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初年金銀比價
關燈
小
中
大
《鹿鼎記》第16頁,吳之榮發現了書中的金葉子:
當下一陣亂抖,從書中抖了十張金葉出來,每一張少說也有五錢,十張金葉便有五兩黃金。其時金貴,五兩黃金抵得四百兩銀子。
也就是說,其時一兩黃金可兌換成八十兩銀子。金庸此處所言,并不符合當時(康熙初年)的實際情況。
乾、嘉、道年間,錢泳《履園叢話·舊聞》“銀價”條(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28頁):
顧亭林《日知錄》記明洪武八年造大明寶鈔,每鈔一貫折銀一兩,四貫易黃金一兩。十八年後,金一兩當銀五兩。永樂十一年,則當銀七兩五錢。萬曆中,猶止七八換。崇祯中,已至十換矣。(以上系節引《日知錄》卷十一“黃金”條,與原文文字不盡相同——引者)國朝康熙初年,亦不過十餘換。乾隆中年,則貴至二十餘換,近來總在十八九、二十換之間。
可見,康熙初年的金價,是十多兩銀子換一兩金子。這是大率而言,實際上金價總是浮動的。不過,在相對确定的時間與空間,除非特殊情形,金價的變動有限。比如,康熙二十六年徐炯《使滇日記》雲:“今京師足色金一兩,值銀九兩,滇中則銀十三兩。人從都中攜至滇中,頗得利。”可見,康熙初年的金價再變動,也不會離“十餘換”太遠。金庸的“八十換”,未免太過。
從總體上來看,金價呈上升趨勢。到金庸少年時代的1938年,故宮博物院出售殘廢金器,以“每兩價值一○二元一角”成交。“元”是指銀元,以每枚銀元七錢二折合,一○二元一角就是七十多兩白銀。(參考鄧雲鄉《紅樓識小錄》第28—32頁,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這才接近金庸筆下的金價了。
當下一陣亂抖,從書中抖了十張金葉出來,每一張少說也有五錢,十張金葉便有五兩黃金。其時金貴,五兩黃金抵得四百兩銀子。
也就是說,其時一兩黃金可兌換成八十兩銀子。金庸此處所言,并不符合當時(康熙初年)的實際情況。
乾、嘉、道年間,錢泳《履園叢話·舊聞》“銀價”條(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28頁):
顧亭林《日知錄》記明洪武八年造大明寶鈔,每鈔一貫折銀一兩,四貫易黃金一兩。十八年後,金一兩當銀五兩。永樂十一年,則當銀七兩五錢。萬曆中,猶止七八換。崇祯中,已至十換矣。(以上系節引《日知錄》卷十一“黃金”條,與原文文字不盡相同——引者)國朝康熙初年,亦不過十餘換。乾隆中年,則貴至二十餘換,近來總在十八九、二十換之間。
可見,康熙初年的金價,是十多兩銀子換一兩金子。這是大率而言,實際上金價總是浮動的。不過,在相對确定的時間與空間,除非特殊情形,金價的變動有限。比如,康熙二十六年徐炯《使滇日記》雲:“今京師足色金一兩,值銀九兩,滇中則銀十三兩。人從都中攜至滇中,頗得利。”可見,康熙初年的金價再變動,也不會離“十餘換”太遠。金庸的“八十換”,未免太過。
從總體上來看,金價呈上升趨勢。到金庸少年時代的1938年,故宮博物院出售殘廢金器,以“每兩價值一○二元一角”成交。“元”是指銀元,以每枚銀元七錢二折合,一○二元一角就是七十多兩白銀。(參考鄧雲鄉《紅樓識小錄》第28—32頁,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這才接近金庸筆下的金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