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知無畏的王朔 蔣泥
關燈
小
中
大
現成的套話,三言兩語就開打,用密切的動作性場面使你忽略文字,或者說文字通通作廢,隻是一個臨摹畫面的作用”。
進而,他批評金庸的文字,說他的浙江話、廣東話都入不了文字,“老金大約也是無奈……隻好使死文字做文章,這就限制了他的語言資源,說是白話文,其實等同于文言文……一個作家,對漢語言文字毫無貢獻,還不如去做個排字工。
” 對這些,我真有點疏懶下來了,覺得它們不值得我來批駁。
可是不徹底批倒王朔的這些謬論,未來的作家也許會像王朔一樣,誤以為寫文章、玩語言真的不必讀書,隻要在大街上轉轉,回了家就可以信口胡來、信手胡寫。
所以,我這個從不說教的人,隻好硬了頭皮“說教”一次,負起讓王朔們極力反感的“教化民衆的大任”,扯個蛋出來,并且“非要把蛋扯個大原則出來”,叫他“最惡心”一次。
首先,作家是幹什麼的?他們的職責難道僅在于對漢語言要有點貢獻?沒貢獻就不行?作家貢獻的大小應以他們在語言上的成績來排定? 這樣刨根追問下去,遠古那些發明漢語言的人也就成了最好的“作家”?發明第一個字的人,就成了最優秀的作家? 其次,金庸生于浙江,在說廣東話的香港發展事業,他可能用過這兩地的方言,寫文章卻不然。
我沒見過山西人就得用山西話寫作,其他人同樣;去國外以後,他們當然更不會用方言寫作。
金庸的文字既不是浙江話、廣東話,也不是王朔所謂的文言文,而是十分地道地繼承了明清小說的精緻的白話文。
金庸自己也表示過,他的文字是經多年努力煉出來的。
那份清淡、古樸、典雅的書卷氣和幽默,活着的大陸文人誰與比肩? 我看難人能比! 死去的倒有幾個,一是老舍,一是錢鐘書,一是林語堂——再排下去,他王朔也不在其中。
為什麼? 不讀書嘛。
況且,語言不過是人類抒寫性靈、思情的工具,越是成熟的語言,越不需要你對它們有什麼新的發明,而在于你如何将它們碼得好看。
在這方面王朔是過關的,金庸至少沒比他做得差。
所以,僅就語言的“工具性”論金庸、王朔二者的優劣,我們說他們各有所長,但語言不隻局限在工具層面上,它的主要功能在于達到認識、交流或娛樂之目的。
從這方面看,王朔和金庸的差距,俨然一個在地,一個在天! 金庸是講是非、明事理的人,博古通今,讀他的書我們能夠正面性地提高自身對于曆史、人性、社會、文化的悟性,增強進取、奮争的信心與勇氣,心頭總是燃燒着一點理想的光火,它溫暖我們的靈魂,至情而率真,在苦難的人間世,活得更像個頂天立地的人。
王朔的文字給我們什麼呢? 是灰色,是冷酷,是永遠沒有希望的荒原,是紛亂無序,是茫然無解,是為無聊而無聊的“幽默”、調侃,是玩“笑”喪志,是反理性、無是非、反道德、不信仰,是除了王朔處身的現世環境再無其他的狹隘的小天地! 這樣的天才也就成了“負面”性的! 學過數學的人全明白,二維空間的數軸分正、負兩極,正極上越遠者數值越大,負極上越遠者數值越小。
如果說從認識價值來看,金庸是“正極”意義上的天才的話,那麼王朔就是“負極”意義上的天才,後者的天才越是充分發揚,距離人類的正确方向越遠——這就是王朔們值得批評的意義所在! 當然,金庸并非是不可批的,一旦文章發表,它就失去了其私有化身份,成為公共性資源,具有了公共性的認知價值,清理謬誤,留下真知也就是批評家們責無旁貸的責任,因此任何人的文章都是可批的。
我也已經對他和他的作品做過了批評,發表了,同時收進自己的書裡去了,這裡就沒必要把它們再說一次。
至于金庸小說裡的“宣揚”暴力、濫殺無辜,隻要是智力正常的人,誰能将它們當真呢? 金庸本人也不是沒有意識到了這一點,他告誡道:不必過于推崇武俠,武俠隻是小說的一種;年輕人要嚴肅緊張,個人風格不能像《笑傲江湖》裡的主人公令狐沖,一味追求“潇灑”,因為學生将來要服務社會。
“小學生看我的作品主要是看故事。
但最好不要看。
因為武俠小說是浪漫派的書,不真實。
小孩子尤其不要看《鹿鼎記》。
韋小寶太壞了。
”(《文學報》1999年12月。
) 所以,金庸小說的閱讀對象是有嚴格限制的,這個限制就是,你要有理智和心靈上的成熟,具備了明辨是非的能力。
我特意将這一點拿出來說,是因為金庸的小說确能迷惑許多青少年,其時他們各方面都沒有成型,悟性不到,認識偏頗,性情動搖不定,可以也經常把想象的世界當成了真實的人生,去反對秩序、反抗社會,有破壞而無建設。
我就遇到過一位高中女生,看過電視劇《鹿鼎記》以後,對韋小寶崇拜不已,聲稱自己想嫁給這個“壞蛋”。
這是受者的問題——受者的不足不能成為作者的不足。
做文章的人考慮的隻是作品本身,假定了讀者像自己一樣,也都是些正常的成年人。
起碼對于金庸來說是這樣。
如果面面俱到,什麼層次的閱讀、觀看對象都得考慮,那我們的作家,将寫不出一個字! 因而,苛求一個幹實際工作的人,可以;苛求一個作家,許多時候行不通。
現實的實然,不可以推定做想象的當然、應然。
金庸的“不足”如此,王朔自己的許多小說何嘗不是如此? 他的小說就“真”嗎?“過腦子”嗎? 在這方面,他比金庸差多了! 人家始終定位在娛樂上,王朔有時給知識分子罵急了,也會裝正經,寫一點不那麼商業化的東西,意在說明,不是我王朔寫不出,正經的我能寫,就是不屑,就是想裝壞,和你們知識分子搗蛋。
他允許自己胡來,對于金庸的遠不是胡來的創作,卻橫挑鼻子豎挑眼,從一個嬉皮笑臉的“痞子”,呱嗒一聲,将臉簾子落下,刹那間變作了正經,站到我們“知識分子”這邊,俨然成了個最大的“知識分子”,擔起批評别人、教化大衆的責任了! 我不是說王朔不該批評,而是說你不搞批評則罷,搞批評就要定下标準,劃個道兒出來,一視同仁,不要左手拿着打人的棍子,狠狠地給别人一個悶棍,
進而,他批評金庸的文字,說他的浙江話、廣東話都入不了文字,“老金大約也是無奈……隻好使死文字做文章,這就限制了他的語言資源,說是白話文,其實等同于文言文……一個作家,對漢語言文字毫無貢獻,還不如去做個排字工。
” 對這些,我真有點疏懶下來了,覺得它們不值得我來批駁。
可是不徹底批倒王朔的這些謬論,未來的作家也許會像王朔一樣,誤以為寫文章、玩語言真的不必讀書,隻要在大街上轉轉,回了家就可以信口胡來、信手胡寫。
所以,我這個從不說教的人,隻好硬了頭皮“說教”一次,負起讓王朔們極力反感的“教化民衆的大任”,扯個蛋出來,并且“非要把蛋扯個大原則出來”,叫他“最惡心”一次。
首先,作家是幹什麼的?他們的職責難道僅在于對漢語言要有點貢獻?沒貢獻就不行?作家貢獻的大小應以他們在語言上的成績來排定? 這樣刨根追問下去,遠古那些發明漢語言的人也就成了最好的“作家”?發明第一個字的人,就成了最優秀的作家? 其次,金庸生于浙江,在說廣東話的香港發展事業,他可能用過這兩地的方言,寫文章卻不然。
我沒見過山西人就得用山西話寫作,其他人同樣;去國外以後,他們當然更不會用方言寫作。
金庸的文字既不是浙江話、廣東話,也不是王朔所謂的文言文,而是十分地道地繼承了明清小說的精緻的白話文。
金庸自己也表示過,他的文字是經多年努力煉出來的。
那份清淡、古樸、典雅的書卷氣和幽默,活着的大陸文人誰與比肩? 我看難人能比! 死去的倒有幾個,一是老舍,一是錢鐘書,一是林語堂——再排下去,他王朔也不在其中。
為什麼? 不讀書嘛。
況且,語言不過是人類抒寫性靈、思情的工具,越是成熟的語言,越不需要你對它們有什麼新的發明,而在于你如何将它們碼得好看。
在這方面王朔是過關的,金庸至少沒比他做得差。
所以,僅就語言的“工具性”論金庸、王朔二者的優劣,我們說他們各有所長,但語言不隻局限在工具層面上,它的主要功能在于達到認識、交流或娛樂之目的。
從這方面看,王朔和金庸的差距,俨然一個在地,一個在天! 金庸是講是非、明事理的人,博古通今,讀他的書我們能夠正面性地提高自身對于曆史、人性、社會、文化的悟性,增強進取、奮争的信心與勇氣,心頭總是燃燒着一點理想的光火,它溫暖我們的靈魂,至情而率真,在苦難的人間世,活得更像個頂天立地的人。
王朔的文字給我們什麼呢? 是灰色,是冷酷,是永遠沒有希望的荒原,是紛亂無序,是茫然無解,是為無聊而無聊的“幽默”、調侃,是玩“笑”喪志,是反理性、無是非、反道德、不信仰,是除了王朔處身的現世環境再無其他的狹隘的小天地! 這樣的天才也就成了“負面”性的! 學過數學的人全明白,二維空間的數軸分正、負兩極,正極上越遠者數值越大,負極上越遠者數值越小。
如果說從認識價值來看,金庸是“正極”意義上的天才的話,那麼王朔就是“負極”意義上的天才,後者的天才越是充分發揚,距離人類的正确方向越遠——這就是王朔們值得批評的意義所在! 當然,金庸并非是不可批的,一旦文章發表,它就失去了其私有化身份,成為公共性資源,具有了公共性的認知價值,清理謬誤,留下真知也就是批評家們責無旁貸的責任,因此任何人的文章都是可批的。
我也已經對他和他的作品做過了批評,發表了,同時收進自己的書裡去了,這裡就沒必要把它們再說一次。
至于金庸小說裡的“宣揚”暴力、濫殺無辜,隻要是智力正常的人,誰能将它們當真呢? 金庸本人也不是沒有意識到了這一點,他告誡道:不必過于推崇武俠,武俠隻是小說的一種;年輕人要嚴肅緊張,個人風格不能像《笑傲江湖》裡的主人公令狐沖,一味追求“潇灑”,因為學生将來要服務社會。
“小學生看我的作品主要是看故事。
但最好不要看。
因為武俠小說是浪漫派的書,不真實。
小孩子尤其不要看《鹿鼎記》。
韋小寶太壞了。
”(《文學報》1999年12月。
) 所以,金庸小說的閱讀對象是有嚴格限制的,這個限制就是,你要有理智和心靈上的成熟,具備了明辨是非的能力。
我特意将這一點拿出來說,是因為金庸的小說确能迷惑許多青少年,其時他們各方面都沒有成型,悟性不到,認識偏頗,性情動搖不定,可以也經常把想象的世界當成了真實的人生,去反對秩序、反抗社會,有破壞而無建設。
我就遇到過一位高中女生,看過電視劇《鹿鼎記》以後,對韋小寶崇拜不已,聲稱自己想嫁給這個“壞蛋”。
這是受者的問題——受者的不足不能成為作者的不足。
做文章的人考慮的隻是作品本身,假定了讀者像自己一樣,也都是些正常的成年人。
起碼對于金庸來說是這樣。
如果面面俱到,什麼層次的閱讀、觀看對象都得考慮,那我們的作家,将寫不出一個字! 因而,苛求一個幹實際工作的人,可以;苛求一個作家,許多時候行不通。
現實的實然,不可以推定做想象的當然、應然。
金庸的“不足”如此,王朔自己的許多小說何嘗不是如此? 他的小說就“真”嗎?“過腦子”嗎? 在這方面,他比金庸差多了! 人家始終定位在娛樂上,王朔有時給知識分子罵急了,也會裝正經,寫一點不那麼商業化的東西,意在說明,不是我王朔寫不出,正經的我能寫,就是不屑,就是想裝壞,和你們知識分子搗蛋。
他允許自己胡來,對于金庸的遠不是胡來的創作,卻橫挑鼻子豎挑眼,從一個嬉皮笑臉的“痞子”,呱嗒一聲,将臉簾子落下,刹那間變作了正經,站到我們“知識分子”這邊,俨然成了個最大的“知識分子”,擔起批評别人、教化大衆的責任了! 我不是說王朔不該批評,而是說你不搞批評則罷,搞批評就要定下标準,劃個道兒出來,一視同仁,不要左手拿着打人的棍子,狠狠地給别人一個悶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