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需要多少地?
關燈
小
中
大
《射雕英雄傳》第1449頁:
成吉思汗勒馬四顧,忽道:“靖兒,我所建大國,曆代莫可與比。自國土中心達于諸方極邊之地,東南西北皆有一年行程。你說古今英雄,有誰及得上我?”郭靖沉吟片刻,說道:“大汗武功之盛,古來無人能及。隻是大汗一人威風赫赫,天下卻不知積了多少白骨,流了多少孤兒寡婦之淚。”成吉思汗雙眉豎起,舉起馬鞭就要往郭靖頭頂劈将下去,但見他凜然不懼的望着自己,馬鞭揚在半空卻不落下,喝道:“你說甚麼?”
郭靖……當下昂然說道:“大汗,你養我教我,逼死我母,這些私人恩怨,此刻也不必說了。我隻想問你一句:人死之後,葬在地下,占得多少土地?”成吉思汗一怔,馬鞭打個圈兒,道:“那也不過這般大小。”郭靖道:“是啊,那你殺這麼多人,流這麼多血,占了這麼多國土,到頭來又有何用?”成吉思汗默然不語。
這段精彩對白的“文眼”,據台灣唐文标先生說是“轉用”了托爾斯泰的故事(《金庸茶館》第五冊第200頁)。他所說的故事見于托爾斯泰《二十三篇故事》中《一個人需要多少地?》,大意是:在俄國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有一種風俗,土地不按面積出售,而是按“天”。買土地的人在太陽一出地平線時就出發,按一個基本圈圈走,走一段插一根标竿,在當天太陽落山之前必須回到出發地,遲誤了沒收貨款,土地一畝也到不了手。有一個貪婪的人,想得到更多更多的土地,隻顧拼命往前走,沒能及時趕回去,最後不但貨款被沒收,連自己也累死了。“寬三尺,長七尺,這就是他需要的。”(故事梗概轉引自《趙俪生自傳》第14頁,巴蜀書社1993年版)
其實,這段絕妙文字的語意還可上溯。錢鐘書先生曾有引述:“古羅馬詩人詠亞曆山大大帝雲:‘少年時雄圖大略,睥睨全球,猶覺狹小,死後方知躬眇軀微,所據僅片席地爾,’……”(《管錐篇》第1214頁,中華書局1986年第二版)其間端倪,十分明顯。金庸很早就研讀古希臘羅馬史,,并注意和關心“最出名的英雄”“亞曆山大大帝”(《探求一個燦爛的世紀:金庸/池田大作對話錄》第185頁),如此的詠評或許是了然于胸的。成吉思汗在曆史上、軍事上的地位與影響,與亞曆山大大帝頗有幾分相似,所以金庸在寫成吉思汗時,很巧妙地移花接木,抓住生前希冀和開拓疆土之廣與死後所占土地之小的“文眼”,洋洋灑灑地虛構出了這麼一段發人深省的對白,極富哲理地表達了曆史的思索。
當然,立場不同,所得亦迥。古羅馬詩人所詠,頗有幾分個人之于曆史大是渺渺的悲壯沉雄之思,到了金庸筆下,更被賦予了一份曆史給黩武者“功業”的無情嘲弄。畢竟,如書名所示,真正被作者肯定的“射雕英雄”是平民郭靖,不是大汗鐵木真。
成吉思汗勒馬四顧,忽道:“靖兒,我所建大國,曆代莫可與比。自國土中心達于諸方極邊之地,東南西北皆有一年行程。你說古今英雄,有誰及得上我?”郭靖沉吟片刻,說道:“大汗武功之盛,古來無人能及。隻是大汗一人威風赫赫,天下卻不知積了多少白骨,流了多少孤兒寡婦之淚。”成吉思汗雙眉豎起,舉起馬鞭就要往郭靖頭頂劈将下去,但見他凜然不懼的望着自己,馬鞭揚在半空卻不落下,喝道:“你說甚麼?”
郭靖……當下昂然說道:“大汗,你養我教我,逼死我母,這些私人恩怨,此刻也不必說了。我隻想問你一句:人死之後,葬在地下,占得多少土地?”成吉思汗一怔,馬鞭打個圈兒,道:“那也不過這般大小。”郭靖道:“是啊,那你殺這麼多人,流這麼多血,占了這麼多國土,到頭來又有何用?”成吉思汗默然不語。
這段精彩對白的“文眼”,據台灣唐文标先生說是“轉用”了托爾斯泰的故事(《金庸茶館》第五冊第200頁)。他所說的故事見于托爾斯泰《二十三篇故事》中《一個人需要多少地?》,大意是:在俄國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有一種風俗,土地不按面積出售,而是按“天”。買土地的人在太陽一出地平線時就出發,按一個基本圈圈走,走一段插一根标竿,在當天太陽落山之前必須回到出發地,遲誤了沒收貨款,土地一畝也到不了手。有一個貪婪的人,想得到更多更多的土地,隻顧拼命往前走,沒能及時趕回去,最後不但貨款被沒收,連自己也累死了。“寬三尺,長七尺,這就是他需要的。”(故事梗概轉引自《趙俪生自傳》第14頁,巴蜀書社1993年版)
其實,這段絕妙文字的語意還可上溯。錢鐘書先生曾有引述:“古羅馬詩人詠亞曆山大大帝雲:‘少年時雄圖大略,睥睨全球,猶覺狹小,死後方知躬眇軀微,所據僅片席地爾,’……”(《管錐篇》第1214頁,中華書局1986年第二版)其間端倪,十分明顯。金庸很早就研讀古希臘羅馬史,,并注意和關心“最出名的英雄”“亞曆山大大帝”(《探求一個燦爛的世紀:金庸/池田大作對話錄》第185頁),如此的詠評或許是了然于胸的。成吉思汗在曆史上、軍事上的地位與影響,與亞曆山大大帝頗有幾分相似,所以金庸在寫成吉思汗時,很巧妙地移花接木,抓住生前希冀和開拓疆土之廣與死後所占土地之小的“文眼”,洋洋灑灑地虛構出了這麼一段發人深省的對白,極富哲理地表達了曆史的思索。
當然,立場不同,所得亦迥。古羅馬詩人所詠,頗有幾分個人之于曆史大是渺渺的悲壯沉雄之思,到了金庸筆下,更被賦予了一份曆史給黩武者“功業”的無情嘲弄。畢竟,如書名所示,真正被作者肯定的“射雕英雄”是平民郭靖,不是大汗鐵木真。