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守主義
關燈
小
中
大
還在“家長制”運作得得心應手之時,金庸即已深謀遠慮,開始準備在《明報》内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從70年代末開始,《明報》經曆了一場漫長的改革,幾度反複進退,無數争鬥浮沉,終于在90年代初初步實現了預定目标。作為這一進程的直接推動者,金庸始終面臨兩難:制度化是他堅決推行的大政,但他又不希望因為改革而引起《明報》内部的大動蕩。他的指導思想是:“改革要一點一滴的累積起來,東改一點,西改一點,……進步太慢,還是勝于急躁而釀成了重大錯誤。與其失足,還不如走一步,看一步,再跨出半步試一試,不對就立即縮回。”(《金庸與報業》第311頁,香港明報出版社2000年版)
可見,金庸的要求是點點滴滴的改良而非劇烈轉換的變革。有趣的是,他的這句話與中國内地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摸着石頭過河”之說有異曲同工之妙。當然不能就此認定金庸必定受了鄧小平的啟發,但至少是“英雄所見略同”,或是一種“認同”。就此而言,金庸對内地改革開放在實踐中的某些做法表示出巨大的熱情,自然良有以也。
然而,在激進人士看來,點滴改良未免“保守”。就是在《明報》制度化進程之中,也彌漫了“激進”與“保守”之争。而呈現出白熱化狀态的,則在1988年底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政治體制小組在未來香港政制上的歧見。在這場飽受炮轟的争論中,“保守”的金庸屢被指為政治投機,出賣港人利益。但以金庸的思想認識與處世方式來考察,這其中固然有思想本身緣由,更可注意的,則是體現了與《明報》制度化實踐一緻的指導思想而已。香港政制從“九七”前向“九七”後的過渡,當然也是一種改革,少改一點,變化不要太大,在金庸心中顯然要比一下子或很快進入民主狀态要穩妥得多。這正是金庸一貫的立場:積小改成大改,以不影響穩定為上。寫到這裡,不由自主想起了一句話:“穩定是壓倒一切的。”難怪金庸自稱今人最敬鄧小平(本來是吳清源的,他自己改了,見中央電視台第二套節目2001年4月14日夜《對話》),惺惺相惜嘛。
金庸一生謹慎。所以,在他的生命裡,既不會有緻命的慘敗,也不會有快速的躍進。《明報》發展成報業王國,得益于40年的苦苦經營。别人若有他這樣的資産,難免會有冒進的沖動,而金庸沒有。這也是“保守”。金庸說自己:“我比較保守、穩重,甚至可以說是過分保守。我辦《明報》時,除了買明報大廈需要向銀行借錢外,其他的全沒借過。或者,可以這樣說,我沒好好利用報館的資産……”所以,于品海接手後一系列大膽的新動作,便格外引人注目。有人說起,金庸隻好說:“現在新的管理階層做生意好廣、好大,和我的經營方法不同,是進取了。”(《淘金文摘》第一輯第4頁,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還是董橋說得有意思:“我未必同意查先生的一些保守觀點,可是,他的每一篇文章我都細讀,讀的是那毫不保守的文字和氣勢。”(《沒有童謠的年代》第153頁,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版)
可見,金庸的要求是點點滴滴的改良而非劇烈轉換的變革。有趣的是,他的這句話與中國内地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摸着石頭過河”之說有異曲同工之妙。當然不能就此認定金庸必定受了鄧小平的啟發,但至少是“英雄所見略同”,或是一種“認同”。就此而言,金庸對内地改革開放在實踐中的某些做法表示出巨大的熱情,自然良有以也。
然而,在激進人士看來,點滴改良未免“保守”。就是在《明報》制度化進程之中,也彌漫了“激進”與“保守”之争。而呈現出白熱化狀态的,則在1988年底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政治體制小組在未來香港政制上的歧見。在這場飽受炮轟的争論中,“保守”的金庸屢被指為政治投機,出賣港人利益。但以金庸的思想認識與處世方式來考察,這其中固然有思想本身緣由,更可注意的,則是體現了與《明報》制度化實踐一緻的指導思想而已。香港政制從“九七”前向“九七”後的過渡,當然也是一種改革,少改一點,變化不要太大,在金庸心中顯然要比一下子或很快進入民主狀态要穩妥得多。這正是金庸一貫的立場:積小改成大改,以不影響穩定為上。寫到這裡,不由自主想起了一句話:“穩定是壓倒一切的。”難怪金庸自稱今人最敬鄧小平(本來是吳清源的,他自己改了,見中央電視台第二套節目2001年4月14日夜《對話》),惺惺相惜嘛。
金庸一生謹慎。所以,在他的生命裡,既不會有緻命的慘敗,也不會有快速的躍進。《明報》發展成報業王國,得益于40年的苦苦經營。别人若有他這樣的資産,難免會有冒進的沖動,而金庸沒有。這也是“保守”。金庸說自己:“我比較保守、穩重,甚至可以說是過分保守。我辦《明報》時,除了買明報大廈需要向銀行借錢外,其他的全沒借過。或者,可以這樣說,我沒好好利用報館的資産……”所以,于品海接手後一系列大膽的新動作,便格外引人注目。有人說起,金庸隻好說:“現在新的管理階層做生意好廣、好大,和我的經營方法不同,是進取了。”(《淘金文摘》第一輯第4頁,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還是董橋說得有意思:“我未必同意查先生的一些保守觀點,可是,他的每一篇文章我都細讀,讀的是那毫不保守的文字和氣勢。”(《沒有童謠的年代》第153頁,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