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

關燈
《書劍恩仇錄》第375頁寫乾隆皇帝夜遊西湖,聽“李雙亭輕抱琵琶,彈了一套《春江花月夜》”。據《中國音樂辭典》(人民音樂出版社1985年版)第58頁,《春江花月夜》有二:一是陳後主作詞的“吳聲歌曲”,入隋而後,不傳于世;一是民樂合奏曲,1935年前後根據琵琶曲《夕陽箫鼓》改編而成。

    陳後主作詞的《春江花月夜》已經失傳,此處所謂失傳,主要當是指曲調而言,再加上它是“吳聲歌曲”,那麼乾隆聽的琵琶曲不可能是這一首。又據《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第710頁(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版),《夕陽箫鼓》改編為《春江花月夜》是1923年。這與《中國音樂辭典》在時間上不完全吻合,但可以肯定的是,現在題為《春江花月夜》的這首樂曲,是在20世紀才出現的。

    作為現在我們聽到的《春江花月夜》前身的《夕陽箫鼓》,考察其曆史,最早樂曲譜出自清代琵琶名手鞠士林的手抄譜。鞠士林的生活年代正在乾嘉年間,所以在小說裡寫乾隆聽到此曲,當在情理之内,隻是曲名按早了而已。至于後來又有了《浔陽琵琶》《浔陽夜月》的别名,則是将音樂附會上了白居易的《琵琶行》。這似乎是傳統器樂曲的慣例,總要坐實到文學名篇上去。《夕陽箫鼓》被改編成今天的《春江花月夜》,不又是坐實在了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上了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