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天顔逸事
關燈
小
中
大
慕天顔在《鹿鼎記》裡出場不到80頁,但讀過這80頁,一個深谙官場處世之道、細心、乖巧、圓熟、周到、精幹的官僚形象如在眼前。欽差大臣韋小寶駕臨揚州,因故觸發了幼時所受的禅智寺和尚打罵之辱,不禁心頭火起,一心找茬想毀了禅智寺的芍藥盛景。“布政司慕天顔是個乖覺而有學識之人”(第1495頁),先順着欽差大臣的話說和尚的不是,接下來給欽差大臣講故事,說到後來,讓欽差大臣心滿意足:
慕天顔又道:“韓魏公後來帶兵,鎮守西疆。西夏人見了他怕得要死,不敢興兵犯界。西夏人當時怕了宋朝兩位大臣,一位就是韓魏公韓琦,另一位是範文正公範仲淹。當時有兩句話道:‘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膽寒。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驚破膽。’将來韋大人帶兵鎮守西疆,那是‘軍中有一韋,西賊見之忙下跪’!”
韋小寶大樂,說道:“‘西賊’兩字妙得很,平西王這西……”忽然心想:“吳三桂還沒起兵造反,可不能叫他‘西賊’。”忙改口道:“平西王鎮守西疆,倒也太平無事,很有功勞。”吳之榮道:“平西王智勇雙全,勞苦功高,爵封親王,世子做了額驸。将來韋大人大富大貴,壽比南山,定然也跟平西王一般無異。”韋小寶心中大罵:“辣塊媽媽,你要我跟吳三桂這大漢奸一般無異。這老烏龜指日就要腦袋搬家,你叫我跟他一樣!”
慕天顔平日用心揣摩朝廷動向,日前見到邸報,皇上下了撤藩的旨意,便料到吳三桂要倒大黴,這時見韋小寶臉色略變,更是心中雪亮,說道:“韋大人是皇上親手提拔的大臣,乃是聖上心腹之寄,朝廷柱石,國家棟梁。平西王目前雖然官爵高,終究是不能跟韋大人比的。吳府尊這個比喻,有點不大對。韋大人祖上,唐朝的忠武王韋臯,曾大破吐蕃兵四十八萬,威震西陲。當年朱泚造反,派人邀韋忠武王一同起兵。忠武王對皇帝忠心不貳,哪肯做這等大逆不道之事?立刻将反賊的使者斬了,還發兵助朝廷打平反賊,立下大功。韋大人相貌堂堂,福氣之大,無與倫比,想必是韋忠武王傳下來的福澤。”
韋小寶微笑點頭。其實他連自己姓什麼也不知道,隻因母親叫做韋春芳,就跟了娘姓。想不到姓韋的還有這樣一位大有來頭人物,這布政司硬說是自己的祖先,那是硬要往自己臉上貼金;聽他言中之意,居然揣摩到吳三桂要造反,這人的才智,也很了不起了。(第1498—1499頁)
話說到這個份上,“明知布政司轉彎抹角、大費心機的一番說話,意在保全這禅智寺前的數千株芍藥”(第1501頁),韋大人也得遵從官場規矩,不能駁了别人的面子。同樣是遵從官場的規矩,韋小寶“破獲”了“吳之榮策反案”後,慷慨地拉上撫台藩台,将這一大案“算是咱們三人一齊立的功勞好了”。這時候慕天顔說:“總督麻大人回去了江甯,欽差大臣回奏聖上之時,最好也請給麻大人說幾句好話。”(第1577頁)
這裡當然都是“小說家言”。但就慕天顔為官之謹慎周到,以及吳三桂叛亂前與慕天顔的關系而言,也有曆史真實的底色。《履園叢話·舊聞》“測字”條(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18頁):
闾門外上津橋朱某,家貧,欲入山尋死,遇仙解救,授測字一書,其驗如神。求之者必需預定日期,每日隻測一字,取資一兩,懸牌門首,某日測某人字。時吳三桂将反,有文書來,向蘇藩庫借饷十萬兩。方伯慕公天顔躊躇莫決,乃延朱測字,且告以故。朱曰:“請命一字。”适幾上有殘柬,慕公随手翻轉,指“正”字為枚。朱曰:“不可借。‘正’似‘王’字,王心已亂。且柬正面合幾上,正而反矣,即反之兆也。”慕即拒之。未幾,果應其言。
吳三桂沒借到的饷,當然用來打吳三桂了。《鹿鼎記》也有交代:
慕天顔又道:“皇上對吳逆用兵,可惜卑職是文官,沒本事上陣殺賊。卑職已秉承總督大人、撫台大人的意思,十天之内,派人押解一批糧饷送去湖南,聽由皇上使用。”(第1578頁)
慕天顔又道:“韓魏公後來帶兵,鎮守西疆。西夏人見了他怕得要死,不敢興兵犯界。西夏人當時怕了宋朝兩位大臣,一位就是韓魏公韓琦,另一位是範文正公範仲淹。當時有兩句話道:‘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膽寒。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驚破膽。’将來韋大人帶兵鎮守西疆,那是‘軍中有一韋,西賊見之忙下跪’!”
韋小寶大樂,說道:“‘西賊’兩字妙得很,平西王這西……”忽然心想:“吳三桂還沒起兵造反,可不能叫他‘西賊’。”忙改口道:“平西王鎮守西疆,倒也太平無事,很有功勞。”吳之榮道:“平西王智勇雙全,勞苦功高,爵封親王,世子做了額驸。将來韋大人大富大貴,壽比南山,定然也跟平西王一般無異。”韋小寶心中大罵:“辣塊媽媽,你要我跟吳三桂這大漢奸一般無異。這老烏龜指日就要腦袋搬家,你叫我跟他一樣!”
慕天顔平日用心揣摩朝廷動向,日前見到邸報,皇上下了撤藩的旨意,便料到吳三桂要倒大黴,這時見韋小寶臉色略變,更是心中雪亮,說道:“韋大人是皇上親手提拔的大臣,乃是聖上心腹之寄,朝廷柱石,國家棟梁。平西王目前雖然官爵高,終究是不能跟韋大人比的。吳府尊這個比喻,有點不大對。韋大人祖上,唐朝的忠武王韋臯,曾大破吐蕃兵四十八萬,威震西陲。當年朱泚造反,派人邀韋忠武王一同起兵。忠武王對皇帝忠心不貳,哪肯做這等大逆不道之事?立刻将反賊的使者斬了,還發兵助朝廷打平反賊,立下大功。韋大人相貌堂堂,福氣之大,無與倫比,想必是韋忠武王傳下來的福澤。”
韋小寶微笑點頭。其實他連自己姓什麼也不知道,隻因母親叫做韋春芳,就跟了娘姓。想不到姓韋的還有這樣一位大有來頭人物,這布政司硬說是自己的祖先,那是硬要往自己臉上貼金;聽他言中之意,居然揣摩到吳三桂要造反,這人的才智,也很了不起了。(第1498—1499頁)
話說到這個份上,“明知布政司轉彎抹角、大費心機的一番說話,意在保全這禅智寺前的數千株芍藥”(第1501頁),韋大人也得遵從官場規矩,不能駁了别人的面子。同樣是遵從官場的規矩,韋小寶“破獲”了“吳之榮策反案”後,慷慨地拉上撫台藩台,将這一大案“算是咱們三人一齊立的功勞好了”。這時候慕天顔說:“總督麻大人回去了江甯,欽差大臣回奏聖上之時,最好也請給麻大人說幾句好話。”(第1577頁)
這裡當然都是“小說家言”。但就慕天顔為官之謹慎周到,以及吳三桂叛亂前與慕天顔的關系而言,也有曆史真實的底色。《履園叢話·舊聞》“測字”條(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18頁):
闾門外上津橋朱某,家貧,欲入山尋死,遇仙解救,授測字一書,其驗如神。求之者必需預定日期,每日隻測一字,取資一兩,懸牌門首,某日測某人字。時吳三桂将反,有文書來,向蘇藩庫借饷十萬兩。方伯慕公天顔躊躇莫決,乃延朱測字,且告以故。朱曰:“請命一字。”适幾上有殘柬,慕公随手翻轉,指“正”字為枚。朱曰:“不可借。‘正’似‘王’字,王心已亂。且柬正面合幾上,正而反矣,即反之兆也。”慕即拒之。未幾,果應其言。
吳三桂沒借到的饷,當然用來打吳三桂了。《鹿鼎記》也有交代:
慕天顔又道:“皇上對吳逆用兵,可惜卑職是文官,沒本事上陣殺賊。卑職已秉承總督大人、撫台大人的意思,十天之内,派人押解一批糧饷送去湖南,聽由皇上使用。”(第157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