,不是閱世越深的人就越不易信賴别人。
有時處世的經驗深了,反而更容易分辨出甚麼人可以信任;本事越大,就越有資格信任别人;最後,越了解人生就越會看到,有時信任别人反而比處處提防别人更有智慧,即使偶因誤信别人而遭受損失,到底還是值得的。
強求與強記 《笑傲江湖》第十回,風清揚向令狐沖傳授“獨孤九劍”,教訓他其中要旨是一個“悟”字,而不是在于強記:“等到通曉了這九劍的劍意,則無所施而不可,便是将全部變化盡數忘記,也不相幹,臨敵之際,更是忘記得越乾淨徹底,越不受原來劍法的拘束。
” 記得招式并不是不好,而是把重心放在強記招式之上,往往阻礙了領悟招式的精神。
《倚天屠龍記》第二十四回,張三豐向張無忌傳授太極劍,也是要他盡數忘記招式。
金庸為讀者解釋:“要知張三豐傳給他的乃是‘劍意’,而非‘劍招’,要他将所見到的劍招忘得半點不剩,才能得其神髓……倘若有一兩招劍法忘不乾淨,心有拘囿,劍法便不能純。
” 記得跟導師學理則學,導師在黑闆上把一題證出之後,問我們是不是都已明白了?随即抹去,就是說不要我們記著。
若記得他的證明,可能不懂證法的原理,若忘記了他的證明而能再證出,那才是真的把握到原理。
張三豐的“劍意”,就是較玄的原理吧。
我這十多年中,遇到過不少愛好哲學的年輕人,他們有些十分用功,拼命強記,結果真的是“心有拘囿”,大受原來學說文字的拘束,真意反而完全錯過,越是努力,所受縛束越深,令人深感可惜。
“招式”是不是“盡數忘記”并不重要,重要是把握到神髓,可能起初要用心于“盡數忘記”,後來便忘記與不忘記也不相幹了。
在這方面,風清揚所說的道理,又要比金庸在《倚天》的解釋高明。
任何人學習都有階段,不可強求。
強求記得與強求忘記都不可,特别不應勉強自己到更“高深”的階段。
我認為無論寫作、處世或武功,最高境界都是由華麗巧妙進入平淡,但是由簡入繁往往是由繁入簡的必經之道,“反璞歸真”,不是強求可得的。
《倚天》第二十回,張無忌修練“乾坤大挪移”至第七層,最後的一十九句,試了數次,總有阻礙,他就不練了。
金庸以此印證“知足不辱”,我不主張知足,但更不贊成強求。
勇于認錯 有一種行為,在金庸小說裡一直得到最高欽敬,那就是勇于認錯、誠心忏悔、堅決補償。
俗語有雲: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倚天屠龍記》的謝遜,一生殺人無數,後來被擒,囚在少林寺的林間地下囚室,日夕聽高僧頌經,終于覺悟,決意不抵抗仇家向他報仇。
雖然義子無忌及明教教衆有足夠力量救他出去,但是他自廢武功,甘心領受前來報仇的人一個個對他加以侮辱,償還了他的債之後,才剃度出家。
他的仇家之中,有一個叫太虛子的道人,對謝遜的行為十分佩服,深感慚愧,為了表示敬意,他自斷長劍,向謝遜行禮而去。
做錯了事,傷害了别人,光是承認錯誤或道歉是不夠的,必須盡力彌補,方能算是誠意。
當然,有時盡力彌補也未必可以完全彌補過錯,而且,最重要的是,自己盡力彌補的,是錯事對别人造成的損害,不是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印象。
人家敬佩也好、不原諒也好,也是要盡力。
《鹿鼎記》第四十一回,華山派輩分極高的“神拳無敵”歸辛樹、歸二娘,誤聽吳三桂誘騙,以為吳六奇是大漢奸,于是把他殺掉。
經陳近南指出,他們才知道吳六奇“身在曹營心在漢”,其實是天地會香主,手握廣東兵權,隻等伺機起義。
當下,歸辛樹懊喪無比,知道“殺錯人了!”歸二娘也是同時叫道: “殺錯人了!”奪過刀刃,即時便要自殺為吳六奇抵命。
她心意極誠,陳近南險些救她不及。
自殺不成,歸氏夫婦随即改變主意,要到大内刺殺康熙皇帝,那就不但是為吳六奇抵命,也是向天地會将功抵罪的意思了。
行刺皇帝,全身而退的機會極微,他們的用意,自是以一死擦洗污名。
上述兩個例子之中,謝遜忏悔的意味濃厚得多了。
雖然他和歸氏夫婦都是決心補過、一死無悔,但是歸氏夫婦的出發點有太大成分出于自傲,為了保全自己的一世英名,這種認錯,有點甯願死了也不讓人非議的味道。
《天龍八部》第四十二回,少林寺方丈玄慈當衆承認當年與葉二娘私通,随即當衆受刑,是另一個令讀者印象深刻的“勇于認錯”的例子。
但玄慈的行為雖然令人感動,動機卻遠不如謝遜的真誠,反而有一點像歸氏夫婦那樣,著眼點仍是在恢複聲譽,隻不過玄慈所維護的不是一己的聲譽,而是少林寺的聲譽,不是出于自私或自我中心。
在場的人,對玄慈也是肅然起敬。
金庸描寫得更清楚: “衆雄初聞虛竹之父竟是少林寺方丈玄慈,人人均覺他不守清規,大有鄙夷之意,待見他坦然當衆受刑,以維護少林寺的清譽,這等大勇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